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柯南之改變》第三十章 新年
  “好吃的年糕哦!小朋友,要不要吃上幾塊啊……”

  “棉花糖,又香又甜的棉花糖……”

  “鐵板燒,香噴噴的鐵板燒……”

  寬廣道路的兩邊,熱熱鬧鬧的,兩邊的小吃攤叫喊不絕。

  元旦,也就是日本的新年,自從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就正式廢除了陰歷,改用陽歷,也不再像中國一樣過春節,而是像西方一樣,將元旦作為一年的新始。

  “喂~~,小哀,快一點啊。”在擁擠的人群中,步美努力地向後面的灰原哀揮著手。

  昔年初始,我本來覺得可以好好睡一覺的,可是可是可是·,可惜這群小鬼一大清早就跑到毛利家大吵大鬧,使我與周公孫女的約會毀於一旦.
  日本新年指的是日本以及世界各地大和族的新春,是大和族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又稱正月(しょうがつ、しょうがち)。正月本來是農歷的一月,明治維新後改用格裡歷,則用於稱新歷的1月,截至1月31日都被稱為正月。農歷的正月則稱為“舊正月”,現在日本人大多數地方不慶祝舊正月(除琉球群島及一些農村地方外)。

  日本新年(日語:正月しょうがつ)指的是公歷1月1日至1月3日,相當於其他東亞地區的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使用夏歷修改而來的陰陽歷計年,但1873年日本改采格裡歷之後,大多數地方不慶祝舊正月(除衝繩縣、鹿兒島縣的奄美諸島等地外)。普通的企業在新年期間一般都休息。

  年賀狀

  年賀狀就是我們中國的賀年卡,過去是用來向遠方的親友們(正月裡無法見面的親友)致以節日的問候,後來就沒有這個界限了。日本人每年每一戶家人都要寄出上百張的年賀狀。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打印機逐漸代替了毛筆。但是客氣的日本人為了表示禮貌,即使是打印的年賀狀上也要親筆添寫上一句表示吉利,鼓勵,或者報告近況的話。跟中國一樣,年賀狀也帶有抽獎的號碼。

  壓歲錢(お年玉)
  在這個假期裡,人們要給他們的子女以及親戚的孩子一些零用錢,日語叫做お年玉(相當於中國的壓歲錢)。這是玩具店鋪最繁忙的季節,因為他們要吸引兒童來花掉他們的“お年玉”。

  日本人以前是過兩個新年的,即元旦和春節,同我國現在的情況相似。只是到近代才改為過新歷年。除夕晚上,日本人稱之為“除夜”,除夕,日本人也有守歲的風俗,人們一邊吃蕎麥面條,一邊觀看電視台為新年編排的節目,男女歌星獨唱比賽最受歡迎。午夜時分,寺廟香煙繚繞,鍾聲齊鳴,而且往往敲一百零八下。據說這是因為《佛經》裡有“聞鍾聲,煩惱清”之句。日本人認為每敲一下,就會去掉一種煩惱,敲一百零八下,意味著清除所有的煩惱。鍾聲響後,人們湧向神社和寺廟,燒香拜佛,點簽算命,稱為“初詣”(意即第一次參拜)。據估計,每年從午夜到元旦,
  約有近8000萬人參加參拜。元旦早晨,全家從年幼者到年老者依次排列喝屠蘇酒,共嘗青魚子、黑豆以及稍帶甜味的醬油煮小乾魚等。據說這些象征吉祥的食物會帶來子孫繁榮、身體健康。

  日本人稱元旦初一為“正日”,元月1至3日,稱為“三賀日”。在正日,小輩須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然後到親友家拜年。按習慣要吃年糕湯,日本人叫做“禦雜煮”。

  新年裡,各戶門口上方往往都拉起一條草繩或用草繩編的圓圈,稱為“注連繩”或“注連飾”。有的還擺上一些松竹,叫做“門松”。許多公司大廈門口和街頭巷口都用松竹梅搭起設計新穎、別具一格的牌樓,以示慶賀。人們還將鶴、龜等象征長壽的動物剪紙貼在住宅內外,祈禱平安。同時還根據十二生肖,刻個年肖,相互贈送。

  郵政省還大量發行繪有年肖的“賀年郵票”。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之間,互贈賀年片成了最熱門的祝賀方式,日本人稱它為“飄舞的風箏”,遙致深情。在新年裡收到誰收到的賀年片多,誰就會感到新的一年前途美好,財運亨通,格外喜悅。新年裡,街坊四鄰、親戚朋友、孩子之間拜年的習慣仍然盛行。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就是“恭賀新年”。

  “紅白歌大賽”——日本人的“春節晚會”

  迎接新一年的來臨對日本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從12月下旬開始,家家戶戶就把家中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有些人家還在門前上方懸掛一根繩子,據說是用來驅逐鬼怪的。

  新年到來時,許多日本人會穿著傳統的和服去寺廟或神殿,廟殿中的鍾敲響108下,意味著每個人在新的一年中都有108個心願,聽鍾聲還會淨化人們的心靈。

  廟殿會給每一個來訪的人一張白色的紙條,紙條上的話啟示你在新的一年中將發生什麽樣的事,人們看過後會將這些白色紙條掛在廟殿旁邊的樹上。

  新年中小孩會從長輩那裡收到“壓歲錢”;而大人們則在12月開始就互送新年賀卡,郵局保證所有的賀卡會在元旦以前送到人們手中。

  日本隻過新年,沒有春節。到1月15日前,日本都算是新年。5日這一天,店鋪開始營業,股市開盤,批發市場人頭攢動,新年新氣象,人人心頭都在想著去年的事。

  在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老家山口縣,5日這天,鮮魚拍賣市場一大早就迎來了眾多購買者,都是來買河豚的。新年吃河豚,在日本傳統中代表著吉利,大夥都是衝這個來的。

  河豚帶來福氣
  河豚在日語中發音是“fugu”,與“福”(“fuku”)的發音相近。到了新年,為了祈求全年的幸福,很多日本人在新年到來後去買河豚,加工後拿回家食用。

  山口縣的河豚在日本特別有名。1月4日晚上外出打魚的漁船,5日清晨一到漁港,很多人便去競價。天然河豚1公斤大概能賣到2.2萬日元(約1700人民幣),價格可謂不菲。競價過程有點像中國西北農村賣牲口,兩個人通過一個像袖筒般的布筒,用手指來定價,成交了便把身下的河豚拿走,不成交的話,賣方就拿著布筒去找別人。即便不去買魚,單看這拍賣的景象也非常有趣,仿佛“福”就在自己身邊。

  去掉魚皮、魚肝等內髒後,河豚是一道非常好吃的菜。中國古代有“拚死吃河豚”之說,其味道之鮮美、毒之劇烈,可從這句話中想象出來。

  日本做河豚料理的大師傅,需要有專業資格。他們的做法也很特別,把河豚的肉切得比紙還薄,呈菊花形一片一片地擺在盤子裡。吃的時候沾上一點略帶柚子味的醬油,河豚的鮮美,在口中瞬間就變成一種“幸福”。

  黑豆代表認真
  日本人稱河豚為“珍味”,不是誰都能在新年吃得上。而普通家庭大都會做一頓非常豐盛的年飯。日本料理中熱食不是很多,吃時大都不用加溫,拿來即食。他們把年飯盛在雙層漆盒裡,每層中又分出兩個或者4個小盒,一道道小菜就盛在裡面。年飯中最不能少的是黑豆(kuromame),與“辛苦、認真”諧音。還有一種小魚的名字叫Tasaku,諧音“多作、豐收”,也是年飯中必定出場的一道菜。

  祈望發財,在哪個國家都一樣。用栗子或者是紅薯煮好並搗碎,堆出一個小山頭,日語稱為“金山”,吃在嘴裡甜甜的,又有“金山”之意,自然也是每餐必備。

  喝酒更是要“三三九盞”。漆器製成的盛酒的小盤,三個一摞放在一起。屠蘇酒也是裝在漆壺中。主客從上至下拿出小盤,主人便在盤上點一些屠蘇酒,客人喝下後再點一次,一個盤子飲用三次,最後完成“三三九盞”的儀式。剛剛用過的盤子經簡單擦拭後,下一位客人接著用,包括孩子在內,喝屠蘇酒也是每年過年的一個重要內容。

  惠方卷

  日本人在新年要吃惠方卷。原來,這粗大的壽司卷是日本人為迎接春天而吃的特殊食物,叫做“惠方卷”,而“惠方”是福神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吉利的方向。日本人有吃惠方卷迎接春天的習俗。

  “惠方卷”比平時吃的壽司粗而且大,裡面卷著七種特殊的食物。為了能夠讓人們吃到福,日本人借中國七福神之傳說,將西葫蘆乾、黃瓜條、蘑菇、雞蛋、鰻魚、乾魚松等七種食物包在壽司裡,並起名“惠方卷”。日本人認為,朝向“惠方”把一個粗大的“惠方卷”吃進去,許下心願就會心想事成,避災招福。“惠方卷”再長也不能切斷了,因為切斷了壽司就等於把福切斷了,是犯大忌的行為。

  惠方卷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有資料記載說是在江戶時代,大阪的商人們為了祈禱生意興隆而吃惠方卷,因此流傳至今。還有一種說法是源於日本的磐列根舍社。在該社舉行大型活動時,都要向前來參拜者發放一種壽司,這種壽司叫做“夢福卷壽司”。吃了便可以驅鬼避邪,不切斷就吃取不能切斷緣分之意,也有卷福的意思。

  如今,日本商家把吃惠方卷當作一種促銷方式加以宣傳,民眾也樂於博個好彩頭。

  聽鍾聲,看歌會

  日本人特別重視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3日是日本全國休假日。新年是日本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稱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除夕午夜,各處寺廟鍾聲響起108下,象征驅除108個魔鬼和煩惱,日本人則靜坐聆聽“除夜之鍾”,鍾聲停歇則意味著新年到來。

  “紅白歌會”是日本的“春晚”。與中國春晚不同,“紅白歌會”始於1951年,是一場唱歌比賽。女性參賽者為紅隊,男性為白隊,兩隊歌手交替上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