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克拉夫特異態學筆記》第279章 激進
  第279章 激進

  【你們聽不到嗎?】

  在手術的參與者被前所未有的興奮包圍時,病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克拉夫特能想象當時的場面,歡慶的人群冷卻下來,像注意到水面結出冰殼的魚群,尚未完全理解情況,只是環境有種像寒冷一樣無形、不言而喻的東西改變了。

  重疾方愈的病人興致很高,當天甚至還喝了一杯酒,但總時不時地突然轉頭看向某處,是那種聽到自己名字時的條件反射。

  他很確信聽到了聲音,並且那些聲音是衝著自己來的,盡管它們屬於不同的聲線,也聽不清講了什麽。

  “就像有一群不請自來的客人混入了現場。”筆記的主人這麽描述道。

  將此解釋為術中失血造成的體液失調是個好主意,比如熱性的紅液缺乏導致寒性的白液相對活躍,引起精神感知上的過度敏感。

  可病患的短期主觀反饋不支持診斷,那些聲音的方向也愈發清晰。

  數日後的隨訪中,他們看到受術者拿著鐵釺試圖撬開院牆邊的下水道石板,健壯的手臂上疤痕已然痊愈,新生的肉芽幾乎包裹了準備分批次拆除的縫線。

  【他們就在下面】

  大概出什麽差錯了,記錄者對此十分肯定,詳細記錄並完成了上報,得到的回復是無需處理,繼續觀察即可。

  這讓他對自己的上級有些意見,畢竟“那位”以往可是以細致著稱的,從不放過實驗中任何一個小細節,正是這樣的態度造就了豐碩成果。

  或者說,這種情況處於意料之中?
  他仍對新手術材料仍持積極態度,有了患者重獲勞動生活能力的結果,可控的少許精神症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相比這個,他更關心手術耗材從何而來,是否又會像之前的麻醉用藥一樣成為拒絕公開的秘密。

  某種不和諧的聲音在這個極封閉的小圈子中出現前,這一直是他最大的擔憂,因為新材料的供給似乎相當有限,以至於許久也沒等到第二次使用。

  對於第一位病人的觀察已經持續了進一月之久,原本認為會隨體液平衡自行恢復的精神症狀全無好轉跡象,甚至有進行性加重趨勢。

  可見的性格改變出現在病患身上,他變得容易焦躁,對身邊事物興趣減退,無法形容的的心理不適像驅趕不走的蚊蟲叮咬意識。

  以往熟悉的生活令人感到痛苦,想要循著那些聲音去尋找它們的源頭,尋找解脫的答案。

  連總把“恢復了獨立生活能力”掛在嘴邊的同僚也動搖了。目前最好的猜測是,這些副作用純屬個例,或是手法的問題導致的,可以通過技巧上的改進解決。

  然而小圈子的主導者和兩位先前也提出過疑議的同僚保持了奇怪的沉默。

  【沒有看法】

  這是“不想說”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記錄者留下了整整兩頁的術後討論,分析這次手術的得失,甚至涉及到軀體與意識的先後之辯。漫長的思考後,他恍然醒悟,現在的分歧很可能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引起的。

  而對於小團體內隱約的分裂,主導者最終給出了方案:既然可能有問題,那我們再做一例看看。

  “啊?”克拉夫特把這句話再讀了一遍,確認就是自己理解的那個意思。

  他們初步計劃植入小片特殊材料,記錄下全程完整、確切的感受,以分辨到底是軀體障礙還是精神問題。

  由於病人不是專業人士,主觀症狀描述不確切,如何全程、精確地了解這個過程成了第二個難點。

  但這也沒困擾他們太久,他們選擇用簡單粗暴的方案跳過難點——在自己身上動手。
    “啊?!”

  筆者主動提出作為那個體驗和記錄的人,他的提議得到了許可。

  克拉夫特意識到自己拿到了什麽,一本真正的“一手資料”,極為少見的專業人士親身實踐得出的直觀結論。

  當然,他也沒到不留後路的地步,在最初設想中,不需要像第一次那樣深入,只要在皮下淺層埋設指甲蓋大小的一片,過程中連全麻都不需要,照老方法凍至稍麻木,再喝兩口酒就可以動手。

  假如發生了意外情況,短時間內就能切開取出,將風險降到可接受范圍。

  “怎麽了,你的臉色好像不太好。”

  “有種看到老熟人的感覺,風格簡直如出一轍,說不是同一個人教出來的我都不信。”

  手術十分成功,或者說技術上找不到什麽不成功的理由,讓他們來做簡直太大材小用了。

  “這是我第二次看到那東西,好像是敲下來的石片,顏色是某種從來沒見過的白。”他這麽記錄道,字稍有飄忽,似乎是術後一隻手不太方便導致的。

  “在接觸到時,我感受到了‘活力’,很難描述,像一片取下後很久還沒有死去的碎骨,冷卻的髓液從中溢出,帶著凍僵手臂也能感覺到的濕冷感。”

  傷口在第二天完成愈合,數日後皮膚光滑如初,只能靠觸摸找到皮下異物存在。

  最先出現的是一些隱痛,近乎很輕的針刺與燙傷之間,接著又是冰冷感和瘙癢之類複雜的感覺。

  精神出奇得好,往往在書寫中不知不覺地越過往常入睡時間。

  平靜的生活持續到一周後的夜間,有含混不清的人聲打斷了工作。

  最初他以為那是家人在提醒他盡早休息,卻在下樓後發現他們早已熄燈入睡。空蕩黑暗的房子裡只有自己和手上的燈燭,以及再次響起的聲音。

  是個年輕人,仿佛就在幾步距離內,又像在屋外的街道。

  他站在原地,默數了兩百余次呼吸,人聲第三次響起。

  這次的聲音蒼老疲憊,從下方傳來,咕噥得像是從分泌物堵塞的喉嚨裡發出,沒有任何含義,可他能肯定那是在呼喚自己。

  【像在街上聽到自己的名字,自然地回頭看去】

  屋子沒有地下室,他翻遍了客廳、廚房、儲物間,搜索每一個可能藏人的空間,莫名生出的驚恐和某種尋找聲音來源的本能驅使著他這麽做,否則便無法得到安寧。

  家人被驚醒,在妻子的安撫下,他才發覺自己陷入了幾乎無法自控的焦慮狀態,一如那位病人。

  “我得知道那是什麽東西,我得知道聲音是哪來的。”跳躍曲折的筆記顯示他已經被激烈的情緒捕獲,而取出異物的計劃再無出現過。

  對植入物的記敘越來越頻繁,他開始詳細地描述那些感覺,還有愈發頻繁的聲音,從年齡、疑似方位來統計他們。

  當敦靈的雨季到來時,一個奇怪的規律被發現了,他的幻聽總在雨天變得更為嚴重。

  只要豐沛的雨水流淌在這座城市古老的水道中,數不清的聲音就從地下上浮,徹夜喃喃不休。

  而那位小圈子的主導者也在這時,向他許諾了一個答案,聲音的答案,也是一切的答案。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