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948章 番外:河東篇
  聽到屋內的談話,狄仁傑打起精神仔細聽著關於倭奴的消息。

  李治不解道:“你們真的在那裡發現了銀礦嗎?”

  何必點頭,解釋道:“一開始他們還藏著掖著,但之後收買了幾個倭奴,便知道了其中來歷,得知了三座銀礦山的所在,後來我們就讓他們挖礦。”

  “只不過後來有倭奴作亂,溫挺就失控了,他殺了很多很多人。”

  何必思索著,道:“應該是溫彥博老人家過去的那些年月吧,他就帶著遼東兵馬屠滅了百濟,百濟人幾乎要死絕了,後來到了新羅人地界,他才收起了殺心。”

  “不過……學生栽贓給了縣裡的主簿。”

  對此李治深信不疑。

  裴宣機回道:“縣丞向來親民,有些事也會讓鄉民幫忙,鄉民也是不會推脫的。”

  那裡的地勢與水土也不適合大規模地種植糧食。

  為此他需要功績與功勞,別看金春秋面對唐人時很諂媚,其實他是一個陰狠的人,背地裡的野心極其龐大。

  出來兩年了,從幽州到了河東地界,已經是關中的冬季,等到了長安城,說不定已開始下雪了。

  心中終於是止住了這種念想。

  裴宣機放下了酒碗,雙手放在膝蓋上,耐心教導道:“不讀書不知禮義廉恥。”

  “晉王殿下,金春秋這樣的人一旦放任會成為隱患的。”

  倭奴是個不適宜長久居住的地方,時常會有海水倒灌,還會有地震與噴火的高山。

  何必抱著一把橫刀,閉著眼沉聲道:“他既然要做大唐的狗,那麽大唐讓他死,他也該感天謝地,但這些事禮部自然有安排,在這個人對大唐社稷還有價值的時候,不動他,直到他沒有價值。”

  也有一腔熱血,揮刀而去的年輕人。

  裴宣機的支教事業很順利,但也有不順利的時候,他有一個學生叫做來俊臣。

  生活回歸了正常之後,裴宣機不想參與那些明爭暗鬥,想要安靜地活著。

  裴宣機心中有了些許動搖,繼續道“你若是不讀書,多半是不會有出息的。”

  李治心中牽掛父皇與母后,此刻也是歸鄉心切。

  聽到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裴宣機欲言又止,隻好道:“大概吧……”

  狄仁傑看人的目光一向很準,只要他覺得誰要大難臨頭了,那這個人肯定有大難。

  幾人入關之後,打算先去關中的河東,出來快兩年了,等再回長安城多半是冬季了。

  裴宣機又道:“西南山民需要加入生產勞作中才行,現在關中各地都在開展建設,就連隴右也開始以種植棗樹為業,並且核桃,蒜,蔥薑,葡萄,等等作物越來越多。”

  這就是大唐社稷較為黑暗的一面,像金春秋這種一心想要改命換個身份的活法,他的這種心思終究會害了他。

浜斿洓.浜屼簲闆.涓€浜斿叓.浜岄浂闆

  來俊臣道:“學生謹記。”

  有了何必帶著,李治與狄仁傑在幽州的生活好了許多。

  何必很想將李治提起來,丟到渝關城的另一頭,甚至想來了手法與方式,把人丟出去的同時,隻讓晉王受一些輕傷。

  李治剛坐定,就見到了一個男子領著一個孩子前來。

  “何叔,之後要如何安排金春秋?”

  “老師,你是不是不想教我們了?”

  裴宣機又道:“趁著官兵還沒來抓你之前,你且說說你犯了什麽事,老夫看看能否搭救你。”

  來河東的官兵並不是朝中來的,而是從幽州來。

  “學生……”

  也有一往無前,甘願為其死的壯士。

  聞喜縣的縣丞親自來迎接,將晉王殿下一行人迎入了官衙。

  “過了渝關就早日回長安城。”何必丟下這麽一句話,板著臉站在一旁。

  關中治理多年,到了河東地界依舊看不到變化,若是到了驪山,肯定又是另外一個面貌。

  李治也起身行禮。

  如今卻已長這麽大了。

  每年這個時候,他總是說著奇怪的話。

  他需要功勞來給新羅人編入大唐的戶籍,倭奴的人命就是他收獲功勞的稻草。

  李治心中明白這件事的起因,何止是銀耳,關中能夠大規模地種植葡萄之後,葡萄的價格也便宜了,尋常人家也吃得起這些罕有的膳食。

  這是大唐自科舉建立以來,第一次使用縣試來進行選拔。

  裴宣機的發妻是個很尋常的農家女子,她已經習慣了丈夫每年做出的這個舉動,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

  李治翻看著手中的縣志,低聲道:“本王沒有查問之權,但多嘴問一句,為何河東派了五百兵卒,前往西南了?”

  新羅的地界在貞觀十七年就並入了大唐的版圖,金春秋一心想要新羅人也成為唐人,所以他現在還需要大唐的戶籍,將新羅人編入大唐的戶籍才能真正地成為唐人。

  裴宣機年過四十了,妻子剛剛生了一個孩子,正值不惑之年,也是一個男子最沉穩的時候。

  聽到來俊臣的話語,不免感慨,他其實是個很機敏的孩子,三言兩語就看出來了。

  聽到學生的話語,裴宣機道:“俊臣呐,你是不是又做壞事了?”

  “金春秋是個見利眼開的人,現在溫挺已回了關中,而金春秋一邊與遼西遼東兩地郡守討教治理方略,並且要帶著新羅兵馬再次攻打倭奴,如果他成功了,倭奴也該死絕了。”

  何必本就是一個活著灑脫的人,他不想身邊跟著晉王以及一群累贅,好吃好喝地照顧了一些時日之後,便將他們送到了渝關城前。

  隨後,裴宣機黑著臉道:“今日的事,就不與你計較了,以後若再敢行這等栽贓之事,老夫定不輕饒。”

  見李治又問了,狄仁傑眉頭直跳,胖臉上寫滿了糾結,要是到時候打起來,自己要先跑才行。

  裴宣機送走了聞喜縣的縣丞,便給自己倒上一碗酒水,痛快地喝下一杯。

  汾陽的汾酒很吸引人,裴宣機往往教完書之後,便會自在地飲上一杯。

  裴宣機又道:“不是什麽大事,你回去告知縣丞便好,讓他再重新寫一份文書,那縣丞會給老夫幾分薄面的。”

  縣衙內寂靜,裴宣機撫須點頭,看來俊臣老實交代,便覺得他還小,還有機會撥亂反正。

  一路走著,狄仁傑開始了苦讀,沿途都會采買書卷,此番回去他要參加科舉了。

  縣丞尷尬笑道:“讓晉王殿下見笑了。”

  何必冷哼一聲,“若驪山有難某家帶著遼東兵馬就去幫他,若無事,某家一個人自在活著也挺好。”

  來俊臣回道:“學生將官府的文書丟了。”

  支教夫子是負責教書,而縣裡來進行縣試。

  裴宣機倒吸一口涼氣,便又覺得這個孩子能夠誠實相告,也不是沒有救,便開始教導起來。

  姐夫任職太府寺卿時一直在做這些事情,往後的太府寺也會這麽做。

  李治沒了興致,坐在車轅上看著沿途的風景。

  裴宣機行禮道:“都說驪山弟子與尋常人不同,如今算是見識了,老夫河東裴宣機見過晉王殿下。”

  “嘶……”

  李治見狀好奇道:“還有這等事?”

  “以往都是看天吃飯,可現在不同了,就算是遇到了災年我們也有了抵禦災害的能力。”

  來俊臣又道:“那老師為何會覺得學生做了壞事?”
    “官兵來了,你在心虛什麽?”

  “這都是去年的事,在朝中的安排下,南詔將培植的方式也交給了西南的村寨,這事才平息。”

  這個叫來俊臣的學生,十三四歲的模樣,他慌慌張張跑來,“老師,外面來了一隊官兵。”

  裴宣機給驪山做事,一直都是一步暗棋,沒太多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就連晉王也不知道了。

  狄仁傑道:“晉王殿下,莫要打擾,在下要是科舉不能及第,那刑部尚書劉德威會打死我的。”

  李治與狄仁傑出了渝關城。

  “去吧,將尚書的前三篇都去抄寫五遍,寫完交給老夫。”

  跟在李治身邊的侍衛們也都是發怵,他們三十余人一起動手,都打不過眼前這個好漢。

  這給眾人心裡留下了一個印象,給驪山辦事的人都是猛人,這個人太生猛了。

  李治追問道:“何叔不跟著我們一起回關中嗎?去見見丁伯與姐夫也好。”

  裴宣機接著道:“你應該多向李遊道學學,你看看他讀書多麽用功。”

  李治點頭道:“見過了。”

  何必感慨著道:“你們見過金春秋了吧?”

  聽縣丞講話,裴宣機道:“銀耳此物價格居高不下,導致尋常鄉民買不起,也吃不起。”

  為了支教事業,大唐每年都要拿出上萬貫的銀錢來養著各地的支教的夫子,並且讓各縣查問夫子教書的成果,以及教出來的學子進行縣試考核。

  至於當年的經歷,都是成了心中的秘密,不會再有人記得,也沒有與那些袍澤有聯系了。

  沒想到姐夫離開了朝堂,還在堅持做著這些事。

  來人也不是別人,正是遠道而來的晉王李治以及此番回長安城準備來年科舉的狄仁傑。

  狄仁傑示意晉王不要多問了,使勁使著眼神。

  繼往開來,太府寺這個位置不管是新修水利,還是培育作物,將來在朝中的地位會很重要。

  何必與晉王說了很多關於這些年遠走遼東的見聞,狄仁傑聽得仔細,可不想錯過這些能夠增長見識的話語。

  那孩子的目光先是掃視了一眼眾人,最後目光在坐在上座的晉王李治身上留了片刻,又面向縣丞,恭敬道:“學生將昨日縣丞交予的文書丟了,還栽贓給了主簿,老師帶著學生來認錯。”

  每一次喝酒總會放一些空酒碗,他先是自飲自酌,自言自語良久之後,便將這些碗中的酒水全部喝下。

  “為何?”

  智慧能讓大唐更富庶,將智慧運用在生產上,讓作物更豐富。

  縣丞解釋道:“此事說來話長,大概是在去年,縣侯讓南詔培植一個叫做銀耳的吃食,這個銀耳價格奇高,是一種很名貴的膳食,一直以來西南有不少山民以此為業。”

  “老師,讀書就一定會出人頭地嗎?”

  當年按照縣侯的囑咐做事,只是見過魏王與縣侯,至於這位晉王當初也只是遠遠一眼。

  出來遊歷之後,李治與狄仁傑見識了很多,不過有身份和官兵的庇佑。

  河東地界,這裡是聞喜縣。

  稍稍見識了一番晉王殿下這個驪山弟子的風采之後,裴宣機就帶著來俊臣看離開了這處官衙。

  李治對裴宣機的這番話很滿意,笑道:“驪山學識便是如此,與人鬥,與天鬥,與地鬥,美好的生活都是靠著我們自己的雙手創造來的,而不是老天給飯吃的。”

  這些人有寒窗苦讀數十年的背叛。

  如果再多說下去,裴宣機擔心自己會跟著晉王離開河東,入朝為官。

  這一次遊歷很順利,一路上遇不上什麽挫折。

  裴宣機舉著酒碗道:“諸位,不負期望,驪山縣侯與天可汗沒有背叛我們,世家倒了,科舉大興,你們沒有白死。”

  不過並不是如他所想,要是我走了誰來教他們讀書?

  這是姐夫自任職太府寺卿以來一直在做的事情,讓唐人的飯桌有更豐盛的菜肴。

  “其中賺得最多的便是驪山,但因此關中的銀耳價格便宜了,導致了西南不少鄉民不滿,南詔與西南幾個地方的村寨發生了衝突,朝中從關中各縣抽調了一些兵馬,充入折衝府,在劍南道阻止亂象。”

  在裴宣機的心中一直藏著事,那是自己半輩子碌碌無為,見到了驪山縣侯,之後開始了推翻世家的大業,達六年之久,死了很多很多人。

  當世家倒塌的那一天,重新回到這片故地,給這裡的孩子教書,他才覺得自己又活在陽光下。

  來俊臣道:“我沒有。”

  李治沉默了良久,那會是一個什麽場景,又會死多少人。

  兩年時光過得很快,快得有點意猶未盡。

  “今年年初的時候,南詔培育了很多銀耳,送入關中之後,又出口到關外,因此讓南詔人與關中商戶賺了不少。”

  “再之後就是在倭奴地界上的事了,其實我們殺了很多人,溫挺就是個殺人的瘋子,誰也攔不住他。”

  “學生這就去。”

  河東的縣衙很破落,道路也坑坑窪窪,到了雨季就會很泥濘,走在路上都是剛勞作回來的人。

  夕陽落在這片小縣,裴宣機覺得這麽活著很好,就如此活吧,這裡的孩子還是可以教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