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這本小說很健康》565.第553章 踩我田地
  第553章 踩我田地
  “很好,看來他們已經看到垓下之圍了,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回到洛陽宮中,劉旭感受著體內逐漸又一次開始洶湧澎湃起來的閱文之力,眯著眼睛說道。

  而這自然也在劉旭的意料之中,同時他接著自言自語道“如果運氣好的話,當虞姬開始起舞的時候,就是我第一次突破的時候了!”

  劉旭的猜測非常準確,在十面埋伏這場重頭戲裡面,劉旭第1個重點描寫的就是虞姬和項羽的分別。

  在史記的原文裡面,原文是這樣的。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之前說太史公偶爾也會胡編亂造,這段劇情其實就是最好的證明,畢竟太史公怎麽可能知道當年那個夜晚裡面,還發生了如此悲劇的一幕,甚至就連當時項羽哼的歌都給記錄了下來,這更多的是太史公自己的感觸,所以說史記其實是一篇浪漫主義的歷史文學。

  奈何後世的史學家們只會記錄歷史,卻完全忘記了歷史也可以浪漫這件事情。

  而我們的劉旭同學,自然就要更加浪漫一些,於是又把這段劇情給豐富了很多。

  有人可能會奇怪了,劉旭不是最痛恨刪改歷史的嗎?

  之前鴻溝議和的時候,還特意修改了史記裡面的記載,讓他回歸歷史,怎麽現在又開始浪漫起來了?

  嗯,道理很簡單,因為之前那段歷史是錯誤的,同時會嚴重影響後世讀者對於這段歷史的觀感,從而徹底改變自己的立場,以及對這段歷史的各種深思,所以劉旭理所當然的要讓他回到正確的軌道。

  而虞姬這段歷史嘛,則是太史公加上去的一小段插曲,不會對歷史本身有任何改變,反而能夠讓項羽整個人物變得更加豐滿,這是劉旭不反對的事情。

  如何具體豐滿的就不多說了,反正將這段原文不過上百字的劇情,給變成了足足三章1萬字的詳細描寫,以虞姬最後在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悲壯中橫刀自刎,在臨死前隻對項羽留下了最後一句話“項王,回江東,虞姬的魂兒在江東等你回來!”

  好家夥,可以想象劉旭將這一段寫的有多麽悲壯了,其結果就是,幾乎所有讀者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感覺自己的心臟像刀割一樣的疼痛,然後瘋狂的痛罵垃圾作者是個混蛋。

  他當年殺了諸葛丞相,現在居然又要殺了他們的虞姬。

  而伴隨著這樣的怒罵,劉旭腦海中的閱文之力,就徹底開始翻江倒海了起來,這些龐大的閱文之力掀起了滔天巨浪,不斷的在劉旭的腦海中翻滾,衝擊著文創空間的每一處邊界。

  而汲取了大量養料的文樹,也開始不斷的積累著向上迸發的力量,頂端的樹乾和底端的樹根,都在不斷的向外掙扎,想要粉碎這個限制它生長的時間。

  最後整個邊界開始逐漸的破碎,直到轟動一下,整個龐大的文創空間都被徹底撞裂,然後十棵文樹再一次開始生長,重新頂天立地,修複已經破損的文創空間,讓整個空間重新穩定下來。

  而這一擊之下,劉旭已經從聖銜二級,躍升到了聖銜三級作者,前後隻用了不過10分鍾不到的時間,由此可見虞姬的這段劇情所帶來的劇烈的情緒波動,影響究竟有多麽的巨大。

  只不過,這在諸葛丞相設定的計劃中,僅僅只是1/3的任務目標而已,所以接下來這些讀者們還需要再一次的承受這場名垂青史戰爭,繼續給他們帶來的情感暴擊。
    只見在虞姬自刎之後,項羽知道,虞姬是想用他的死來勸自己趕緊突圍回江東,因為只有回到了江東,項羽才有重新開始的資本。

  而本來項羽是有些不想這麽做的,因為僅僅隻帶著幾百人狼狽的突圍,是不符合項王的作風的,真正的項羽該做的應該是率領手下的10萬大軍反攻,將什麽40萬土雞瓦狗全部給撕扯的粉碎,這樣才是西楚霸王真正的風采。

  可就連虞姬都清楚,此時的十萬楚軍,已經有10多天沒有飽餐一頓過了,每一個士兵都饑腸轆轆,體力衰弱,這樣的士兵是無法戰鬥的。

  而且這一次統帥40萬大軍的並不是劉邦,而是那個一數萬人就吞並了魏趙燕齊四國的韓信,如果項羽率領10萬大軍反攻的話就必死無疑,反而是他本人率領一支小規模的精銳部隊突圍的話,天底下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擋得住項羽的。

  只是項羽不願意這麽做,於是虞姬用自己的死來對項羽做出最後的勸諫。

  最終項羽決定接受虞姬用生命給自己指的路,於是項羽精心挑選了800個騎兵,趁著夜色直接從南方突圍,直到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發現,但步軍無法追上,只能命令灌嬰率領5000騎兵追殺。

  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情緒短暫的歡快了起來,因為他們發現之前那個戰無不勝的項羽似乎又回來了,在突圍的過程中一路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沒有任何人能夠擋住他們的腳步。

  直到劉旭輕輕的補上一句“項羽度過淮河之後,還跟在他身邊的騎兵只有不到百人而已。”

  看到這裡,眾人的心情又開始緊張起來。

  然後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項羽渡過淮河之後居然迷路了,隻好詢問一位在田地裡面耕種的農夫,農夫告訴項羽往左走,結果左邊確認是大澤,也就是水網密集的地帶,項羽的騎兵根本無法全力奔跑,反而一不留神就會陷入沼澤之中,連人帶馬一起完蛋。

  同時,灌嬰的5000騎兵也追了上來,項羽反覆鏖戰,等到東城的時候,項羽身邊就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對於史記中記載的這位農夫的身份多有爭論,許多人信誓旦旦的表示這個農夫就是張良假扮的。

  但這其實完全是扯淡,因為項羽是見過張良的,張良本人要是敢露面的話,那項羽第1個就會砍了他腦袋。

  而劉旭認為,這位農夫應該真的就是一位農夫,至於他為什麽要給項羽故意指錯路,劉旭沒有過多的展開,只是在小說裡面加入了這樣一段劇情。

  這位農夫回到家裡之後,跟自己的妻子說起了這件事情。

  妻子聽完之後非常驚訝的問他,為什麽要故意指錯路,於是農夫悲憤的說道“這群混蛋,他們問路也就算了,為什麽要在我的田地裡面縱馬,踏折了我的秧苗,他們還沒有到收割的時候呀!”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