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332章 邊關來報
  第332章 邊關來報
  李玥早就收拾好等在了門外。

  “皇姐!”李麗質第一個跑了上去。

  李玥笑著道:“母后怎麽沒來?”

  李麗質拉著只有四歲的李治,“兕子這才不到一歲,離不開母后,父皇要留在宮中處理國事,母后自然也要照顧。”

  李玥又看了看後面跟著的孩子們,高陽一看見小熊就撲了上去,要和小熊打架。

  奈何小熊在李玥的注視下不敢反抗任由高陽公主欺負著。

  一群熊孩子走入家中,看來小熊的苦日子要來了。

  安頓好孩子們,李承乾也是松了一口氣,這些孩子就交給你們夫妻照顧了。

  張陽道:“不妨事,就當是托兒所了。”

  李承乾尷尬一笑。

  家裡房間也有宮女交給嬸嬸安排,一大群咿咿呀呀的熊孩子,這場面實在是太可怕了
  張陽又看到了杵在原地的李恪,“這位便是蜀王殿下了?”

  李恪板著臉點頭。

  李承乾解釋道:“李恪與孤住一起,你安排便是。”

  “那就更好辦了。”

  在村子找了一間空房子,讓李承乾的侍衛收拾出來就能住。

  帶著太子和蜀王,在村子裡走著。

  有太子的時候自然少不了李泰。

  秉持著不輸給太子的心思,李泰漫不經心地介紹著村子裡的情況。

  “去年來的時候,孤還記得,沒想到如今有了這麽多的變化。”

  張陽解釋道:“水輪車比之前又多建設了幾座,也是為了擴大產能,以後還會多建設的。”

  從渭水河往南看去,是一片整理的麥田。

  李承乾思量著,“孤當初也考慮過,確實是種麥子更合適。”

  張陽點頭,“等這些麥子都收獲之後我打算做一種用麥子所釀的酒水。”

  李泰緩緩抬起頭問道:“好喝嗎?”

  “是一種很清爽的酒水,就是不好保存,最好是現做出來就喝。”

  “本王也一定要嘗嘗。”

  李恪就這麽一路板著臉跟著,李承乾低聲道:“李恪你去看看屋子收拾好沒有,怕是那些侍衛大手大腳不會安排。”

  “喏!”李恪提著一把橫刀行禮便轉身離開。

  “他在軍中習慣了,也一直都是這樣,不是很懂禮數。”

  張陽點頭,“這樣挺好的。”

  見人走了,這裡就剩下三人,李承乾又看了看李泰,“眼下只有我們三人,有些話便不瞞著了,這一次孤前來避暑昨夜父皇召見,其實還有另外一件事交代。”

  “太子殿下請講。”

  “是父皇與孤說還要看看驪山的印刷和造紙術。”

  李泰冷哼道:“就知道有這等安排。”

  驪山的工廠建設在村子的東邊,從村子往前走半裡地便是工廠,有一條小道通往,張陽帶路走著。

  腳步稍停,張陽便指向驪山的一處山坡,“太子殿下見到那片山坡了嗎?”

  李承乾點頭。

  李泰解釋道:“按照姐夫的安排,我們將山坡鏟平了,這便可以用來晾曬紙張,每天可以晾曬百余卷紙張。”

  走到近處,李承乾接著追問,“一天只能嗮這麽一些嗎?”

  李泰講道“驪山如今能夠生產的並不多,這還要看以後能不能增加人口,民力如此短缺的情況下,能夠做到這般已經很不錯了。”

  太子會這麽說多半是帶著李世民的意思。

  現在的李世民牽掛社稷也牽掛驪山的建設,一來驪山建設得越好,對他來說得到的好處也就越多,朝中的賦稅也就越多。

  二來眼下驪山擁有造紙術與活字印刷術,這對李世民來說是一件秘密武器,隨著技術越來越趨向成熟,提高的產量,生產越多對朝中來說讀書人也會越來越多。

  普及書籍是李世民為了科舉和遴選人才的事業上很重要的一環。

  或許就連他自己這個做皇帝都沒想過,驪山擁有的這些能夠左右多少事情。

  驪山的利益和社稷是站在一起的,只要這一點不變,驪山就會越來越富裕。

  帶著李承乾在工廠走了一圈,當他看到了活字印刷那個巨大的滾輪,也是驚呆了。

  看太子的神情訝異,李泰不屑冷哼,好似李承乾就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人。

  眼下的造紙作坊還只是一個露天作坊,這也沒辦法,竹子和龍須草都想要在露天的環境下用鹼液泡開,製造肥皂所用的廢水就可以重複利用。

  讓李承乾自己在村子裡逛著,接下來的一個月太子都會在這裡來增長他從未有過的見識。

  正是六月入夏,每天早朝和傍晚的時候村子裡就會飄蕩著麥子的香味,這說明糧食就快成熟。

  家裡多了幾個孩子,張陽需要親自下廚多做幾個菜,還要營養均衡。

  李玥很喜歡小孩子,她正帶著宮裡的孩子們玩著老鷹做小雞的遊戲,楊嬸來當老鷹。

  一場遊戲讓院子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飯菜端上桌的時候,他們也都餓了。

  都是宮裡走出來的孩子,教養都是不錯的,吃飯的時候不會講話,也不會鬧。

  這群孩子吃完飯,張陽收拾著有些狼藉的飯桌。

  正是這個時候李淵來了,他笑呵呵道;“張小子,可還有吃食,朕餓了。”

  先是收拾完狼藉的飯桌,張陽端給他一碗稻米飯,這位太上皇便能吃得很香。

  “這個蔥油雞朕怎麽都吃不膩,宮裡的人就是做不好,做不出這種滑嫩的雞肉。”

  “您老不用客氣,本來也想特意端一隻過去,您老來了,我就省事。”

  李淵看向院子的另外一邊,看著一群孩子整齊做著聽課。

  “你和玥兒什麽時候能有一個孩子?”

  “眼下玥兒的身體還不適合生產孩子,還需要調養,最近想讓她多多鍛煉身體。”

  李淵點頭,“玥兒自小身體就不好,也就你能這麽有耐心照顧她。”

  張陽給他倒上一碗茶水,面對李淵比李世民好多了。

  作為皇帝,李世民很多時候言語行為都是帶有目的的,再怎麽說李世民不想做個昏君,他現在正是天可汗,想要做一個賢明的君王。

  李淵不同,他對宮裡的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爺爺。

  要說李世民在孩子的教導上,比如說太子和魏王之間的矛盾,更像是為了培養接班人來一次次地逼著李承乾和李泰作出選擇。

  可李淵作為一位爺爺,他是真的為了孩子們好,走下了皇位之後,他的身份除了是太上皇,也是孩子們的長輩,最關心這些孩子成長的爺爺。

  吃了飯食,一個人吃完了一整隻蔥油雞李淵這才滿足。

  他老人家都一把年紀了,張陽還是很擔心他的消化情況。

  “您老飯後多走幾步,多喝點茶水吃了這麽多不好消化,您的腸胃可不比年輕人。”

  李淵滿不在乎,“朕好不容易出宮一次,自然要吃個痛快。”

  家裡多了這群孩子,也熱鬧了起來。

  李玥一直陪著孩子玩鬧,直到夜深了,他們才願意睡下。

  “累了吧。”張陽看著她說道。

  “嗯。”李玥低聲答應,“洗洗便睡了,夫君也早點休息。”

  張陽搖著扇子點頭。

  貞觀七年,這年的六月過去半月,各個村縣都已經開始準備夏收的事宜。

  關中平原,但凡是耕地皆是糧食。

  這是軍中和朝堂的底氣,有了糧食有了存糧即便是再遇天災也不會害怕。

  長安城以西,田野的盡頭。

  那是隴右方向,一隊兵馬從官道掠過,卷起一大片的塵土。

  官道上的路人紛紛躲閃,站在路邊看這支兵馬跑過,等塵土散盡正趕往長安城的鄉民重新拿起行囊和竹簍繼續走路。

  長安城就在眼前,這支兵馬這才放慢了速度。

  一匹匹戰馬在長安城前停下,牛進達翻身下馬先是一聲大喝,一眾將士整齊下馬,紛紛脫下了甲胄放下了刀兵。

  城前就有一個官吏站著,他們手中拿著文書,要向這些戍守邊關的將士發放錢餉。

  牛進達走到城前,先是向眼前的兵部官吏講道:“將士皆在,末將戍守河西走廊三年,特來回稟。”

  兵部侍郎朗聲道:“正是早朝的時辰,還請大將軍去承天門前等待。”

  “喏!”

  牛進達大聲回應,嗓音中氣十足,行伍中磨煉出來的氣勢讓人為之振奮。

  聲音在城前久久回蕩。

  隨後他便一路跑向承天門。

  太極殿,正是早朝。

  李世民看著殿內的官員,三省六部官吏該在的都在,目光掃了一遍殿內,在禮部的位置上少了一個人。

  之前站在最前面的便是那個小子。

  “牛進達到了嗎?”李世民緩緩開口。

  李道彥一路跑到殿前,“陛下,牛進達將軍正在承天門外,等待召見。”

  李世民頷首:“召他入殿。”

  “喏。”

  此刻的牛進達已經脫下了甲胄身著布衣,聽到侍衛傳令他邁步走入承天門。

  一路小跑,來到殿前,牛進達躬身行禮,“拜見陛下!”

  “戍邊三年,進達辛苦了。”

  “陛下所指,末將必將其掃平之,不過三年耳,十年又何妨!”

  聞言,李世民點頭,“戍邊三年,盯防吐蕃可有收獲。”

  牛進達再是行禮,“回陛下,松讚乾布確是狼子野心,今年五月祿東讚回到吐蕃之後,便開始召集兵馬,甚至還有不少吐蕃在河西走廊一帶出沒,似乎是在查探軍情。”

  說完話,牛進達遞上一份奏章。

  李世民又問道:“吐蕃兵馬幾何?”

  “回陛下,戰馬上萬,兵甲五萬有余。”

  殿內眾人又是一陣議論,松讚乾布集結了五萬兵馬,按說吐蕃苦寒之地,能夠拉出上萬戰馬,數萬兵甲確實不可思議。

  歷朝歷代以來,這該是吐蕃最鼎盛的時候。

  李世民來了精神,“如今吐蕃兵馬在何方?”

  牛進達回話道:“在祁連山以西十裡地便有兵馬出沒,大部兵馬還在吐蕃深處,自祿東讚回到吐蕃每天都有兵馬前來查探,未曾斷過。”

  此刻朝堂上的議論聲更多了,戰爭要來的味道愈加重了。

  “末將與太府卿李將軍交接之時,也有囑托防備吐蕃,吐蕃人知道換防增派了兵馬這便來查探的吐蕃人更多了。”

  李世民呼吸沉重,“我大唐兵馬駐守河西走廊,他松讚乾布也想圖謀之?”

  牛進達低著頭,“末將以為,松讚乾布確有圖謀河西走廊之心,並且還有吐蕃人繞過河西走廊,查探松州兵馬,被末將的眼線抓獲。”

  長孫無忌站出朝班,“陛下,臣以為應當去信問問松讚乾布是何意。”

  李世民再是掃了一眼朝班,看到禮部的隊伍,禮部尚書的位置空蕩蕩,要是這個時候張陽站在這裡,他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這小子說禁足一個月,他倒是清閑,當真是打算一個月不來長安城了?

  在他的封地逍遙快活?

  朝中又是緊張地討論一番,李世民這才決意讓禮部擬書信一份送去吐蕃,看看松讚乾布是何意思。

  下朝之後,召見了尉遲恭,牛金達,秦瓊,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征等人一起去甘露殿接著再議。

  朝中面對吐蕃這般挑釁自然要做出應對,李世民作為天可汗,也是需要立威的時候。

  這麽大的事情不能不過問禮部尚書。

  許敬宗走了一趟外交院便急匆匆趕去驪山,剛走到城門前又撞見了,李道彥和蘇定方倆人。

  “兩位將軍這是……”

  “我們與你一同走一趟驪山。”

  事情緊急,給吐蕃送信這件事要問過張尚書再給陛下回復。

  去了驪山見了張陽,回到長安城應該是傍晚時分,趕回來向陛下稟報還來得及。

  心中一番盤算,許敬宗一跺腳,“兩位要跟便跟著。”

  一個時辰之後的驪山……

  張陽搖著扇子坐在驪山山腳下,享受著這裡的涼快,耳邊是許敬宗的絮叨。

  除了許敬宗眼前還有兩個家夥一個李道彥,還有一個是蘇定方。

  聽許敬宗說起吐蕃的事情,張陽心煩意亂又換了坐姿。

  “早知當初讓祿東讚回去就是放虎歸山,就該讓魏王殿下將他半道上打死。”

  李泰當即站起身又道:“許敬宗,你說得輕巧,說打死就打死,打死使者的罪名你來背是不是。”

  許敬宗又迅速冷靜下來,“下官乃性情中人,一時犯渾失言了,魏王殿下莫要見怪,而且下官上有老下有……”

  “行了行!”張陽打斷他的話語,這些話聽得耳朵都要起繭子。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