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759章 那就拯救世間
  再看許敬宗的表情,很是真誠,自責都快到骨子裡了。

  張陽安慰道:“你也別太擔憂了,溫挺不是禮部的人,你大可以撇乾淨。”

  “縣侯說笑了,當初溫挺幫助大安拿下了高句麗都城,還不求回報,就算他現在不想著要回報,下官也將他當禮部的自己人,他的死活禮部管定了。”

  話音剛落,李孝恭的大手掌重重拍在了許敬宗的肩頭,以示肯定。

  有情有義的人都是值得佩服的,尤其是許敬宗這一番話,讓李孝恭想起了當年的英年早逝的生死之交。

  許敬宗又道:“溫彥博老先生有交代,說是他家後輩全聽縣侯安排。”

  張陽點頭道:“他老人家確實這般說過,只要拿下了高句麗,溫挺等太原溫家的後輩都可以聽我號令。”

  這是一支不小的力量,溫老先生不顯山露水,老人家當年的人脈很廣,門生舊故眾多。

  老先生已經過世了,禮部雖說履行了承諾,這支力量也不能輕易動用。

  人情是有限的,有些時候用過一次便少一次。

  老先生留給驪山的力量只能使用一次,人走了人心也散了。

  再大的人情只要幫一次也就還清了。

  所謂聽從驪山號令,老先生又不在,那就不過是個人情而已。

  許敬宗低聲道:“下官想請縣侯書信一封送到遼東,讓溫挺就此收手,禮部去信勸不住他,只要縣侯一句話,他定會收手的。”

  張陽心中對溫老感覺是複雜的,一來敬重這位老先生的立場,二來敬重多於交情。

  “我不打算寫信給溫挺。”

  “啊……啊?”

  許敬宗一時間語窒,腦海中確認了好幾遍是不是聽錯了,又道:“縣侯?”

  張陽清了清嗓子又道:“殺就殺吧,沒什麽大不了的,他開心就好。”

  “可是朝中……”

  “老許,你的目光不能這般短見,朝中那些家夥是讀什麽書入仕為官的?是聖賢書。”

  “……”

  許敬宗愣在原地,瘋狂思索著接下來的對策,甚至已經想好了告老辭官的借口。

  張陽對他道:“百濟與新羅向來都是東海的禍亂根源,若這兩片地方不平定,高句麗也難以安定,可對?”

  回了回神,許敬宗想哭的心都有了,“縣侯難不成還要溫挺去拿下新羅?”

  “那是自然,不僅在這個時候不能勸溫挺收手,還要繼續進取新羅,秋季的時候我會讓人送些火器過去,讓他打個痛快。”

  說著話,張陽撿起一根樹枝,在地上畫著圖,“遼東南下這個地界便是東海的邊陲之地,大唐也需要秉承著一統的理念,將陳舊的落後的分封觀念拋棄掉。”

  “我們用劃分郡縣製,進行教化,遼東的南面半道肅清穩定之後,往後不論是向北挺進或出海,都有巨大的益處。”

  李孝恭瞧著張陽的圖,這小子隨手一畫就能將遼東地形畫得這般詳細,到底是看了多少遍,果然是他早有謀奪之心。

  他說得很對,從地勢上來看遼東半島很重要,乃是中原的東大門,事關大唐的東面能否高枕無憂,也正如他所言,北進或出海都是上上之選。

  往後若再有戰端,中原便不用再被動防守,或者出關平亂。

  李孝恭又覺得張陽想得太輕巧了。

  自漢以來遼東動亂頻發,不是沒有原因的。

  出了幽州,遼東的平原會逐漸收窄,並最終在燕山山脈的東端形成一條狹長的走廊,這條走廊一直向東北延伸,最終與遼河平原連成一體。

  這種地勢是最容易屯兵防守的,一旦有勢力在遼東盤踞窺伺中原便是一個棘手的存在。

  要治理談和容易,李孝恭覺得張陽想得太簡單。

  當年司馬懿征遼東殺了多少人,到了之後幾年,還是恢復了混亂的局面。

  楊廣東征又如何?
  李孝恭眉頭緊鎖,換了姿勢又成了一個雕像。

  張陽已經習慣了將事情一股腦說給許敬宗,之後的事情全交給他去辦。

  一改之前的糾結神色,許敬宗神色堅定又果決,“他們只是想要維穩,不思進取,當該讓這些人警醒。”

  張陽頷首道:“老許,我們不該瞻前顧後的,既然他們不進取,我們就要更加奮進,如果他們想要沆瀣一氣,我們就要拯救大唐,拯救朝堂,如果所有人都想要毀了世間,我們既要拯救自己,也要拯救大唐社稷。”

  許敬宗激動得都快哭了,他吸了吸鼻子感動道:“縣侯真乃我輩楷模,下官受教。”

  張陽重重點頭,“縱是前路崎嶇,我們也要一往無前。”

  “縣侯說的是,要一往無前!”

  許敬宗像是在給自己打氣一般,他堅定道:“這遼東,以後就是驪山的!”

  “嗯?”

  “不!是大唐的!都是大唐的。”

  張陽這才滿意點頭,目光看向他手裡的一卷紙,拿在手裡好久了,激動的時候用力過度,此刻有些褶皺。

  “這是……”

  聞言,許敬宗這才回過神,匆忙打開了這張圖,“忘了與縣侯說了,經過昨日的朝議,陛下已決意西征大食,往後不只是馳援波斯了,而是大唐要西進。”

  “好事呀,我等當慶賀之。”

  紙張鋪開是一張巨大的地圖,地圖一直擴張到了波斯地界,上面有四五條行軍路線。

  許敬宗又道:“這張圖是裴行儉都護安排人送來的。”

  說起打仗,李孝恭也來了興致湊上來仔細看著。

  由裴行儉這個安西都護府的都護組建的隊伍,唐人,西域人,突厥人,波斯人,高昌人,還有諸多西域的舊部組成的一支大軍。

  梁建方將軍的大軍到了之後,現在聚集在波斯的兵馬至少有六萬。

  還有王玄策已經在吐蕃借到一萬兵馬,正在討伐天竺人。

  如果這一次討伐天竺順利,王玄策帶著借來的兵馬順路也來馳援,那麽吐蕃人也會參與這場大戰。

  這是一支由中原各族力量凝聚起來的大軍,所有人一致對外。

  從一開始的馳援波斯抵禦大食,現在一改先前的局勢,改成以大唐為首諸國諸部大軍匯聚在一起,在波斯展開一場中亞大戰。

  張陽低聲道:“現在的局勢便是中原各族凝聚在一起對抗外敵,多半是一場驚世大戰。”

  少有的作戰規模,少有的作戰參與范圍之廣。

  許敬宗又道:“大食人最快在秋季動兵,說是已經集結了六十萬大軍。”
    李孝恭著急地一拳打在地上,“若老夫再年輕十歲,定要奔赴波斯滅了他大食人。”

  張陽扶了扶他的腰背,笑道:“您老這腰背騎馬都夠嗆,還是罷了。”

  李孝恭索然一歎轉過身不再看地圖。

  天可汗威名享譽四海的好處此刻也體現出來了,李世民可以指揮突厥人,西域人,也可以指揮吐蕃人。

  這些人都還未真正地歸心與同化,往後總能努力再努力。

  李孝恭又問:“大食人哪裡來的六十萬大軍?”

  許敬宗拱手回道:“河間郡王有所不知,大食人前幾年一直在打仗,他們的地盤擴張很快,說是有六十萬大軍,其中投降大食人的小國也不少,征收而來的人口也可用於作戰。”

  “在梁建方大將軍眼中大食人不過是群散兵遊勇,不足為懼。”

  “呵,梁建方?”

  李孝恭冷哼道:“當年老夫馳騁天下之時,他不過是個小小裨將。”

  許敬宗又道:“陛下還未定下後續馳援西征的將領,朝中對此事的議論頗多,依舊很多人主和,他們覺得馳援波斯便可,不可輕易與大食人開戰。”

  張陽的目光看著行軍路線,戰爭是雙方的事情,就算大唐想要議和,也要看大食答應不答應。

  “穆斯阿布那小子也回大食了吧。”

  許敬宗點頭道:“從腳程來看……該到了。”

  聽著許敬宗稟報完波斯的事情,裴行儉暫時還不能回來,梁建方需要他幫忙治理波斯與整頓兵馬。

  給王玄策的時間並不多,吐蕃的一萬兵馬都是他借來的,能打多久還不好說。

  所以平滅天竺一戰必須速戰速決。

  張陽嘗試著用老師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考慮到最壞的情況,王玄策短時間無法掃平天竺,他就要在天竺殺出一條路,然後直撲波斯,在最快的時間內與裴行儉兵合一處。

  如果裴行儉與他的默契足夠好的話,可以與王玄策前後夾擊天竺。

  這要建立在裴行儉能夠分兵的基礎上。

  自己並不在波斯地界,消息來得遲緩,可能朝中再等到消息時,王玄策就已經把他們滅了。

  許敬宗又將地圖收起來,“此圖還要拿給中書省那些人看,下官就先告辭了。”

  張陽微笑著道:“你注意休息,不要太勞累了。”

  臨走前,許敬宗又叮囑,“陛下又在催火炮了,還望縣侯抓緊。”

  “讓陛下放心。”

  看他行禮後腳步匆匆離開。

  驪山的生產任務很重,朝中鑄造火炮用的鐵桶,底火裝置只能交給驪山造。

  壓力比當初小了很多,雖說一下子拿不出一萬門火炮,三兩千還是沒有問題的。

  況且驪山的工廠改建後,效能比之以往更好。

  看李孝恭還癡癡地看著許敬宗的背影,張陽低聲道:“如此望眼欲穿,陛下也不會讓河間郡王去波斯的。”

  “老夫回想往昔,那些年當真快活。”

  “您現在不也挺快活的。”

  李孝恭搖頭一歎,又吃了一顆葡萄。

  “沒熟的葡萄少吃點,別壞了肚子。”

  “嗯嗯。”

  他點著頭還在往嘴裡送著葡萄。

  驪山的幾座工廠正在運作,李泰在連接蒸汽機輪子處裝了幾個連接杆。

  只要輪子帶著連接杆轉動,車間就可以緩慢地運作起來,鐵料經過煆燒之後,會有一個大鐵塊放下來,重重地壓在通紅的鐵料上,這是第一次鍛打,之後便交給後方的鐵匠反覆鍛打。

  每一次敲打,都會有一些黑色的雜質脫落,如此反覆煆打之後再要回爐子重新燒。

  第二個爐子內的溫度更高,會將金屬燒軟化後放入一個模具中,進行塑形。

  張陽瞧著江師傅使用車床,打磨著底火的底座。

  一個圓盤的底部在老師傅手裡逐漸打磨平滑,他擦了擦汗水道:“有了這個車床省事不少。”

  江師傅又道:“等他們將新的蒸汽機做出來,說是下一個蒸汽機的模樣會小很多,可以放在車間裡就會省力更多。”

  張陽遞給他一杯茶水,“其實不用您老親自來做這些事。”

  江師傅脫去粗布手套,再洗了洗滿是褶皺的手,喝著茶水道:“沒用過這東西,就是想要試試。”

  張陽笑道:“以後會有更好的。”

  “是呀,魏王殿下也好,你也好,你們這些年輕人都很靈醒,我們想不到不敢想的事情,你們總能做出來。”

  江師傅坐在房間中,打量著一張張圖紙。

  “先前朝中送來的那些岩砂還放著。”

  他說著話,眯眼看圖紙,老師傅的眼神不是太好,看圖越來越吃力了。

  “你說那些東西都是用來燒製琉璃的,現在這點人手忙得不可開交。”

  張陽看著架子上的一個個零件低聲道:“不著急,先把朝中要的底火都造出來。”

  江師傅放下圖紙撫須道:“聽聞,你要將驪山的技術教給別人?”

  “是因為那技術院的事嗎?”

  “嗯,他們都在議論。”

  張陽看了一旁的臥榻,這是江師傅平時休息的地方,也是這裡唯一臥榻所在。

  “技術發展不能止步不前,更好的技術也沒有這麽容易被別人掌握,很多技術都是通過知識積累成就的,也需要理論基礎,就算是他們見過蒸汽機,也造不出來。”

  江師傅笑道:“老朽真是年紀大了,年紀大咯。”

  張陽輕輕拍了拍他的後背,便將這裡的鑄造好的零件放入推車上,“您老不用做這麽多,往後這些活交給牛大哥他們。”

  “好不容易見到這些瑰寶,想多看看,多用用,等老朽去世的那天也不會有遺憾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