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雪中悍刀行(張若昀、李庚希主演)》第887章 袁南亭馳援戰場,洪敬岩擊殺當國(2
  第887章 袁南亭馳援戰場,洪敬岩擊殺當國(2)
  袁南亭的一萬白羽輕騎從董卓私騎的側翼突兀出現,鋪展開一條極為漫長的鋒線。北涼騎軍有個慣例,素來重弩而輕羽箭,唯獨這支白羽衛可謂例外,人人負箭囊插白羽,長於馬弓。當年離陽老皇帝生平唯一一次禦駕遊歷北涼邊關,人屠徐驍所率騎軍參加校武便是白羽衛。據傳當老皇帝抬頭看到那漫天白羽箭矢向北方潑射出去之際,由衷感慨“不承想盛夏時分,寡人也能領略到大雪漫天的景象,壯哉”!
  董家私騎主將阿古達木縱馬飛奔,嘶吼連連,下達一條條命令。草原騎軍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洪嘉北奔後春秋遺民帶去大量兵書,對於沙場調兵遣將一事,已經不僅僅局限於白天旗號、夜戰火把這麽粗糙,將帥身邊已經配備有相當數量專職傳令的旗騎,以求整支大軍如臂使指,爭取在每一處小戰場讓每一名百夫長都明確主將意圖,而非只知道大致上往哪裡衝鋒往哪裡增援。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這一步的北莽騎軍,其實屈指可數。柳珪之所以能夠深受北莽女帝器重,贏得“半個徐驍”的美譽,就在於柳珪騎軍的打法最細膩,最神似北涼騎軍,故而勝局必定能勝,輸也絕不大敗。

  柳珪之外,董卓的步軍和赫連武威的西河軍也算兩支。至於董卓的騎軍,足以讓北莽有識之士扼腕歎息。當初由於戰功過於顯赫,之後飽受北莽王庭權貴的掣肘,甚至不得不刻意壓製騎軍數目在萬騎左右。黃宋濮之所以黯然離任,看似是瓦築、君子館一系列戰役不利,其實未必跟其對南朝騎軍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無關,此舉被北庭草原悉剔和南朝元老豪閥紛紛視為意圖不軌,妄自篡改祖宗根本,其心可誅。

  反觀新任夏捺缽種檀在葫蘆口攻城戰中體現出來的種種改製,事後卻沒有受到太多王庭方面的詬病,除了草原需要樹立起一位英雄之外,種檀土生土長的北莽武將身份何嘗不是護身符?

  一萬在衝鋒前經過短暫休整的白羽衛,率先挽弓勁射。箭矢如隆冬暴雪鋪天蓋地,倉促布陣迎敵的董卓私騎瞬間便有數百騎中箭落馬,但是這八千私騎的驍勇彪悍,也在此時得到淋漓盡致的展露。阿古達木和那些千夫長的既定方略毫無偏差,陣形漸次展開,以防白羽衛形成一個最利於馬弓攢射的弧形包圍圈。

  但是佔據先機的北涼邊騎並沒有就此作罷,而是開始變陣,亦是將白羽輕騎的卓然機動性發揮到了極致,所以戰場上便無形中出現了一幅壯麗場景:一萬白羽輕騎不但沒有刻意追求中軍陣形的厚度,反而在奔襲途中左右兩翼驟然加快速度,由先前渾然一體的弧線衝鋒騎陣,無形中變成了趨於平行的兩條蛟龍。而阿古達木的騎軍曾經分為左中右三支,率先遭遇白羽輕騎的那兩千騎頓時陷於兩軍之間,與這支腹背受敵的騎軍銜接還算緊密的董家主力騎軍,在阿古達木親自領軍下沒有絲毫凝滯,並未繼續埋頭前衝,否則即便衝出這條“走廊”,他們勢必也會丟下千具以上的屍體。

  阿古達木毫不猶豫地撥轉馬頭,率領中軍向南方敵軍發起撞陣,與此同時,他下令後方那支兩千騎軍不計代價地纏住北方涼騎。兵力稍遜一籌的阿古達木顯然是要用己方兩千騎的性命來拖延戰機,以完整一體的六千董家私騎吃掉五千騎白羽衛。一來這是失去先機的無奈之舉,再者白羽輕騎的陣形有個先天缺點,就是鋒線纖長而陣形薄弱,經不起六千騎的蠻橫衝撞,這樣的六千騎對上五千騎,其優勢絕不是多出一千人那麽簡單。

  快。

  兩支騎軍接觸之後,精髓都是一個快字。

  這種快不光是戰馬衝刺的速度,不僅僅是騎卒馬弓潑射的速度,還有臨陣應對的轉變速度。

  中原多雄渾邊塞詩,多藩鎮割據,只是自大秦開國以來,既飽讀詩書又能征善戰的邊關儒將極少,即便有也多是守關有功而拓邊無力,故而歷朝歷代,從大奉王朝至春秋北漢再到當今離陽,偶有名臣美諡第一的文正,唯獨無人得以諡號“襄”字。襄一字寓意辟地有德,甲胄有勞。要說中原分分合合八百年,內戰也不乏武將立滅國之功,照理說給個襄字並不過分,只不過開創臣子獲得諡號先河的大奉開國皇帝,曾言唯有揚鞭大漠者方可諡襄字,自那以後,歷代君主便有此默契。襄字難得,大奉王朝給出過太多鮮血淋漓的前車之鑒。大奉鼎盛時期號稱天下養馬八十萬,即便到了衰落的末年,依舊有邊騎二十萬,可是先後兩任主將一老一少——老者是戰功煊赫的百戰老將,年輕者更是紙上談兵雄健非凡——皆在草原騎軍的馬蹄下身敗名裂,最終禍及半個中原。很大原因就在於真正的大規模騎戰,機會總是稍縱即逝,但是只要頹勢一現,肯定兵敗如山倒。而中原史書對草原騎軍的記載總是含糊其詞,不過是翻來覆去那套陳舊說辭。直到離陽定鼎中原,並且在邊關接連吃過三次大敗仗後不得不由攻轉守,在顧劍棠主持兵部後才開始真正對草原騎軍戰術進行詳細鑽研。在那以後,一些有心邊功的朝廷武將才開始發現草原騎兵之所以能夠遺禍數百年,隔三岔五叩關南侵就像喝茶吃飯,絕不只是天生弓馬熟諳那麽簡單。

  不管離陽朝廷嘴上承認與否,相信廟堂黃紫公卿們難免都會在心底慶幸,所幸趙家國門,還存在那支幾乎掏空了王朝西北底蘊的騎軍,有那三十萬負甲鐵騎震懾北莽蠻子,中原才能夠贏得將近二十年的休養生息,才有底氣揚言將來要與草原騎軍戰於國門之外。

  隨著阿古達木的變陣,白羽輕騎也隨之開始再度變化。北方五千輕騎在中段位置開始悄然斷裂,半數迎向那北莽後方兩千董家私騎,半數開始尾隨北莽主力騎軍向南推移,根本不給敵人造就主要戰場兵力優勢的機會,而是繼續保持對董家騎軍主力的絕對壓製。如果阿古達木能夠完整不漏地看到這一幕前後,一定會震驚於北方白羽輕騎那多名校尉的恐怖默契,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有任何交流,然而騎陣就那麽悄然而成,這需要嗅覺、膽識和信任三者缺一不可。

  白羽衛曾是北涼四牙之一韋甫誠的嫡系兵馬,而韋甫誠更是陳芝豹的兩大嫡系大將之一。韋甫誠與典雄畜不帶一兵一卒兩騎赴蜀後,齊當國繼續統領鐵浮屠,蓮子營老卒出身的袁南亭接管白羽輕騎。前者是徐驍義子,對徐家的忠心毋庸置疑,而袁南亭身上的派系色彩極淡,倒是曾經與林鬥房等數百位北涼老人,一起恭送過當時的世子殿下徐鳳年入京。隨著徐鳳年的世襲罔替,北涼邊軍也水到渠成地改朝換代,要說與陳芝豹大有淵源的鐵浮屠和白羽衛兩部心裡沒有別扭,沒有憋著口悶氣,估計誰都不相信。所以這次袁南亭出征龍眼兒平原,一萬白羽輕騎幾乎人人大呼痛快。在戰場上轟轟烈烈殺敵,總好過窩在涼州關外飽受其他軍伍的白眼要舒服得多。要知道第一場涼莽大戰打得那般慘烈,連大雪龍騎軍和兩支雪藏多年的重騎軍都出動了,皆是徐家老營出身的鐵浮屠和白羽衛結果連北莽蠻子都沒見到,能不憋屈,能不聽到一些怪話?

  袁南亭這次前往懷陽關都護府議事,幾乎是拍桌子瞪眼睛跟褚祿山說話的,說這場仗再不輪到白羽輕騎,那他實在沒臉回去當主將,乾脆留在都護府當個狗屁倒灶的刀筆幕僚算了。

  察覺到後方白羽輕騎動靜的阿古達木頓時頭皮發麻,怒喝道:“隨本將一起破陣!”

  袁南亭身為正三品武將,與北涼邊軍所有將帥如出一轍,在戰陣上一律披掛與士卒相同式樣的甲胄。當然袁南亭扈從親騎絕不會少,這名相比何仲忽等元勳更為年輕、相比鬱鸞刀等新貴更為年長的資深騎將,堪稱北涼中堅將領的典型。經歷過春秋戰事或者說是在尾聲中冒頭,卻算不上早早脫穎而出,仕途攀爬都是在徐家封王就藩於北涼以後,靠著點滴戰功步步高升,腳踏實地。相似的如同韋甫誠、典雄畜還有寧峨眉等邊軍青壯派,多是如此。但是這些人的兵法造詣,絕對不能小覷,徐驍那句“我北涼鐵騎隨便拎出一個校尉,丟到中原去就能當一州將軍”,並不全是戲言。

  在眾多鐵甲環護下的袁南亭眯眼望去,那名董家私騎主將的果決有些出乎意料,至於他麾下北方幾名校尉的應對則在情理之中。

  袁南亭抬起手臂做出一個手勢,他所在的南方這條蛟龍騎陣開始彎曲,集體向更南方策馬而動,但是兩頭騎卒的速度更為傾力迅猛。雖說看似面對董家主力騎軍的鑿陣姿態,采取了避其鋒芒的措施,可真正的戰術意圖卻很乾脆利落,那就是讓六千北莽騎軍一鼓作氣的鑿陣落空,己方五千騎尤其是中線騎軍且戰且退,最終形成一個弧口,配合北方追殺敵軍的三千白羽輕騎,來一個甕中捉鱉。慢刀子割肉,一點一點耗盡這六千騎的精氣神,那兩千騎對兩千騎的戰場,無論誰勝誰負,都改變不了董卓主力騎軍覆滅的結局。

  這白羽輕騎狡猾避戰,想要速戰速決的阿古達木恨得牙癢癢卻無可奈何,那種使出吃奶氣力卻偏偏打不著對手的感覺,簡直讓人抓狂。

  對手不是不夠強大而怯戰,而是速度太快了。清一色北涼乙等戰馬,清一色身披輕甲,舍棄槍矛,僅是佩刀懸弓,即便在匆忙轉換陣形中出現瑕疵,作為對手的董家騎軍哪怕看到了,也抓不住。

  沙場上從來只有草原騎軍讓中原步軍深陷泥濘不可自拔的錯覺,能夠讓北莽騎軍尤其是董家私騎這樣的邊境精銳,像是置身於沼澤,大概就只有北涼諸多騎軍裡的這支頭等輕騎了。

  但是勝券在握的袁南亭沒有絲毫掉以輕心,事實上有數騎白馬遊弩手已經沿著弧陣外圍疾馳而至,告訴他北方有六千柔然鐵騎增援,最慢也是半個時辰內便可到達,且是武評宗師洪敬岩親自領軍!

  始終不曾停馬的袁南亭望著那幾張年輕的臉孔,尤其是居中一騎,滿甲鮮血,笑問道:“你就是白馬校尉李翰林吧?”

  那一騎點頭沉聲道:“正是末將!”

  袁南亭笑了笑,有些百感交集。堂堂北涼道經略使李功德的嫡長子,竟然真刀真槍靠著邊關廝殺升到了最金貴的遊弩手校尉,現在的年輕人真是了不得,銳氣一點不比他們這幫老家夥年輕時候差啊,說不定還猶有過之。要知道他們這幫老家夥當年多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故而天不怕地不怕,死了不虧,活著就賺,不像現在北涼邊軍中的這撥年輕人。這位涼州白馬校尉李翰林,還有流州將軍寇江淮,出身中原高門的幽騎主將鬱鸞刀,那可以說都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主,擱在中原那邊,估計風花雪月夜夜笙歌還來不及,哪裡樂意在死人堆裡摸爬滾打。

  袁南亭無意間瞥見這三騎馬鞍附近的頭顱,見慣了袍澤戰死的老將深呼吸一口氣,說道:“李校尉,本將已經得到消息,齊當國的六千騎已經臨近,不會比洪敬岩的柔然鐵騎更慢進入戰場,接下來你們遊弩手就可以撤出戰場。別逞強,你們已經是我北涼斥候的最後種子了,本將不舍得你們死!所以你和魏木生趕緊在兩刻鍾內收拾戰場,若是在鐵浮屠和柔然騎軍趕到以後,還讓本將看到你們有一個人留在這裡,就算僥幸沒有戰死,事後本將也要把你們趕出遊弩手!”

  抱拳領命的李翰林最後沙啞道:“魏木生已經戰死了。”

  袁南亭愣了一下,默然無言。

  袁南亭看著那年輕三騎的背影,那一刻,老將心底浮出一個念頭,清涼山後山三十萬塊墓碑,豈能一直讓年輕人的名字越來越多!

  袁南亭轉身望向扈從裡的六七騎,他們相比尋常勇悍騎卒,有些氣韻上的差別,那種泰然自若,不僅僅是依仗卓絕武力而略顯鶴立雞群,還帶有一種沙場江湖的疏離氣息。

  袁南亭笑著開口道:“拂水房諸位高手,消息你們也聽到了,不太好,是那個大宗師洪敬岩趕來。”

  一位始終凝氣養神的輕甲老者摸了摸腰間佩劍,淡然道:“總之不讓袁將軍死在我們前頭便是。”

  龍眼兒平原腹地的這處沙場上,董卓主力六千騎軍陷入絕境,袁南亭親自調度的八千白羽輕騎越發遊刃有余,不斷收割敵軍頭顱。

  烏鴉欄子統帥耶律洪才所在的兩千騎,與數目相當的白羽輕騎廝殺正酣,雙方都未有落敗跡象。

  齊當國的六千鐵浮屠,和洪敬岩擅自離開駐地的六千柔然鐵騎,不期而遇,幾乎同時趕至戰場。

  兩股鐵甲洪流迎頭撞上。

  柔然鐵騎想要挽救僅剩三千多人的董家主力騎軍,直撲正在擴大戰果的袁南亭六千騎,鐵浮屠則直接在左翼繞過涼莽兩支輕騎糾纏的戰場。

  輕騎對輕騎,鐵騎對鐵騎!
  六千鐵浮屠主將齊當國位於鋒線中央,出現在最前方,一人一馬一鐵槍,身先士卒。

  老涼王徐驍六位義子,陳芝豹驚才絕豔,戰功累累,天下矚目,白衣兵聖的美譽,是踩在春秋兵甲葉白夔的屍體之上得來的,名至實歸。雖然叛出北涼,就藩西蜀,但是無損其煊赫威名。

  褚祿山,雖然在中原惡名昭彰,但千騎開蜀注定要青史留名,之後在北莽腹地更是遏製住了董卓十二戰連勝的步伐,不但與那位北莽舊南院大王共稱“南褚北董”,更被視為董卓這個北莽兵法大家的苦主。

  袁左宗,打贏妃子墳一役連西楚都感到匪夷所思。史家兵家事後推演,極為推崇,斷定若非袁白熊,當時徐驍七拚八湊起來的離陽大軍,根本就沒有機會去打那場定鼎之戰的西壘壁戰役。如今他也已經是北涼騎軍大統領,名正言順。

  姚簡、葉熙真,生前亦是頗多廟堂讚譽,既有士子風流,又能運籌帷幄,若非晚節不保,憑借兩人與年輕藩王的交情,各自擔任一州刺史不在話下。

  唯獨齊當國,不但離陽朝廷和中原官場向來輕視,就連北涼內部也極少提及,風頭甚至不及寧峨眉這撥聲名鵲起的青壯武將,就連升任鐵浮屠主將也被視為新涼王的任人唯親,僅此而已,與齊當國的領軍才華並無關系。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