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雪中悍刀行(張若昀、李庚希主演)》第715章 翰林院君臣晤對,徐鳳年西域待敵(1
  第715章 翰林院君臣晤對,徐鳳年西域待敵(1)
  山頂轉經筒六字真言的傳頌已是聲勢浩蕩,可惜尋常百姓肉眼卻無法看到那些有關氣運流轉的更大氣象。酒樓附近的行人在震驚於小爛陀山的聲響後,還發出了一些感到荒誕滑稽後的嗤笑聲。在他們視野中,屋頂坐著個老和尚,站著個單手托缽的年輕人,一站一坐足有半個時辰。酒樓下聚集了越來越多聞訊趕來的外城看客,指指點點,許多頑劣稚童都壯著膽子爬到了臨近屋頂。

  很快就有內城一隊隊精騎護送著大人物疾馳而至。騎卒佩刀負弓掛槍矛,坐騎更是那種僅論衝擊力就遠勝莽馬的純種西域大馬。馬隊蠻橫撞開了擁擠人流,許多來不及閃躲的無辜看客當場就被戰馬撞死。不是沒有仗著把式在身的外城人士看到好友被殺後,熱血上頭而憤起廝殺,但就算有前方騎卒給他們打落下馬,很快就被後方騎軍借著戰馬衝鋒的巨大慣性,一矛狠狠捅入身軀。鐵頭硬木杆的長矛在騎卒手上和屍體之間,瞬間繃出一個賞心悅目的弧月彎曲,屍體頓時給撞飛出去兩三丈外,只不過製成矛杆的硬木終歸不是那類有價無市的一等良木,硬度和韌性仍是不足以支撐這種程度的撞擊,也就此毀壞。那名騎卒貌似意猶未盡,順勢棄矛換刀,微微彎腰,不是下劈,而是看似漫不經心地橫刀,就那麽朝著一名撒腿狂奔的外城漢子策馬而去。無須用力,只是靠著戰馬衝勁,刀尖就在那人脖子上輕而易舉地拉出一道寸余長的深刻口子。

  從這個細節看得出來,這些為內城權貴重金豢養的西域騎士,個個都是上陣廝殺極熟的老卒了。沙場騎軍作戰,從不是一錘子買賣,想要活到最後,就得知曉如何用最少的氣力獲得最大的殺傷成果。西域不缺良馬,但是匠人鐵器稀少,況且製造良矛的硬木更是在北涼邊軍和離陽朝廷的嚴格約束下,很難獲取,這就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西域騎卒的戰力。雖然退而求其次,除了膂力雄健者得以配置精鐵長槍外,其余大多是一次性撞矛,就算可以用作投矛,但是對付江湖人足夠了,一旦對上真正意義上的正規騎軍,肯定力所不逮。早在二十年前,就有過一場鮮血淋漓的教訓。本城在春秋末,曾經擁有一支人數達到五千人之多的騎軍,在西域所向披靡。當時在城內一言九鼎的某位梟雄霸主,有心吞並臨謠三鎮作為糧草依托,然後鋒指涼地,繼而佔據天下之高地,大可覬覦中原。不料當時封藩北涼的徐家只派遣出了三千騎軍,就殺得西域五千騎幾乎全軍覆沒,逃出生天不過寥寥百余騎,人家傷亡都不到五百。那些逃卒心有余悸地嘮叨了很多年,都說那徐家騎軍真他娘的是鐵騎啊。那兩千騎竟是人馬俱甲,別說人了,連戰馬都能有面甲,而且人家騎軍的鐵槍更是足可支撐多次往還衝鋒,自家那些白蠟木杆子製成的所謂鐵矛,比較起來實在是太軟了。

  所以這二十年來,這座城那幾家有錢沒處花的大姓有了騎軍後,也隻敢關起門小打小鬧,絕對不敢去找北涼邊軍的麻煩。也不是沒有吃了熊心豹子膽的好漢,在北涼邊軍形成小伍騎卒進入流民之地演武鍛煉以便進階白馬遊弩手的習俗後,就有人帶著八百精騎前去如今的流州渾水摸魚。一開始也靠著人數優勢圍殺了三四十個北涼蠻子,但是很快就遭到了慘絕人寰的狠辣報復。當時還沒有擔任陵州刺史的列炬騎統帥胡魁和虎頭城副將劉寄奴,兩人各領一千輕騎,殺入流州,把那西域八百騎斬殺殆盡後,頭顱都一顆顆挑掛在槍頭,一路奔赴這座距離涼州千裡之遙的城池。城中很多人之所以不知道這樁慘事,是因為那個擅作主張去流州尋釁的家夥,在城內家族上下四十幾個族人和九百多扈從,都給其余內城勢力一夜之間聯手鏟平,然後拿著腦袋出城三十裡去跟北涼邊軍請罪了。本來以為這種行事已經誠意足夠,也足以息事寧人,不料那一手締造了北涼白馬遊弩手的胡魁在雙方對峙之際,尤其是在劉寄奴差不多已經答應率軍返回北涼的時候,毫無道義地悍然發起衝鋒,殺得給幾位家主不過是拉出去壯膽的滿城三千騎卒人仰馬翻。如果不是劉寄奴一騎突入戰陣,截下了正在大開殺戒的胡魁,恐怕如今城中勢力就是另一番格局了。

  徐鳳年沒有理睬那些街道上的看客,背起雞湯和尚的屍體後,單手托缽,向著內城中央的小爛陀山飛掠而去,然後在山腳茅舍附近安葬了老和尚,把佛缽放在墳頭上。

  徐鳳年開始等待即將到來的一個人。

  拓跋菩薩。

  祥符二年,在這個日頭漸暖讓人春眠心思漸重的春尾巴上,京城突然在一日之內,毫無征兆舉辦了兩場不合禮製的社稷大典和太廟祭奠,這讓禮部和司禮監、都知監以及司職儀仗的司設監、執掌太廟事務的神宮監手忙腳亂,人人苦累不堪。有心人都發現皇帝身側除了臉色沉重的中書令齊陽龍外,還多了個身穿欽天監衣飾的陌生少年,臉色更是陰沉得厲害。兩場繁重大典過後,臨近黃昏,皇帝仍是沒有放過那撥都已精疲力竭的中樞重臣,把小朝會搬到了六部中的兵部軍機廳,中書、門下兩省高官和所有六部紫袍公卿一個不落。

  大廳主桌上擱置了一副涵蓋有廣陵江下遊版圖的巨大沙盤,除此之外,還擺設有十數種戰船的精巧模子。腳步急促的年輕皇帝不等眾人行禮,就擺擺手示意免禮,徑直走到那些模子面前。兵部尚書盧白頡給了武選清吏司主事高亭樹一個眼色,這位在兵部觀政邊陲後名聲大噪的榜眼郎趕忙偷偷潤了潤嗓子,向前踏出兩步,為皇帝介紹兩支廣陵水軍的實力對比:“啟稟陛下,此時廣陵王麾下水師八萬人,大型樓船有黃龍、鳳翼和扶搖三種,三十五艘,中等戰船有包括艨艟、冒突、先登在內總計七種,共有一百四十余艘,小型船隻赤馬舟、斥候十二種,約四百余艘。西楚水師五萬六千余人,戰船數量在七百艘左右,但是大型樓船僅有十八,艨艟、冒突等中等鬥艦亦是不過七十余,甚至其中夾雜有不下兩百條粗糙改良的漁舟,兵力戰力都不佔優勢。而且四萬青州水師也由靖安王親自率領,開始沿江而下,水師先鋒已經成功控扼住廣陵江與白蘆湖交叉的寶塔磯一帶,很快就可以前後包夾西楚水師……”

  皇帝趙篆默不作聲,他並不是一個治政懈怠的天子,對於廣陵道戰事爛熟於心,現在真正讓他難以抉擇的只有一件事,是讓首尾兩支水師“貽誤戰機”,先幫助南疆十萬虎狼之師北渡廣陵江,還是抓住西楚水師主動與廣陵水師主動決戰的機會,讓青州水師快速進入白蘆湖西端的空白地帶,以便在白蘆湖東面打一場更加穩妥的夾擊戰,以免陷入被西楚水師各個擊破的境地。當然,只要南疆兵馬成功渡過廣陵江,前不久剛剛入京的宋笠已經拚掉了謝西陲大部兵力,那麽在西楚版圖的陸地上,十萬南疆精兵必定可以勢如破竹,甚至有希望一口氣包圍住西楚國都。但是廣陵平叛之戰從一開始就根本不是一場純粹求勝的沙場廝殺,一旦給南疆十萬大軍不損一兵一卒就圍困住西楚京城,那麽白蘆湖上的勝負都變成了錦上添花的多余戰事。若說南疆只是在朝廷前頭搶下了滅國之功,也就罷了,而最壞的結果則是遠遠超出了朝廷的承受能力。萬一廣陵水師和青州水師輸給了曹長卿親自坐鎮的西楚水師,萬一與當年徐驍同為邊疆藩王的趙炳意圖不軌,在大勢之下生出不臣之心,那麽南征主帥盧升象手底下不過數萬人馬,能否擋得下久經戰事的南疆豺狼?更可怕的境地在於南疆與西楚勾連,一起北上,那麽離陽就只能讓顧劍棠的兩遼邊軍分兵,火速南下護衛太安城。北莽本就在北涼幽涼兩線打得不順暢,而在兩遼防線之外又有接近二十萬的常駐軍,難道真要他趙篆站到太安城城頭上,同時看到北莽蠻子和南疆蠻夷?不過這一切推演都是建立在戰局最壞的前提下,所以趙篆在內心深處有些悔意。當時聽了中書令齊陽龍和兵部尚書盧白頡的意見,拒絕西蜀出兵,是不是錯了?畢竟才一萬蜀兵,就算是陳芝豹親自領軍,又能在廣陵道上拿走多大的戰功?一萬人就能圍困西楚京城?雖說不同意蜀王出蜀,就是這位年輕天子的本意,可真當戰局略顯泥濘後,難免有些隱藏很好的遷怒。趙篆這個順風順水的皇帝在決斷一事上,欠缺磨礪,畢竟不如先帝,更不能跟他那個大半輩子親自在馬背上作戰的爺爺相提並論。

  而此時趙篆對那個使喚起來很不順心如意的棠溪劍仙盧白頡,自然就越發覺得礙眼了。若非兵部兩個侍郎許拱和唐鐵霜都是太安城新面孔,而宋笠的資歷又太淺,那些個春秋老將又戰死的戰死老死的老死,實在是暫時找不到合適人選替代盧白頡,皇帝早就讓盧白頡離開兵部了。元虢已經馬上準備趕赴藩地擔任朝廷新添設的節度副使,盧白頡本也該在此行列之中,但是齊陽龍和坦坦翁兩位主官都流露出此事不妥的意向,這才拖延下來。

  登基以來,趙篆也有過自己的盤算。在他看來,當時先帝就不該按照元本溪和張巨鹿的意思將陳芝豹放虎歸山,就應該將其死死釘在兵部尚書的座位上,大不了就給他一場廣陵收官戰的軍功。退一萬步說,同樣是數萬兵力,朝廷不相信盧升象能夠抗衡那支南疆大軍,恐怕沒人懷疑陳芝豹可以輕松擋下,甚至可以說,只要陳芝豹留在京城當這個兵部尚書,南疆就絕對生不出造反之心。趙篆倒不是不明白先帝把陳芝豹放在西蜀的初衷,可是趙篆不是盲目推崇和信賴這位徐驍義子的先帝,他對這個白衣兵聖天生抱有一種深重猜忌。再者趙篆這位新君不得不承認,先帝與陳芝豹之間是有一份香火情的。舉世皆知先帝對整個北涼素無好感,唯獨對陳芝豹青睞有加,當年差點就要那個年輕人未曾及冠即封異姓王,後來更是讓他頂替顧劍棠成為兵部尚書,最後晚了十多年,仍是讓陳芝豹當了蜀王,在徐驍死後順勢成了碩果僅存的異姓王。而他趙篆則沒有這些君臣情分,跟他有這類淵源的,只是距離頂尖文臣武將還差一些火候的陳望、唐鐵霜、宋笠之流。

  皇帝陛下久久默不作聲,那就只能是滿堂沉寂。

  高亭樹洋洋灑灑數千言,說得口乾舌燥,實在是掏空了肚子裡那些早早打好腹稿的縱橫韜略,再不敢在中樞公卿跟前誇誇其談什麽題外話,小心翼翼看了眼身為兵部主心骨的盧白頡後,得到肯定意味的眼神答覆,高亭樹就此閉嘴,不去畫蛇添足。皇帝終於打破沉默,對這位在京城內故事多多的兵部新貴也很是勉勵嘉獎了幾句,可謂簡在帝心矣。滿堂重臣一起笑望著這個美風儀有“太安玉樹”綽號的年輕人,唯獨禮部侍郎晉蘭亭眼神隱晦複雜。

  皇帝隨後離開了趙家甕,去了與中書、門下兩衙互為鄰居的翰林院新址。今日翰林院有一場茶會,皇帝看到了意料之中的陳望、孫寅、嚴池集、范長後、李吉甫和宋恪禮六人。大院中當然不止這六人,翰林院大小黃門郎數十人,但不論如何扎堆聚集,仍是不能讓皇帝一眼就看到。此時,桀驁狂士孫寅正在與范十段范長後手談對局,陳望和狀元郎李吉甫並肩而立站在一側,竊竊私語,而本朝國舅爺嚴池集則和東山再起的那位宋家雛鳳宋恪禮,結伴站在另一側。皇帝走過去一看,結果看到孫寅、范長後兩人手邊棋罐附近,擱了幾本珍本孤本書籍。孫寅手邊略高,有四本,范長後手邊則只有寥寥兩本,想來是賭棋的彩頭了。見到皇帝陛下大駕光臨後,不說院中其余誠惶誠恐的黃門郎,這六人神色大致相同,其中又有小異。孫寅紋絲不動,隻聚精會神盯著棋局。范長後也未起身,原先抬臂拈子沉吟的這位新小黃門郎,卻也緩緩放下指間棋子以示恭謹。嚴池集和宋恪禮都讓出路來,尤其是最有資格不當一回事的嚴池集,臉色竟然最是認真肅穆,神情瞧著比宋恪禮還要“用力”。而陳望小步上前,走出兩步後,發現李吉甫沒有挪步,悄悄伸手扯住了這名狀元郎的袖子。李吉甫心懷感激地投去一瞥。兩人來到皇帝身前,陳望笑著給天子解釋彩頭:“前幾日就說好了,月天兄讓孫寅兩子,然後連同他們在內,一共六人,都會拿三個月俸祿買來的孤芳齋書籍用來押注。”

  說到這裡,陳望笑容更濃:“這個主意是孫寅提出來的,明擺著是要坑我,誰不知道我的俸祿是六人中最多的。”

  然後陳望微微挪步,讓李吉甫在皇帝面前更加醒目,打趣道:“李吉甫向來會把俸祿寄回家鄉,手頭至多余下些零碎銀錢,因此這回買書錢還是跟我賒的。下注的時候就數他最不爽利,忐忑了許久,生怕年關好不容易才過去,就又欠人一屁股債。陛下,微臣鬥膽有個不情之請,若是我和李吉甫輸了,要不就由陛下替咱們補上?陛下這家大業大的,微臣和李吉甫可遠遠比不上啊。”

  皇帝笑道:“這有何難?不過話說回來,朕家業大,你陳少保老丈人家的家業就小了?柴郡王這半年來哪天不是日進鬥金,害得朕都想去打秋風了。所以李吉甫輸了朕幫他還債,可以,幫你,別想了。”

  李吉甫夾在這對君臣其中,刹那間百感交集。既有羨慕皇帝陛下對陳少保的獨有信任,否則便不會當著面直截了當說出柴郡王的大肆斂財,不過李吉甫心底更多是對陳望的暗中提攜感激涕零。皇帝問過了賭注情況,摘下腰間一枚玉佩,抽出孫寅手邊那本李吉甫押注的孤芳齋珍本,遞還給狀元郎。李吉甫接過書籍後,沒來由紅了眼睛,雙手捧著書,趕忙低下頭去,眼眶濕潤。皇帝拍了拍這名太安八駿中明明科舉名次最好但是聲望卻墊底的年輕臣子,安慰道:“這不是還沒有輸嗎?”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