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380章 封縣侯入中書省
  張陽跟著李承乾和房玄齡一路走向武德殿。

  “自從皇爺爺去了驪山之後,父皇也會經常來武德殿散心。”李承乾一路走著一邊解釋著,再次問道:“不知道皇爺爺現在在驪山如何了?”

  “他老人家在驪山過得挺充實。”

  “過些天孤也去驪山見一見皇爺爺。”

  一路上說著話,跟著房玄齡就來到了武德殿。

  李世民正坐在殿中,正吃著飯食。

  房玄齡走在最前踏入殿中便開口道:“陛下,外交院與祿東讚的談判已經結束了。”

  李世民稍稍點頭,嘴裡還吃著羊肉。

  房玄齡將幾卷文書遞上,“陛下,都已記錄在案。”

  這位天可汗先是擦了擦滿是肥油的手,然後拿起文書便翻看起來,他的嘴裡都還嚼著。

  也不知道皇帝飯前會不會洗手,衛生觀念還是一如既往地堪憂。

  “張陽,這些條件都是祿東讚答應的?”

  聞言,看到房玄齡的眼神,張陽上前一步,“陛下,不管祿東讚和松讚乾布會不會答應這都是大唐要爭取的。”

  翻閱完這些文書,李世民又是笑了,“五千頃地,加上三十萬貫,若是不給就拿走吐蕃的聖山,還要將松讚乾布明年來朝賀……”

  說完這些李世民放下這些文書,“你還真是能開口。”

  “陛下,既然是松讚乾布是吐蕃君主,他就要為他的言行以及他攻打大唐的事由付出該有的代價。”

  李世民又道:“這五千頃地要治理,朝中還要增派人手和官吏?”

  張陽點頭,“正是如此,還要派人教化吐蕃牧民,讓他們學習關中話,讓他們都識字寫文章。”

  “你覺得這需要花費多少財帛?”

  張陽皺眉道:“陛下是在和我談成本嗎?”

  李世民頷首道:“吐蕃這等苦寒之地想要治理談何容易?”

  張陽拱手道:“陛下,那裡有吐蕃三大湖。”

  “三大湖?”

  又是上前一步,張陽不解道:“扎布,蘇乾,西海是吐蕃最大的三大鹽湖,而且礦產豐富。”

  “鹽?鹽湖?”李世民用力咽下嘴中嚼著的羊肉,再是喝下一口茶水,“當真是鹽湖?”

  “那是自然,典籍中便有記載,而且魏王殿下正在讓岑文本等人正在編撰地理,臣以為這些事情陛下都知道的才對。”

  轉念又一想,張陽又開口道:“若是陛下覺得治理很麻煩,不如交給臣,雖說臣能調用的人手不多,只要慢慢來早晚能夠開發出來。”

  李世民使勁清了清嗓子,“朕說過不要了嗎?朕只是……在考慮人手安排。”

  張陽了然點頭,“是這樣呀,那臣就省心了,臣還是勸諫陛下多讀書,做個有文化的人,連這麽大的鹽湖都不知道被人糊弄就算了,要是因此被人取笑便會很不堪。”

  “你是說朕讀書少了?”

  “臣勸諫陛下多讀書。”

  “……”

  李世民瞪著眼一陣無言。

  內心還是有些疑惑和不解,吐蕃竟然還有三個大鹽湖,就在這五千頃地中?

  要說不知道這回事,這還要想到自己兒子編撰括地志的事情,之後又說編撰地理。

  當然只是聽了這些話,鬼知道青雀讓人編撰的是什麽。

  也一直沒有過問,朕也不會閑著沒事去翻閱關於吐蕃的地志。

  李世民雙手放在桌案上,“朕會安排人去治理,這三片鹽湖很大嗎?”

  張陽點頭道:“很大,沿著雪山山脈近萬裡都是鹽湖所在,恭喜陛下以後朝中可以自己產鹽了,不過鹽湖的鹽需要提煉之後才能食用,而且都是細鹽。”

  “朕當然明白。”李世民還是點頭,作為皇帝他此刻又覺得這三十萬貫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張陽說的這般,大唐以後不缺鹽了。

  一直以來細鹽精貴,這個價值當然明白。

  內心火熱,李世民神情很是鎮定,“這便是你要給朕的交代?”

  “當然還不止這些,吐蕃西面的雪山也可以拿下,一旦拿下了雪山再者教化吐蕃牧民之後,中原以西便可再無戰事,恭喜陛下,距離千秋大業又更近了一步。”

  房玄齡和李承乾也是躬身行禮。

  朝中能夠得到細鹽是一個什麽概念,以後再也不用防范這些鹽商。

  李世民再看自己的女婿,這小子當初與朕討價還價的模樣甚是惱人,不過這小子能夠給朝中帶來的好處也是巨大的。

  又看向房玄齡,李世民開口道:“房相覺得此事應該如何準備。”

  房玄齡躬身道:“陛下,臣以為應當派人前往吐蕃查看三大湖,若可以製鹽便能將鹽運入關中,中書省會商議安排人手,並且派出官員治理。”

  張陽又道:“陛下,雖說這三大湖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那三十萬銀錢也要抓緊才是。”

  “朕知道了。”

  “為何陛下點頭如此敷衍?”

  “……”

  李世民一陣無言,難道要朕擺宴感謝他為大唐做出的貢獻不成?

  聽父皇和張陽的談話,李承乾痛苦地扶著額頭,又是這樣,最近張陽也不知道怎麽了,聽他說一句兩句也就算了,聽他說多了就感覺會被嗆死。

  難不成這也是和鄭公學的嗎?

  很快,李承乾當即否定了這個想法,鄭公平時很和藹與他談話也是如沐春風,並不像張陽這般,一語中的又讓人不好反駁。

  一個巨大的財富就在眼前,李世民又覺得還清女婿的錢指日可待。

  讓一旁的太監撤去眼前的食物,李世民站起身朗聲道:“張陽,你心中有具體的事宜安排嗎?這裡只有房相與太子,你不用遮遮掩掩。”

  “臣明白了。”再是行禮,張陽繼續道:“首先控制西域,其次遏製住吐蕃並且治理吐蕃,如果吐蕃也能對天可汗萬民歸心,那麽便可以談吐蕃收入大唐版圖的事宜,臣以為明年讓松讚乾布來長安之後,便是最佳時機。”

  看李世民點頭了,張陽再是講道:“陛下平時應該少吃酒肉,這對身體不好。”

  剛覺得心情不錯的李世民又被澆了一盆冷水。

  “還有陛下應當多多關心官學開辦事宜,至於西突厥的事情還請朝中交給外交院全權辦理。”

  李世民緩緩點頭,“朕會讓玄齡去你們外交院走動,你們的布置事宜,中書省也可以給你們安排人手。”

  “多謝陛下,臣就先告退了。”正要離開,張陽又回身再次叮囑道:“陛下少吃油膩食物,酒水也要少喝,看陛下今天氣色不好,要多注意身體。”

  “朕知道了。”

  李世民煩不勝煩,這小子越來越像魏征了,將來說不定還會比魏征有過之而無不及。

  外交院做出來的成績與開疆拓土無異。

  這是李世民第一次覺得一個外交院能夠用好,可以有堪比千軍萬馬的戰功。

  又與房玄齡商議許久,李世民這才回到立政殿,他將一張巨大的地圖掛起來,這地圖上畫著的就是大唐的疆域與吐蕃的疆域。

  看李世民臉上帶著笑意,長孫皇后笑道:“陛下看來心情很好。”

  “以前是朕小看外交院了。”

  “是吐蕃的事情已辦成?”

  “嗯。”李世民在土地上畫了一個圈,圈住了西域和吐蕃還有高昌一片,“這小子時常鼓勵朕,說朕要有雄心壯志,只要事情順利以後這一大片都會是我大唐的版圖。”

  長孫皇后給李世民披上外衣,“妾身為陛下賀。”

  李世民頷首道:“收復漢時安西四鎮之地,收復吐蕃,對張陽來說好似這份功業還不夠。”

  “張陽平時就是一個勤儉的人,像他這般人怎會有如此野心。”

  “觀音婢可知道當初張陽為他老師立碑,他到現在也沒有去祭拜過。”

  長孫皇后疑惑道:“陛下不該這般揣測臣子心意,既是立碑之事不能這般去想張陽的為人。”

  “你的意思是朕不該追究?”

  “不是不該追究,是不能追究。”長孫皇后小聲講道:“當年不可與現在同日而語,張陽自長安發跡便是一個鄉野小子,妾身以為他師承何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張陽是一個怎樣的人。”

  李世民點頭道:“你說的不無道理。”

  長孫皇后稍稍一禮,“妾身失言了。”

  在別的妃子面前,陛下不會說起朝政之事,也只有在皇后面前陛下才能說一些朝堂上的瑣事,也會在皇后面前說一些真心話。

  “他的出身不重要,他師承何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性善良,為人有自己的準則和底線。”

  皇后又道:“自當初陛下說起他的妾室,張陽陪著玥兒至今都沒有一個妾室,聽玥兒說長安城很多漂亮的女子都入不了他的眼,他的挑剔程度令人發指。”

  李世民反倒笑了,“他又怎麽看中玥兒了?”

  長孫皇后搖頭,“妾身也不知,她們夫妻間的事情不好過問。”

  “也對。”

  長安城的才俊不少,張陽這孩子很自重,像他這樣一直秉持著清貧作風,不去宴席之地,更不會廣交朋友。

  仔細想想,李世民又覺得張陽就像是個才俊中的異類,一個人的生活怎麽能質樸簡單到這種地步。

  他難道不覺得自己的日子很乏味嗎?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個張陽在清修。

  對朕不夠敬畏對朝堂不夠上心,喜歡銀錢,行事作風強硬,這兩年也學會勸諫朕了……

  要說這孩子好,他的毛病還有一大堆。

  貞觀八年,到了六月夏季,中書省一連發了六道政令前往吐蕃,吐蕃與大唐一戰,外交院以一種完勝的姿態昭告了天下,大唐不是好惹的,外交院更不是好惹的。

  一時間長安城的諸多西域人,突厥人也都低著頭過日子。

  祿東讚帶著人回吐蕃了,沒有去年那般的意氣風發,這一次他走得很落寞。

  許敬宗親自送別這個大相。

  又是幾匹快馬離開長安城,朝著隴西而去。

  外交院的功勞不小,此功開疆拓土,朝中的言官沉默了。

  李世民賜予張陽金魚袋,封驪山縣侯食邑五百戶,加封中書侍郎。

  旨意念完,太極殿內一陣議論,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

  就算有要反對的人,此刻也都是沉默著。

  而外交院四位侍郎都加封一百石俸祿。

  從張陽還是當初禮部一個小小的文散官,這才二十歲有三,這便已入中書省,著是多少士子文人一生都達不成的目標。

  而此人之名也會被寫在史冊上。

  只是念出封賞旨意時,張陽並不在太極殿,他已經很久沒有上朝了。

  長安城一處小巷,宅院中。

  此刻的張陽坐在家中吃著媳婦包的餃子,聽著一個太監念著旨意。

  李泰非常驕傲地站在一旁,好像姐夫封賞了他整個小舅子也一樣得到了封賞。

  “敢問公公,我已經是禮部尚書,再給一個中書侍郎,那我這個俸祿是不是兩份?”

  “這個老奴也不是很清楚,事涉俸祿還要過問房相和吏部尚書楊師道。”

  張陽又是遞上一籃子鹹鴨蛋,“有勞公公了。”

  傳旨老太監笑呵呵接過鹹鴨蛋,“都是中書侍郎了,以後我們都要稱一聲縣侯,莫要這麽客氣了。”

  “應該的,應該的。”

  張陽送別這個太監,回到院中,繼續拿起碗吃著餃子。

  李泰看著碗中的餃子還多幾顆吃不下了,喂給了小熊,“姐夫,最近怎麽天天吃餃子?”

  張陽回頭看了看媳婦,“這都是你皇姐包的。”

  最近媳婦也不知道怎麽了,每天都要吃餃子,還是說懷孕的女人口味都這麽奇怪?
  “恭喜姐夫,年紀輕輕就已經是縣侯。”

  “別恭喜了,從東宮出來之後我就沒拿過你父皇的俸祿。”

  “姐夫家都這麽有錢,也不差這麽一點俸祿。”李泰湊近小聲道:“最近也不知道了,父皇給文學館添了不少人手,還要我好好編撰地理和括地志。”

  李玥看著夫君把碗裡的餃子吃完,再把湯水也喝了,很是滿意。

  沒搭理李泰的話語,張陽屋中拿出兩張毯子,“這兩張毯子交給你母后。”

  李泰撫著毯子,“好漂亮的毯子,這是什麽皮毛做的,很是順滑。”

  張陽指了指一旁的小熊。

  李泰對比毛色,還真是這個頭熊的毛發。

  小熊看了一眼李泰,又扭過頭繼續靠著牆曬太陽。

  “也不知道是不是長得太快了,還是天氣溫暖的緣故,我家的熊最近總是掉毛,小武平時照顧它便把掉落的毛都撿起來,熊毛難得有,丟了可惜。”

  張陽喝下一口茶水再是解釋:“羊毛也是一個道理,也可以用來做毯子和各種織物。”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