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875章 它為什麽不發熱
  他能夠成為禮部尚書,是因進獻了高昌,得到了驪山還要給他一個尚書。

  張大安拿下了高句麗,又在遼東經營多年。

  按說他的功勞亦不小。

  李世民感受著陽光的溫暖,又道:“李義府寫了奏章,希望朕不要應允吐蕃與泥婆羅和親。”

  張大安回道:“此事臣與他說過,是臣授意他寫的。”

  “一個李義府逾越自己的上官,向朕進諫,你還替他說話。”李世民終於坐起了身,問道:“你是太過大度了,還是李義府巧言令色,讓你信服?”

  “如若李義府不寫,臣也會勸諫。”

  聽到張大安不卑不亢的話語,李世民又笑了,“好了,朕也不是對李義府有成見,當年你們二人在遼東吃盡了苦頭,朕再為難你們,是朕不對了。”

  張大安退後一步道,“臣言語冒失。”

  陛下站起身了,一旁的太監連忙遞上靴子給陛下穿上。

  李世民走了兩步,到了太液池邊,又道:“泥婆羅是個什麽樣的地方。”

  “回陛下,泥婆羅位於吐蕃與天竺之間,以前的泥婆羅是天竺的附庸,並且一直幫助天竺抵禦吐蕃人,只是那時泥婆羅迫於天竺的壓力,不得不服從。”

  “三百年前,泥婆羅是天竺的主人,當年那曲也不是天竺的都城,近年來泥婆羅逐漸式微,賊心不死,他們依舊想要重新執掌天竺,至此才會想著與吐蕃人和親,為的就是再度攻佔天竺。”

  “而天竺經過王玄策將軍的征伐,多數天竺人都已南遷,現在天竺空虛,此次和親吐蕃與泥婆羅都有進取之意。”

  李世民雙手背負,眼神陰翳,“照你所言,吐蕃的小讚普也想要拿下天竺?”

  “臣以為,吐蕃的小讚普更想要借著和親的名義,吞下泥婆羅,只是那泥婆羅人以為吐蕃是善意的。”

  “呵呵呵……”李世民忽然笑了,又道:“吐蕃,天竺,泥婆羅終究是離大唐太遠。”

  張大安又道:“貞觀七年,吐谷渾之亂,貞觀八年至貞觀九年,吐蕃人兵犯涼州。”

  “你是讓朕不要小覷吐蕃?”

  “陛下,吐蕃一邊臣服大唐一邊要和泥婆羅和親,其心不得不防。”

  李世民看著遠處的水面,又道:“這是你的看法,如果是張陽,他就不會與朕說這些。”

  張大安沉默了,又不知該如何回話。

  李世民又道:“張陽不會與朕說這些,或許在泥婆羅的尺尊公主還未嫁到吐蕃之時就已爆亡,這是他慣用的伎倆。”

  “朕知道,你不是他,你也不會做這種事,而是會與朕先來說明。”

  李世民笑道:“至少你的做事方式是對的,往後也要如此。”

  “臣明白。”

  “此事朕昨日就與玄齡他們商議過了。”

  張大安低著頭,眉頭緊鎖也沒吱聲。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頭,“如果朕一味插手吐蕃事宜,會讓西域和突厥人多想,若朕還要反對兩地和親,那些外使會猜忌朕是否太過嚴苛,這也是松讚乾布的算盤,他知道朕不能輕易反對。”

  看張大安的神色犯難,李世民轉過身背對著他,囑咐道:“你放心,朕看得出松讚乾布的心思,泥婆羅可以將尺尊公主嫁給吐蕃的小讚普,但不能以公主的身份,而是要用庶民身份。”

  “陛下聖明。”

  “大安,你是後輩,公瑾過世之後你一直以來都很勤勉,朕該給你照拂,但政事不要太過放松,李義府雖說是你的下官,你也不該讓他太過放肆了。”

  張大安躬身行禮道:“臣領旨。”

  “嗯,你退下吧。”

  “臣告退。”

  一旁的太監笑著送別了張大安,他將這位年輕的禮部尚書送到太液池院外,低聲道:“張尚書,陛下的敲打,你可明白了?”

  張大安沉聲道:“不用你來說。”

  那小太監笑道:“朝中能人材俊不少,陛下想要的是忠心的人,這大唐有一個張陽就足夠了。”

  張大安厭惡地看了眼這個太監,揮袖快步離開。

  天可汗允許了吐蕃與泥婆羅的和親,但泥婆羅不能讓尺尊公主以公主的身份出嫁,要將這位公主貶黜之後嫁給吐蕃的小讚普。

  這就像是狠狠地抽了泥婆羅與吐蕃兩地的巴掌。

  兩地可以和親,但不能聯合。

  這是大唐的底線。

  安延偃從四方館來到了驛館,笑道:“小讚普太過冒失了。”

  松讚乾布道:“天可汗一直都是聖明的。”

  “唐人很有智慧,你們的伎倆被天可汗看穿了,現在西域人和突厥人都在笑話你們。”

  松讚乾布低著頭,正在修理著一雙草鞋,他低聲道:“吐蕃新出生的孩子越來越多,這些孩子從懂事開始就要讀唐人的文章,聽唐人的故事。”

  “現在的朝堂依舊按照張陽與天可汗的野心圖謀著吐蕃的根基,以後這些孩子長大了,他們還會是吐蕃人嗎?唐人對他們越好,他們就會越發服從。”

  “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絕路,吐蕃也不會走上這一條路,是貢日貢讚太過著急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安延偃笑道:“天可汗不在乎,你們和親了又如何,唐人在乎嗎?對唐人來說不過是再攻打一次而已,這些伎倆又何必呢。”

  松讚乾布面無表情地抬起頭,緩緩道:“我的孩子從小就體弱,有人擔心他活不了多久,所以才會這般急切。”

  “你很絕望。”

  安延偃看著這個失敗者。

  “是呀,不只是我,吐蕃的老人都很絕望,在邏些都護府建成之後,大唐對吐蕃人的教化開始得寸進尺,可他們卻沒有絲毫辦法。”

  安延偃給他倒上一碗酒水,“你也做個唐人,從此吐蕃就是大唐的疆域,這不好嗎?”

  松讚乾布頷首道:“不好。”

  “連你都說了,唐人對吐蕃的教化變本加厲,你還要堅持到什麽時候,再過多久?二十年,三十年,或許吐蕃人會記得你這位讚普,吐蕃的孩子長大了,那些孩子會雙手奉獻自己的領地,交給天可汗的。”

  “再說了,你的孩子體弱多病,哪一天出了變故,吐蕃讚普的位置誰來繼承。”

  松讚乾布笑道:“祿東讚還在吐蕃,至少他還在,他的孩子沒有接受唐人的教化,他會守住吐蕃的根基。”

  安延偃搖頭,失望地走出這個房間,松讚乾布很固執。

  如果有一天吐蕃子民都要歸入大唐,吐蕃的國祚有何意義。

  祿東讚嗎?當年他來使大唐吃的苦頭還少嗎?
  唐人在乎你們還會起兵攻打嗎?
  有了火炮的唐人早就不在乎了。

  一個月後,驪山的車間內。

  張陽手中拿著一根用銅製成的螺絲,隨著測量念道:“長度一尺五,直徑兩寸五,螺距零點三,螺母進入順滑,頭部呈方形。”

  又是很滿意地試了試,張陽欣喜道:“這是大唐的第一個螺絲。”

  李泰手裡也拿著一個,他用螺絲固定兩塊鐵板,試了試,回道:“很牢固。”

  “來人,送一個給陛下,就說我們驪山又一次攻關了一個好東西。”
    “喏。”

  螺絲的成功是令人欣喜雀躍的,這一次與當初造彈簧不同。

  那時候驪山一窮二白,要造出彈簧就快把所有人逼瘋了。

  現在驪山有了自己的基礎,從設計到一次次地驗證,驪山用了四個月造出了真正意義上的螺絲。

  雖然是大號的,顯得有些粗獷。

  張陽又道:“以前我們的蒸汽機太過笨重了,現在可以重新設計了。”

  李泰抓了抓頭皮,“姐夫,都要推翻重建嗎?”

  張陽頷首道:“加以改建就好,製造業嘛,總要一次次地優化的,不能原地踏步,要精益求精。”

  “唉……”

  一聲長歎從魏王的口中而出。

  侍衛見縣侯走遠了,快步上前問道:“真要推翻重來嗎?”

  李泰氣餒地坐下來,“父皇的火炮如何?”

  “說是這兩日就可以交付了。”

  “嗯,等火炮交給朝中,我們再考慮蒸汽機吧。”

  “喏。”

  今夜,李泰請了閻立本喝了一頓酒水。

  閻立本聽著魏王的抱怨,安慰道:“縣侯希望驪山更精進一步,才能不被外面的工坊追上,就連朝中也要望塵莫及。”

  李泰喝下一口悶酒,“嗯,那就再幫姐夫一次。”

  “魏王殿下大可不管這些,交給老夫便好。”

  翁婿兩人喝酒到深夜,且不說蒸汽機要重新設計,從以往的鉚釘結構開始重新設計,更不要說那個螺絲了。

  驪山生產力還是不夠,用蒸汽機算是解決了轉速與動力的問題,可總覺得還差點什麽。

  扶著閻立本睡下,李泰從書架上拿出一冊放置了許久的書籍。

  這是當初姐夫贈予的,這上面記錄地就是電磁相關的知識。

  李泰坐在油燈邊,再次打開這冊書,電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書頁上所畫的便是磁極兩端和線圈。

  “魏王殿下,夜色深了。”

  向來文靜的魏王妃走入屋中問道。

  李泰歎息一聲,笑道:“往後不再參與村子裡的鑄造了,都交給你父親。”

  魏王妃低聲道:“也該如此的。”

  “本王打算這些天好好沉澱。”

  “這卷書寫著的是什麽?”

  “是一種電磁的學識,本王翻遍了典籍都沒有找出相關的論證。”

  魏王妃在一旁坐著,“那是要從無到有?”

  “是呀,這不僅僅看不見摸不著,這更需要一套很完整的理論基礎才能夠造出來。”

  “既然是縣侯所賜,縣侯該是明白的。”

  “你知道姐夫為何要交給我嗎?”

  “為何?”魏王妃皺眉不解。

  “驪山學識需要論證,就需要借助旁人之手。”

  “那是縣侯送給了魏王一份莫大的造化,魏王殿下會名留史冊的。”

  李泰笑道:“能否成功也要看本王的造化了。”

  從皇帝向驪山下單要三千門火炮,是在去年的冬季。

  一直到了今年的八月,驪山才將三千門火炮造出來。

  這一次尉遲恭親自來驪山接收火炮,驪山村外一聲炮響,火炮激射而出,炮彈落在百步開外。

  “回稟大將軍,一百八十步。”

  尉遲恭朗聲笑道:“好,將炮管抬高再試試。”

  又是一聲炮響,火炮激射,這一次的距離更遠。

  “回稟將軍,二百三十步。”

  尉遲恭更高興了,他拿著手中的一卷書,意猶未盡。

  閻立本解釋道:“大將軍,不是炮管越高,打得就越遠,拋物線不是這麽解釋的。”

  “某家會看的。”尉遲恭看著書冊上的說明,目光看向不遠,“咦?記得以往試用火炮時,會有個騎著熊的小丫頭看著。”

  閻立本回道:“那是縣侯的女兒,那丫頭早就看膩了這等場面,近來正在苦學。”

  尉遲恭讓將士們將百余門火炮成列好,一齊開炮。

  驪山村外的炮聲不斷,他們一次次試驗著,想要看看這些火炮是不是有殘次品。

  偶爾有幾門火炮啞火,或者炮管炸裂,拿回驪山重修一番就好。

  尉遲恭問道:“之前給驪山的鐵料想必還有剩余吧。”

  閻立本回道:“是有剩余的,都用在了驪山的其他鑄造上,不會用來鑄造刀兵,大將軍放心,也請陛下放心,有老夫盯著。”

  尉遲恭頷首道:“驪山若能一直遵守規矩,這往後的富貴都會驪山的。”

  閻立本低下頭,其實尉遲恭的話也不對,知識是永恆的,就算是改朝換代的,這些知識也都會存在,戰亂可以毀滅所有,但滅不去人們的記憶。

  “走了,有勞閻大匠。”

  閻立本回神,連忙行禮道:“如有異樣老夫會告知朝中的,尉遲將軍慢走。”

  一門門的火炮就這樣被拉走了。

  驪山又可以專心鑄造自己的東西了,今天閻立本的心情很好,走回車間的時候,發現魏王殿下正在搖著什麽。

  一根鐵杵綁著銅線,兩邊放著磁石。

  李泰停下動作,讓人去摸了摸,問道:“它發熱了沒?”

  “魏王殿下,線圈是涼的。”

  李泰卷起自己的衣袖,怒道:“手都要累斷了,它怎麽就不發熱,你告訴本王,它為什麽不發熱!”(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