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448章 有個人能很站出來也是好事
  現今朝中的中堅力量也是以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為核心,都在四十歲左右,正值不惑之年的文臣。

  這些人多數也都是早年秦王府的舊臣。

  朝堂需要新人來補充活力,像是王珪這樣的老人,在朝堂也沒有這麽多的心力來應付朝政。

  李世民開了科舉之後,離開的老臣越來越多。

  像高士廉這樣的重臣離開朝堂,王珪是第二個,也不知道下一個是誰。

  王珪說是要去遼東療養,順便赴任遼東,任郡守,大家都看得出來,陛下本想留住他,半推半就下也就答應了。

  此刻,張陽穿著打了補丁的粗布衣,頭戴著鬥笠,站在路邊就是一個農戶模樣。

  一駕馬車慢悠悠駛來,張陽招呼道:“王老先生請留步。”

  馬車停下,王珪神情不悅走出馬車,“是何人攔著老夫車駕。”

  眼前的人拿下鬥笠,見到是張陽。

  王珪不禁怎舌道:“你還想怎麽樣?”

  張陽手裡提著一籃子鹹鴨蛋,“家裡自己做的鹹鴨蛋,老先生在路上可以下飯吃。”

  在長安城也聽說過鹹鴨蛋,宮裡的陛下也很喜歡吃這個東西。

  王珪還是疑惑,“你就為了送老夫鹹鴨蛋?”

  “對。”張陽將鹹鴨蛋遞上,臉上帶著人畜無害的笑容,“家裡也沒什麽好送的,還有些許鹹鴨蛋這便給送來。”

  正講著話,官道上還有路人朝著這裡走來,張陽又戴好鬥笠壓低,“老先生一路平安。”

  王珪瞧著一籃子的鹹鴨蛋,足足有三十多顆,又言道:“聽說驪山富裕,你就送老夫這個?”

  “最近村子裡時常擺宴席,唯獨鹹鴨蛋還留下不少,要送貴重的物件怕老先生不收,也怕引來朝中非議,現在禦史台查得緊。”

  看遠處的路人就要到眼前,張陽又是行禮這才走向官道另一邊的荒地。

  王珪目光古怪看著這個年輕人,一時間不知道話要從何處講,愁思良久又將鹹鴨蛋遞給一旁的家仆,“繼續趕路。”

  “喏。”

  這是第三次與張陽談話,一次是在朝堂之上因為彈劾,第二次是在家中張公瑾的書信所托,現在又是在路上。

  自己活了一輩子,已是個六十歲的老頭子,已經做好了入土的打算,後事都已安排妥當。

  馬車繼續前進,王珪還看著張陽的背影,低聲對家仆講著,“遙想當年老夫入仕,楊堅還在位,天下大亂李淵攻入長安城,老夫便在李建成府邸任職,不知不覺過去了這麽多年。”

  要說玄武門之變來得太快,李建成死了之後王珪便被李淵責怪,沒有勸說得當導致了這等局面。

  那時候李淵斥責王珪並且發配。

  幾經波折李世民登基之後便召回,一直在朝中留任到了如今。

  家仆坐在車轅上,感慨著,“先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人。”

  一生起起伏伏,也看開了,人生至此也該滿足。

  王珪坐在馬車上沉默不語,這輩子也算是識人無數,見過諂媚小人,也見過剛正不阿的人。

  張陽這年輕人看起來油滑,話裡話外又帶著一些大義。

  王珪苦笑道:“有些人看起來剛正不阿,卻不敢去反對世家,反而順從世家,這些人往往都是才華斐然,面對強權他們甚至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處境是否不公,諂媚小人也好,正人君子也罷,能夠站出來的人太少了。”

  活到這個年紀,王珪也只是想著找個安靜的地方了卻余生,更想過就這樣老死在長安城。

  對世家早已放棄了抵抗之心。

  出生在世家才明白其中險惡,他們一手拿著普通人無法仰望的權錢,一手握著入仕的道路門檻。

  他們是壓在無數讀書人面前的一座大山。

  自年輕意氣風發到現在遲暮之年,一生見過多少貧寒學子因無法入仕放棄了才學,只能繼續躬身種地,又有多少欺世盜名之輩進入朝堂。

  出生在五姓七望中的一家,太原王家。

  每次想到這些都能感受到一種屈辱。

  從來沒有人說過要反對世家,前隋要開科舉,因為世家鬧得不了了之,李世民要開科舉,官學開辦止步不前。

  扼殺啟蒙,最深惡痛絕。

  這些人就差握著無上的權力,揮著屠刀割據一方。

  倒是一個脾性古怪的駙馬站出來了,不說他能否踐行之前的豪言壯語,至少他有這個勇氣。

  家仆又道:“先生,這個張陽信得過嗎?”

  王珪笑道:“信不信得過老夫都不想留在長安城,權當還張公瑾這隻老狐狸的人情。”

  家仆笑著點頭。

  在官道上走了半晌,王珪又道:“在前面的酒家停下,讓酒家幫忙蒸兩個鹹鴨蛋,老夫想嘗嘗。”

  “喏。”家仆接過兩顆鹹鴨蛋快步離開。

  宮裡,一個老太監走入殿內,李世民開口道:“王珪走了嗎?”

  “回陛下,已經走了,一早天亮就走了。”老太監又道:“不過永寧郡公他老人家在官道上見了一個人。”

  李世民翻看著奏章皺眉道:“見了誰?”

  “我們的人沒走到近前,對方便離開了好似有意在躲閃。”

  “朕知道了,派人暗中保護王珪。”

  “喏。”

  看了手中的奏章,李世民站起身走出甘露殿。

  老太監陪在一旁跟著。

  “恪兒近日都在忙什麽?”

  “回陛下,蜀王殿下近日還是老樣子,整日帶著一群士卒練著呢,尉遲將軍時常旁觀,衛府的消息說是除了練了練人的精氣神,也看不到成果何在。”

  李世民一路走到了立正殿。

  李治還有高陽一群孩子還在研究水盆,杯子和蠟燭的關系。

  閑著無事的時候,孩子們就會討論其中的原理。

  李麗質道:“從之前水井出水的道理來看,多半還是姐夫說的氣壓變化。”

  李治不解道:“可沒有對空氣進行任何的擠壓,氣壓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這讓李麗質也沉默了。

  高陽,東陽一群孩子也都安靜了下來。

  李世民走到殿中,這群孩子難道就沒有察覺到朕來了?心中泛著一些懊惱。

  又走到了立政殿外。

  長孫皇后跟了出來,“陛下,這是怎麽了,為何坐立不安?”

  李世民回頭看了一眼殿內的孩子,“要是放在以前,朕來到立政殿這群孩子也該都圍上來,喊著朕父皇。”

  聞言,長孫皇后又笑著,“孩子們都很好學。”

  李世民神色不悅,“好學就該多讀書,你看看他們整天專研張陽教的這些東西,他們有多久沒有好好讀聖賢典籍了。”

  “妾身以為陛下此言差矣。”

  要是別的妃子根本不敢反駁陛下的隻言片語。

  也只有長孫皇后這位陛下的正妻會說一些其他妃子不敢說的話語。

  長孫皇后臉上帶著笑意,“陛下沒有發覺的是這些孩子的理解能力提升很快。”

  “理解能力?”

  “這要是玥兒說過的,麗質經過張陽和玥兒的點撥後與同齡學子相比,她學詩經和數術的速度比尋常孩子都要快很多,這便是理解能力,換而言之就是思考的方式與尋常孩子已經不同了。”

  長孫皇后拿起一塊石頭,再次將石頭拋出去,“陛下覺得妾身剛剛做了什麽?”

  “朕看到了,觀音婢拋出去一塊石頭。”

  長孫皇后又拋出去一塊石頭,“現在陛下又看到什麽嗎?”

  李世民倒吸一口涼氣,不解道:“是在戲弄朕?”

  “倒不是在戲弄陛下,對孩子來說同樣一個人,同樣的力道拋出去一塊石頭,其遠近與石頭的重量和橫截面有關,這便是與其他孩子們的不同之處。”

  李世民收拾了一番心情,“這就是思考的方式?”

  長孫皇后點頭,“看似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換一個方式去思考就能迅速找到答案,就像是一道複雜的數術題,相同年紀的孩子可能要思考良久,而麗質就可以將一道複雜的數術,拆開運算,更便捷的算出結果。”

  “這便是受益所在,國子監的夫子也是嘖嘖稱奇,說是麗質的天賦奇高,往後甚至要比尋常男子更強。”

  李世民又回頭看了眼殿內,“這麽說來朕還要謝謝張陽了?”

  長孫皇后耐心勸說著,“麗質和玥兒的弟子,自然是無可厚非,這些孩子也都是玥兒的弟弟妹妹,張陽也是她們的姐夫,不用說謝,陛下只要接納這種變化,對孩子們來說才是最好的。”

  “呵,觀音婢是不知道張陽要做的事情有多麽膽大妄為。”

  想到皇后從來不會過問朝中朝政,李世民也不再多說了,只是還帶著一些怨氣,“張陽用羊毛做成的布料,又給驪山賺了一筆不菲的銀錢,就是這一個冬天,驪山入帳足足近三萬貫。”

  “妾身聽說了,驪山又降低了棉布的價格,倒是新做的羊毛布料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長安城的販子轉賣的價格更是到了六百錢一尺。”

  驚歎於張陽的賺錢能力,李世民低聲道:“朕此刻真想帶兵踏平驪山,取而代之。”

  “陛下切勿操之過急,與其踏平驪山不如讓張陽繼續發展,靜觀其變才能讓陛下沉著應對,作壁上觀才能佔得先機。”

  李世民的怨氣也消散了不少,“還是觀音婢能給朕些許開導。”

  “妾身的本分。”

  李世民低聲道:“你我是夫妻,不用說本分。”

  驪山,張陽送別了王珪便回家繼續造嬰兒車,將四個小輪子又精細打磨了一番,安在嬰兒車底部的架子上。

  李泰拿著打造出來的鐵錠匆匆跑來,“姐夫有成果了。”

  張陽抬頭看了一眼,“是嗎?”

  李泰拿出三塊鐵錠,“起初江師傅他們用赤鐵礦打造摻雜硼砂摸不到法門,直到用五塊赤鐵相合敲打,將五塊鐵礦鍛打成如此小一塊,才有了如今成果。”

  他將鐵塊碰一起聽著清脆的響聲,“是不是與不一般的鐵器聲音不同。”

  聽著倒是像是鋼的聲音。

  張陽拿在手裡仔細觀察著,“之前讓魏王殿下選地重新建設鐵匠坊進行得如何了?”

  “牛闖大哥帶著人開始動工了。”李泰興奮道:“本王從未見過如此漂亮的鐵塊,姐夫是如何想到用硼砂的?”

  “書上看到的。”

  “什麽書?”

  李泰眨了眨眼睛等待著回答。

  張陽放下鐵塊,“聖賢書。”

  “聖賢書還寫這個?”

  “那是自然。”張陽面不改色。

  “為何我沒見過?”

  “那是你讀少了。”張陽繼續給嬰兒車組裝著輪子,看來還需要做個固定的扣子。

  李泰蹲坐在一旁,“哪卷聖賢書,哪一卷哪一篇?”

  張陽對照著嬰兒車的圖紙,“嗯,還有幾處需要修改的地方。”

  再一回神才注意到這個小胖子的目光,張陽提筆改著圖紙上的一些細節,“我知道魏王殿下崇拜我,崇拜就行了,不要總是問,我很忙的。”

  “忙?”

  “對,沒看見我在給女兒造嬰兒車嗎?”

  李泰扶著額頭,要說全村上下誰最閑也就只有姐夫了。

  心中盡管萬般委屈,還覺得姐夫在糊弄自己,聖賢書都是講為人處世,禮教綱常,怎麽會記錄鍛鐵這種事情。

  連糊弄都是這般的敷衍。

  “魏王殿下,是要留下來用飯嗎?”

  “姐夫當初說用畢生所學來提高我們驪山的技術水平。”

  “當然。”張陽點頭回應,每到李泰陷入思考和糾結,他的五官就會擰巴在一起。

  伸手撥開他的胖臉,張陽繼續畫著圖紙。

  李泰再是擰脖子轉頭過來,“我原以為姐夫會傾囊相授。”

  張陽在一塊木條上做著標線,“知識從實踐中來,實踐才能出真知,我一身本領還在理論中,也需要實踐才能得出結果,也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總要經過實際的考證。”

  “……”

  “魏王殿下讓一讓,我要鋸木頭了。”說著話,張陽拿起一把精致的小鋸子。

  “江師傅現在需要做什麽?”

  張陽鋸下木條的一角對比著尺寸,又道:“讓江師傅繼續鍛打提高密度,不要怕赤鐵礦不夠,你父皇已經答應給我們提高資源,屆時有了成果分給工部一些就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