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儒道至聖》第2672章 投石解道
  第2672章 投石解道
  “天若以天命之,天將有缺。”青年人反駁道。

  張厚陸才思敏捷,立刻回答道:“人死之後,本性歸源,天將不缺。”

  那青年人突然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投向張厚陸。

  張厚陸本是大學士,若是外物襲來,必然會被本能的力量地彈開,但是,所有人驚訝地看到,那石頭竟然當張厚陸的力量不存在,劃過優美的弧線,輕輕落在張厚陸的額頭,在上面留下一個淺淺的紅印。

  一些讀書人面有怒色,一個童生怎麽敢攻擊大學士!

  但是,他們又不好發作,都等著看張厚陸如何處理。

  張厚陸愣在原地,好像被打蒙了,開始發呆。

  “石子落地歸源,你的疼痛來自何處,又去往何處?你的驚、你的惑、你的慮又當如何?”青年人問道。

  張厚陸還坐在那裡一動不動。

  其余人呆呆看了看張厚陸,又扭頭看那個其貌不揚的青年人,都被深深的震撼,如果是一位大儒說出這種話,不足為奇,可一個童生為何能說出如此簡單又如此玄妙的道理?
  眾人放棄之前的偏見,思索青年人的話。

  一個進士試探著回答道:“痛疼來自你的力量,所以,疼痛自然是你賦予他的。”

  青年人看向虎皮前的石子,卻問:“我為何能使其疼痛?”

  那進士繼續道:“這個答案太複雜,我可以說是你的力量,但你的身體在動,你的頭腦也在動,你之所以能動,有的源自才氣,有的源自食物,如此追問,最後還是會回到開始,是天賜予一切。”

  “天使賜予其疼痛,借我使其疼痛。天賜予其本性,當借一力使他得其本性。”

  青年人說完,所有人愣了一下。

  那張厚陸一拍大腿,大叫道:“說的對!”

  眾人被嚇了一跳。

  張厚陸仿佛看不見眾人,直視青年人,道:“天所用之力,便是道。萬事萬物,當遵循天道而運行。”

  “道,通行之處,是否正確?”青年人問。

  張厚陸猶豫了刹那,點頭道:“然也。”

  “那通行之始,通行之終,是否也是道?”青年人問。

  張厚陸愣了數息,面色數遍,咬著牙道:“也算是道。”

  “那道之外,是否是道?”

  張厚陸硬著頭皮道:“非道之道,亦為道。”

  青年人又撿起一顆石頭,再度打在張厚陸的頭上,問:“疼還是不疼?”

  張厚陸辯道:“原本不疼,此刻疼,不久之後會不疼,皆是道。”

  方運第三次撿起石頭,卻沒有拋出,問道:“你疼還是不疼?”

  張厚陸迅速道:“落在我身上便疼,落不到便不疼。”

  方運拋出,正落在張厚陸的頭上,而後掉落在地。

  張厚陸卻愣住了。

  “疼還是不疼?”方運問。

  “不疼。”張厚陸慢慢回答。

  所有人都從張厚陸的眼中看到迷茫,然後自己也迷茫了。

  “通行之處,便是道,道不為虛!是便是,非便非,是非不分,便不是道。人之道,當分明,否則人間大亂,天之道,更當分明,否則萬界大亂。若天無四季,上無日月,忽冷忽熱,忽明忽暗,人如何生存?若萬物皆道,則道無窮無盡,天將何在?正行為道。”青年人道。

  張厚陸肅然道:“先生說的是。當行之道為道,不當行之道不為道,這才是讀書人的道。不過,循道而行,知本性,得天命,何錯之有?”

  青年人道:“我且問你,天所命之曰本性,天所未命,是何物?”

  張厚陸愣在原地,目光變幻,周身才氣鼓蕩,額頭汗水涔涔。

  所有人都細細咀嚼青年人這話,都發覺這話大有道理,完全顛覆了人族先賢的天命觀。

  在此之前,所有人認為天命就是天命,天賦予了人本性,卻沒有人像青年人這樣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問題,既然天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那必然有更多的力量,不可能隻擁有賜予人本性的力量。

  除了本性,人還能從天那裡獲得什麽?
  那些,是天利用別的方式賜予的,還是天不想賜予的?
  青年人繼續道:“天所命之,為本性,當取。天所不命,而人所想所思、所欲所求,亦可取之!”

  青年人說完,便向外走,看似很慢,卻一步邁出數十丈。

  張厚陸愣了數息,突然一拍腦門,駕平步青雲追上,一邊追一邊喊道:“請先生教我!若不修天命,當修何物何力?”

  “理!”那青年人吐出一個字,便消失不見。

  張厚陸呆立原地,突然想起之前有人說過這個“理”字,可一時間卻不知道是誰說的。

  他蹲在地上,左手揪著頭髮,右手食指不斷在地上寫著‘理’字,拚命思考,突然猛地站起,眼冒精光。

  “我想起來了!”

  張厚陸大吼一聲,直奔景國京城。

  眾多讀書人都想知道兩人最後說了什麽,但文位太低,很快跟丟。

  榆鎮的眾人最後停在張厚陸停留的地方,望著那一個個歪歪扭扭的“理”字。

  “你們說,那個青年人是誰?”

  “不清楚,不過我想起前些天有人在論榜說過,人族各地都出現過不出名的青年人,文位不高,名聲不顯,但說話擲地有聲,讓人茅塞頓開,比之大學士甚至大儒都不遜色。之後,有人想找那些青年人,都撲了個空,完全找不到那人的任何痕跡,非常奇怪。這個人,有點像論榜之人說的那個人。”

  “那個青年人是誰,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說的話,他說的道理。”

  “對,我們不要去想那麽多,只要吃透他的道理就好。”

  “他說的道,我有些明白,就是道應該實而不虛,對而不錯,錯了,那就不是道。我們總覺得萬物皆有道,但實際上,有些所謂的道並非是真正的道。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縱橫家聖道被政道徹底吞並,我們便可以確定,縱橫家聖道不是道,政道是。”

  “不錯,他對道的闡述非常清晰,沒有什麽難懂之處。但是,他所說的天命,我聽著有點糊塗。”

  “我也是。因為聽到最後我才明白,那青年人是要否定整個鍛天命的修行之法。”

  “他說的有一點我倒是明白,他的意思是,天命其實有很多,我們人隻得到了本性,但我們不能滿足,還要獲取其他的天命。”

   簡單說一下,道和大道,是不同的概念。《老子》開篇的道,是大道。大道和本書中的‘理’極為相似。

    正統儒家的道,比如孔子的道,是單指人行事,就是做人做事的正確方式,是人道。本書中的聖道,則是萬物通行的規律,也是最普遍的理解。

    至於道家的大道,是超脫的,是不可描述,不可獲取的,甚至只是一種邏輯上的存在,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精神或力量。真要尊老子為道祖,嚴格來說,人是不能掌握大道的,真要像小說寫的那樣讓人獲得大道,其實等於悖逆道家。

    儒家的“理”,在性質上與“大道”近乎一致,但不同之處在於,儒家人認為自己能掌握理,或者說,理就是應該由儒家人來掌握。

    通過這點,就能看出儒與道真正的區別,儒家,才是真正的人道。所以我每次看到有人說老子是人道教主,我都有點蒙,老子追求的是超脫,他真正在乎的是大道,他是反對社會化的人,肯定自然狀態的人,肯定順從自然或者說順從大道的人。

    大概可以說,老子是不可知論者,孔子是無神論者,這是我認為兩人最大的區別。

    有空我會在那啥地方詳細說說。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