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808章 沉澱與消化
  李泰坐了片刻,趕著夜色回家。

  魏王妃正懷著孩子,身孕已有七個月,她正躺在椅子上睡著。

  兩個侍女站在一旁照料著,見魏王回來躬身行禮。

  “嗯,你們不用多禮。”李泰說著進了屋,脫下厚重的外衣,看到桌案上的飯食,心頭一暖。

  魏王妃稍稍睜開眼,見到是魏王回來了,連忙起身,“飯菜涼了,妾身讓人去熱好。”

  “不用了,對付兩口就行了。”李泰便坐下來夾起飯菜吃了起來。

  “魏王殿下以前就是這樣的。”

  聽到妻子有些埋怨的話語,李泰拉著她的手坐下來,“以後沒這麽忙了。”

  “事情都辦完了?”

  “嗯,今年沒這麽多事了。”

  用罷飯食,李泰照顧著王妃睡下,自己也踏踏實實補了一覺。

  翌日,驪山技術院校前,依舊有不少人來報名,李泰乾脆在村口建設了一間小屋子。

  用來處理這些前來報名的鄉民,讓他們先做記錄。

  驪山技術院一旦在長安城開始出現效應,從一開始這座書院的學子不入仕途,變得無人問津。

  到了今年第一批學子走出去,帶著學得的技能立刻就在關中各縣之間傳開了。

  以至於來往打聽的人越來越多。

  原來讀書不是為了當官後,想要讀書的人就更多了。

  李泰神清氣爽地看著這個盛況,越發覺得距離發財不遠矣。

  朝中因為這件事議論不休,皇帝正在屠戮世家,驪山擺出來的態度就不想要成為世家。

  驪山也從來不事土地兼並。

  一個不搞土地的權貴,隻參與商賈之事。

  驪山有錢,可放眼關中的權貴之家,驪山太懂事了。

  懂事得讓人抓不到把柄。

  在宗室權貴眼中,你成了權貴不去爭取土地與敗家無異。

  李承乾聽著紇乾承基的講述,歎道:“既然人跟丟了,那就罷了,南詔在張陽手中,這個人不重要。”

  紇乾承基應聲退到了一旁。

  趙節又道:“太子殿下,近來驪山很是熱鬧,有不少鄉民去爭搶學藝名額。”

  李承乾頷首道:“倒是不錯,孤想去看看。”

  聞言,趙節心頭欣喜,又道:“卑職這就去準備車駕。”

  說罷,他急匆匆走出東宮,別看東宮不大,事還不少。

  李安儼正站在東宮外守著,低聲問道:“紇乾承基與殿下說什麽了?”

  趙節笑道:“那奸佞說人跟丟了。”

  李安儼輕蔑一笑,“他哪裡來的本事,還不是找大理寺少卿幫忙,尋個幾個不良人,以為就如此容易。”

  “準備車駕,殿下要去一趟驪山。”

  趙節與李安儼是東宮的老人了,而且當年張陽在東宮之時,幾人還是好友。

  兩人都看不上紇乾承基,這人材來東宮一兩年,有著太子的欣賞在這裡作威作福。

  東宮馬車緩緩從皇宮的東面駛出,李承乾坐在馬車上正看著岑文本的官學奏報。

  驪山,小清清正騎著熊大跟著她的魏王舅舅玩著藤球。

  車駕到了,李承乾走下馬車。

  小清清皺眉一看,行禮道:“見過太子舅舅。”

  李承乾徑直走上前打量道:“你都長這麽高了。”

  小清清嬉笑道:“我還會長更高了。”

  先是看了一眼李泰,又道:“青雀,許久不見了。”

  李泰手裡拿著藤球道:“太子殿下,此來驪山所謂何事?”

  這兄弟倆一見面氣氛就不是太好,就連小清清都感覺到了。

  李承乾頷首道:“你爹爹呢?”

  “爹爹和上官伯伯在商議,這就去喚爹爹來。”意識到氣氛不對,小清清拍了拍熊大的腦門,小聲道:“找爹爹去。”

  熊大帶著小主人又跑回了村子。

  李泰笑道:“這孩子很聰慧,她的老師也都是最好的。”

  李承乾又道:“她是母后的弟子自然要出類拔萃。”

  “聽說有很多人要來驪山學藝?”

  “皇兄現在才知道消息嗎?”

  李承乾轉過頭不去看他,頷首道:“孤昨日就知曉了,今日才有空閑來看看,近來朝中諸多繁雜事脫不開身,孤不像你這般清閑。”

  “朝中的事情不還是那些大臣在辦,皇兄事事關心,可就連一個崇德坊都管不好,驪山聽聞近日崇德坊越發熱鬧,可入市的銀錢卻越來越少了。”

  這些話語讓李承乾一時間語窒,如他說的這般,崇德坊看起來熱鬧,隨著科舉的興辦,越來越多的人往來崇德坊,這般熱鬧的景象卻無法為朝中帶來太多的收入。

  而驪山是個能夠生財的地方。

  這裡有財富之道,高陵與藍田兩縣跟著驪山賺得了不少銀錢,讓關中鄉民眼紅之余,同樣引起了朝中的關注。

  兩兄弟正說著話,張陽腳步匆匆而來,“太子殿下。”

  李承乾點頭道:“張陽,你與孤也許久未見了。”

  張陽笑道:“近來確實疏遠了,冬日時陛下不在長安城,朝中諸多事都要太子主持,太子也不容易。”

  這話語如沐春風,聽著舒服不少。

  李泰將藤球拋給不遠處的孩子們,他們得了藤球歡笑著跑開,回身道:“當年皇兄主持建設的崇德坊近日遇到了一些難處,希望姐夫可以解惑。”

  來驪山本意並不是為此,李承乾開口想要解釋。

  張陽笑道:“要解決崇德坊的問題也不難,崇德坊只有筆墨,或者是茶水,可人有生活所需,衣食住行都是離不開的,崇德坊沒有吃食,他們走過一條街,去另一頭吃豈不是很麻煩?”

  “開辦培訓講課,讓朝中六部重臣在崇德坊講課,收取費用,如此一來崇德坊徘徊的學子和遊客就能得到好處,也會爭先報名,在下建議太子殿下不要將價格定得太高,一堂課一人五錢足夠了。”

  李承乾釋然一笑,又道:“每每聽你說話,總是能讓孤茅塞頓開。”

  “太子殿下說笑了,若是殿下能夠讓驪山在崇德坊開設產業就更好了。”

  “孤願聽指教。”
    張陽擺手道:“指教說不上,都是為了大唐富強,驪山自然要出一份力,這些不提也罷。”

  “李承乾拱手道:“孤此番前來是來看看驪山的技術院校,聽聞此間來學藝的鄉民眾多,驪山將如此多的人擋在門外,朝中的非議不少。”

  “非議固然是有,可學藝的名額有限,驪山能夠容納的人有限。”

  李承乾跟著腳步走向驪山技術院校,又問道:“孤聽聞那些從驪山學藝出來的人在關中給各方爭搶,這一次他們能夠得到許多工錢,可孤以為將來學藝的人多了,這些人的工錢反而少了?”

  “太子殿下所言不錯,可事情也不是並不只是在這樣,有需求就有供給,只要這個需求一直存在,工錢就不會下來,當然了各方作坊爭搶驪山學子的事,與驪山無關,驪山隻負責教人謀生本領。”

  李承乾看著遠處的驪山技術院校,這裡有一條很長的隊伍,這隊伍排在驪山技術院校旁的一間小屋前。

  “孤想不明白,你教人學藝是為了什麽,世家為了培養士子是為了讓士子入朝之後,成為世家的喉舌,而驪山教出來的弟子卻不入仕,反而讓他們成為了工匠和廚子。”

  張陽頷首道:“就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不能忽視它。”

  李承乾怎舌半晌,又是三緘其口,無奈道:“孤……”

  “無妨,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太子殿下看到的與我所見的景象不同,往後慢慢理解,現在不重要。”

  一間不大不小的院子,這裡面的夫子教授著謀生相關的技藝。

  而教授出來的學子能夠在外謀生,得到工錢,往後驪山落不得半點好處。

  讓李承乾自己在村子裡逛著。

  張陽回到了山上。

  家裡,李玥和小武,小慧,李麗質三人還在藏書閣忙碌著。

  華清池旁,張陽一個人坐在飯桌邊,又看了看四下問道:“那幾個小沒良心呢?”

  王嬸端著飯菜走向藏書閣,又道:“公主皇子們去見太上皇了,說是還要去歐陽詢老先生那兒學寫字,有楊嬸看著她們。”

  說罷,王嬸端著飯菜走入了藏書閣,看來媳婦她們也要在藏書閣用飯了,忙得連個吃飯的工夫都要用上。

  張陽看向自己的兒子,小心安爬上自己的凳子,而後伸手抓著杓子,又不知道怎麽用。

  不多時,王嬸抱起他,帶著這位小侯爺去另一邊用飯。

  飯桌上就剩下了自己,張陽端著飯碗看著眼前一菜一湯和一個鹹鴨蛋。

  好久沒有一個人用飯了,也不知道上一次一個人用飯是什麽時候。

  飯桌上只有自己一人,如此用飯還怪不適應的。

  飯是去年新收的稻米,這稻米很香,張陽將鹹鴨蛋挖出來伴著飯,夾起菜就吃了起來。

  拿起湯碗將湯喝下,這才舒坦地長出一口氣。

  走入藏書閣中,這裡鋪滿了紙張,牆上也掛著圖表。

  吃完飯的碗筷就擱在一旁。

  要整合驪山的人力資源,再重新進行分配。

  接下來的日子有的她們忙。

  張陽默不作聲拿起一旁的吃空的碗筷離開。

  走出藏書閣,見到王嬸正帶著小心安講話,教得很耐心。

  將這些碗筷洗好,張陽點好爐子,放上一個水壺,再倒上三杯熱茶。

  茶水端入藏書閣,爐子放在一個水壺就架在上方燒著。

  她們四人還在忙著,似乎並不注意到自己來過,見李麗質拿起茶杯喝下一口熱茶。

  張陽點頭,從藏書閣的書卷上找了一卷書,而後坐在藏書閣門口,嗮著太陽看著書。

  她們有什麽需要也可以隨時遞上。

  時間過得很慢,張陽看著書中的內容,這卷書是隨著范陽盧家的遺產而來的藏書。

  書中記錄的是黃老之學,又稱黃老學說,古來黃老學派尚陽重剛,在戰國時期就是一種傳播十分廣泛的思潮。

  黃老學說主張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無為而治,掌握政治要領即可。

  當年的蕭何,陳平等人也是十分推崇黃老之學。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黃老之學成了一種精神寄托與個人修養的追求。

  不再適用於朝政時局,而以後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作風追求。

  如果說黃老學說隻用來修身養性,也是不錯的。

  藏書閣內很安靜,偶爾還會有幾聲低語。

  陽光很暖和,萬裡晴空不見雲彩,天地間安靜得連風聲都聽不到。

  張陽看完了這卷書,再次走入藏書閣,爐子上的水壺輕了不少。

  重新給她們添上水,想到家裡還有宮裡所賜的名貴南方糕點,拿出來也放在媳婦手邊。

  再從書架上拿出一卷書,這卷書叫作《道原》是黃老學說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篇。

  繼續坐在藏書閣的門口,安靜看書。

  又過了一個時辰,弟弟妹妹都回來了,家裡又恢復了鬧哄哄的狀態。

  張陽回頭看向藏書閣內,小武給李玥按著肩膀,小慧按照小武的肩膀。

  四人互相按著腰背放松,看來她們的工作告一段落了。

  直到她們都躺下來,閉眼放松著。

  這種工作對她們的眼睛損傷很大,朝中近視嚴重的文吏也很多。

  想要透光度足夠的玻璃,在質地和燒製成分上還要加以改進。

  如今燒製出來的玻璃就白蒙蒙的,別說透光度了,做成眼鏡就像是眼睛蒙上了一層白霧。

  只能看到人影,別說看清楚字了。

  張陽看向手中這卷黃老學說的道原卷,指望這些是不行了,還是要靠自己。

  早春的關中晝夜溫差很大,盡管驪山技術院校已經沒有名額,來這裡的人問詢的人依舊很多。

  李泰近來已經很少參與設計改造器械相關的事情了,他安排了人擴建驪山技術院校,便撒手不管。

  魏王殿下也開始進入了養老生活。

  教他的電磁相關知識,他也沒有半點進展。

  路要一步步走,驪山能有現在的成果不容易,光是當初製造蒸汽機,就足夠讓驪山的所有技術骨乾發瘋。

  現在又進入了沉澱期,各種理論需要補充。

  得到的技術知識需要沉澱,消化,揉碎,加以應用之後轉化成生產力。(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