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637章 關中再來雪
  長安城以南,裴宣機奔波了半月,到了江陵再南下便是荊州。

  他坐在一艘小船上,看著眼前的湖光山色,船夫是個很年輕的人,此人剛從官學署聽完課。

  “朝中興辦官學,奠基科舉,可還有人認為官學一道不過是皇帝的隨性而為,三五年後就會辦不下去。”

  那船夫笑著說道。

  這船夫的年紀不大,只有十五六歲的年紀,一邊做著船夫營生一邊念書。

  船夫又道:“等到了二十歲,就去從軍,領幾年餉錢回鄉裡娶妻。”

  裴宣機坐在船頭遞給他一個酒囊,“這是驪山帶來的酒水,你且嘗嘗。”

  船夫笑呵呵灌下口酒水,只是酒水剛咽下就嗆得直咳嗽。

  裴宣機歎道:“喝酒如灌水,看來你也是一條漢子。”

  那船夫嗆了好一會兒,鼻孔出了酒氣,好一會兒才緩過氣,“平生第一次喝酒,見笑了。”

  “十五六歲的少年沒喝過酒水倒是少見。”裴宣機一回神便笑道:“武德六年之後朝中便嚴令不得聚眾飲酒,以你的年紀來看沒喝過酒水倒也應該。”

  船夫憨憨地笑了笑,“長安城一定很繁華吧。”

  裴玄機點頭道:“嗯,很繁華。”

  說著話語,船夫注意到他的神色不是太好,又道:“你不喜長安?”

  話語說到一半,他又道:“唉,最近念了書,總覺得說話都不一樣了,讀過書就是不一樣。”

  說罷船夫又爽朗地笑著。

  裴宣機舒服地坐著,“自漢以來,荊州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的水土造就富庶,齊、梁、後梁、蕭銑皆以荊州為國都,後隋帝楊廣又將此地複稱南郡,如今一見當真是令人豔羨不已。”

  裴宣機又灌下一口酒水,“就算長安城再繁華,看多了只會覺得很喧鬧,來了這裡便不想回長安了。”

  船夫搖頭歎息,“不論是戰亂,還是新修國都,不論漢,不論魏,這裡的富庶從來不是用之於民。”

  陽光照在湖面上,整個湖面波光粼粼,寬闊的湖面,兩邊都是高山。

  與這個船夫相處有五天了,這個人很值得培養,裴宣機心情大好,“如今陛下開辦科舉官學,往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的。”

  “對尋常人來說。”又補充道。

  船夫歎息一聲,指著遠處,“荊州一地的富庶田畝都在豪強手中,在這裡也有豪強興辦的書舍,他們的書舍夫子來自士族,而士族之間有聯系,即便是現在官學興辦,他們也擁有龐大的人脈,我們這些貧寒學子如何與他們比。”

  這個少年船夫說得沒錯,都是同樣讀官學的,而對方的夫子來自士族擁有的人脈也更多。

  裴宣機頷首低聲道:“你不用擔心這些,科舉製是公平的,所有人都要去長安參加科舉,地方舉薦入仕早該廢除,在下出身河東裴氏,一沒有學識參加科舉,二沒有立功於社稷,想要入仕談何容易。”

  船已經到了對岸,船夫好奇道:“你不是太府寺派來查問今年作物耕種事宜?為何屢說仕途。”

  裴宣機作揖行禮,“這世上有許多人心系天下社稷,雖說在下人微言輕,近日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這位小兄弟不妨與在下與前面的酒肆共謀一醉,在下還有一卷書送上。”

  船夫將小船在岸邊拴好,便起身道:“也好,一定要吃我們荊州的湖蟹,那才是人間一絕,只是這個時節的湖蟹不肥美,過了六月才是最好。”

  倆人在酒肆吃著肥美的蟹,喝著酒水,裴宣機從包袱中拿出一卷書,“這便是當初震動仕林的奇書,狂人日記。”

  船夫拿過書翻看了幾頁,便好奇道:“聽聞過此書倒是一直沒有看過。”

  裴宣機又道:“在下與驪山有些交情,也見過驪山的縣侯。”

  船夫這才一拍腦袋,“想起來了,此書就是出自驪山縣侯。”

  “傳聞此書一經面世,驪山縣侯就解釋過此書不是他所編寫,他只不過是幫忙傳世而已,今你我志同道合,便將此書贈予你。”

  船夫聞言作揖行禮,“多謝。”

  又與他聊了一番生平志向,裴宣機便離開了此地,在荊州找了一處落腳之地,便寫了一封書信,讓官驛的人送去驪山,告知張陽現在的進展。

  按照縣侯一開始交代的,以盤問耕種事宜為由,一路上結交有志之士。

  現在裴宣機想著給那些有志之士一本狂人日記,面對不公,面對豪強的盤剝,這些人能有所反抗。

  這便是自己的計劃,需要堅持。

  每每歇腳之後,他便會抄錄狂人日記,每寫完一冊便收入自己的包袱,現在已經備了五冊,就這樣將這冊書送入他們的手中。

  一開始也想過縣侯想這麽做的目的,與其說拉起一支兵馬不現實,會被當作亂兵的。

  不能起兵,只能培養有志之士,等到時機一到,便可以振臂一呼推翻世家。

  裴宣機又擱下筆,他到現在也沒想不明白,縣侯所言的時機在哪裡,縣侯所謂的一呼百應,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

  心中有百般的疑問,裴宣機以前從未想過自己要做一個名留史冊的人,也不想活成自己的生父裴矩那般。

  人就要活成自己想要的那般,將就試試,至少自己在做一件事。

  至於世家大族的那些破事,他已經厭倦了,也不會再去相信李政藻,每每想到當初的事情,心中不免很是疲憊。

  可當拋卻了當初心心念念的門弟,與那船夫相談之時,自己的心情前所未有地好,這是此生以來最痛快的一次暢談。

  當不再去想自己的出身,不再去考慮那些瑣事,自己竟然能夠前所未有地快活。

  裴宣機的信從荊州過了半月才到長安城。

  已經到了二月的長安城,正是農忙的時候,藍田縣開始建造雞鴨圈。

  今年都已經到了二月,這關中又下起了大雪。

  張陽看著手中的書信,除了荊州的來信,還有河西走廊與遼東的。

  如今不論是河西還是隴右,環境都還沒有後世那般惡劣,河西四郡水草豐沛,可以養牛羊戰馬。

  天氣還未完全轉暖,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凍死了不少牛羊,寒冷先是到了河西,再到了關中。

  而這股冷空氣到了長安城已經被減弱了不少。

  李治坐在華清池邊,目光看著地面,他也不管雪花落在了身上,現在就等著地上形成了積雪後,可以打雪仗玩。

  一陣冷風吹過,又是帶來一片雪。

  東陽公主拿著答卷走來,“稚奴,徐姐姐和武姐姐將我們的卷子批閱好了,你還是最差的那個。”

  李治接過自己的卷子看了片刻,“嗯,好多題都答錯了。”

  十三歲的東陽雙手叉腰,滿臉不高興,“都怪你,皇姐讓我教會你,將這些錯題全部改過來,直到答對為止。”

  李治撓著後腦杓,“我知錯了。”

  東陽公主其實也想與皇姐她們去玩跳繩,眼下只能給稚奴輔導,“你真是笨,連最簡單的整數乘除都會算錯。”

  張陽看了一眼家裡的弟弟妹妹們,孩子們總是吵鬧,也習慣了。

  河西走廊的雪災倒也不算是大事,讓朝中安排突厥與回鶻送點牛羊過去。

  再看遼東的書信,大安收到朝中的任命便來回信了,回信中他願意接受禮部侍郎的任命,並且繼續留在遼東任幽州的長史,以應對高句麗的變動。

  現在淵蓋蘇文已經招攬不少高句麗王身邊的重臣,距離發動兵變已經不遠矣。

  而大安也收到了溫彥博老先生派去的族人,一共三千人,這些都是他老先生當年留下的門生。

  如今老先生隨時會離開人世,只能在驪山調養,而他清醒時說的話,也就是遺言了。

  老先生此生所想便是收復高句麗,恢復遼東四郡。

  那三千人現在到了大安手中,按照大安回信所寫,他手裡已經有了七千兵馬,在高句麗安插了百余個探子,甚至還在訓練海東青。

  海東青是一種燕地特有的鷹,這種鷹可以用來傳訊,早在戰國時期的土著就會訓練這種鷹來尋找獵物。

  大安意外地發現這種鷹可以用來傳遞書信,他與遼東以北的燕地土著相處得不錯。

  並且在學習這種海東青的傳信之法,有了海東青,送信便可以不用再渡江,來回傳信只需要幾個時辰。

  如此一來消息便可以更快送到,一旦高句麗出現變動,他的遼東兵馬隨時可以入高句麗。

  “爹爹,這個車又壞了。”

  女兒拖著扭扭車而來。

  張陽低下身,將扭扭車翻過來仔細看著,原來是方向盤底部的輪子卡住了。

  又拿起一旁的扳手,將銅螺絲稍稍松了松,把壓彎的鐵軸換了,重新固定好。

  “現在試試。”

  她聞言重新坐在扭扭車上,開始搖動方向盤,車緩緩前進,這丫頭便開心地笑起來。

  這小車已經成了她的至寶。

  平時她都喜歡坐在小熊寬大的背上,女兒轉移了注意力之後,便不再去折磨家裡的熊,小熊也得以有時間去耕地。

  扭扭車緩緩前進,五頭小奶熊笨拙地跟在她後方。

  高陽公主與清河公主冒著雪跑來,這兩丫頭心虛地避開目光,見此狀,張陽稍稍皺眉。

  楊嬸回來道:“孔穎達老夫子與岑侍郎一起來驪山,校對驪山酒場的產出,只是老夫子剛剛到驪山,就被高陽公主與清河公主捉弄,他老人家發冠給燒了。”

  張陽愣神半晌。

  李玥也是沉默不言,示意夫君可以自行處置。

  楊嬸又道:“雖說不是什麽大事,但孔穎達老夫子很不高興。”

  張陽聞言站起身,只是一瞪眼,清河與高陽便低下頭不言語,“你們兩人跟著我去給孔穎達老夫子道歉。”

  “嗯。”清河與高陽委屈地應聲。

  張陽帶著倆人走下山,弟弟妹妹正是最調皮的年紀,往後說不定還有更多這樣的事情要操勞,一路走著又囑咐道:“這件事好在是在驪山,這要是在宮裡,看你們父皇怎麽罰你們。”

  清河委屈得想哭,低聲道:“姐夫不要告訴父皇,我知錯了。”

  高陽也抿著嘴不言語。

  孔穎達老夫子現在就坐在村外與歐陽詢談著話。

  老人家見是張陽帶著兩位公主來了,心裡便有數了,朗聲道:“縣侯久居驪山,還以為公主殿下受驪山教養能好一些,不想卻還如此頑劣。”

  聽到老夫數落姐夫,高陽就要還嘴,注意到姐夫又瞪了自己一眼,便偃旗息鼓低下頭。

  張陽笑臉相對,“弟弟妹妹們不懂事,讓老夫子受驚了,這便來賠罪。”

  說完話,躬身行禮,身後倆小丫頭也行禮。

  孔穎達撫須道:“有些人知錯,有些人明知錯卻不改錯,還有些人知錯不認錯,兩位公主是哪一種人?”

  老夫子的話帶著一些深意。

  清河公主與高陽公主這才十歲哪裡能聽懂這些。

  張陽回道:“如此在下會教導弟弟妹妹們,成為一個知錯能改,知錯能夠認錯的孩子。”

  孔穎達老夫子已經是一大把年紀了,他點頭道:“孩子們愚癡倒也無妨,世上能夠吃錯認錯者少,知錯改錯更少,你也該銘記於心。”

  “老先生說得是。”

  張陽的態度誠懇,孔穎達又道:“如此此事便算了,老夫也不計較。”

  再次行禮,張陽這才帶著兩個丫頭離開。

  高陽跟在一旁眼神中盡是不服氣,“老夫子竟敢數落姐夫……”

  “住口!”她話還沒說完,張陽便正色道,“你們兩人回去將老夫所言的知錯認錯,知錯改錯罰寫六十遍。”

  高陽剛有點心氣又被姐夫給壓了下去。

  清河倒是滿不在乎。

  驪山發生的事情,就算是孔穎達不說,也瞞不住當今陛下的眼睛。

  關中這場大雪來得突然,聽袁天罡說這場大雪至少要下十數天,擔憂影響關中的耕種。

  剛聽房玄齡等人商議,王公公便向陛下說了這件事。

  李世民頷首道:“張陽真帶著她們去向老夫子認錯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