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785章 珍貴的苗頭
  且說,陛下登基之後,房玄齡便一直在為大唐社稷憂慮,他與長孫無忌,高士廉這樣的人不同。

  “那依你這麽說,該如何讓他們忠心大唐?”

  張陽又將箭頭取下,將一個木片套在箭頭上,箭頭是圓形的平面,如此一來也不傷人。

  聽到房相的問話,繼續道:“讓他們相信只要忠心大唐就能夠他們帶來美好的生活,安定的生活,事關每一個部族,每一個人,並且我們大唐也一直都在這麽做著。”

  房玄齡沉吟半晌,撫須道:“此等做法太過誅心。”

  張陽笑道:“我管這個叫做思品工作,將我們大唐的道德準則傳授給他們,將我們的儒學也傳授給他們。”

  來回走了兩步,房玄齡又道:“如此說來他們所學與中原子弟不同?”

  “房相,人就是不同的,所用的教學方式也該是不同的。”

  房玄齡歎道:“容老夫想想。”

  “歸服只是暫時的,還要給他們堅定的理想,從以前與各部汗廷來往改成從群眾出發,從他們最底層的部族牧民開始改善,突厥人,西域人也好,貴族只是少數,不如拋棄這些王廷和貴族,發展群眾才是我們最堅實的基礎。”

  房相搖頭道:“你想得太過順利,也不會這麽順利的。”

  張陽低聲道:“總要腳踏實地開始做,”

  秋日的風吹過這片大地,張陽試了試自己改過的弓箭,與房相聊了許久。

  拉開弓弦的時候,輪子並不牢靠。

  也足夠孩子們玩耍了。

  張陽將改好的弓箭交給高陽。

  她見弓能夠拉開了,便高興地去玩耍。

  射程不遠,高陽拉開弓箭的時候也就十幾步遠,夠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了。

  張陽揣著手笑道:“房相,你看看這些孩子多好呀。”

  “縣侯能有此等心境,實乃羨煞旁人,老夫有時也向往閑雲野鶴那般的生活。”

  “閑雲野鶴固然是好,但我不讚同像王珪那樣重歸山林,回去過野人一樣的生活。”

  房玄齡忽然笑了,他低聲道:“當年王珪在終南山隱居的時也不是活得如野人那般。”

  說罷,房玄齡就離開了。

  高陽又拿著弓走來,“姐夫,壞了。”

  “是輪子沒有固定好,現在工具有限等回去之後,我給你做個更好的。”

  “可……”

  “別鬧了,去河邊玩泥巴去。”

  “玩泥巴……”高陽憤憤不平,放下手裡的弓箭離去。

  正是秋獵的日子,天竺使者被殺一個月後,又一份急報送入龍首原。

  張陽帶著一大家子,在龍首原轉了一圈,“你們看這裡的土質松軟,一鑿下去就能發現土層下面有很多的空洞,這是水土流失造成的,如果將來水土流失更嚴重,這裡就會一片荒蕪。”

  李治用力踩了踩地面,果然有一大片土塌下去,他心驚地收回腳。

  一邊和孩子們講述著環境問題,就聽到遠處有兵士策馬大喊著,“王玄策大勝!戎日王南逃!”

  “王玄策大勝,戎日王難逃!”

  喊聲在軍中回蕩,張陽揣手笑道:“我們回家吧。”

  李玥也笑著點頭,“嗯,回家。”

  捷報送到了陛下面前,大帳中,眾多文臣武將都在場,李世民看著戰報笑道:“好!此戰大勝,朕定要給王玄策封賞。”

  在場的有人歡喜有人憂心。

  武將們都很高興,這個消息振奮人心,但文官這邊,長孫無忌與房玄齡都有了憂慮。

  “陛下,此刻應當小心吐蕃小讚普的圖謀,此人不可小覷。”長孫無忌低聲道。

  李世民頷首道:“張陽呢?”

  王公公站在一旁低聲道:“陛下,剛剛送來的消息,縣侯一家回去了。”

  “嗯,他倒是走得輕巧。”

  得到了此等捷報,李世民也無心再遊獵了,便起身道:“回宮。”

  “喏!”

  長安城內,捷報同樣送到了禮部,狄仁傑欣喜道:“恭祝許尚書為大唐再立一功。”

  許敬宗板著臉道:“小混帳,莫要高興太早。”

  王玄策是張陽派出去的,許敬宗不敢冒領這等功勞。

  不過這一次王玄策大勝,反倒是並不讓禮部眾人欣喜,此刻要考慮吐蕃打算圖謀什麽。

  一眾侍郎坐在正堂內,狄仁傑看著眾人的神情緊張,剛剛的欣喜之色早已不再,也不由得緊張。

  李崇義小聲問向狄仁傑,“你年紀輕輕怎麽會想到來禮部的?”

  回想起離開河西走廊時,父親叮囑的話語,狄仁傑小聲回道:“家父叮囑不敢忘懷,在許敬宗身上又有我需要學的本領,要取長補短。”

  本來李崇義在禮部就沒什麽重要的事,平日也很閑散。

  而禮部又多了一個同樣無所事事的孩子,李崇義對他十分好奇。

  狄仁傑小聲道:“崇義公子,家父還說許敬宗當年可以進入禮部是因為張陽的提拔,那麽能夠從禮部的侍郎一步步走向禮部尚書,他也一定有過人之處的。”

  李崇義苦笑一聲,這孩子一定會有前途的,這是他的第一個感受。

  張大象憂心道:“在天竺打下來的土地交給吐蕃人治理嗎?”

  許敬宗搖頭歎道:“如果真的交給吐蕃人來治理,小讚普的目的就達到了,他想要的便是這個結果。”

  眾人又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一般這種事情李義府都是不說話,他也不敢參與眾人的議論。

  張大安低聲道:“吐蕃的都護府的章程如何了?”

  聞言,張大素拿出奏章看著,“這兩年因為祿東讚的堅持一直沒有落成,因邏些乃是吐蕃的王廷所在。”

  許敬宗頷首道:“既然現在王玄策攻打天竺已經大勝,吐蕃的都護府就必須要建立,若是祿東讚不答應,就帶松讚乾布的手令過去。”

  爐子上的小鍋傳來湯水翻滾的聲音,茶葉蛋的香味飄蕩在正堂中。

  張大安皺眉道:“若是祿東讚還不答應呢?”

  聞言,張大象也是點頭,“這一次吐蕃的小讚普來到長安城與松讚乾布的談話就像是交代後事,現在祿東讚已無後顧之憂了。”
    李義府拍案道:“許尚書,下官願奔赴一趟吐蕃!定讓都護府建好。”

  張大安給他一個眼神示意不要著急,又道:“如若小讚普不同意,那麽天竺的領地就不給他們,大唐可以安排值得信任的天竺人來自治,吐蕃想要這塊肥肉就必須要我們答應。”

  平時張大安的話語很少,可他往往就能說出一兩句很關鍵的話。

  禮部既然商議好,眾人也就散開各自忙各自的事。

  終於許敬宗的目光落在了狄仁傑身上,這小克星手裡拿著的是回鶻人的奏報。

  這小克星還看得挺認真的。

  “許尚書,我要吃柿子。”

  “沒有!”許敬宗當即回道。

  狄仁傑緩緩放下奏章,低聲道:“那小子就去找你家夫人,她會給買的。”

  “小混帳,你莫要欺人太甚。”

  許敬宗吹胡子瞪眼,想要和這個小克星拚了老命。

  狄仁傑惆悵道:“也不知道怎麽了,除了柿子還想要點甘草。”

  “你!”許敬宗額頭青筋直冒,呼吸沉重地拿出一小袋銅錢,對一旁的文吏道:“去買些柿子和甘草。”

  “喏!”

  “不要買多了,他吃不了多少。”許敬宗又是叮囑。

  天竺的戰報到了,朝中武將們躍躍欲試,想要文治武功的大唐皇帝,意外地發現此刻的朝堂與自己所想有些偏科。

  本想著提高中原子弟入折衝府的年紀,年滿二十歲才能入軍削減中原各地的兵力,可這戰報一來,武將這一塊戰意很高,朝中武將請命出戰的奏章越來越多。

  全長安城的殺才,都想要衝向波斯,將那大食人碎屍萬段。

  李世民惆悵地長歎一口氣,一時間思緒有些跟不上變化了。

  長孫皇后帶著一卷布匹而來,她行禮道:“陛下,這是驪山今年新製的棉布,青雀遊獵回驪山之後就讓人送來了。”

  驪山的棉布做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的棉布看起來比往年更順滑一些。

  李世民拿在手裡觀察著其中針線,整齊而緊密,棉線也比以往更細了,拿在手裡也更舒服。

  長孫皇后給陛下倒上一碗茶水,又道:“說是今年驪山的棉布更多了,比之去年還要多出五倍。”

  “嗯?這麽多?”

  “說是他們改造了工廠的緣故,有很多器械都換下來,問宮裡要不要?”

  這話讓李世民神情一怔,再問道:“驪山製造的器械?”

  “嗯,具體的妾身也不懂,都是一些驪山換下來的器械,原本想著宮裡要這些器械也沒用,就沒有先答應,驪山是想讓宮裡開價買下。”

  李世民頷首道:“要多少銀錢。”

  長孫皇后又道:“說是要五千貫。”

  “呵。”李世民冷哼一聲,“他不要的器械開價五千貫,讓朕去買?當真是多錢善賈,以為朕會上他的當。”

  知道陛下與張陽不對付,長孫皇后又道:“不過青雀還說了,這些換下來的器械驪山留著也沒用,說是可以幫助宮裡多一些織衣。”

  現在后宮的人越來越多,花費對朝中來說也是巨大的。

  如果說用了驪山的器械可以宮中多一些布匹,倒也可以解決一些頭疼的用度。

  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皺眉道:“跟張陽說,朕願意用五千貫錢的鐵料與他換。”

  長孫皇后搖頭,“青雀早就料到陛下會這麽說,他說驪山只要精銅。”

  “還要精銅?難道他驪山也要鑄幣不成?”

  李世民心中百般不願被驪山佔了便宜,又拍案道:“這青雀……”

  話語還沒說出口,又覺得有些理虧。

  當年宮裡最困難的時候,還要青雀來接濟。

  又隻好沉聲道:“那便買下來。”

  宮裡的動作很快,當天滿滿當當一大箱子的精銅送到,張陽就讓人將驪山換下來的舊器械送去。

  隨著驪山的工藝水平越發朝著精益化靠近,當初的流水線早已淘汰,現在的生產效率是當初的三倍左右。

  張陽和李泰並不擔心宮裡會專研這些器械,提升生產力超過驪山。

  在蒸汽機面前,一切的人力製造都是徒勞。

  李泰笑道:“有了這些銅,今年暫且不用愁了。”

  走向驪山的工廠,這裡有三台蒸汽機正在運作。

  最初的原型機是最龐大的,李泰帶著人幾番改造之後,余下的兩台舍棄了一些細枝末節上的冗余結構,讓蒸汽機提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證效率的最大輸出。

  將這裡的事情交給鐵匠們,張陽邁步走向驪山。

  有了蒸汽機之後,驪山的生產力一直都在上升,從一開始的兩倍到之後的兩倍半,再到現在的三倍。

  這種提升的效率很是恐怖,要知道人們從手工製造到成作坊的集體形式的勞作,這個過程的變化用了上百年。

  可驪山從一開始的小作坊製造再到現在的蒸汽機,隻用短短五年。

  而之後的提升便是巨大的,到了這一步,便讓人有了一種有心無力的感覺,因為之後的進展已經不是自己可以阻擋的。

  驪山會以一種難以估量的速度迅速發展。

  就像是松讚乾布說過的,人類最初與野獸抗爭,古人的先祖有巢氏為了躲避野獸就教會了人們在樹上建房子,燧人氏教會了人們用火來炙烤食物,人們不再如芒飲血,讓疾病減少,讓人的壽命延長,這個過程又用了近千年。

  驪山已經找到了工業發展的苗頭,這個苗頭很珍貴,也很難得。

  “爹爹!”聽到女兒的呼喚聲,張陽回頭看去。

  小清清騎著熊而來,“娘親讓爹爹回去盤算家產。”

  “嗯。”張陽重重點頭,加快了腳步。

  皇帝的封賞還沒好好整理過,張陽走到華清池邊,小武與小慧正在幫著李玥整理家產。

  坐了好一會兒,她都沒有發現自己,注意力全在一份份的田冊上。

  “涇縣一共一千五百畝地,算上食邑每年一百三十一石。”

  小武敲著算盤又道:“櫟陽有地兩千五百五十三畝,每年食邑兩百石。”

  算上兩地的田畝,驪山佔有的田畝有四千余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