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伐明》第19章 訓練
  第19章 訓練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顧世虎沒有一舉拿下董家堡,士氣馬上衰竭不少,加上天色已晚,隻好鳴金收兵。

  等顧世虎退了下來,因為沒有攻破董家堡,遭到了延長縣令張雲柯的斥責,屁股上還挨了十大板。

  顧世虎心中有氣不能發,心中暗暗發狠,決定將縣城中的四門大佛郎機調來。

  大佛郎機雖然威力極大,也算是攻城利器,但是卻重達千斤,在溝壑縱橫的陝北之地,移動極其不方便,因為走得時候有些輕敵,加上縣太爺張雲柯連續催促,顧世虎才沒有帶上此物。

  顧世虎分兵一半,交給百戶石勇統領,讓他回縣城調用佛郎機,還要征發民夫工匠,用來建造攻城器械。

  顧世虎率軍退後五百步,在董家河旁邊扎營,盡管顧世虎沒能一時間攻下董家堡,但是如果出城野戰,哪怕少了一半的兵力,僅僅依靠這百十個甲士,也能輕易擊潰下山虎上千大軍。

  下山虎自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也不敢領軍出城野戰,只能希望官軍糧盡退兵,兩方因為各自的原因,居然連續七八天沒有交戰。

  就在官軍攻打董家堡之際,劉宣抓緊每一分時間訓練他這支規模很小的軍隊。

  這些天,劉宣陸續招收了百十個流民,其中青壯七十一人,劉宣繼續編組了五隊戰兵,總共組成了九隊戰兵。

  劉宣將這九隊戰兵編成三個哨,每一哨下轄三隊,每隊十一人,加上哨長一人,副哨長一人,馬夫一人,火兵一人,一哨之兵總計三十七人。

  三哨之兵,總計一百一十一人,加上劉宣麾下的親兵十人,通信兵五人,鼓號兵三人,旗手兩人,劉宣這隻小小的部隊已經有人員一百三十余人,相當於後世的一個連了。

  劉宣將三個哨分別交給李旭中,趙魯,陳鐵牛統帥,將以前的隊長李旭升調回身邊,充當親兵隊長。

  劉宣的這一隊親兵,幾乎人人騎馬,沒有馬的也騎上了騾子,陝北之地,哪怕是尋常的良家子弟,也大部分能騎馬,這裡也一向是出強兵猛將的地區。

  人員的增加,帶來了糧食的巨大消耗,盡管一再壓縮老弱的配給,但是糧食還是越來越少,讓統管老弱糧草的李昭雲一再愁眉不展,頭髮也看上去白了幾分。

  這幾天來,劉宣先整頓了校場,每日一心撲在訓練場上,每日訓練士兵排列陣型的本領,至於陣型轉換,的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煉成。

  因為兵器稀少,劉宣隻好砍伐樹木,製造了大量的木槍木盾,這些木槍,哪怕削的在尖銳,也只能對付無甲的目標。

  劉宣的軍中,僅有少量的幾支弓箭火銃,基本上只能起一些很小的作用,就連刀劍槍矛這些兵器,也遠遠不夠使用,至於鎧甲,只有三件,隻穿在劉宣與李家兄弟身上。

  “東北野豬皮起兵之時,還有祖傳的十三副鐵甲,勇士百余人跟隨,老子天命所歸之人,待遇居然還遠遠比不上野豬皮這個關外野人,真他媽晦氣。”⑴
  劉宣心中暗暗發狠,對於軍隊的操練就越發用心,古代的軍隊,大部分一旬一操,或者半月一操,戚家軍天下精銳,平常之時也就五日一操罷了。

  這些天劉宣日日操練,早已經弄得士卒苦不堪言,如果不是劉宣努力保持士卒糧食供給,還殺了一頭肥牛,讓士卒食用,只怕劉宣的士兵早已經造反了。

  這些天來,劉宣隻訓練列陣而戰,行軍隊列,至於隊形轉換,早已經不再訓練,因為劉宣已經知道,古代人到底與現代人不同,現代人從小時候,其實就接受了大量的軍事訓練,尤其是隊列訓練。

  而古代人分不清楚左右,大部分都是不識字的文盲,劉宣的隊伍中,除了自己與李家父子外,只有孫登一人能讀書寫字,此人盡管被劉宣逼迫,寫下了投名狀,但是卻十分悲觀失望,只是得過且過的混吃等死,幾乎起不上什麽作用。

  太陽已經漸漸升高,盡管秋日的陽光已經不再暴烈,但是訓練了一上午的士卒還是十分疲憊。

  劉宣見時間已經差不多,揮了揮手,十多個火兵挑著擔子,慢慢走入了校場,眾人排好了隊伍,按照隊哨開始打飯,劉宣撥開絨布,只見裡面盛著滿滿的小米粥,這些小米粥非常濃稠,還夾雜著一些野菜。

  每一隊戰兵,還附帶著三斤紅燒牛肉,這三斤紅燒牛肉,滿滿的盛了一大海碗。

  劉宣將大夥聚在一起,等吃完了午飯,才開始說道:“我也知道這幾天大家都很累,全都不想訓練,想改成官軍的十日一操,或者五日一操也行。”

  “但是我今日說了,不行,大家的辛苦,我也全部知道,這些天來,我這個頭領,也沒有絲毫特權,每日也摸爬滾打在校場之內。”

  “更何況大家的夥食,不管好賴,這幾天都能吃飽,我也能體諒大家的辛苦,還宰殺了寶貴的耕牛,也不能說是苛待大夥吧!”

  “大家每天吃最飽的糧食,這些糧食是哪裡來的,是後勤營老弱從嘴裡省下來的,後勤營的老弱婦孺,有很多都是大夥兒的家人親族,我們每日不乾活,只是操練軍伍,就是為了能夠搶到糧食,保護好大家的父母親人。”

  “我知道有的人,將牛肉偷偷藏起來,帶回去給父母妻子食用,我也理解這種想法,孝順長輩、疼愛妻子、關照孩兒,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軍伍操練每日如此辛苦,殺牛吃肉也是為了養壯大家的身子骨,還請大夥兒分清輕重,況且訓練多流汗,戰時就少流血,今日訓練的越狠,到了戰場能夠保住性命的把握就越大,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就在劉宣為大家做思想工作時,只見李昭雲憂心忡忡的走了上來,悄聲捅了捅劉宣的腰間。

  劉宣表面不動聲色,轉移了話題,與眾人談論了幾句,然後跟著李昭雲走到了校場外面。

  李昭雲眉頭皺起,有些為難的說道:“我今天點了點糧食,大致一算,只怕還能堅持三天,哪怕半饑半飽,也只能堅持五天,再往後如果沒有糧食,只能殺牛宰馬了。”

  劉宣輕輕點了點頭,將李旭升招了過來,開口說道:“旭升,今天下午的操練你不用去了,你帶上我的親兵隊,叫上陳鐵牛,去延長縣,董家堡兩地偵查敵情。”

  “陳鐵牛本是官軍夜不收,對於官軍那一套東西非常了解,一路上你要多聽從他的意見,不要任性輕敵,更不要隨便與敵人交戰。”

  “如果官軍沒能攻下董家堡,我們就襲擊延長縣,如果官軍攻下董家堡,返回了縣城,那我們就去董家堡,這一次的偵查萬分重要,不能有絲毫閃失。”

  李旭升有些興奮的點了點頭,狠狠的拍了拍手心,開口說道:“我曉得了姐夫,你就放心吧,這次我一定能查清敵人的蹤跡。”

  就在李旭升離開之後,劉宣也有意識的減少了大家的訓練時間,等操練結束之後,劉宣將李旭中,趙魯,楊守義,白富貴等骨乾叫到一起,開口說道:“現在的糧食已經不足,僅僅能吃上五天,附近百裡之地,有糧食的地方只有縣城和董家堡,我們也要早作打算。”

  李旭中驀然點了點頭,開口答道:“不管是打縣城,還是攻打董家堡,都由你說了算,你讓我幹啥我就幹啥。”

  劉宣見李旭中率先支持自己,有些欣慰的點了點頭,楊守義白富貴當過官軍,見識比尋常農夫的趙魯強出一些嗎,知道劉宣讓他們寫的那張投名狀的厲害,一旦劉宣的那張紙落到官府手中,他們這些簽名的人恐怕馬上就有不測之禍,那可是誅九族的大罪。

  他們的把柄落在劉宣手中,也隻好為劉宣效忠,其忠誠度也比流民強出不少。

  二人點了點頭,也開口答道:“顧守備帶兵去董家堡,不知道戰果如何,我們只要避開官軍大隊,出其不意之下,還是有不少勝算的。”

  見趙魯畏縮不前,看來還是懼怕與官軍交戰。劉宣無奈的歎了口氣,開口說道:“我幾經讓旭升與鐵牛兄弟偵查敵情去了,等二人探明白了消息,我們也好再作打算。”

  劉宣雙眼一瞪,接著狠狠的說道:“這些消息,只有你們這些當官的知道,如果誰敢走漏了消息,弄得大家沸沸揚揚,都不要怪老子心狠手辣,刀子不認人。”

  劉宣讓眾人全部散去,自己一人卻暗暗沉思起來。

  “自己現在雖然手中有一點實力,但是對天下的大勢沒有絲毫影響,今年七月,薊鎮,寧遠連續發生兵變,十二月,陝西固原也發生兵變⑵,這三個地方,都是九邊重地,叛亂的士兵也是官軍的精銳,由於發生了連續的兵變,所以朝廷才無力第一時間鎮壓起事的饑民。”⑶
  “我現在身處延長縣,靠近邊防重鎮榆林,榆林的邊軍據說戰鬥力很強,也算是明軍中少有的精銳。”

  “固原兵變,三邊總督武之望肯定會調集榆林強軍平叛,這個時候,王二與王嘉胤也應該匯合,王左掛,王大梁,點燈子也很快舉義。”

  “王自用、高迎祥也很快從義軍中嶄露頭角,朝廷應該還注意不到我這個小螞蟻。”

  太陽已經慢慢落山,劉宣一邊沿著校場漫步,一邊思考著這隻隊伍的未來,因為太過認真,居然忘記了時間的流轉,就在劉宣低頭沉思之時,只見李旭升騎馬趕來,大聲叫道:“姐夫,今日幸不辱命,終於探清楚了官軍的消息。”

  注釋⑴:**哈赤,滿語的意思就叫野豬皮。

  注釋⑵:固原在明代時隸屬於陝西省平涼府的散州。到清朝,隸屬於甘肅省平慶涇固化道。

  注釋⑶:崇禎元年七月二十日薊門駐軍由於饑餓索餉鼓噪,焚搶火藥,經多方措處,始解散。

  崇禎元年七月二十五日,遼寧寧遠軍中四川、湖廣兵因缺餉四個月,發生兵變,其余十三個營起而應之,縛巡撫畢自肅、總兵官朱梅、通判張世榮、推官蘇涵淳於譙樓上。八月初,袁崇煥與兵備副使郭廣密謀,誘捕其首惡張正朝、張思順,斬首十五人,平定了兵變。

  明崇禎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固原發生兵變,當時邊兵缺餉,士兵乘農民起義爆發之機,一齊造反,劫奪固原州庫。嘩變士兵多加入農民起義隊伍,第二年正月,固原兵攻涇陽、富平三縣,執遊擊李英。

  由此可見,在崇禎元年,對於明朝來說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一年,九邊精銳因為鬧餉連續兵變,陝北饑民因為沒有活路,朝廷賑濟無力大規模起義,由此可見,明朝的滅亡,核心就在稅政,根子上就在收不上稅來,衍生出來的表現就是土地兼並。

  因為明朝的稅收政策,藩王與有功名的官員讀書人都是免稅的,這些皇族、官僚、士子利用手中的政治權利,大規模兼並土地,蓄養家奴。

  這就導致了交稅的土地越來越少,自耕農紛紛破產,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而朝廷為了鎮壓農民軍起義,只能向更少的自耕農加稅,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活不下去的百姓更大規模造反。

  這個深層次的原因,才導致了李自成在河南的成功,也是明王朝覆滅的決定性因素。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