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565章 夫君又上火了
  房玄齡心情沉重地走出甘露殿,對等在殿前的小吏叮囑道:“過兩天再安排人去驪山。”

  “可是張侍郎根本不見我等。”

  中書省的官吏們對張陽這個中書侍郎很無奈,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地做事,只有他今年一年都不來過問朝中事宜。

  房玄齡心中帶著顧慮回到中書省內。

  長孫無忌也剛剛看完今年各地耕種情況的奏章,準備收拾一番呈報給陛下,“張陽還是不願意來長安嗎?”

  房玄齡無奈點頭,“是呀,就這麽一去驪山朝中的事情也不管不問了。”

  起初大朝會張陽倒是來了一趟。

  張陽回了驪山,三月初的時候驪山又拿出了兩萬余卷書籍,對此坊間也有了傳聞說是驪山有造紙術。

  而這些書籍都已經交給了岑文本所安排的那些奔赴支教的夫子。

  房玄齡是直臣,就不會有這麽多的顧慮。

  長孫無忌想得到的,他也不願意去往一些說不得的事情上去想。

  張陽與陛下之間一定有過約定。

  而他能去驪山還有其他的安排。

  長孫無忌擱下手中的筆,雙手放在膝蓋上沉聲道:“漠北的煤石又送來六千石,老夫正好要去一趟驪山,他一定會來相見,屆時老夫與他談談。”

  房玄齡神色疲倦,“那便由趙國公來安排。”

  事情到了長孫無忌手裡,翌日清晨早朝之後,他安排隊伍拉著一車車的煤礦來到驪山村口。

  得知是莫非的煤礦到了,張陽與李泰親自來村口迎接。

  趁著人來還沒到近前,李泰小聲道:“姐夫,上次送來的煤石還沒用完,我們鐵匠坊煆燒一天所用最多百斤,我們現在缺的是鐵料,不是煤石。”

  張陽手搖著蒲扇,“魏王殿下有所不知,鐵料就在那裡它不會跑,但煤礦不同,這是長期消耗品,這種東西不嫌多,我敢斷定等我們驪山生產水平再上一個台階,以後所需要的煤礦只會更多。”

  “暫且聽姐夫一言,反正用的不是本王的錢。”

  收購煤礦當然不能用李泰的錢,親兄弟要明算帳,驪山與魏王之間的帳目也要清清楚楚。

  上官儀手拿著一個算盤,這是他在驪山學到的一個新本領,與笨重的算珠不同,這個算盤更加地靈活輕巧,算起來也數位也多。

  “縣侯所言是將煤石比作糧食,而煤石的儲存更方便,多多益善。”

  李泰撓頭看著前方,最近需要用腦子的事情太多,想事情根本想不過來,等忙完了眼前的事情,還要回去準備肥皂作坊的事情,趕在入夏之前準備好足夠存貨。

  交易的地點還是之前的一個草棚下,等人走到近前,張陽禮貌行禮,“又麻煩趙國公送煤石來,在下實在慚愧。”

  李泰也行禮道:“舅舅請坐。”

  長孫無忌走入這個草棚,上官儀便帶著一隊村民去接手這些煤礦。

  “聽說你們驪山有自己的造紙術?”

  剛坐下,這趙國公就率先發問,李泰正要說話,張陽擺手打斷他,搶話回道:“驪山哪裡有什麽造紙術,趙國公誤會了。”

  長孫無忌狐疑道:“老夫看驪山送出來不少書卷,在中書省也有人傳閱過都說這個紙張很是堅韌。”

  李泰還想再說什麽,張陽再是踢了一腳他的腳跟,笑著回道:“趙國公誤會了驪山沒有造紙術。”

  “是嗎?”長孫無忌的目光在倆人之間搖擺,整了整自己的衣衫,“按照規矩,這些東西的價格照舊。”

  “按照規矩,等上官儀收拾好了送入村中,明日一早就會將銀錢送入朝中。”

  “嗯,如此甚好。”

  姐夫不讓自己多嘴必然有原因,他殷勤地給倒上茶水,“舅舅,等我今年的新茶到了再送一些去府上。”

  長孫無忌撫須點頭,手在短須的末端頓了頓,又似想到了什麽,“朝中用度緊張,褚遂良本無經驗,房相又是分身乏術。”

  “我們交付之後朝中又能得三千貫錢,想來能夠解朝中燃眉之急,若是漠北還有更多的貨物送來,我們驪山都一並收了。”

  現在正是驪山本錢最充足的時候,張陽很希望將那些銀餅換作資源,對此驪山也願意拿出錢。

  長孫無忌喝下一口茶水,“老夫知曉中書省幾次請你回朝中,你卻幾次拒絕,為何?”

  “驪山發展正是最關鍵的時候,下官一時間走不開。”

  “那兩萬冊書就是驪山出來的,你還說你手中沒有造紙術。”

  張陽面色凝重沒有答話。

  長孫無忌心中明白了,不論怎麽問他都不會回答這個問題,只會不斷地否認。

  至於回朝中的事情,他多半也不會答應。

  招手讓草棚外的隨從進來,“你將老夫帶來的事物拿來。”

  “喏。”

  隨從腳步匆匆前來,他帶來一個包裹在桌案上打開,其中是一卷卷的朝中帳冊。

  “既然你分身乏術,就在這裡將這些帳冊批閱好,也做一些朝中調度的安排。”

  看張陽不情不願的神情,長孫無忌歎道:“等你將這些帳冊都批閱好了,老夫也便帶著人離開。”

  還有些清冷的春風吹過,看他神色還有些猶豫。

  長孫無忌頷首道:“朝中對你咄咄相逼,可老夫不是不近人情之人。”

  “……”

  “你且在驪山安排事宜,老夫能給你方便的自然也給你安排。”

  老狐狸終究是老狐狸,能夠想別人所想,也能一眼就找到症結所在。

  事情都已經做到了這個份上,再推辭就顯得不要臉。

  見張陽撫著胸口,長孫無忌皺眉道:“你身體不舒服?”

  張陽咳了咳嗓子,深吸一口氣,“沒什麽,我這人身患重病,偶爾舊疾複發,與人不能說太多的話,說多了就容易胸悶氣短,重則短氣而亡。”

  李泰站在草棚外,聽著姐夫說著敷衍至極的話語,抬頭看了看天,老天不會劈了姐夫吧。

  長孫無忌伸手道:“請吧,老夫喝完茶水就走。”

  接過對方隨從遞來的毛筆,張陽打開帳冊仔細查看著,手中的毛筆寫著,一卷接著一卷地批閱著。

  左右金吾衛增設驍騎營?張陽直接寫下了一個否。

  身為尚書省的度支郎,接觸的都是朝中三省六部的文書,對朝中的用度情況很了解。

  自李淵登基以來,以長安為權力中心在中原各地平叛,不論是對付當初的宇文化及,還是王世充與竇建德等人,都花了不少力氣。

  直到李世民登基之後,這才發現朝中其實沒什麽錢了,就更不要說修繕宮殿這種事情,就連李淵自己也只能委身在大安宮,後來才搬去了武德殿。

  至於貞觀之初的旱災,讓大唐的國力再次雪上加霜。

  再有就是唐與頡利可汗一戰,李世民原本不富裕的府庫再次空虛。

  至此,諸位開國功臣的俸祿都是能省就省。

  好在大家都是忠心為社稷,古人的志向簡單,為人更是以身作則,講究人品與情操。

  沒有太多物質上的需求。

  去年接手尚書省的時候就發現朝中的俸祿就是一筆糊塗帳,且不說程咬金的俸祿自貞觀二年就沒有發過了,軍中的餉錢多是用糧食來抵帳。

  這樣好在貞觀四年之後,中原開始了連年豐收,氣候好轉,能夠應付一時。

  草棚內很安靜,長孫無忌端坐著沒有說話,目光看著張陽落筆,將一份份的帳冊批閱好。

  小半個時辰過去,上官儀核對好煤礦的重量,讓人運進了村子。

  張陽也將帳冊都批複好了,“還請趙國公帶入中中書省再行批複。”

  一旁的隨從收到眼神,手腳輕快的收好卷冊。

  長孫無忌站起身道:“你為何將裴行儉送往西域?”

  張陽笑道:“送裴行儉去西域是禮部的決定,裴行儉又是我們禮部的官吏。”

  禮部的事情,又是禮部的人。

  長孫無忌的眉眼猛跳了一下,裴行儉是個值得培養的人,就這麽一個人而且還只有十五歲,正是需要好好培養的年紀,就被送往了西域。

  拉攏來不及,心中不免猜想是不是張陽孤疑在與老夫作對?

  看著一輛輛馬車上的貨物都已經被卸下,長孫無忌又道:“有勞你了。”

  “趙國公不用客氣。”

  臨走前又看了看張陽的臉色,怎麽看都不像是病入膏肓的樣子。

  心中帶著疑惑和不滿,這一次與張陽的談話並不愉快。

  尚書省內,官吏進進出出很忙碌,長孫無忌提著包袱掃了一眼便坐下來,“鄭公又去忙洛陽的案子了?”

  房玄齡點頭道:“這些事情沒有結果之前,鄭公是不會罷休的。”

  “唉……”長孫無忌長歎了一口氣,“鄭公還真是這麽一個人。”

  打開手中的包袱,長孫無忌將一卷卷帳冊拿了出來,“張陽雖說不能來朝中,但還是可以處理尚書省的事宜,老夫將著各部的卷冊帶去,他皆批複了。”

  房玄齡先是詫異,而後拿起一卷仔細看起來,“還是趙國公出面才能稍有緩和。”

  等中書省批閱了各部需要用度的卷宗,張陽將絕大部分需要用錢的奏章都打了回去。

  李世民看著中書省送來的奏章,這是今年修繕凌煙閣和秋季遊獵的用度,他連朕的這麽點要求都給打了回來。

  皇帝看著奏章的手有些顫抖,顯然是被氣得,王公公恰逢其會遞上一碗茶水。

  李世民拿起茶碗一口飲盡,感受著滾燙的茶水流過髒腑,冷哼道:“沒了這個張陽,朕的朝堂就不行了嗎?”

  王公公躬身道:“陛下,太醫署的醫官說了,陛下的身體不能再上火了。”

  李世民將碗重重地放在桌案上。

  貞觀十年,到了五月。

  自長孫無忌來過驪山之後,時不時還會有朝中的奏章送到驪山,讓張陽批複之後送回長安。

  這種和諧的日子持續兩個月。

  張陽為了新家的下一階段建設也忙碌了兩月。

  正值五月,關中的天氣溫暖,李玥在華清池邊教著女兒講話的儀態與規矩。

  小清清很排斥這些規矩,奈何母親很嚴厲如斯。

  趕在冬季之前要在驪山的溫泉池修建一個溫室,剛剛打理好地基。

  在溫泉池和新家之間有一條水道。

  這是溫泉池的池水,流向華清池的水道。

  張陽打算在這裡架設一座木橋,一邊聽著王嬸講述長安城發生的事情,眼前的小木橋的骨架已經搭建好了。

  試了試還算是結實。

  水道並不寬也可以從一旁繞過,但總覺得自己家裡要繞行這麽一段路很是麻煩。

  見張陽用心搭設著的木橋,王嬸知道現在縣侯對長安城的事情沒有心思關注長安的事。

  全身心用在了驪山的生產與新家的建設。

  每每早晨去村子裡的工場看看生產情況,午時回來用了飯食之後,午休片刻便忙著建設溫泉殿,除了傍晚天色快黑的時候有些許空閑,多數時間都這麽忙。

  大將軍李績也回到了長安城,回鶻與薛延駝的戰事,在李績帶著兵馬橫掃了回鶻數個部落之後就結束了。

  為了安排往後回鶻與大唐的關系,便派了使者來長安城。

  這件事禮部的張大象與許敬宗接手了。

  不久之後便會有消息傳來。

  河西走廊的互市開展得很順利,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狄知遜出身並州太原,他父親當年更是位列三省。

  可就是這麽一個人,應該是個很傳統的名臣家室,經營互市倒是得心應手。

  河西四郡的縣丞送來奏章屢屢褒獎。

  而今年從河西走廊送來的五千貫關稅,也正印證了他的能力。

  夜裡,張陽坐在自己的書房書寫著,將官倉積攢多年都快長霉的陳糧釀造酒水,賣到關外,並且設置更高的關稅。

  只是第二天午時,這道奏疏竟然被陛下無情地打了回來。

  夫君沒了午睡的心思,鋸木頭嘴裡罵罵咧咧,看了令人直搖頭,作為妻子隻好再準備一碗祛火的苦茶,以免夫君再上火了。

  “重農耕,重生產,就拿這種借口來糊弄我!”

  據木頭的聲音讓人牙齒發酸,家裡看在眼裡,心裡多有擔憂。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