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雪中悍刀行(張若昀、李庚希主演)》第917章 密雲山北涼大捷,龍駒河禦使懷舊(2
  第917章 密雲山北涼大捷,龍駒河禦使懷舊(2)
  徐鳳年輕輕放下茶碗,緩緩道:“陸東疆本就是要名多於要權的人物,加上李功德三番五次請辭經略使一職,所以陸東疆只會覺得跟北涼道文官第一把交椅更近了一步。”

  說到這裡,徐鳳年低頭望向空落落的茶碗,怔怔出神,抬起頭笑道:“那麽說定了,你出任副節度使。”

  徐北枳下意識嗯了一聲,喝了口茶後,猛然回神,瞪眼道:“不是涼州刺史?!”

  徐鳳年哈哈大笑道:“那位置給白煜留著好了。”

  徐北枳緊緊盯著這位年輕藩王,咬牙切齒道:“放你個屁!”

  徐鳳年默不作聲。

  糜奉節和樊小柴全然不知兩人為何驟然反目。

  徐北枳怒極而笑:“我徐北枳需要你來安排退路,需要你徐鳳年為我將來在離陽朝堂架梯子?”

  第二場涼莽大戰,必然要分出一個勝負,一旦北涼輸了,必然會出現離陽朝廷吸納大量北涼官員的局面。北涼武將一般來說都會戰死關外,牆頭草不會沒有,但應該不多,最多就是曹小蛟之流會離開西北,而北涼文官在關外那座拒北城淪陷後,存在意義已經不大,是死守北涼還是撤離西北,徐鳳年都不會強求,那麽徐北枳作為執掌北涼道關內兵權的副節度使,不出意外會是品秩最高的武臣,就會被離陽王朝視為最值得收入囊中的香餑餑。一個北涼道的從二品武將,到底意味著什麽,如今舉世皆知。如果北涼僥幸贏了,這個副節度使的官身,自然也算錦上添花。那時候北涼三十萬鐵騎,能夠剩下幾人,只有天曉得。北涼與中原兩處官場的融合,極有可能是大勢所趨。民生凋敝大傷元氣的北涼轄境四州,恐怕也需要有人在朝中為官,為北涼百姓出聲,僅有一個陳望遠遠不夠,何況陳望未來一樣不適合為北涼公然表態。

  徐北枳畢竟不是剛剛進入北涼的那位橘子,在官場砥礪多年,很快就想明白年輕藩王的良苦用心,歎息一聲,語氣堅定道:“把這個機會留給陳亮錫,我就算了。”

  在北涼越發強勢的徐鳳年破天荒沒有堅持己見,點頭笑道:“隨你。”

  糜奉節和樊小柴不約而同抬頭望向天空,一粒黑點出現在視野。

  一頭神駿猛禽破空而墜,裹挾清風落在四人圍坐的小桌上,親昵地啄著年輕藩王的手背。徐鳳年嫻熟地摘下系掛在這頭六年隼腳上的拂水房秘製蘆管,輕輕倒出那份諜報,攤開一看,嘴角勾起,好像在辛苦壓抑著笑意。

  徐北枳問道:“西域的軍情?”

  徐鳳年把卷紙交給徐北枳,後者接過一看,感慨道:“這次是真的如釋重負了。”

  關於曹嵬、謝西陲兩人擅自更改都護府既定的流州方略,臨時決定於密雲山口截殺種檀部騎軍,驛騎火速將軍情從鳳翔、臨瑤、青蒼一路傳到清涼山和懷陽關,轟動了北涼高層,一些老成持重的邊軍將帥,若非顧及北涼王的臉面——畢竟曹嵬、謝西陲兩位年輕騎將都是徐鳳年一手扶植起來的心腹——恐怕早就要公開破口大罵了。可以說徐鳳年力排眾議將大量兵力傾斜流州,尤其是讓曹嵬、鬱鸞刀這些新人以及謝西陲、寇江淮這些同樣年輕的外人擔任流州戰役的主將,自身承擔了極大壓力,一旦戰況不利導致整個流州戰場糜爛不堪,徐鳳年憑借第一場涼莽大戰積攢起來的巨大軍中威望必然嚴重受損,而且與流州同氣連枝的涼州也注定陷入危殆境地。

  徐北枳嘖嘖道:“這兩個小子真是亡命之徒啊,竟然就在爛陀山僧兵的眼皮子底下,一口氣吃掉了種檀的騎軍。”

  徐鳳年笑眯眯道:“曹嵬、謝西陲拚了命才搗鼓出這麽好的局勢,不能浪費了。”

  徐北枳沒好氣道:“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要拉什麽屎,行吧,就讓我這個臨時的北涼道副節度使跑一趟爛陀山。”

  徐鳳年玩味道:“怎麽改變主意了?”

  徐北枳說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對我來說,其實都是一樣的。”

  徐鳳年也不去刨根問底,轉頭對糜奉節、樊小柴說道:“你們兩人護送副節度使大人前往爛陀山,順便讓拂水房捎話給曹嵬、謝西陲,在配合你們三人登山說服爛陀山與北涼結盟後,接下來他們如何用兵,可以不受流州刺史府、清涼山和都護府三處節製。”

  徐北枳猛然起身,徐鳳年問道:“不用這麽急吧?”

  徐北枳白了他一眼,徑直走向那幾騎,徐鳳年隻好跟著起身送行。糜奉節在跟茶肆老板掏錢結帳的時候,徐鳳年突然笑道:“多給些銅錢,我再要兩碗酒。”

  徐北枳上馬後,俯視著年輕藩王,板起臉道:“記住,不要得意忘形!”

  徐鳳年滿臉無辜道:“我什麽大風大浪沒見識過,哪能啊。”

  徐北枳冷笑拆台道:“嘴巴都快咧到耳後根了!”

  徐鳳年訕訕然,也不還嘴。

  糜奉節和樊小柴視線交錯,老人眼中滿是笑意,顯然對這種北涼君臣相宜的畫面倍感欣慰,而樊小柴則有些惱意,似乎對那個徐北枳的態度有些不滿。

  徐鳳年對三騎揮手送行。

  等到三騎身影消失在視野,徐鳳年這才反身坐回桌子。桌上已經擺了兩大白碗粗劣的綠蟻酒,徐鳳年一碗,那頭當年由褚祿山親手熬出的海東青一碗。

  徐鳳年伸手撫摸著它的羽毛,眼神溫柔,笑眯眯道:“老夥計,悠著點喝。”

  兩次離陽江湖,一次北莽江湖,無數生死聚散,只有這個老夥計始終陪伴在他身邊。

  茶肆老板只是個眼窩子淺的普通老百姓,瞧見這幅鳥喝酒的光景後真是大開眼界,忍不住湊近坐下,好奇問道:“公子,這是啥鳥啊,瞅著真俊!”

  徐鳳年端起酒碗喝了一口,哈哈笑道:“遼東那邊的海東青。”

  根本沒聽過海東青的老漢哦了一聲,然後試探性問道:“養得起這麽靈氣的好鳥,公子的家世可了不得吧?”

  徐鳳年咧嘴笑道:“那可不是!我爹打了一輩子仗,才攢下今天的家業,交到我手上後,好些北涼以外的大人物都眼紅惦念著。”

  老漢覺得眼前這個年輕人,就像那些地方上的北涼將種子弟,最喜歡拿父輩的軍功與人說事,說大話一點也不怕噎著。誰不知道咱們北涼的有錢人,哪怕是陵州那邊的富家翁,見著了隔壁州郡的大族老爺,也向來不太直得起腰杆子,從不敢說自己兜裡銀子多?

  徐鳳年摘下腰間懸掛的玉佩,說道:“老哥,我今天高興,請你喝酒!身上沒銀子,就把東西當在這裡,回頭讓人用銀子贖回去。”

  老漢先瞥了眼那枚不知道真假的玉佩,又瞥了眼桌上低頭啄酒的鳥,猶豫不決,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去拎了兩壇子賣不出去的上好綠蟻酒。

  老漢起先喝酒很適度,等年輕公子哥喝完一大碗酒,他才喝了小半碗,況且老漢酒量很好,真要放開肚子痛快喝酒,恐怕七八碗也扛得住,只不過茶肆生意就老漢一人打理,他擔心真要喝醉了,這年輕人腳底抹油一走了之怎辦,那他還不得給家裡婆娘從今天罵到年關?何況家裡有個在村塾讀書的年幼孫子,老人就想著今年過年的時候,用攢下的碎銀子,給那孩子買那叫啥文房四寶的稀罕物件。前不久孩子回家說,村塾裡來了位原本在大書院求學的年輕先生,學問比天還要大呢,跟他們說了好些江南的事情,說那裡的小橋流水人家,還說了他家的園林景致……其實孩子說不真切,連書都沒摸過的老人更聽得不明白,只是聽著聽著,一輩子苦哈哈過日子的老漢就覺得心裡頭,多出一些盼頭。

  他們一個村子百來戶人家,第一次關外跟北莽蠻子打仗,家底好些的幾戶人家都偷偷跑出去了,等到關外打贏了仗,又都跑了回來。結果這次又要打仗,再沒有人借口走親戚去往陵州或是離開北涼了。

  經營茶肆的老漢常年迎來送往,到底見識比起一年到頭跟莊稼地打交道的同村人要多上一些,聽多了茶客酒客的閑談,老人不知不覺明白了一個粗淺道理:好幾百年來,最強大最統一的草原勢力,號稱百萬鐵騎百萬甲,卻在這整整二十年裡,始終無法南入中原半步。

  因為以前有大將軍徐驍,現在有新涼王徐鳳年。

  因為北涼有徐家父子兩代人。

  老人不懂什麽藩王割據對朝廷的危害,也不懂北涼跟離陽趙室的磕磕碰碰,生活在北涼的老人,只知道咱們北涼在關外打仗打得再慘烈,北涼境內,二十多年來,也沒有見過一個騎馬佩刀的北莽蠻子。

  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只要肯出氣力就能養活家人,天底下能有比這更舒坦的事情?沒有了。

  一來二去,老漢也逐漸喝高了,喝高興了。

  那位公子哥也喝醉了,說了好些胡話大話,說他小時候在家裡大堂上給很多大將軍敬過酒,還用了文縐縐的說法,說是啥“呼兒將出換美酒”,說那時候他家大堂裡坐著燕文鸞、何仲忽、陳雲垂、鍾洪武這些老家夥武將,坐著李功德、嚴傑溪這些文官老爺,還有陳芝豹、褚祿山、袁左宗、齊當國、姚簡、葉熙真這些年輕人。

  已經醉了七八分的老漢哈哈大笑,也不當真,笑話了這個年輕人一句“盡胡咧咧,瞎扯談”。

  最後像是讀過些詩書的年輕人開始放開嗓子高歌,說是有些話說與中原聽。

  君只見,君只見聽潮湖萬鯉跳龍門!
  獨不見清涼山,有名石碑不計數!

  君只見,君只見葫蘆口頭顱築京觀!
  獨不見高牆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君只見,君只見涼州北策馬嘯西風!
  獨不見邊關南,琅琅書聲出破廬!

  君只見,君只見三十萬鐵騎甲天下!
  獨不見北涼人,家家戶戶皆縞素!

  ……

  到後來,每當年輕人在“君只見”會說到“中原”二字,老人也恰好在“獨不見”之間扯開嗓子高喊“北涼”二字。

  老人什麽也不懂,只是想這麽湊個熱鬧而已。

  年輕人的嗓音很淒涼,就像……

  就像那些北涼隨處可見的升底兒尖柿樹,在冬日裡空落落,只有枯枝。

  最後,茶肆老漢趴在桌上昏昏睡去,年輕人搖搖晃晃站起身,將那枚玉佩放入老人手中,幫著老人握緊手心後,這才走向那匹馬。

  夕陽下,一人一騎,緩緩西行。

  年輕人一邊騎馬,一邊打著瞌睡,隨著馬背起伏,身形搖搖晃晃。

  人睡如小死。

  一睡不醒即大死。

  離陽印綬監的車隊在過潼關進入涼州轄境後,馬蹄終於加快,密集地踩踏在驛路之上,就像一場秋日裡的暴雨。畢竟幾千人的京畿騎軍,氣勢還是有些的,也引來不少北涼百姓的視線。北涼騎軍絕大部分都屯扎在涼州關外,北涼道境內騎軍除去潼關這類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險隘,更多還是白馬義從這種扈從精騎較為常見,除非是倉促調動,否則兩千騎以上的兵馬疾馳,並不常見。

  這支兵馬作為名義上的天子使臣,一路往西,真真切切領略到了北涼的貧瘠苦寒,只是貧寒之余,沿途秋日裡的莊稼,又別有生氣,鬱鬱勃勃,格外扎眼。偶有收秋忙碌的鄉野村夫婦人,停下勞作,擦拭汗水,遙望著這支浩浩蕩蕩的陌生騎軍,神色安寧,若是有在田間嬉戲打鬧的稚童,甚至還會指手畫腳一番。這與薊州、河州一帶是截然不同的光景,大概這就是北涼跟北莽死磕二十年後積攢出來的獨有精神氣了:天下騎軍千千萬,唯我北涼甲天下。

  車隊在青馬驛下榻。此地距離涼州城不過八十余裡,印綬監三位蟒服太監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快要見到那座王府,大概是難得心情舒暢了幾分,在吃過晚飯後相約結伴出行,沿著一條名叫龍駒河的河岸隨意漫步,身邊跟隨兩位手腳伶俐的宦官,以及六名懸佩有皇家賜刀的禦前侍衛。掌印太監眯眼望向河床。入秋以後,相比夏天汛期河水已經下降許多,水落石出,靠近兩岸的河床裸露出如同遊魚背脊的黝黑石板,一塊塊簇擁在一起,給人無比生硬的感覺,不說與江南水鄉相比,便是京師和京畿也絕對瞧不見這般景致。三名印綬監大佬宦官都是多年養尊處優的身子骨,雖說在太安城也習慣了秋寒冬凍的氣候,到了西北之後也未有太多不適,可是沿著河岸走走停停了大半個時辰後,便是兩名年輕宦官心底也有些叫苦不迭,印綬監二三把交椅更是氣喘籲籲,只是掌印太監不說停步,無論是宦官還是禦前侍衛,都習慣了規矩森嚴,自然也就無人開口提醒若是再不原路返回,恐怕就要冒著夜色打著火折子摸索回驛館了。

  印綬監掌印太監姓劉,本名在晚輩宦官裡頭早已少有知曉。與許多年邁宦官一樣,都是亡國遺民身份,當年離陽兵馬每破一國,便有一大批宦官跟隨亡國君臣遷入太安城,只不過洪嘉北奔注定青史留名,他們這些閹人的顛沛流離,又豈能入得了讀書人的眼,相信沒有誰願意為他們在史書上寫上一兩筆。尤其是他們這些宦官在離陽朝野素來以老實本分著稱於世,宦官乾政是不用想了,離陽三代皇帝都是明君,朝堂上又是文臣武將交相輝映的氣象,老輩閹人們,人人自覺能夠安安穩穩老死在皇宮裡頭,就是天大的幸事,故而從韓生宣到宋堂祿兩代宦官執牛耳者,都是謹小慎微滴水不漏的秉性。

  一行人又走了小半個時辰,終於瞧見一座大石崖,巍巍峨峨屹立在河岸右側,劉公公率先走上石崖,一時間百感交集。

  身材略顯臃腫的掌司太監實在熬不住雙腿酸痛,就要一屁股坐在地上,認他做師父的年輕宦官趕忙做牛馬狀跪在地上,年邁太監欣慰一笑,大大咧咧坐在年輕宦官的腰背上。另外一名小輩宦官依葫蘆畫瓢,也想給掌印太監劉公公如此獻殷勤,不料才彎下腰想要當凳子,就看到劉公公擺了擺手,隻好訕訕然退下。

  劉公公抬起手臂向上遊指了指,然後轉頭跟一站一坐兩位蟒服老太監笑道:“宋公公、馬公公,你們應該知道咱家曾是北漢人氏,祖上……嗯,用太安城某些年輕人的說法,就是也曾闊過。”

  兩位印綬監大佬笑著點頭。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