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伐明》第42章 兩月(求收藏)
  第42章 兩月(求收藏)

  時光仿佛奔馳的車輪,在眨眼之間,已經又到了大年夜。

  在過去的這些天裡,劉宣在忙忙碌碌中還沒有感覺到什麽,就已經到了除夕夜。

  大年夜又叫除夕,從現有的記載來看,在春秋戰國之時,中國人已經開始慶祝春節。

  這些日子以來,因為進入了寒冬臘月,氣候也越來越寒冷,出行也更加不方便,劉宣也減少了士卒訓練的時間。

  劉宣攻破縣城之後,搜刮府庫弄出不少棉花布帛。

  在劉宣的組織下,營中男女老弱一起縫製棉衣,終於趕製成了上千件棉衣。有了這上千件棉衣,劉宣麾下的士卒終於有了冬衣穿,至於後勤營的老弱,還不可能做到人手一件棉衣,只能窩在營地之內,盡可能的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

  從劉宣攻破縣城到現在,已經過去六七十天。

  這些天來,也許因為天氣寒冷,也許因為有心無力。官軍並沒有任何動靜,任憑劉宣佔據延長縣城。

  等劉宣站穩了腳跟,馬上開始清查縣城中的大戶人家,每家每戶都登記在冊。這些官僚士紳,幾乎都富得流油,讓劉宣大大的發了一筆橫財。

  這些鄉紳富戶,一共有百余戶。劉宣尋訪百姓,將這些富戶鄉紳分成三類,第一類名良善,第二類叫中平,第三類為惡霸。對於這三種士紳,劉宣也分別對待,使用不同的政策,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遺漏。

  良善之家,就是經常出資出力修橋鋪路,搭建粥棚賑濟災民,手中也沒有逼出人命,更沒有出力抗拒劉宣大軍。

  按照這個標準,這百戶鄉紳中,良善之家不過兩戶。對於這兩戶人家,劉宣隻讓他們按照人頭捐獻糧食,每一人交納糧食五鬥,並不限於糧食的種類。如果糧食不夠,還可以用銀兩,布帛,牲畜等各種物資交換。

  對良善之家,劉宣也比較尊重,並不會逼迫太甚,如果實在拿不出東西,劉宣也會酌情減免。

  中平之家,就是手中沒有人命,在百姓中民憤不大,雖然不常做好事,但是也不禍害百姓,這樣的鄉紳,全縣也只有十一戶。

  對於中平之家,劉宣也不會取人性命。隻為他們留下足夠生活的口糧物資,剩下的糧食布帛等緊俏物資,都要被劉宣充公入庫。

  惡霸鄉紳,顧名思義,就是鄉間的豪紳惡霸。他們經常勾結官府,欺凌良善百姓。還有對劉宣極為反感,大力抵抗劉宣的鄉紳。

  像這樣的惡霸鄉紳,足有九十二戶,佔全縣鄉紳的百分之八十九。對於這些惡霸鄉紳,劉宣自然不會客氣,當然要開公審大會,將這些惡霸鄉紳全部砍頭,還要遊街示眾。

  凡是當家作主的,手中有人命的,欺凌婦孺的,凶狠暴戾的,全部被劉宣砍頭示眾。哪怕劉宣不牽連家族,但是還砍下了二百三十八顆頭顱。

  這段日子裡,每隔幾日,劉宣都要砍幾顆人頭。因為這個原因,劉宣的外號也變成了劉砍頭。

  自從穿越以來,因為劉宣光著頭髮,仿佛入廟的和尚一般。劉宣的外號也是劉和尚,假和尚,莽和尚,劉禿頭,禿賊劉之類。這一次劉宣大砍人頭,馬上有了一個深入人心的外號劉砍頭。

  對於惡霸鄉紳,劉宣不僅將他們的銀兩,糧食,布匹,牲畜等有用物質全部充公。還將他們的房契,地契,田契全部銷毀,高利貸借據當眾燒毀,僅僅讓他們保留婦孺老弱的金銀首飾。

  就連他們居住的房屋,也被劉宣全部充公佔用,不僅當做兵營,還讓追隨自己的老弱居住。

  通過查抄這些土豪鄉紳,劉宣的府庫幾乎堆積如山。僅僅各種糧食,劉宣就抄出兩萬石,白銀上萬兩,刀槍火銃千余件,各種布匹上千匹,騾馬,耕牛,毛驢等大牲畜四百多頭。

  手中有了余糧,劉宣馬上貼出招兵告示,大招人手。

  像陝北這種年月,為了一口吃的,當兵從賊的饑民數不勝數。更可況劉宣不僅給口飯吃,還能收留附帶的老弱婦孺。

  這種優惠的條件,在這種流賊遍地,盜匪橫行的時節幾乎是鳳毛麟角,萬中無一。很快。劉宣的兵營就人滿為患。

  劉宣之所以收留士兵的親族老弱,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麾下士卒。一個沒有家口拖累的光棍漢,不僅非常容易成為逃兵,而且常常違反軍紀,很難管理。

  劉宣貼出招兵告示後,縣城中活不下去的百姓,成群結隊的前來投軍。就連延長縣外的流民團夥也聽到消息,也蜂擁而至的趕來入夥。

  對於投軍入夥的饑民百姓,劉宣不分老弱來者不拒,還不到兩個月時間,劉宣麾下已經聚集了上萬人馬。

  這上萬饑民,共有青壯士兵四千余人,剩下的老弱婦孺能在這種嚴寒殘酷的冬天生存了下來,身子骨也都十分強健。

  人數的大幅度增加,讓劉宣軍中的編制已經不合時宜,所以他在軍隊中增加了營一級編制。

  每一營下轄四個步兵哨,營部轄營官一人,親兵十人,副營官一人,親兵兩人。加上軍法官五人,通信兵十人,鼓號手十人,旗手十人,軍醫兩人,獸醫一人,夥夫三人,共九百一十五人。

  這一次劉宣一共編組了四個步營,第一營實力最強,以前哨李旭升,親兵哨楊四寶為骨乾編成。李旭升為營官,楊四寶為副營官兼任前哨哨長,趙魯,張五鬥,楊守義為其他三個哨長。這個營,也是劉宣麾下最精銳的骨乾。

  第二營以張虎成,陳鐵牛兩個哨合編而成。以張虎成為營官,這次攻城立下大功的白旺為副營官兼任前哨哨長,陳鐵牛,白富貴,劉武為麾下的哨長。

  第三營以李旭中右哨編練而成,因為骨乾的不足,並沒有設立副營官,李旭中為營官兼任前哨哨長。

  剩下的三個哨長,有投靠過來的流民首領王登高,也有劉宣挑選的戰鬥骨乾張九仁,史太歲。

  第四營就是後備營,等於後勤部隊,裝備的武器也比較差,人數也較少,只有五百余人。大部分的騾馬車輛,也被分配到後備營中,後備營以李昭雲為營官,葉謬之,李旭通,孫登等人為哨長。

  除了步卒之外,劉宣還勉強編成了一個規模不大的騎兵營。這個營只有二百多人,編為兩個哨,以石勇為營官,鄒風,馬武充當哨長。

  因為火炮數量較少,只有虎蹲炮十門,大佛郎機四門,炮兵編制還是一個哨,也沒有分配給各個步兵營。

  另外劉宣的中軍,還有親兵一哨,這些親兵,幾乎全是挑選勇武敢戰的勇士。共有甲兵五十余人,鼓手十人,護旗手二十人,夥夫十一人,馬夫兩人,書記官二十人,軍法官二十人,總軍法官一人,由劉宣自己充任。

  隨著編制的逐漸充實,劉宣麾下的士兵已經超過四千人,鐵甲也超過三百領。

  劉宣攻入延長縣城之後,俘獲了不少工匠,有了這些工匠,劉宣已經能夠打造鎧甲。

  劉宣在府庫中繳獲了一部分鐵絲,全被製成了鎖子甲,加上這些天的加緊趕工,劉宣一共製造了一百多件鎖子甲。

  這些鎖子甲只能稱得上勉強合格,雖然比朝廷兵部克扣材料製造的紙甲,皮甲強一些,但是比起建州女真的精心製造的鐵甲,質量還是差上不少。

  因為新兵的大量湧入,帶來了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不僅是戰鬥力的下滑,還有就是紀律問題的松散。

  這兩個月來,劉宣已經處理了上百起軍紀問題,死於軍法之下的士卒也超過了二十人。靠著這種不惜一切的決心,劉宣才終於嚴肅了軍紀,贏得了民心。

  在小冰河時期,氣候極端寒冷,在寒冬臘月之時,劉宣也不能長時間訓練士卒。盡管這些士兵已經訓練了兩個月,但是效果卻很差,隻比烏合之眾稍微強一些。

  劉宣入城之後,殺官員,處置豪強士紳,理所當然的得不到讀書人擁戴。對於這一點,劉宣自然心中明白,畢竟他從後世中來,知道階級矛盾的厲害。

  況且明末的官紳士子已經腐爛到骨髓裡,依靠他們,也一定不能成就大業,南明朝的覆亡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對於沒有讀書人投靠,劉宣也不以為意,他既不需要這些讀書人為他出謀劃策,也不需要這些這些人為他治理地方,

  他現在只需要一些教書先生,教導一些年少的孩子讀書認字。

  劉宣攻破縣城之後,選拔八歲以上,十六以下的孤兒少年成立少年營。教導他們讀書認字,領兵打仗的本領,這些少年營孤兒,如今已經有三五十人。

  為了教導這些識字,劉宣裹挾了縣城中十幾戶童生秀才。這些明代的童生秀才,大部分都是讀書讀傻了的腐儒傻瓜。盡管滿肚子經書學問,但是既不懂天文地理,也不懂歷史人文,更不懂兵法戰策。

  沒有奈何,劉宣也隻好抽空充當半吊子老師,講述中國大致的山河地理,還有一些自己帶兵打仗的心得見解。

  這些少年,學習的課程也只有武藝,軍陣,兵書,算術,識字,歷史六門。

  其中武藝,軍陣兩門課程,全部由劉宣軍中的骨乾充當教頭。算術由中軍書記官擔任老師,兵法則交給劉宣麾下的領兵大將講解,而裹挾的秀才童生,只能教導這些少年讀書認字,講解一些歷史典故。

  這幾十個少年,耗費了劉宣大量的心血,是劉宣軍中真正的未來,也是這支軍隊絕對的骨乾。

  劉宣之所以成立少年營,也是因為農民軍的傳統。

  歷史上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軍隊,都有類似少年營這種編制。李自成培養了李雙喜,李過培養了李來亨,張獻忠更是培養出了李定國這種天下名將。

  劉宣不指望自己能培養出兩蹶名王,陣斬孔有德,尼堪的李定國。只求培養出幾個李來亨,李雙喜等英勇善戰的合格將領,劉宣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碼字快兩月,收藏剛剛二百,毫無疑問算是撲街了。所幸有大家多日的支持,作者才能堅持下去,感謝打賞,投票,評論的書友,你們的支持,是作者堅持下去最大的動力。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