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雪中悍刀行(張若昀、李庚希主演)》第863章 曹長卿落子太安,楚霸王謝幕江湖(1
  第863章 曹長卿落子太安,楚霸王謝幕江湖(1)
  離陽京城南大門外,那條與城內禦道相連接的寬闊官道之上,在兩個時辰之前就已經空無一人。

  滿城等一人。

  等一人攻城。

  城上城下皆鐵甲。

  這一日京畿東西南北四軍精銳全部列陣此地,面對那一襲青衣,仍是如臨大敵。

  有個緩緩而行的青衫儒士,在距離這座京城大概不足半裡路程的官路上,獨自一人,手捧棋盒,停步坐下。

  他並沒有面向北面那座天下第一大城,而是面西背東,盤膝而坐。

  黑盒裝白子,白盒裝黑子。

  他將這兩盒從西楚棋待詔翻找出來的宮廷舊物放在身前,相隔一張棋盤的距離,棋盒都已打開。

  遙想當年,國師李密曾有醉後豪言:“天下有一石風流,我大楚獨佔八鬥,他曹得意又獨佔八分!”

  這般人物,如何能不風流得意?
  他正襟危坐,雙指並攏,伸向身前就近的棋盒,拈子卻不起子,只是笑望向對面,好似有人在與他對弈手談。

  雙鬢霜白的青衫儒士,眼神溫柔,輕聲道:“你執黑先行。”

  原本萬裡無雲的晴朗天空,刹那間風起雲湧。

  太安城高空異象橫生。

  隨著那五個字從這名儒士嘴中說出,只見稍遠處那隻雪白棋盒中自行跳出一枚黑子,劃出一道空靈軌跡,輕輕落在那張無形棋盤上的中心位置。

  先手天元。

  很無理的起手。

  但是更無理的景象在於只見太安城高空落下一道絢爛光柱,轟然墜地。

  一座雄城如同發生百年不遇的地震,天地為之搖晃!
  包括太安城武英殿在內的所有殿閣屋簷之上,無數瓦片頓時掀動起來。

  青衫儒士雙指拈起那枚晶瑩剔透的白色棋子,眼中滿是笑意,輕輕落在棋盤之上。

  與此同時,第二道光柱如約而至。

  太安城又是一晃。

  城前離陽鐵甲數萬,竟然還是那個臨城之人先行攻城。

  城頭所有床子弩終於展開一輪齊射。

  空中如有風雷聲大震,中年儒士全然視而不見。

  第二枚黑子跳出棋盒,落在棋盤之上,落子生根後,安安靜靜,懸停不動。

  城內,武英殿屋簷岔脊上的十全鎮瓦裝飾,仙人、龍鳳、狻猊、狎魚、獬豸、鬥牛等依次化為齏粉。

  城外,威勢雄壯如劍仙飛劍的近百支巨大箭矢在空中砰然碎裂。

  青衫儒士拈起第二枚白子,落子前柔聲道:“我恨躋身儒聖太晚。我恨轉入霸道太遲。”

  他並攏雙指重重落下,落在棋盤。

  有鏗鏘聲。

  太安城出現第四次震動。

  這一次最是動靜劇烈,許多城外騎卒的胯下戰馬,竟是四腿折斷,當場跪在地上。

  巍峨城頭之上,終於有數人按捺不住,或禦劍而下城頭,或躍身撲殺而來,或長掠而至。

  又有一雙黑子白子先後落在棋盤上。

  那襲青衫似乎不敢見對面“下棋人”,低頭望向棋盤:“我曹長卿之風流,為你所見,方是風流。”

  當第四顆白子靈動活潑地跳出棋盒緩緩落下,那出城數人距離他曹長卿已經不足三十步。

  曹長卿拈起棋子,這一次不是由高到低落子,而是輕描淡寫地橫抹過去,微微傾斜落在了棋盤上。

  有浩然氣,一橫而去。

  那數名護衛京城的武道宗師全部如遭撞擊,迅猛倒飛出去,直接砸入太安城城牆之中。

  祥符三年春的春風裡,西楚棋待詔,落子太安城。

  太安城正南城頭上,一老一少在鐵甲錚錚中顯得鶴立雞群。老者麻衣布鞋,背負一柄長劍,還算正常的劍客模樣。那少女正值身條抽發如春芽,有了幾分窈窕味。她不但背劍,腰間還佩雙劍,手中更提劍,故而不像是個女俠劍客,倒像是個當街賣劍的小姑娘。兩人正是東越劍池的當代宗主柴青山,以及逃暑鎮上被年輕藩王贈送過一本《綠水亭甲子習劍錄》的單餌衣。先前數人氣勢洶洶地出城而去,結果倒飛回城,屍體嵌入城牆,就像蒼蠅蚊蟲被拍爛在窗戶上,慘狀讓城頭不少離陽有實職將軍稱號的武人都感到心驚肉跳,下意識瞥了眼那對年齡懸殊的劍池師徒,這才好不容易恢復了幾分膽氣。

  少女的臉色有些蒼白,這並非她的體魄還不如普通士卒,而是在武道真正登堂入室後,對於天地間的氣機感應就會異於常人。這就像凡夫俗子看江水滾滾,隻覺壯闊,煉氣士卻能夠憑此看出世間氣數流轉的跡象。

  她師父柴青山作為當之無愧的劍道宗師,既然挑選她作為閉門弟子,自然是看中她出類拔萃的根骨天賦,甚至先前和吳家劍塚老家主聊天時,頗為自負地說他這名女弟子劍道天賦僅次於西楚女帝薑姒一人而已。名字諧音“三二一”的少女隻覺得自己站在了武帝城頭,下一刻就會被滔天巨浪拍死在城頭。她咬緊牙關握緊長劍,嬌柔身軀搖搖欲墜,直到柴青山伸出一手扶在她所背古劍“雛鳳”之上,少女才如釋重負,長呼一口氣,顫聲道:“師父,曹大官子這到底是要做什麽啊?難道真是欲以一己之力攻破京城,第五次殺入皇宮才肯罷休?”

  近年來帶著少女走南闖北的柴青山搖頭道:“師父也不知道曹長卿由儒道轉入霸道,所求為何。”

  少女眺望城外那襲孤孤單單的青衫,有些莫名其妙的哀愁。坊間傳聞那位曾經擔任過西楚棋待詔的大官子,對西楚皇后懷有愛慕之心,但是一生都不曾表露,始終恪守君臣之禮,最終落得一個陰陽相隔也沒有道破心思。少女不在意那位在西壘壁古戰場躋身儒聖的讀書人,是不是什麽曹家最得意的,甚至不在意曹青衣早年三過離陽皇宮如過廊的壯舉,已有些許情思悄然發心頭的懵懂少女,只是有些羨慕那個被罵了二十年禍國殃民的可憐女子,哪怕被各種野史落筆寫為不堪的狐狸精,被當成大楚覆滅的罪魁禍首,但少女只是想著如果自己有天也死了,死後依舊有這樣一個癡心人用心惦念著,真好。少女想到這裡,輕輕歎息,抬起手臂,用手中那把半成新劍“白蟒”的劍身,悄悄拍了拍胸口。在那裡,隔著入春漸薄的衣衫,放有一本泛黃的秘籍《綠水亭》。那裡,大概就是她的吾心安處,也是她在離開北涼後真正第一次用心練劍的理由。那個年輕人身材修長,所以在武當山腳的逃暑鎮與她說話的時候,他都要低頭,雖然笑容溫和,但隻把她當作一個天真爛漫的江湖少女,一個擦肩而過就無所謂是否再有重逢的江湖晚輩而已。她不喜歡這樣。

  隨著曹長卿又一次拈子落棋盤,粗如武英殿廊柱的虹光從天上急墜而下。太安城又是一陣轟然巨震。

  柴青山不去看身後城中的那道壯麗光柱落地,感慨道:“我輩劍客,從古至今,孜孜不倦追求氣衝鬥牛和氣貫長虹的大成境界,不承想曹長卿已是能夠將那充沛天地的浩然正氣,從青天引入人間。高樹露所謂玄之又玄的天人,不過如此。好一個曹長卿,無異於為百尺畫卷又添十尺啊。”

  若是此時有北地扶龍煉氣士大家站在城頭,就會發現一些太安城絲絲縷縷的青紫之氣,如潺潺流水緩緩淌入少女七竅,而少女自身渾然不知,甚至就連很早就達到通幽洞微指玄境的柴青山也沒有察覺。隔行如隔山,天象和陸地神仙兩個境界雖然僅是一層之隔,卻是截然不同的兩方天地。

  少女突然好奇問道:“純粹武夫之外的三教中人,佛門高僧入一品即金剛,道教真人入一品即指玄,儒家更是一步直達天象,師父你以前總是語焉不詳,為何隻說三者其實並無高低之分,又為何儒家成聖之人尤其艱難?”

  老人猶豫片刻,好像不太願意道破天機,又好像是不願意自己這個得意弟子太早接觸那個層次,最終拗不過少女可憐兮兮的眼神,無奈道:“師父接下來這話你聽過就算了,不要當真,更不可上心,以免劍心不定,貽誤你原本該走的劍道。師父早年經常前往徽山大雪坪,跟一個叫軒轅敬城的讀書人有過多次促膝長談。他對三教聖人一事極有獨到見地,語不驚人死不休。比如他談及世人老生常談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說法你肯定也聽過無數次,軒轅敬城對此的看法卻不太一樣。他說此話很好,有勸誡世人棄惡從善的功德,但是同時也害人不淺。要知道成佛一事,唯有依靠漸進苦修,需要苦功夫下死力,就像‘文章天成妙手偶得’一語,說這個話的文豪自然是大有道理,可對很多‘別人’來說,就很無理了。軒轅敬城說過很多開先河之人,尤其是近千年以來由遊士變成豪閥後的那些讀書人,無一不追求張家聖人提倡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軒轅敬城對此別開生面,並不是他對聖人教誨有異議,而是感慨後世之人的誤入歧途。他舉了個埋兒奉母的例子,此舉無疑契合百善孝為先,被無數人推崇,但是軒轅敬城斷言此人注定難得善果,若真有來生,若真是冥冥之中有天意,那麽此人所為,注定要遭受天譴不得超脫。天生萬物以養人,按照常理,一報還一報,人當反哺天地才對。道教聖人很早就留下三千言告誡後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正是天道大公無私情,並非某些人誤以為的所謂粗淺‘不仁不義’。軒轅敬城就很認可‘天地不仁’四字,但是他同時又說他們讀書人,恰恰就是要明知天命不可違,偏偏要逆流而上,為天地人間訂立規矩,以求長治久安人人自得。故而以仁、義、禮、智、信五字搭起框架,最終延伸出無比蕩氣回腸的那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是,徒兒,你仔細想一想,天地若有神靈,需要我們人來指手畫腳嗎?退一步說,人間萬世太平,就真是符合天道循環的規矩?所以說啊,儒家真正有大智慧之人,尤其是那些躋身儒聖的大賢,不憂自身憂後世,無一不是懷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激昂胸懷,不惜與天道玉石俱焚,無一不是在慷慨赴死啊。”

  少女哦了一聲。

  老人說完這番話後頻頻長籲短歎,百感交集。

  柴青山笑問道:“聽明白了?”

  少女咧嘴一笑,理直氣壯道:“完全沒懂。”

  老人有些忍俊不禁,揉了揉她的腦袋:“也不需要你明白。糊塗才好,人生百年,輕松自在。否則活得滿腔鬱氣,太累。我們練劍之人,能以三尺劍鳴不平,就夠了。”

  柴青山輕聲道:“去過了北涼,親眼見識過了滿目荒涼的邊關風景,見過那一處處戰場關隘,才會知道我們江湖人的逍遙快活,太經不起推敲了。不過徒弟啊,你也無須因為為北涼打抱不平而一味反感離陽,師父告訴你,如果真有北莽大軍攻破兩遼邊境的那一天,今天這座城內無數痛罵北涼的人物,也會奮不顧身,一樣會說死就死。哪怕北莽蠻子一路打到廣陵江,也絕不至於走得如入無人之境,而只會是鐵騎馬蹄兩側,皆是我離陽戰死之人。”

  離陽百姓尚武任俠,自古就有“中原士子向北遊學,離陽遊俠往南仗義”的說法。後者頗多恃武亂禁之舉,這才讓大楚領銜的中原幾國一貫視離陽人為不可教化的北蠻子。但是近二十年來,尤其是顧劍棠辭任兵部尚書入主兩遼,與徐驍的北涼鐵騎一左一右鎮守邊關國門,北莽無法南下半步,整個中原歌舞升平,南邊狼煙隻報太平不報憂,加上無數士子入仕離陽,朝廷大興科舉,為天下庶族寒士大開龍門,京城隻說國子監一處,就容納了將近三萬來自天南地北的求學士子,讀書人如同過江之鯽的大量擁入,以及天下各地豪紳巨賈的會聚,短短二十年,就造就了太安城不輸早年大楚京城的鼎盛氣象。先帝趙惇對文人在廟堂上的擢升更是不遺余力。當時除兩峰對峙的張廬、顧廬之外,在京城為官的青黨官員幾乎清一色都是文人,一大撥年輕讀書人得以躋身朝堂,文風綿延的江南道為朝廷輸送了大量棟梁之材,就連以西楚老太師孫希濟為首的大量西楚遺民,都拋開國仇選擇仕奉趙室,反觀當權武將幾乎沒有例外都是上了歲數的春秋老人。離陽朝廷經過二十余年休養生息和上行下效,已經展露出文高武低的格局,若非西楚復國禍亂廣陵道和北涼的“蠢蠢欲動”,恐怕就算是身為離陽頭等功勳門戶的馬忠賢,這輩子都無法外放成為靖安道節度使。

  當下的離陽,表面上國勢鼎盛不假,連西楚叛亂都要被鎮壓下去,但是連柴青山都看得出來已是四面漏風的微妙局面。

  少女從來對天下大勢不感興趣,噘起嘴巴:“可我還是覺得北涼更加可憐。”

  老人笑道:“師父沒說北涼不值得你為其鳴不平,只是希望你今後不要有太多戾氣,不要隨意遷怒無辜,知道師父為何越發敬佩那位年輕藩王嗎?”

  一聽到年輕藩王,原本心不在焉的少女立即眼睛一亮,立即就有用不完的精氣神了,滿臉神采:“師父你快說,我聽著呢。”

  老人頗為無奈,氣笑道:“不說了!”

  老人果真閉口不言,除了有幾分賭氣,更多還是城外曹長卿的落子越來越快,他不得不聚精會神蓄養氣勢。

  今日他柴青山背負長劍站在這裡,可不是來看風景的。

  少女撇了撇嘴,知道師父脾氣的她也沒有再追問。

  柴青山眯眼望向遠方,老人的視線跟隨城頭不知已經是第幾撥的箭雨,一起拋向那一襲青衫身上。

  城頭一架架床弩,城下六千膂力超群的銳士弓手。

  上下兩撥箭矢鋪天蓋地。

  老人沒來由有個古怪念頭:若是北涼徐家跟離陽趙室沒有任何恩怨,那個年輕藩王無怨無悔一心做那忠臣,而趙家天子也對他深信不疑,對北涼大力增援,以中原作為後盾,支持北涼鐵騎和兩遼邊軍共同抗擊北莽,那該多好?如果城外那個曹長卿能夠像孫希濟和許多西楚遺民那樣,入朝為官,說不定如今就是離陽的首輔大人了,那就根本不用上陰學宮的齊陽龍出山力挽狂瀾。內有曹長卿率領那幫永徽舊春和祥符新春,一同運籌帷幄,外有三十萬北涼鐵騎和二十萬兩遼邊軍,何愁天下不太平?哪怕再給他們北莽多出數十萬兵甲又能如何?

  京畿北方地帶的一條小路上,一騎不急不緩地南下太安城。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