快點來登入喔~!!
《身為法師的我隻想追求真理》第389章
  第389章

  上層階級和中層最大的區別在於,上層有一定數量可以傳承的資產。

  靠自己成為中產的做題家們,他們做題的天賦是很難傳承給下一代的。

  即便父母雙方都是清北畢業,依然無法保證自己的下一代能夠上一個普通的985.
  除了資產之外,還有關系。

  為什麽中產喜歡大城市?因為大城市的天花板足夠高,不需要靠關系網絡的構建能夠觸碰到的天花板足夠高。

  而小城市,天花板擺在那裡,不靠家族深耕的關系網絡,天花板很清晰的擺在那裡,可能也就幾百萬的財富。

  很多人選擇大城市,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處理不來小城市錯綜複雜的關系網絡,更在於家庭缺乏相關脈絡,沒辦法幫助他們入門。

  有時候辦事並不是找的人越厲害越能辦成事,而是需要找到關鍵的人,可能他的職位不是很高,但是在這件事上找這個人比找其他職位比他高的人管用百倍。

  說回科學城,在全人工智能運營的社會中,自然不存在這些問題。

  畢竟你想找人工智能拉關系,靠什麽來拉?難不成你能夠從底層去幫助人工智能優化他的處理算法?

  在2039年,不僅僅是獅城采取人工智能來管理整個社會。

  北歐三國也率先進行了改革,這些國家都引進了獅城的人工智能系統。

  而德意志、法蘭西還有英格蘭還在觀望。

  整個獅城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有以下幾種,第一個是獅城本身是有很多國企有很多金融資產,這些資產運營帶來的收入。

  以淡馬錫為例,鄭理給李家的是他自己通過出讓科創生物股票換取的現金,等價淡馬錫市值的現金給了李家。

  淡馬錫控股依然是獅城的金融資產。

  有人工智能作為風控,不管是收集數據還是說整體的數據分析都要比人強得多。

  風控說白了就是衡量你名下資產的還款能力以及還款意願。

  通過信息中的蛛絲馬跡來分析這兩種能力。

  伱以為的商戰可能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實際上的商戰可能就是偷公章、換密碼箱的鎖芯、董事長去偷窺其他企業的經營情況。

  就這麽樸實無華。

  從16年提出的Fintech概念,也就是金融科技,裡面的核心就是大數據風控。

  有什麽大數據風控比人工智能來做這件事更厲害的?

  因此在人工智能和人共同管理下,獅城的金融資產前所未有的優質,自營資產的不良率被壓縮到了百分之一以下。

  不良率這個概念,簡單做一個類比,華國的金融企業每年都在提,需要不良出清,不良出清。

  即便是不良率最低的銀行,不良率也普遍在1.7%左右。

  淡馬錫是一個綜合性控股集團,不良率不足1%屬於是前所未有的低了。

  獅城的國企除了金融類資產之外,還有傳媒、航空、水電基礎設施等等。

  第二塊收入來源就是稅收,鄭理接管獅城之後,從政府的服務層面來說比原來上了不止一個台階。

  獅城作為亞洲地區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穩定,金融本身稅率低不代表沒有稅。

  第三塊就是鄭理授權給獅城之後,這些技術帶來的收益。

  其中主要就是生物光伏和人工智能政務系統。

  生物光伏自然不用多說,在市場上是一個絕對壟斷的地位。

  同時生物光伏跟傳統光伏比,完全是一個碾壓的態勢。

  目前只有華國還依靠政府補貼,在勉強維持它的傳統光伏產業鏈。

  當然傳統光伏在這個時代依然有存在的必要,它能夠在光伏建築領域作為生物光伏的一個補充。

  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

  至於政務人工智能,其他國家對此是存在疑慮的。

  即便北歐三國想引進,也是來獅城反覆實地考察,最終才決定購買。

  主要還是因為價格昂貴。

  因為政務人工智能是收取管理費用,按照你之前每年政府預算裡人員預算來支付。

  以冰島為例,冰島最近五年平均每年在政府人力成本上投入多少,未來五年每年的人工智能使用費就是多少。

  最終冰島率先引入人工智能,然後丹麥和挪威陸續跟獅城方面達成協議。

  這三塊是獅城目前的主要來源。

  加上裁撤軍隊,以及公務系統,獅城政府的財大氣粗程度遠超之前。

  說白了如果鄭理願意把延壽藥劑開放售賣,光是這個收入至少是以千億計。

  整個藍星的國家們體現出嚴重的兩極分化態勢。

  互聯網強國,並且本身有一定製造業基礎的國家,也就是傳統的發達國家們以及少數發展中國家,在產業轉移和升級中享受到了紅利。

  以歐羅巴聯盟為例,本來已經要被人口問題和能源問題乾的死去活來。

  北邊的鄰居動不動就拿你的領土安全和能源安全來威脅你。

  之前過了二十多年依賴北邊鄰居便宜天然氣和石油,後來斷了,斷了也就斷了。

  斷了之後OPEC也跟著減產。

  疊加內部自身的人口老齡化、享樂主義盛行和極端的政治正確。

  本來都要奄奄一息,活不下去,各大歐羅巴聯盟的高精尖製造業巨頭們紛紛要去華國建廠。

  巴斯夫在湛江投資百億歐元建造工廠,默克電子在張家港建廠,蔡司光學更是有史以來首次在華國建廠。

  類似的新聞有很多,基本上這些高精尖巨頭們在20年代初都選擇了加大在華投資力度。

  歐羅巴聯盟看上去像是老大和老二乾架前,先被乾倒的老三。

  結果不管是魔法問世,還是人工智能和工業智能化的快速發展,都為歐羅巴聯盟續了一大口命。

  生物光伏更是幫歐羅巴聯盟補上了最後一塊短板。

  歐羅巴聯盟不缺技術也不缺錢,同時也不缺研發力量。

  他們缺的是中低端勞動力和廉價能源。

  工業智能化和生物光伏完美的幫他們解決了自身存在的問題。

  想讓主流民族生育太難了,引進非主流民族又不甘心,現在好了,人工智能替我們乾活。

  對華國來說同樣如此。

  如果是工業智能化和生物光伏是把歐羅巴聯盟從分崩離析邊緣拉了回來,那麽這兩者結合就是幫助阿美利肯逐漸脫離空心化的困境。

  金融業賺錢太容易了,跟金融業比起來,製造業屬於鄙視鏈的底端了。

  正是由於製造業不賺錢,同時阿美利肯又能靠金融業收割全世界。

  所以阿美利肯只在本國留下最高端的製造業和軍工,把其他製造業分流到全世界,也就是產業全球化的開端。

  我隻持股,技術和產業給你們了,你們乾得好,那我分紅,乾不好,那我分了這麽多技術和產業出去,總有乾得好的。

  乾得好的,未來能夠獲得更多我分發出來的技術和產業。

  華國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了最多的紅利。

  賺錢是快,但是沒有產業了,大量製造業流出,產業空心化。

  實際上如果沒有華國存在的話,這種架構是沒有問題的。

  我把產業分散在各國國家,這些國家需要集體才能構建完整的製造業。

  同時我是武林盟主,借助手裡的屠龍寶刀(也就是軍事和金融霸權)號令天下。

  本土缺乏產業,導致只有服務業和金融業,都不是問題。

  但問題就在於有華國,華國老想著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幹了,有產業還不夠,我還要有技術,有技術還不夠,我還要順著產業鏈向上突破。

  去蠶食本來在體系裡不分給我的那塊蛋糕,我也要去吃。

  這就導致華國的製造業先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再從全到部分強。

  發展速度快到讓阿美利肯恐慌,繼續這樣下去,自己的屠龍寶刀有沒有用得畫一個問號。

  而人工智能和生物光伏,同樣讓阿美利肯的製造業回流。

  本來他們是想把製造業轉移重置的時候,放在墨西哥。

  現在有人工智能和生物光伏壓低成本,同時不需要多少勞動力,他們選擇直接放回本土。

  再多說兩句吧,在2022年的時候,阿美利肯不僅僅要求本國的半導體產業不跟華國企業做生意。

  甚至華盛頓在私下暗示本國半導體之外的企業們,你跟華國企業做生意沒問題。

  我知道現在讓你和華國企業脫鉤有點困難,你做不到,但是是你提供賺錢機會給華國企業,是他們有求於你,不是你有求於他們。

  至少,你得要求想和你做生意的華國企業,必須要在海外有生產基地。

  上面是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組織。

  至於華國,華國這些年同樣過的很滋潤,深度扎根東南亞之後,加上自身的製造業升級。

  華國算是發展中國家裡混得最好的一波。

  甚至把高麗給拖下水了,高麗的優勢產業基本上被華國吃的差不多了。

  因為高麗和華國在進出口貿易的結構上基本一致,之前高麗靠著自己技術上的優勢,華國每年要從高麗進口大量半導體和機械零件。

  到了2039年局勢已經反過來了,華國不用再向高麗采購,甚至高麗一些尖端零部件得從華國進口。

  在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跟華國貿易逆差最大的五個國家,分別是:

  袋鼠國、高麗、巴西、霓虹和瑞士。

  其中靠出口精密儀器、半導體、高端材料等的主要就是高麗、瑞士和霓虹。

  到了三十年代的尾聲,這三個國家華國都成功實現了貿易順差。

  對他們在高端製造業的依賴幾乎削減為零。

  至於袋鼠國和巴西,這屬於沒辦法,在原材料領域必須依賴對方。

  製造業可以通過產業升級來解決,原材料短缺,只能通過星際殖民來解決。

  鄭理接管獅城之後,除了能源集團和人工智能企業之外,還成立了一家航空企業。

  這家航空企業,專門搞各類航天用燃料的。

  從燃料層面來說,或者從能源角度出發,氫能源一直都是藍星選擇的主流方向之一。

  雖然只有霓虹持之以恆的在氫能源上投入。

  其他國家是兩條腿走路,主要投資鋰電池,但是也不放棄對氫燃料電池這條技術路線的投入。

  霓虹就屬於一條路走到黑,把大量資源都投入到了氫燃料電池裡去。

  氫燃料電池,作為航天能源來說,它擁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輕的重量、更大的延伸范圍和更快的周轉時間。

  無疑聽上去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技術路線。

  但是為什麽這一直停留在企業研發的技術路線裡,而沒有落地。

  很多創業企業宣稱要製造純氫燃料電池驅動的飛機。

  像初創公司ZeroAvia計劃在2024年之前製造10到20架由氫燃料電池驅動的客機,他們還獲得了五百萬美元的捐贈。

  實際上到了2024年影子都沒有見到。

  空客更是宣稱自己要在2035年,靠氫燃料電池技術路徑,研發出世界上第一艘零排放的商用飛機。

  結果到了2039年,這也只是計劃,別說落地,連實驗室產物都沒有看到。

  氫燃料電池的最大弊端在於,風險,一直缺乏很好大規模儲存氫氣的手段。

  因為氫氣最大的優勢是能從月球極區獲得,並廉價送到LEO。

  如果通過大氣刹車從轉移軌道進入LEO的話,可以將月球開采的25-30%水送到LEO作為推進劑使用。

  這樣只要搭配複用壽命區區100次的擺渡船,就能實現<$50/kg推進劑價格,遠比從地表送上去便宜,從而極大的降低深空物流的成本。

  獅城新成立的太空集團,第一款產品就是針對氫燃料電池的整體解決方案。

  這一套方案以及產品,已經同時賣給NASA和CNSA了。

  同時第二款產品,就是燃燒效率和能效比爆表的超級燃料。

  至於第二款產品,目前NASA和CNSA正在緊鑼密鼓的改造他們的太空發動機。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