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雪中悍刀行(張若昀、李庚希主演)》第1010章 四兄弟人人得安,徐鳳年再會裴娘(
  第1010章 四兄弟人人得安,徐鳳年再會裴娘(1)
  繼坦坦翁桓溫、理學宗師姚白峰等人之後,劉懷在不惑之年擔任國子監左祭酒,之後三十年,整整三十年,沒有轉任別處館閣衙門,最終死於國子監左祭酒任上。

  其間這位離陽歷史上最年輕的左祭酒,一次又一次拒絕了離陽新帝的招徠,不去做禮部尚書,不去做翰林院掌院學士。

  古稀之年的老人最後一次在國子監授課,不合常理地專門為滿堂北涼讀書人講學。

  老人手中拎著一壺綠蟻酒,為那些正襟危坐的衣冠士子開課授業之前,舉起手臂,輕輕搖晃酒壺,笑道:“知道在祥符四年,這壺酒賣多少銀子嗎?你們肯定猜不到,如今這壺酒哪怕已是最上等佳釀的綠蟻,也不過六十文而已。記得在那個祥符四年的初春大晚上,我頭回喝酒,就是咱們北涼道的綠蟻酒,那叫一個貴啊,某人隻給我剩下小半壺的三口酒,就收了我足足六兩銀子!當時還真沒覺得好喝,隻覺得喉嚨滾燙,如果不是當時身無分文,加上是糊裡糊塗賒帳才喝上的酒,早就把那一口綠蟻酒吐了。而這個某人呢,還大言不慚說是看在北涼同鄉的分上,三兩銀子的酒賣我六兩了,你們說這家夥心黑不心黑?”

  在國子監求學的年輕士子們頓時哄堂大笑。

  老人微笑道:“的確很黑心對不對?嗯,這個家夥你們其實不陌生,曾經短暫擔任過咱們國子監右祭酒,所幸很快就卷鋪蓋滾蛋了。他姓孫名寅,你們沒猜錯,正是咱們太安城的那位‘孫老五’,把尚書省六部衙門除了兵部之外,擔任過五部尚書的孫寅孫大人!”

  北涼士子們先是下意識噤若寒蟬,但是很快就又哈哈大笑起來。

  若說別的官員,別說什麽位列中樞的正二品尚書大人,就是一部侍郎郎中,也絕不敢如此公然大笑。

  可孫老尚書不一樣,用他老人家的話說就是“你們小輩,只要不欺負我氣力不濟當場揍我,那就都沒事,當面暗中罵我都無妨,我孫寅自從當上大官後,就從不罵比自己官小的人了,為啥?反正看不順眼,就直接讓他滾蛋,還罵他作甚?只有當官比我大的,嗓門比我粗的,我才只能罵一罵,過過乾癮罷了。”

  孫寅不是脾氣好,反而脾氣奇差,可偏偏是這麽個家夥,要麽對他痛恨畏懼至極,要麽敬佩得五體投地,少有中立之人。

  要知道就連皇帝陛下都曾笑言:“孫老兒每次在朝會上指著鼻子跳腳罵人,不管當下朕覺得有理無理,絕不忙著下定論,每次都先裝在耳朵裡,等徹底回過味兒,才決定是回罵他一通,還是賞他幾壺好酒。”

  先後輾轉尚書省五座衙門且都當上尚書的孫寅,與前朝重臣坦坦翁,似乎很像,可又很不像。

  大概當世唯一能夠在罵人一事上穩穩壓過孫寅的家夥,就只有那位一生之中僅僅入京三次的北涼道老經略使,天底下擔任經略使一職最久的封疆大吏——陳亮錫!就只有他了。

  半輩子的經略使,半甲子的左祭酒。

  如今離陽朝廷專門用以形容官場上某人的長久不挪窩。

  前者是指陳亮錫,後者便是說劉懷。

  老人等到眾人恢復平靜,沉聲道:“你們這一輩的北涼讀書人,大概無法想象當年的情景,我至今記憶猶新。在我動身赴京趕考的那年,是永徽末年,入京是祥符元年,我在當時的太安城,就碰到一幫別地士子,衣衫鮮亮,持扇腰玉,風流倜儻。嗯,你們如今好像也差不多嘛……那會兒,有兩人知道我是北涼人氏後,便陰陽怪氣地一問一答,一個問‘離陽科舉重經義,輕詩賦。按理說,北涼窮書生是佔了天大便宜的,為何仍是年年會試顆粒無收?奇了怪哉!’一個便大聲回答‘因為那北涼蠻子莫說經義文章,就連詩賦也作得狗屁不通嘛’!”

  老人望向那些年輕的臉龐,大多是憤懣神色,也有風水輪流轉後的坦然和反諷,自然也有些是全然無動於衷置身事外的,老人見多了風風雨雨,都不奇怪。

  老人只是淡然說道:“我當時沒能脫口而出那句‘我去你娘的奇了怪哉’!不是不敢,只是怕更加坐實了外人眼中我們北涼讀書人的粗鄙印象。你們如今,應該是沒這種機會了。換作你們如此譏諷別地士子還差不多,比如當了很多年過街老鼠的南疆道讀書人。”

  老人沒有對南疆道讀書人的命運如何慷慨直言,老人早已明白,公道只在心中,從不在別人嘴上。

  劉懷只是重回正題,緩緩說道:“我劉懷自認喝酒第一,授業第二,下棋第三,文章第四,臉皮第五,吵架第六,當官最末。世人笑罵國子監劉老兒居心叵測,是想做那文壇霸主士林宗師,手握一國文柄,最終滿朝黃紫,豈不盡是我劉懷之門生弟子?”

  滿堂北涼士子寂靜無聲。

  老人哈哈大笑道:“謬矣!”

  老人突然間神情堅毅,極具威嚴,不輸那些品秩更高權柄更重的中樞大佬,沉聲而言,皆是老人積攢了大半輩子的肺腑之言。

  “我及冠之年入京城,便有個願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若能躋身廟堂,必不讓我劉懷在京求學之困境窘態,在後輩北涼士子身上重蹈覆轍!
  “劉懷必不讓北涼士子買書買筆之時,所耗銀錢便要更多!
  “劉懷必不讓北涼士子與人言語之時,因鄉音而惹人白眼!
  “劉懷必不讓廟堂之上,無北涼士子為國發聲,為民請命!”

  這位國子監左祭酒臉色發紅,停頓許久,冷笑道:“如今世人畏我涼黨齊心,罵我涼黨跋扈,尤其恨我涼黨骨頭最硬!”

  “涼黨”這個說法,在離陽朝廷上,向來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沒誰敢直接挑明,不承想倒是被視為涼黨中堅大佬之一的劉懷,在今天親自訴之於口!

  “在我劉懷心中,有涼黨,老一輩當中,隻說跟我差不多歲數的,有的已經走了,有的還在世,例如老首輔陳望,有老尚書省孫寅,有老翰林嚴池集,都是!京城之外,寇江淮、謝西陲、陳亮錫、曹嵬、鬱鸞刀、李翰林、陸丞清、皇甫枰、宋岩、常遂、洪新甲、曹小蛟、汪植、洪書文、洪驃等等,他們皆是!”

  老人哈哈大笑,自問自答道:“這麽多日後要名垂青史的大人物,皆是我們涼黨成員,你們怕不怕?我自己都怕啊!”

  老人挑了挑眉頭,滿臉鄙夷道:“啥?你們說我好像忘了那位?那個很早就躲去江南道隱居的老侍郎老學士?因為他啊,根本就不是個東西嘛!當然了,我罵他不是個東西,已經罵了很多年了。不過你們可能不清楚一件事,這個老東西在晚年也是試圖以北涼人氏自居的,只可惜他晉蘭亭一門心思想要認祖歸宗,可咱們當老祖宗的,根本就不樂意認這個孫子嘛。”

  老祭酒之前自稱吵架第六,僅在當官之前,只是聽這些罵人不帶髒字的言語,這個所謂的第六,分量十足啊。

  老人驟然高聲道:“離陽兵部,先後三任尚書七侍郎,寇江淮!曹嵬!鬱鸞刀!之外七位正三品侍郎,皆出自當年北涼邊軍!

  “四十年,武將美諡,半出北涼!

  “何其壯哉!
  “我北涼!何其壯哉!
  “你們不要忘記,你們今日之衣冠大袖,你們的腰玉琅琅,你們的高談闊論,是祥符初整整四年,北涼鐵騎先後以戰死三十二萬人的代價換來的!是昔年那座北涼王府、如今的經略使府,用那裡的清涼山三十二萬塊有名字的石碑,換來的今天!
  “別地讀書人如何想,我管不著,也懶得管。但是你們這些出身北涼的讀書人,我劉懷只要在世一天,就希望你們能夠牢記一天!
  “最後,我最後說一句,你們記住那個人。

  “他姓徐!”

  已是極其口無遮攔的老人,到今天最後,都沒有喝一口綠蟻酒,而那僅剩的一句話,也始終沒有說出口。

  這句話太過忌諱,也太過沉重。

  “無他無中原。”

  祥符四年春末。

  雨潤如酥。

  大學士府,一座臨湖小榭,簷下掛落精致玲瓏。

  兩位同齡人並肩而立,一位是年紀輕輕的國舅爺嚴池集,一位是在兵部衙門任職的孔鎮戎,當年是狐朋狗友,如今仍是至交好友。

  孔鎮戎沉聲道:“兵部剛得到消息,北莽大軍在拒北城外折損嚴重,但是龍腰州的糧草兵力增援,始終沒有中斷。拒北城打得慘,懷陽關那邊更是慘烈,涼莽這場仗,最少還得拖上兩三個月。”

  嚴池集趴在窗欄上,笑道:“咱們京城如今自顧不暇,估計也就你對這些消息上心了。”

  孔鎮戎雙臂環胸,咧嘴笑道:“李翰林這家夥真是了不得,越戰越勇,成了北涼關外碩果僅存的白馬校尉之後,尤其是在去年的老嫗山戰役結束後,他與鬱鸞刀、曹嵬以及王京崇三部騎軍,配合寇江淮、謝西陲兩位流州正副將軍,打得北莽包括姑塞州在內的南朝兵馬哭爹喊娘。聽說他們神出鬼沒,完全牽扯住了北莽那僅剩的兩支野戰主力,其中有三次大搖大擺繞過南朝西京城,就跟遛狗似的。這麽一來,整座北莽南朝除了龍腰州向北一線,都給打成了四面漏風的篩子。”

  嚴池集下意識揉了揉下巴上的胡楂,似乎越發扎手了。遙想當年,四人當中,孔武癡長得最老成,最早有了胡子,而李翰林經常笑話他嚴池集是個小白臉,可惜就是醜了些,比年哥兒差了十萬八千裡,所以就算去賣屁股也賣不了幾個銅板。

  嚴池集問道:“你說如果我們留在北涼,會怎麽樣?”

  孔鎮戎顯然早就想過這種問題,毫不猶豫道:“你如何不好說,要麽在清涼山在宋洞明手底下做個刀筆吏,要麽就是在拒北城當那白衣身份的軍機幕僚郎。可我就不一樣了,最不濟也能跟李翰林一樣,當個白馬校尉!”

  嚴池集笑罵道:“德行!也就是他們兩個不在,你才能這麽囂張。早年有他們在場的時候,你孔武癡哪次不是乖乖當個悶葫蘆。”

  孔鎮戎翻了個大大的白眼。

  當年在北涼道,孔鎮戎除了“武癡”這個綽號,在青樓勾欄更是有個鼎鼎有名的綽號——“孔大善人”!因為每次四人結伴喝花酒,唯有這位傻大個特立獨行,絕對不喊什麽貌美如花的花魁清倌兒,開門見山就要跟老鴇來一句“把你們樓裡頭最長時間沒有接客的姑娘喊出來陪酒”。孔大善人不但每次點名要那些容貌一般、口味刁鑽的女子,每次賞錢絕對不少,而且喊來身邊落座了,他雖然不動手動腳,估計也確實下不去那個手,可也絕不冷落她們。孔鎮戎這種救苦救難的活菩薩,當年名聲響徹北涼道花叢歡場,不比喜好一擲千金的世子殿下名聲遜色多少。以至於孔鎮戎他爹當時都慌了,生怕家裡這棵獨苗將來娶個相貌能夠辟邪的姑娘進家門,到時候豈不是淪為整個北涼道官場的笑談?

  所以當年那北涼四害的老爹們,心態各異。老涼王徐驍是心大,根本不在意。老學究嚴傑溪那是心疼自己兒子的名聲,鐵公雞李功德則是心疼白花花的銀子,孔鎮戎他爹最慘,只怕未來兒媳婦是個不能走夜路的閨女,否則板上釘釘能嚇死人啊。

  嚴池集感慨道:“李翰林他姐,好像一直沒有成親。”

  孔鎮戎沒好氣撇嘴道:“李負真這娘兒們從小眼睛就長在腦門上,對誰都沒好臉色,反正我是最看不慣她的。記得她最喜歡罵我是粗坯,還敢罵年哥兒是色坯,李翰林是她弟弟,李負真倒是沒舍得怎麽罵,而你是咱們當中讀書最多的,挨罵也少些……至於你姐,嗯,比李負真好點。”

  嚴池集有些無奈。

  徐鳳年,李翰林,嚴池集,孔鎮戎。李負真,嚴東吳。

  當年六人:三人在北涼,三人在太安;三人留在家鄉,三人遠赴他鄉。

  春雨綿綿,湖面上漣漪陣陣。

  孔鎮戎想起一事,緩緩說道:“聽說那個來自幽州胭脂郡的寒士,本該春闈奪魁的,是被某位大人物故意針對,尋了個經不起推敲的由頭給壓了下去,莫說會元,差點連殿試資格都沒了。尤其是這次殿試,他被皇帝陛下欽點為探花郎後,更是被翻出舊帳,京城上下沸沸揚揚。有人說是擔任此次科舉房師之一的右侍郎晉蘭亭,也有人說是座師司馬樸華從中作梗,有意提拔後來奪得會元頭銜,卻在殿試裡隻得了最末等同進士出身的秦觀海,如今連我父親都為其打抱不平,說探花劉懷若非在春闈裡頭給人穿了小鞋,指不定這次就要摘下一甲頭名,加上劉懷本就是北涼道鄉試頭名解元,那可就是我朝科舉前無古人的連中三元了!就我爹那幾棍子打不出半個屁的好脾氣,這些天也是念叨無數次,府上的酒都快不夠喝了。”

  離陽科舉,秋闈即地方鄉試,春闈是京師會試,所以有官場“小秋再大春,鯉魚跳龍門”的說法。北涼寒士劉懷其實成名於春闈之前,當時此人在國子監門外抄寫碑文,竟是能夠讓衍聖公府的當代張家聖人為其幫忙抄書,當時數千國子監學子聞訊蜂擁而至,到頭來劉懷竟是最後一個知曉那名中年儒士尊貴至極的身份,此事轟動京城!只是當時囊中羞澀淪落到借住一處小道觀的劉懷,拒絕了無數達官顯貴的千金買經文,也拒絕了一些人更換住址的邀請,聽說好些京城世族都想招他為婿,也被劉懷一並拒絕了。當時京城有不少聲音都說此人無非沽名釣譽,待價而沽,一切只在“養望”二字而已。隨著劉懷一舉奪得探花,會試殿試的文章逐漸流傳朝野,這些陰陽怪氣的言語才悄悄消失。

  隨著劉懷躍入朝堂視野,太安城好事者才知曉一些內幕。參與秋闈會試的北涼士子其實有五人,但是其余四人都自己放棄了資格,一同返回家鄉,隻將所剩銀錢全部贈給留京的劉懷一人。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