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639章 皇帝都是寧可負天下人的
  被陛下這麽一喝群臣便安靜了下來,各自站好躬著身子低著頭,一副認錯又老實的模樣。

  “臣等殿前失禮,還請陛下責罰。”長孫無忌先言道。

  “臣等殿前失禮,還請陛下責罰!”群臣齊聲道。

  法不責眾,一棒子打也不能打一群,別看這群文武大臣現在老實的模樣,這些殺才該打還是會打。

  李世民看著他們氣不打一處來,甕聲道:“玄齡,你先說。”

  聞言,房玄齡邁出一步,又道:“陛下,如今安西都護府裴行儉還在馳援波斯,波斯與大食的戰事尚未可知,安西都護府不可無人打理,臣以為當派出文吏主持西域事宜。”

  程咬金上前一步,“陛下,末將以為不止要派出文臣,還要派出武將來鎮守一方。”

  說完,尉遲恭整了整還顯凌亂的亂發,正了正剛剛斜著的官帽,“陛下,知節說得不錯。”

  長孫無忌站出朝班,“陛下,武將若有妄動,是否受都護府文吏管制。”

  “長孫無忌老匹夫,你是何意思!”牛進達當場也不樂意了。

  面對喝問,長孫無忌巍然不動,正色道:“陛下,關外不比關中,西域盜匪成群,諸多小國舊族還在,武將若不能管束一旦生亂,無文臣主持,如何穩住關外局勢。”

  魏征朗聲道:“陛下,臣複議!”

  程咬金頷首道:“我們武將自當會管束自己。”

  話音剛落,魏征便冷哼一聲,“臣聽聞程知節的食邑經常有牛摔斷腿,到底是地方風水邪門,還是你為了要滿足口腹之欲。”

  程咬金頓時氣血上湧,老臉漲紅,“老匹夫,休要欺人太甚。”

  “尚不能管束自己,如何管束下屬!”

  “老夫家的牛摔斷腿,與你有何關系,與衛府下屬有何關系!”

  眼看又要吵起來,李世民索性站起身,“退朝!”

  眾臣再次行禮,等陛下離開了,文武雙方各自離開。

  李世民坐在甘露殿中,岑文本便來稟報驪山釀酒場的事宜。

  倒是為了在驪山的那小子現在還高興地數錢吧。

  朕在這裡為政事苦心發愁,他這兩年過得怕是愜意非常。

  腦子裡浮現出那張可惡的笑臉,李世民就想把那張臉給撕了。

  上官儀要幫助藍田縣的雞鴨圈改建,一邊還要等著朝中給的批複。

  張陽提著魚竿在河邊釣魚,心情煩悶,雪後關中空氣更清新了,釣起一條巴掌大的魚,便再將魚鉤放入河中。

  轉眼一看,身邊有個身影。

  再一看這個身影有些眼熟。

  “咦?陛下?”張陽詫異道。

  也沒等他起身行禮,李世民坐下來問道:“你倒是閑情雅致,朕當真羨慕你。”

  再看他一旁放著桌案與一個爐子,爐子上放著一個小水壺,此刻水已經開了。

  多麽愜意的生活。

  “朕也想這麽活幾年,往後再也不用顧及朝中的事了。”李世民拿起水壺,自顧自泡了一碗茶水,剛端起想起朝中的煩心事便又放下茶碗,此刻的茶水有些燙口。

  李世民又道:“朕也想過等有一天年邁了,也尋一片寧靜的地方,安度余生,這驪山也不錯。”

  張陽無奈一歎,“等陛下年邁了,說不定我也年紀大了。”

  還帶著寒意的風吹過這片河畔,一旁跟隨的太監低聲道:“陛下,需要派工匠來驪山修建一座行宮嗎?”

  李世民擺手道:“青雀給朕修的房子就足矣,朕與父皇那般與鄉民生活在一起,便不錯。”

  都說起了晚年的事情,也想來驪山養老,李世民看著張陽的臉色不是太好,又道:“怎麽,你不歡迎朕來驪山嗎?”

  張陽皺眉道:“等我和陛下年紀大了一起喝酒吃肉也不錯。”

  都知道陛下與張陽之間的關系不好,往後若在驪山養老,指不定還要繼續吵架。

  “朕看了你的奏章,你要朕給藍田縣的土地方便?”

  “我打算開個養殖場,但礙於養殖業的弊端,我不會在當下擴大養殖,頂多只是在藍田縣施行,養殖業需要管制。”

  “你還說過要增加關中作物的多樣性,需要朝中給予相關的卷宗與各縣配合?”

  張陽點頭。

  李世民又道:“你還給朕一種叫做饅頭的軍糧?”

  在典籍餅賦中有關於饅頭的記載,不過那時的饅頭叫做曼頭,起源現在已經說不清。

  米面相關的食物,關中多以蒸餅來稱呼,李玥無意做出來的饅頭,是做蛋糕的失敗品。

  多一種吃食也是好的,而且這東西管飽更容易下肚。

  大軍行軍在外,有時候三五天就靠一張饢餅來果腹。

  那種餅存放的時間一旦久了,硬得根本咬不動,甚至要含在嘴裡許久,用自己的口水化開。

  張陽點頭道:“無意間發現的一種吃食。”

  “你果然還是很適合在太府寺任職。”李世民很慶幸這個決定,越發對自己的英明決策滿意,他又道:“如今朝中為了都護府職權爭吵不休,這都護府是你們禮部重建的,你又是禮部尚書,朕希望你也能提點一兩句。”

  張陽手撐著下巴,目光盯著平靜的水面,節度使不能在這個時代出現,更想將節度使扼殺在萌芽的初期。

  李世民一直以來都貫徹著弱地方,強集權的方針。

  這種方針是沒錯的,至少在封建時期,這種做法可以讓權力安定,也能讓地方不敢作亂。

  說是誅心了點,在皇帝眼中,任何擁有兵馬的一地官吏都有可能成為反賊。

  張陽低聲道:“臣已經久疏政事,早就不是當年了,陛下何苦為難在下。”

  李世民笑道:“你暢所欲言,說說便可,不用在意他人的看法,就算是尋常鄉民的一句話,若是說之有理,朕也會答應。”

  “嗯,如此臣就說了,首先聖人都是天殺的。”

  氣氛安靜了半晌,李世民也沉默了半晌,思索這句話是不是有深意,再一想好像就是這小子隨口一說。

  “抱歉,臣說錯話了。”張陽尷尬一笑改口道:“首先都護府確是禮部重建的,但禮部重建的都護府的同時也一直在努力同化關外諸多小國,所以文臣是必需的。”

  李世民頷首道:“你也認為都護府該由文臣來主導。”

  關外不比關中,在關中地方兵馬可以不受地方官府管轄,兵權與吏治是互不相乾的,這種做法很好,文人要是掌握了兵權,那才有大風險。

  而李世民政策下,文人治理,武人鎮守,這種簡單又節省成本的結構,很適合當下的局面。

  當然了這一切都是在當下的封建王朝條件下,算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治安要維系,經濟發展卻遲緩的條件下。

  但凡一個州府三五千人拿起棍子造反就能推翻一個縣衙的條件下,地方有個衛府也更可靠。

  這是治安條件決定的,畢竟一個人拿著一把刀也敵不過上百人的圍攻。

  條件決定了現狀,現狀就決定了皇帝的選擇,衛府改製成折衝府,也是有必要的。

  李世民是個大將軍,他明白用兵的凶險。

  文人掌兵並不會顯得更安全,反而更危險,誰讓天下的但凡有雄心有點能力的皇帝都是寧可我負天下人的種。

  張陽低聲道:“我覺得吧,文人和武將都可以去都護府,我們安西都護府有很多的糧食,現在還囤積著呢,一個都護府每天每人吃四五頓都吃不完。”

  李世民點頭道:“朕聽說了,有個叫玄奘的和尚在安西都護府吃得了都胖了。”

  話依舊說不在點上,李世民對張陽的這種態度很不滿意,於是便一聲長歎,“青雀又讓人帶話給朝中,說是他的精銅又不夠了。”

  “陛下真是在要挾我嗎?”張陽咬牙切齒。

  “朕明白,驪山的建設與技術一切都是用於民生的,你的志向也是大唐富強。”

  皇天可汗不達目的,還會使手段,話說得輕描淡寫,用心險惡,驪山的資源不能在皇帝手中卡著,往後要發展需要有自己的資源渠道才行。

  張陽喝下一口茶水,重重將茶碗放下,思量半晌,見魚兒咬鉤了也沒心思提起魚竿,本來的好心情現在蕩然無存。

  “朕比你更希望大唐富強,這社稷江山只有富強了,朕晚年的時候才能安心度過。”

  李世民的話語頓了頓,又道:“你還記得當初那個倭僧嗎?他已經瘋了,徹底地瘋了,褚遂良兼任長安令,他讓人將其送往倭國,不料在一天夜裡,他摔進了田地裡,本來就喝了酒,臉埋在田地就這麽將自己活活悶死了。”

  話語聲不大,言語中卻處處有警告與要挾。

  張陽神色一振,便頷首低語道:“這方面的事情在下也沒有經驗,不過既然文武雙方都不信任,便可以在朝中找一個信得過的,較為中立的職權所部,禦史台就不錯,在都護府文武雙方各司其職,派人去跟隨去都護府,做好筆錄記述,如此一來便能夠起到監管的作用。”

  李世民皺眉思量片刻,“你這個想法很不錯,朕倒是可以讓朝中的人商議一番。”

  再看這小子心不在焉的模樣,好像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很輕飄的事情,事涉家國大事,怎能如此態度。

  他肚子裡到底還有多少本事沒有拿出來?
  張陽目不轉睛看著河面,心想著這個皇帝怎麽還不走,還不讓好好釣魚了?

  君臣倆人就這麽在河邊久久不言語。

  好半晌,見李世民的手落在自己肩膀上,張陽又道:“一點愚見,讓陛下見笑了。”

  李世民低聲道:“朕想過你應該要多寫奏章的,一個月四份奏章還是太少了,你若有治國之策,往後應該多提出來,不論對錯,若是於社稷有利朕會有決斷。”

  “我讓陛下與朝臣多親近群眾,建設群眾與朝堂溝通的橋梁,似乎朝中一直沒做出有效的舉措。”

  “此事……”

  李世民話語頓了頓,“朕還在思量中。”

  且不說臣權是君王賜予的,而權力用之於民是臣子的本分,在群眾一側反而覺得皇家與朝堂距離他們太過遙遠。

  倘若是所有的鄉野之徒都在議論朝政,皇帝能夠樂意嗎?

  這到底要看一個皇帝的胸襟有多大,權衡這件事的利弊,要是弊大於利皇帝並不會在此事上做出什麽舉措。

  知道這件事進展或許很慢,就算是真有也只有東宮的一個意見箱,兩年多了……一直沒有去過長安城,也不知道那個意見箱還在不在。

  張陽再次叮囑道:“陛下,群眾才是社稷根本,我們不能脫離群眾太遠,而是要切身地走到群眾中去……”

  來驪山的目的也達到了,李世民不願意再聽他絮絮叨叨,便離開了。

  張陽還坐在原地,有些話與皇帝該說還是要說,盡可能能勸說就勸說。

  天可汗廣開言路是好的,但也不能不聽群眾的聲音。

  奶皇帝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追著他奶更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誰讓自己相信光明,追尋光明。

  立場不能變,堅定自己的本心,浩然之氣長存於身才行。

  這大唐富強,強大的王朝崩塌時痛心疾首。

  大唐要好好的才行。

  抬起魚竿,重新在鉤子上掛上魚餌,張陽接著釣魚。

  回到宮中的李世民拿出張陽在驪山說出的話語,在甘露殿與眾臣說了一番。

  以至於在太極殿又發生了爭吵。

  事後,高士廉才得知了消息,朝中的文武雙方在甘露殿一場群架之後達成了共識,至於他們私下打了多少回已經不好計較了。

  朝中還是不願意讓禦史台來監管都護府,因為從禦史台的角度來說,那些禦史當然是一致對外的,但在各自的立場上也有自己的背景。

  李世民也否決了讓禦史台來監管的決議。

  今天長孫無忌還是來看望高士廉,舅父已經離開了朝堂,養育之恩,教導之恩,該回報還是要回報的。

  遞上一份名貴的藥材,交給了這裡的仆人,長孫無忌坐下來道:“舅父,陛下沒有讓禦史台來監管都護府。”

  高士廉有些意外,“原以為這個決議還算是不錯。”

  長孫無忌點頭道:“起初侄兒也覺得不錯,但當下以為禦史台也有幾人是房玄齡與魏征舉薦的文臣,如此一來武將們便信不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