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周朝侯爵家族史書實錄》第885章 貞觀元年諸大事結束
   第885章 貞觀元年諸大事結束

  貞觀天子對天下事的關心程度,被天下人看在眼裡,從貞觀元年正式開始,僅僅不足六個月的時間,就有十三條詔令,四十多條敕令從三省發出。

  在貞觀元年的後半年,天子和宰相沒有再施行大的政策,而是開始檢驗前半年的詔令以及敕令在州縣中的落實情況。

  這是一項極其繁雜的工作,李世民和宰相都嚴陣以待,早在詔令頒發下去的時候,李世民就在政事堂中嚴肅地說,“現在詔令頒下去,就讓下級的官吏聽從是不可能的,諸卿都要打起精神來,朕猜測很快就會有陽奉陰違的事情發生,有自作主張的事情發生。”

  李世民以及諸位宰相的預料是完全沒有錯誤的。

  武德到貞觀年間,政權變動,想要在其中上下其手的人太多,這世上永遠都不缺乏揣摩上意的人。

  說一套,做一套,在這數百年間發生太多了。

  不說那些太遠的數都數不清的事。

  就說大唐。

  王世充被流放,然後在路上被殺,殺王世充的人,短暫被貶,很快就又起複,誰不知道這是李淵的意思。

  魏征施施然回到自己的坐席坐下,這下可難住了李世民。

  幽州都督府長史王君廓和益州道行台左仆射竇軌的所作所為,無非所依憑的是貞觀律中,有謀反證據的,如果謀反者試圖反抗,可以舊地格殺。

  先表面和解,不要引出大的亂子,順便引蛇出洞,然後高高供起來,等到局勢穩定,再剝奪權力,最後找到罪行錯誤,一網打盡,義正嚴詞,全部乾掉。

  但正是因此,殺不殺李璦才非常有示范作用,因為宗室中站隊的人實在是不少。

  陛下早在今年的元月時,就已經發下詔令,三年不受理謀反案,大唐取消三年謀反案。

  王君廓二話不說殺了李璦,在他看來,這是公然違抗自己的命令,和朝廷大政方針作對。

  這些從各地都督府而來的使者,暢通無阻的進了兵部衙門,事情很快就呈遞到了政事堂中,宰相們一看,臉色很難看,不是簡單的謀反案件,涉及皇親國戚。

  洛玄辰聞言隻覺有些玩味,這魏征可真是一個相當妙的人,提出了一個難以實現的處理意見。

  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兩個,首先第一個問題,處理什麽?
  是王君廓殺李璦這件事。

  一上來就有理有據的掀桌子。

  這些人甚至還不能說他們是單純的奸臣。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我們這些做臣子的,要主動為陛下分憂,陛下是英明神武的,自然不能乾這些髒活,如果我們不懂事,真的把這些曾經試圖殺掉陛下的賊子、大逆不道的罪人、陛下的仇人給放了,還讓他們逍遙,那陛下就只能被架在那裡,那這就是我們的錯!”

  檢校刑部侍郎就是魏征,李世民給他升的官。

  但李世民沒有半點開心!
  李璦是宗室中站隊李建成的人,李世民很清楚這一點。

  他面無表情,冷聲問道:“諸卿,你們有什麽看法,這件事該怎麽處理,都說說吧。”

  就如同之前李淵對杜伏威的態度,在州縣中,尤其是山東,抱著這種態度的人太多了。

  試問,李世民差點被殺,有多少人會真的相信,他會原諒自己的仇人,自古以來有幾個人能有這種真正的寬宏大量。

  貞觀元年六月。

  有佐僚躊躇道:“可陛下不是明確說要和解嗎?我們這麽揣測,是不是不太好?”

  嘖。

  李世民強行壓抑住怒氣,讓自己冷靜下來,所謂王不可動怒而興師,同樣的道理,君王也不能在憤怒的狀態下治理國家,現在還年輕的李世民,聖賢睿智英斷的可怕。

  詔令在律令上,律令無效,所以二人所依憑的律令不存在,那二人便涉嫌無故殺死朝廷大員,應當處死,這便是臣對於此事的意見。”

  魏征並不因為此事涉及李建成舊事而有什麽不好說的,他走出坐席,站在殿中,拱手後立身於殿中侃侃而談道:“既然房相言臣為刑部侍郎,臣便以貞觀律,向陛下進言。

  因為大多數的君王,甚至是那些很優秀的君王,玩慣了這些權術手段,那官僚自然就會以權術來揣摩君上,最終導致了這種情況發生。

  李世民的臉色很是難看,廬江王幽州都督李璦謀反,已經被都督府長史王君廓誅殺,益州行台尚書左仆射舉報益州行台兵部尚書謀反,同樣也已經誅殺了謀反者。

  按照李世民的想法,就算是李璦真的謀反,王君廓也不該直接殺了,因為從貞觀元年到貞觀三年,大唐沒有謀反案!

  只可惜,他們遇到了一個真正的現世聖王,而且是走那種堂皇大道的聖王,李世民!
  尤其是現在的李世民,剛剛當上皇帝,心中只有無盡的豪情,隻想以誠待人,對那些帝王術還不屑一顧。

  李世民見沒有人說話,便伸手點名道:“房玄齡,你一向多謀,你來說。”

  這問題必須立刻上呈天子才行,一行人匆匆進了皇宮。

  怎麽處理?

  不都是表面寬宏,背地裡找機會搞死!

  怪不得宰相直接將這些事遞到了自己面前,他們還真的是沒法處理這幾件事,只能給建議,不能下決定。

  還是處理王君廓?
  不搞清楚這個,就不能把握住之後處理的尺度。

  ……

  你該多讀點書的,這在歷史上可不僅僅是發生一次兩次,而是十次百次!”

  魏征雖然是宰相,但本官的級別太低,李世民給他升了級別,不用去刑部坐堂,依舊作為諍臣,在政事堂中做事。

  王君廓就連朝廷安撫的機會都不給,這是典型的想要以功邀進!
  至於益州之事,沒有這麽嚴重,但同樣是外戚借助建成太子倒台在清除異己,而且做事的人還是竇氏外戚。

  陛下的詔令,經過政事堂合議通過,而後中書門下用印,交由尚書省執行,其效力,便等同於,乃至於凌駕於貞觀律。

  “歷史上哪個君王不這麽說?但最後哪個君王不清算政敵?

  渾身土塵的使者從幽州、益州、揚州,一路疾馳來到長安,神色已經很是憔悴,臉上帶著髒汙,但卻沒有任何人敢於阻攔和輕視,因為他們身上都背著加急軍令。

  房玄齡卻道:“陛下,檢校刑部侍郎在這裡,應該問刑部侍郎的意見。”

  他自然是不在乎王君廓的命,但政治上不同。

  李世民他不可能真的把效忠自己的人,因為這種事就殺掉,但和解的大計是不能破壞的,所以必須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李世民不動聲色的再次問道:“諸卿認為魏征想法如何啊?”

  這下房玄齡知道自己不能再裝死了,他緩緩說道:“陛下,臣以為,這件事不能給予獎賞,必須要進行懲戒。

  和隱太子楚戾王黨的和解,關乎國朝大事。

  但魏侍郎說直接殺掉,也的確是有些太極端了。

  如今所商議的就是如何懲戒,臣認為可以下旨斥責他,枉顧詔令,然後罰俸禁足,向天下人表示您的態度。”

  “陛下,太輕了!”

  房玄齡話剛剛說罷,洛玄辰就立刻出列正聲道:“陛下,罰的太輕了,輕到會讓人認為這是您所指使的,會有人猜測,等到這件事過去,您就會將他官複原職,甚至升遷,進而會有更多的人去鋌而走險做這種事情。

  要罰就要尋找典型,一個都督府的長史,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封疆大吏,在地方位高權重,正好可以用來作為警示的對象。

  而且陛下,臣的三哥在幽州,曾經提起過李璦和王君廓。

  臣又主導天下吏治,聽人提起過,這個王君廓,和故廬江王李璦,關系很不錯,李璦沒有軍事上的才能,所以在幽州對王君廓,言聽計從,甚至想要和王君廓結成兒女親家。

  由此觀之,李璦雖然無能,但是對自己有幾斤幾兩卻是清楚的。

  他為什麽會直接造反,竟然敢造陛下您的反,他甚至連掌兵都不懂,這不合常理。

  現在王君廓直接將李璦斬首,然後言辭鑿鑿的說李璦謀反,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麽隱情?”

  李世民聞言噌的一下坐直了身子,其他人也都帶著驚疑的神情望過來,洛玄辰的話說的很有道理,李世民直接問道:“季晨,你說有什麽隱情?”

  洛玄辰徑直道:“臣只是猜測,不能保證一定對,但漢書桑弘羊列傳中,曾經記載過,‘膠東王血,弘羊以貴’,桑弘羊用膠東王的血來讓自己尊貴。

  現在廬江王的血,大概也可以讓王君廓變得尊貴吧,他心中難道真的就沒有這樣的念頭嗎?

  陛下可以去查一查,看看他到底是陛下和大唐的忠臣,還是一個投機的小人。”

  言語是殺人的利劍,尤其是從一些名聲比較好的人口中說出來的話,就更是附加著無窮的威力。

  聰明人更是從洛玄辰隻說王君廓,不講竇軌的言語中,聽出了一些弦外之音,似乎洛玄辰對王君廓的確是有些了解的,這些話可不像是單純的猜測。

  這就不由的讓眾人聯想到洛玄辰剛才說的三哥,洛氏的另外一個嫡子,洛玄星,在洛蘇來到長安後,洛玄星就一直待在幽州附近。

  當初洛玄星所賜下姓氏的十八個部族,大部分都在幽州以及靠近幽州的遼東境內,洛玄星麾下的敢戰士也在這裡。

  目前為止,這些人和大唐屬於井水不犯河水,大唐朝廷現在還沒有想好要怎麽處理和這些人的關系。

  因為在東北地區,還有一個農耕強權,那就是遼東國,未曾臣服大唐。

  有些人若有所思,看來是洛玄星說了一些什麽,所以讓洛玄辰對遠在數千裡之外的王君廓有了一些了解。

  李世民的表情有些不好看了,身為一個大權在握的君主,他自然不能容忍,自己成為臣下爭權奪利的工具,借著玄武門這件事,來為自己謀取利益。

  他略一沉吟,便殺氣騰騰說道:“朕認為魏征和洛玄辰剛才說的都很有道理,這件事關乎著國朝大業,必須讓天下人都看到朕要和解的決心。
    下旨嚴厲的斥責王君廓,褫奪王君廓的勳爵,免掉他幽州都督府長史的職位,將他流放到嶺南,即刻出發,不能拖延。

  下旨嚴厲斥責竇軌,褫奪勳爵,免除他行台左仆射的官職,流放到黔西南,即刻出發,不得拖延。

  任命河北道宣慰使,益州道宣慰使,再次講解朝廷的詔令,向天下人表達朝廷的意願。

  任命河北道監察使,去查廬江王李璦謀反一案,看看其中有沒有隱情,是不是有人在其中,陰私作亂,欺瞞朝廷,如果王君廓真的事涉此案,殺之。

  諸卿可還有異議,如果沒有的話,就按照這個施行。”

  天子一言,就決定人的生死,而宰相一句話,就可以改變天子的態度,這就是朝廷中樞的權力所在。

  李世民為什麽喜歡將政事堂諸宰相一起叫來開會,原因很簡單,把這些人叫來一起開會,開完會後,形成共同的決議,之後三省的流程就真的只是走流程。

  否則他在這裡下令,結果門下給駁回來,那來來回回就太麻煩了,不如直接宰相和皇帝商量好來到快。

  對於王君廓和竇軌這件事,諸位宰相從一開始就不滿,認為這兩個人就是在搞事,這天下的確是有造反的,但李璦和區區一個行台尚書,怎麽可能敢於造反呢?
  天子下這麽辣的手,如果是正常來說,應該是要勸諫的,但現在這兩個人找死,那就怪不得他們下狠手了。

  “臣無異議,天下和解,乃是國朝根基,王君廓和竇軌壞事,應該重罰。”

  “臣等無異議!”

  幾位宰相都表達了自己的態度,李世民很是滿意的點點頭,這是最好的情況,宰相們和自己的想法一樣,就連魏征那個老杠精也沒有和自己抬杠。

  如果一直都能如此就好了。

  諸位宰相紛紛離開之後,李世民走出殿中,感受到了一股壓力襲來,這才僅僅是元年,就遇到了這麽棘手之事,之後新政還不知道要遭遇多少壓力。

  聖旨經過三省很快就發了出去,新上任的河北道宣慰使是唐儉,他也是秦王府的舊臣,隨著他出發,長安開始漸漸傳出消息,說廬江王幽州都督李璦造反,被幽州都督府的長史王君廓平定。

  之前來自幽州的使者就是來報這個消息,這道消息在傳出來的一瞬間,立刻就傳遍了長安官場的大街小巷,幾乎瞬間就引起了軒然大波,剛剛安心的人心,再次慌亂起來,陛下難道這麽快就開始清算了嗎?
  緊接著從宮中以及三省傳出來的消息就開始安撫人心。

  聽到天子直接將二人一擼到底,而且流放到那些瘴氣橫生的蠻荒之地,而不是廬陵這些地方,所有人都知道,陛下這不是隨便作秀,而是真的很生氣。

  尤其是之後又聽到天子認為這其中有人構陷,所以已經派出了監察使去徹查。

  “陛下說了,他不相信在大赦之下,還有人會冒著十死無生的風險造反,他相信所有人都會團結在貞觀新政之下,那些所謂的謀反都是構陷,他會還那些被構陷的一個清白。”

  “陛下真是聖王在世啊,如同陛下這等明察秋毫的君王,如此關心臣下的君王,古來怕是也不多見,我等生在貞觀之世,又是何等的幸運呢?”

  “我早就說過,陛下說大赦,那就是真的大赦,當初陛下還是秦王的時候,府中就有很多從其他勢力招攬過來的人才,陛下海納百川,有無比寬廣的胸懷,區區隱太子舊人,又算得了什麽呢?”

  無數的這種言論傳在街頭巷尾,這就代表著現在的一種民心,和解的確是大勢所趨,只有盡快的放下爭端和仇恨,才能讓所有人把精力都放在建設貞觀新政上。

  遠在幽州都督府的王君廓,以為自己將要迎來的是加官進爵,卻沒想到迎來的是一道道斥責的聖旨,以及奪走他一切權力的聖旨。

  當聖旨宣讀完後,他還有些不敢置信的問道:“使者,是不是讀錯了,我是平定宗王謀反的功臣啊,怎麽能夠這樣對待功臣呢?”

  唐儉嗤笑一聲後惡狠狠的說道:“哪裡有宗王謀反?

  我大唐也沒有宗王謀反這個罪名,你擅自殺害宗王,沒有直接殺你,這已經是看在你曾經立下的功勳之上,給伱留一個體面。

  按照聖旨上說的,你要立刻啟程前往嶺南,走吧,王長史,不,庶人王君廓!”

  唐儉來到幽州不僅僅是要宣讀聖旨,他還要查清楚當初李璦謀反到底是什麽情況。

  真可謂是樹倒猢猻散。

  王君廓一倒,他府中的那些下人中,頓時有不少直接出賣他。

  真是風水輪流轉,今日輪到王君廓倒霉。

  唐儉查清楚這裡的事務後,就匆匆趕回了長安。

  進宮匯報道:“陛下,這王君廓果然是牽涉在廬江王謀反案中,根據王君廓的屬下說,這廬江王李璦謀反,就是王君廓教唆的。

  是王君廓對李璦說,陛下不可能放過他,要早做打算,還暗示李璦說,他會助李璦一臂之力,李璦相信,恐懼之下就扣押了朝廷的使者。

  結果王君廓根本就是欺騙他的,轉身就率領士卒包圍了李璦的府邸,然後直接殺死了李璦。

  據說李璦臨死前還說,‘王君廓你這個卑鄙小人,本王在黃泉之下等著你’,可想而知李璦對王君廓有多大的怨氣。”

  李世民一聽,在殿中快走幾步,深深呼了幾口氣,恨聲道:“這王君廓真是該死,讓他死在嶺南,永遠都不要再回來。”

  唐儉一聽有些傻眼,直接殺嗎?
  還沒等他勸諫,李世民自己就意識到錯誤了,轉而說道:“朕不能因為這麽一個卑鄙小人而破壞朝廷的法度,將你調查的結果,去刑部公示,然後去三省,找宰相下旨意,按照朝廷的制度和律法。

  殺了他,給其他蠢蠢欲動的人一些警示,告訴他們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唐儉這才松了口氣,陛下還是知道輕重的,正如李世民所說,因為一個王君廓就敗壞國家的法度,那實在是太不值得了。

  他領了命令匆匆離去,李世民臉上的表情很是複雜,自然是夾雜著憤怒和傷心,但又有一些的釋懷,至少他沒有真的把自己的功臣殺掉,這也算是一件大好事。

  這件事的處理結果很快就公布出來,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結果,廬江王李璦竟然真的是被刺激造反的。

  這下李世民之前的舉動就更是收攬人心,讓群臣高呼聖明無錯。

  貞觀元年最大的一件事,就這樣落下了帷幕,在大唐的各州中,都有許多人在蠢蠢欲動,但見到了王君廓的下場之後,這些蠢蠢欲動的人,幾乎在一瞬間就停止了自己的運作。

  天子的態度實在是太明顯了,就算是真有造反的,只要你敢告發,那告發的人就要受罰。

  換句話說,在這三年之中,就算是本地出現了造反,本地的官員也不會被治罪,這倒是也算一件好事。

  面對著急劇減少的衝突以及告發謀反事件,李世民和諸宰相都知道,經過這件事,隱太子黨和楚戾王黨的事情算是真的要過去了。

  天子的誠意,再也不會有人去懷疑了!

  這項判斷很快就得到了驗證,當初一直都在外逃匿的一些東宮官員,紛紛在山東現身,主動向官府投靠,李世民大筆一揮,再次重申了大赦令。

  “諸原東宮僚屬以及楚王僚屬,不必投案,按照原先的官職到吏部報道,重新評定即可。”

  不僅僅保住命,甚至就連官身都還在,這屬實是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

  李世民的聲望就在這一件件事中大幅上升,而減政寬刑的效果也非常的好。

  在休養生息的階段,政府不干涉就是最好的執政方式,在諸位宰相的運作下,除了修整水利之外,幾乎停下了所有的大型工程,這極大的減少了徭役的數量。

  再加上大唐奉行的防禦策略,不主動進攻突厥,而是在邊境和突厥打一些小規模的戰爭,不需要大量的輔兵,對兵役的要求也極低。

  在這種大政方針之下,大唐的恢復速度極快,本來人口就非常多,雖然比起隋朝鼎盛的時候少了許多。

  但因為李唐統一天下的速度極快,所以三千萬的人口依舊非常強橫。

  要知道當初最鼎盛的時候,中原也就是不到六千萬人口,再加上西域等外藩,也就是六千多萬的人口,現在中原有三千萬人口,基本上已經足夠撐得起幾乎所有的對內對外戰略。

  ……

  在貞觀元年八月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被冊封為太子,正式入主東宮,這是一件眾望所歸的事情。

  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的地位瞬間就變得有些不同了。

  甚至可以說,舉朝的目光都投了過來,他就是洛玄夜。

  洛玄夜在現在的唐廷中,地位很不同,因為他地位太高,從貞觀元年封賞之後,洛玄夜就再也沒有擔任過什麽能夠立功的實職。

  因為他已經有一點升無可升,封無可封了。

  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進宮陪李世民喝酒,這倒是和當初李淵身邊的裴寂差不多。

  在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後,李承乾拜完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之後,就來拜見洛玄夜。

  因為洛玄夜是太子太師和太子太保!
  這兩個官職是現在大唐最高的,因為現在的大唐沒有非皇子親王擔任正一品三公和三師的。

  所以他這個從一品的官職,已經是最頂級。

  現在洛玄夜擔任太子太師和太子太保,就注定要和太子有一定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很快一項新的任命就下來了。

  洛玄夜的嫡長子洛君成,進了東宮陪太子李承乾讀書。

  洛君成日後一定是太子的班底,這是毋庸置疑的,又有洛玄夜保駕護航,再加上長孫皇后的地位,和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的信任。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比他的大伯父可要穩妥的多了。

  ————

  貞觀元年的大幕落下,我們或許不能僅僅根據一年的執政來下一個定論,但事實是,僅僅貞觀元年,李世民和他的宰相,所面對的種種挑戰,幾乎都交出了一個完美的答卷。

  在這一年中,唐朝不僅僅確定了未來幾年的大政方針,還頒布了科舉制度這個影響深遠的選官制度。

  久經戰亂的百姓,在天下一統後的第五年,終於感受到了來自中央朝廷的恩澤雨露,從某種事實上來說,直到貞觀元年,大唐終於開始承擔一個大一統王朝所應當承擔的責任。

  這個局面直到貞觀三年,開始結束,這是下一節的內容。——《唐帝國興衰史》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