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柯南之改變》第七十二章 北海道節日
  作為日本第二大島嶼,節假日真不少,我一定要抓準時機。

  二月:劄榥冰雪節(劄榥);知床幻想曲(斜裡);鄂霍次克流冰節(網走);小樽雪光道(小樽);紋別流冰節(紋別);旭川冬季節(旭川);釧路冰雪節(釧路);日本杯全國狗拉雪橇大會(稚內)。

  三月:皇族滑雪國際比賽大會(劄榥);旭川國際巴薩滑雪大會(旭川)。

  四月:洞爺湖長期煙火大會(虻田)。

  五月:箱館五棱郭節(函館);劄榥紫丁香節(劄榥);芝櫻節(瀧上)。

  六月:悠莎可伊洲浪節(劄幌);阿寒湖上煙火大會(阿寒);沙婁瑪湖100公裡馬拉松(湧別、佐呂間、常品)。

  七月:洞爺湖湖水節(虻田);熏衣草節(上富良野、中富良野);北海肚子臉聯歡節(富良野);劄榥消夏節(劄榥);小樽潮節(小樽)。

  八月:函館港節(函館);旭川消夏節(旭川);北海道熱氣球節(上士幌);昭和新山火節(壯鄴);登別地獄節(登別)。

  九月:鮭魚節(石狩、音更、標津);根室螃蟹節(根室);全北海道女子相撲選拔賽(弟子屈川湯溫泉);葡萄酒節(富良野、池田)。

  十月:綠球藻節(阿寒);厚岸牡蠣節(厚岸);浦河賽馬節(浦河)。

  十一月:劄榥銀白燈飾(劄榥)。

  十二月:函館聖誕節幻想(函館);喀瓦悠的鑽石粉(弟子屈)。

  相見禮儀:在日本北海道,“鞠躬”主要表達彎身行禮,以示恭敬。除了向對方說“早安”和“您好”等的打招呼之外,還是廣泛地表示感謝或道歉等的時候普遍使用的一種禮儀。另外,彎腰的深淺不同,表示的含義也不同。

  餐桌禮儀:日本傳統的用餐方式是使用一張叫“禦膳”的單人小膳桌。此種小膳桌其實就是一種帶腿的托盤,放於榻榻米上,用餐人跪坐著(日語稱為“正座”)用餐。雖然大多都是坐椅據桌用餐,但日本北海道仍然有不少旅館還采用這種傳統的小膳桌。主人上菜一般會考慮客人的飯量,做到恰到好處,而客人凡是自己夾起來的東西必須全部吃乾淨,是一種禮節。盛湯的碗一般選擇一隻手就能拿的大小,喝湯時左手端碗,直接送到嘴邊。吃飯的時候也一樣,左手端碗,全部吃完,不留顆粒。

  北海道蟹:產於俄羅斯、韓國、日本交界的日本海。以鱈場蟹、毛蟹、花蟹為主。

  北海道的昆布(海帶):北海道產真海帶、利尻海帶、羅臼海帶、三石海帶等品種。

  北海道的拉麵:劄幌的味噌湯口味,旭川的醬油口味,函館的鹽味拉麵。

  成吉思汗烤羊肉:用圓形的鐵鍋燒烤羊肉及蔬菜。對於羊肉燒烤,分為加佐料烤肉及鮮烤肉(包括冷凍肉)兩種吃法。

  劄幌啤酒:香味獨特,口感清爽。每年七八月份舉辦的劄幌啤酒節,是一個暢飲狂歡的節日。

  白色戀人巧克力:日本最有名的巧克力品牌之一。由北海道劄幌市“石屋製果”生產,是一種兩塊餅乾夾著一層白巧克力的點心。這也是我目標中的其中之一。

  夕張哈蜜瓜:日語名稱“夕張メロン”。日本高級甜瓜。肉紅,柔軟多汁。誕生於1961年。

  北海道第一家報紙是創刊於1878年的《函館新聞》,2年後發行了《劄幌新聞》,此後道內各地各種報紙紛紛出版發行,到20世紀30年代,北海道的報紙達到高峰,共有89家報紙。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實行戰時體制,對新聞出版和言論進行嚴密控制,強製推行所謂“一縣一報”。在北海道或對報紙進行取締,或強行合並,最後剩下的11家報紙也在1942年11月合並為一家,稱《北海道新聞》。

  日本戰敗後,各地方報紙又紛紛出版,1945年當年就有《留萌時報》、劄幌的《日本政治新聞》等十幾家報社恢復或創刊,其中《新北海》發展較快,一度對《北海道新聞》造成威脅。另一家是《北海時報》,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演變組合,最後於1998年停刊。從1959年起,全國性大報《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朝日新聞》等相繼打入北海道,設支社、印廠和銷售點,但銷售量始終沒能壓倒北海道新聞。在大報之間進行激烈爭奪之下,地方小報《十勝每日新聞》、《室蘭新聞》、《函館新聞》、《苫小牧民報》等仍然很活躍,以其貼近讀者生活而受到歡迎。《十勝每日新聞》在十勝地區發行8多萬份,超過其他報紙在這一地區的發行量。這種全國性報紙、地區性報紙與地方小報多層次共存,相互競爭的結構是北海道新聞媒介的一個特點。

  截止2005年,北海道有境內報社23家,專業報社如建設、水產新聞等11家,有非境內報社如共同社、朝日、讀賣等駐北海道支社15家。

  東京放送局(NHK)1925年開始播音,3年後,北海道就開設了劄幌局(NHK劄幌放送局)。1950年日本實施“電波三法”,開始出現民間經營的廣播電台。1952年,由《北海道新聞》社出資,成立了北海道第一家民營廣播電台“北海道放送”,也是日本第七個成立的民營電台。1953年日本進入電視時代。1957年,“NHK劄幌局”和“北海道放送”同時播放電視節目。2年後,以《北海時報》為背景的“劄幌電視放送”開局。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成立了“北海道電視放送”、“北海道文化放送”。1989年又成立了“電視北海道”。NHK和五家民營電視台的競爭格局一直延續,為了生存,五家民營電視台分別隸屬於全國性電視台朝日、讀賣、每日、東京、富士系統。由於電子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發展,廣播電台由中波到調頻FM,電視則向多頻道、有線電視(AVT)、衛星放送(BS)、以及高清晰度、數碼化發展,在國際化、信息化的時代潮流中,北海道新聞媒體將以立足於該地區為根本,繼續謀求生存與發展。截止2005年,除NHK,北海道有民間放送公司7家,有線電視5家,FM局11家。

  流冰破冰船“卡林果II號”和“極光號”:從紋別港出港,乘船遊覽需要1個小時,遊覽船在流冰間穿行,可以觀察近在咫尺的流水。該引人入勝的旅遊項目是從1月中旬開始為期2個月。在網走市也有“極光號”在運行。

  函館的夜景:與香港、那不勒斯,並列為世界三大夜景。由於地形因素,函館的夜景以特殊的扇型著稱。函館的夜景呈X形,燈光熠熠,像太空中的一個未知領域,據說函館每晚的耗電就需要百萬美元。

  天人峽:峽谷四周是柱狀的斷崖絕壁,可以看到從270米高處奔流而下的瀑布,溫泉設施也非常完備。在紅葉季節,天人峽顯得更美。

  根室港的流冰:流冰之港夕陽西沉時分的景色優美。每年漂來流冰的日期雖不一定,但通常是2月間出現的。

  宗谷岬:位於日本的最北端。稚內市晴天可以看到薩哈林島。

  紅磚瓦官舍:建於1888年,後經多次整修,1968年複原成創建時的面貌。1969年被指定為重要文化財產。建築式樣系采用美國新巴羅克式。

  旭嶽的花園:從旭川市乘公共汽車1小時30分鍾,可到達旭嶽溫泉,再利用索道便可到海拔1,600公尺高的高山植物花園,7月份是賞花的最佳季節。

  木製玩具世界:不但可以欣賞到世界各地的木製玩具,而且可以在木工房親手製作木製玩具。

  特拉比斯特派修道院:位於日本函館,1898年(明治31年)由法國而來的8名修女創建而成,是日本最早的修道院。院內一般不對外開放。

  開陽丸(江差町):建造於荷蘭,僅3年後就因暴風而沉沒於江差深海處的開陽丸,在120年後複原。設計上幾乎於寶物接近,內部是關於開陽丸的資料館,有從海底打撈上來的遺物及模型等。

  北海道立青函隧道紀念館(福島町):展示著關於世紀大工程的青函隧道的資料的設施。除挖削機模型外,還展示著不少津輕海峽的歷史及聯絡船的資料。

  舊中村家住宅(江差町):全部采用檜木造成的人字型屋頂的建築物。

  椴法華村燈塔家族博物館(椴法華村):用於學習燈塔的歷史及功能的設施,有建於1890年(明治23年)的初代惠山海角燈塔的大模型,置於惠山海角燈塔鄰接的公園內。

  特拉比斯教修道院(上磯町):該建築物建設於1908年,是最早的男子修道院。

  瀨棚青少年旅行村(瀨棚町):佔地2.7公頃的園區內有帳篷區、宿營小木屋、營火廣場、炊事處、淋浴、廁所等設備完善的野外活動場地。

  函館濱水區(函館市):從函館車站向函館埠頭方向的西部地區沿岸、以國際貿易港口而繁榮時的古老建築物及倉庫等重新利用的建築群。函館明治館為首,BAY函館、金森洋物館等深受年輕觀光客的喜愛。

  燒野見晴公園(大野町):位於大野町公共育成牧場的上方,夜間能窺望函館市街的美麗夜景。牧場內設有展望全景的展望台,可眺望大沼周圍的景觀或天氣晴朗的青森縣的群山。

  鮪之海角(乙部町):沿岸約450m的海面上突出的安山岩柱壯石紋的岩面,在朝夕的陽光下映出神秘的景色。由於在學術、觀光方面的優越,被指定為北海道天然紀念物。

  惠山(惠山町):在火山的地域上,由熔岩圓頂小山構成了罕見的雙重鍾壯火山。

  五棱郭(函館市):在高達60m的五棱郭塔之下,是日本最初的星型洋式城堡的國家特別史跡五棱郭城址。一年四季中都是市民休息的場所。

  浮島公園(北檜山町):10個浮島慢慢地移動,隨著方向或時間改變姿態的奇特的公園。

  大沼國定公園(氣飯町):是駒嶽南麓的水鄉公園,具有日本風情的美麗風景,是有魅力的遊覽、休閑聖地。

  夏季(6月至8月)是北海道的最佳旅遊季節。北海道地處緯度較高的地帶,但因為海流原因,冬夏間氣溫相差較大。八月份是盛夏,氣溫平均在28.9度;一月份是隆冬,氣溫低至零下20度。每年11月下旬寒風刮起後到第二年的四月底都是嚴寒的冬天。

  據記載,北海道對外交往最早始於十七世紀荷蘭人到蝦夷地探險。1798年和1792年俄國人曾先後兩次到北海道的根室,請求“通商”,但均遭到拒絕。1796年和1791年,英國船隻來過北海道的南部地區。半個世紀後,美國海軍提督帕利率艦隊來到日本,迫使幕府開放松前藩主管轄的箱館(函館)。沙俄抓住時機,於1855年2月與日簽訂了《日俄通好條約》,由此獲得在箱館通商的權利。從此,北海道正式打開對外交往的大門。

  1869年明治維新以後,新政府徹底放棄了“閉關鎖國”政策,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大量吸收西方文明和先進科學技術。受此影響,北海道開拓使次官黑田清隆親自率領20多名留學生到美國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同時邀請美國農務局總裁凱普隆到北海道擔任開拓高級顧問,為北海道的開拓出謀劃策。1876年劄幌農校成立時,美國馬薩諸塞州農科大學校長克拉克應聘擔任該校“教頭”,培養掌握西方先進農業技術的人材。北海道在開放過程中,還從美國引進了大量先進農機設備。由此,北海道的開拓與發展,與西方在人材與技術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是分不開的。

  由於北海道所處地理位置,1947年至1991年(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從安全戰略角度,都十分重視該地區,先後(美1952年6月、蘇1967年10月)在劄幌開設了總領館。

  北海道與中國東北三省的經濟交流較多,北海道經濟代表團、企業等多次訪問東北,進行經濟交流、貿易洽談或技術交流,特別是北海道中小企業已逐步打入中國市場。中國與北海道在科技、教育和人才方面的交流也較活躍,中國各地每年都派遣研修生到北海道,從事農作物的種植,畜牧業、水產養殖業以及機械加工業等研修活動。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