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951章 後記(三)
  對驪山來說黃河的治理至關重要,因火車要從潼關一路通往洛陽,潼關北面的黃河能否安穩很重要。

  以至於鐵路鋪設的前提,是還要在路面上建設一條高聳的路基。

  當年驪山買下了潼關的一處河灘,這處河灘長久地曝露在外,儼然成了一條新路,取代了潼關的關城道路。

  這處河灘成了長安各縣貨物的集散地,也是貨物發往中原各地的重要集散地。

  如今已有不少販夫來往中原各地與潼關之間,以此運送販賣貨物為生。

  驪山在此地修建的車站還未完工,這裡已成了許多商販為生的場所,他們在這裡進貨五錢的肥皂,賣到遼東乃至江南這些較遠的地方,肥皂的價格便可以賣到三十錢乃至四十錢。

  因潼關的建設便利,他們不用遠道再去驪山,而是在潼關就能完成這些交易,並且將貨物運輸出去。

  等潼關的車站建設完成了,這裡一定會更加地繁華。

  鐵路的鋪設自貞觀十六年啟動,從起步開始就沒有停下來過,一直建設至今。

  鐵路的路基高有三尺,施工難度很高,為了規避種種風險因素,三尺高是承重的極限,也是鐵路路基的極限。

  閻立本策馬而行,聽著身邊工匠的稟報,一邊還讓人寫著記錄。

  現在驪山的骨乾也有鋼筆使用,以現在驪山的工藝水平,造一支鋼筆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而且都是驪山縣侯親手鍛造的,就算是放在驪山,鋼筆也是極為稀缺的。

  閻立本注意到了,站在黃河邊的裴炎。

  其實裴炎是個做事很專心的孩子,閻立本本想收他做弟子,可孩子是太府寺少卿,這樣的孩子注定不能和驪山走在同一條路上。

  正乾二年的一月,大唐的第一個錢行開張了,主管錢糧賦稅,由戶部侍郎狄知遜兼領,由禦史台監察。

  因為還在休沐,朝中絕大多數官吏也沒有來上朝。

  李承乾只是召見了內閣的幾位成員,岑文本,褚遂良,許敬宗,馬周,段瓚。

  幾人開始商議錢行的事宜。

  “既然錢行已開設,朕以為可以讓關中鄉民皆把銀錢放入錢行。”

  許敬宗行禮道:“或許驪山會同意這麽做,但關中各縣不見得會答應。”

  李承乾頷首道:“是嗎?”

  褚遂良行禮道:“陛下,若驪山開了這個頭固然是好,只是驪山向來善於商賈之事,恐會有人議論,會成為驪山斂財的場所,加之狄知遜多年為驪山縣侯經營河西走廊。”

  許敬宗道:“這話未免太過了,錢行本就有禦史台監管,你處處猜忌驪山是何意思,當年狄知遜經營河西走廊可不只是給驪山做事,那是朝中的任命。”

  馬周受不了這兩人的爭鋒相對,將話題拉回來,“陛下,未免有些操之過急了。”

  李承乾黑著臉道:“按照當初制定內閣的原由,不如投票,諸位若覺得錢行儲蓄計劃可行,舉手便是。”

  太極殿內靜悄悄,這一次五位內閣成員沒有人舉手。

  李承乾坐在皇位上,好久沒有出聲,怔怔看著眼前五個人,又道:“看來你們都是反對了?”

  話語聲在殿內回蕩,五人皆是低著頭沒有說話。

  李承乾站起身揮袖驪山。

  這是自內閣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臣子反對皇帝的想法,並且全票反對。

  走出太極殿的時候幾人心情都不是太好。

  馬周道:“陛下想要解決當下的困境是好的,可腳步還是太快了,我等應該斧正陛下才是。”

  岑文本對此深以為然,去年就是因為朝中的步子太大,這才會導致銅錢貶值,朝中花出去的銅錢太多了。

  眼下這個麻煩還沒解決,不想再多生麻煩。

  許敬宗道:“陛下的想法是好的,肯邁出這一步的心也是好的,但就是這一步太過危險了。”

  岑文本道:“缺少一個契機,如果這個契機足夠好,老夫也能夠準許,但陛下確實操之過急了。”

  現在的朝堂不一樣了,內閣成員全票否決了這位新帝的想法。

  要放在以前,這是鮮有發生的事情,李承乾登基以來第一次碰了一鼻子灰的。

  朝臣有了向皇帝提出反對的權力。

  也給了皇權一個枷鎖。

  張陽給予朝中新制度造就了現在大唐的集權巔峰,讓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也給皇權加上了一個枷鎖。

  這使得皇帝的權力就算再大也不能恣意妄為。

  今年的開年大朝會依舊是隆重的,諸國使者來朝,今年高盧人又一次向大唐表達他們對西方局勢道歉,並且願意將耶路撒冷等地界交給大唐。

  但這一次,內閣沒有搭理高盧人,因為在巴比倫都護府的張士貴早已奪下了耶路撒冷。

  並且還要繼續進兵北上,一路攻向更北方的歐洲。

  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戰,有了天竺這個糧倉以及波斯這個跳板,大唐開始了極為瘋狂地擴張。

  李承乾這位大唐的皇帝延續了天可汗的稱號

  他是大唐的第二位天可汗,並且這位天可汗在大朝會上黑著臉下了旨意,安西都護府再派三路兵馬,三位大將西征高盧。

  不僅僅是貞觀一朝要開疆拓土,李承乾並沒有按照朝臣所預想的那般偃旗息鼓,休養生息。

  而是在這個關頭,對西征之事變本加厲,所用將士不限於回鶻人,突厥人,或者是吐蕃。

  安西都護府籌措兵馬,天竺都護府提供糧草,大唐的擴張步伐不會就此停下。

  高盧人使者,跪在太極殿內已沒了求饒的聲音,一聲不吭地不斷行禮。

  各路使者冷眼旁觀,這是背信棄義的高盧人應得的。

  唐人是最崇高的身份,當年征伐大食人,高盧人背信棄義,私自扣下了西方的聖城。

  現在唐人的怒火,高盧人也該受著。

  新羅使者金春秋又一次來到長安城,他向這位新天可汗提出了自己的意願,願意用整個倭奴地界來向大唐換取新羅人在大唐的戶籍。

  從此新羅人也是唐人。

  此事得到了中丞許敬宗與中書令岑文本兩位內閣的支持,馬周與褚遂良棄票不發表看法,在岑文本的支持下,許敬宗要求禮部準備新羅人再次渡海東進的事宜。

  即便是大唐還有種種處理不完的麻煩,在對外的國事上,大唐一如既往地強橫。

  大唐的外交就是這樣,在外人的眼中,唐人善於講道理,但他們又不喜歡講道理。

  在強大的國力面前,根本就不用講理。

  朝堂還有許多爭論,諸多的國策需要制定。

  而在長安城內依舊是一片的祥和與熱鬧。

  長安有了很多關於驪山的故事。

  驪山成為了一個傳說中的地方,有人說驪山是個很美麗的仙境,在驪山的人都能夠長命百歲。
    這天,張清清騎著熊大,拖著一個小車,一路來到長安城外。

  她的身邊有河間郡王與魏王李泰陪著。

  張清清擺了一個鋪子,並且擺上了不少的書卷,她是打算來這裡做買賣的。

  李孝恭對這位小外孫女聽之任之。

  她最終目的是要做更大的生意,與皇帝談生意,改建大唐的皇宮。

  為此她覺得自己需要積累一些經驗,一些小小的實踐。

  李泰也是無可奈何,問道:“袁道長都這麽大年紀了,你還是不願意做他的弟子嗎?”

  張清清收拾好鋪子盤腿坐下來,道:“大唐的學子需要有人指路,我這裡的書籍是最好的。”

  見侄女答非所問,李泰也乾脆不問了,熊大趴在一旁正睡著,它還沒從冬日裡的寒冷中恢復活力。

  李孝恭也盤腿而坐,如同入定一般。

  自從春明門沒了之後,長安城更加熱鬧了,東市的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了原本的朱雀大街外,整個東市擴大了三倍不止。

  有些事不用官府去做,長安城的居民就會自發地將房屋遷出來。

  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坐在長安城外,賣的是驪山的書籍。

  很快就吸引了不少行人的注意。

  畢竟驪山的書籍在關中有不小的名氣。

  有人花了三十錢買了一卷,仔細看著,越看越移不動腳步,這上面的內容很生澀難懂,不過確實是現在長安城沒有的學識,比如說這裡對辯證法的闡述,以前沒有見過。

  有了第一個就有第二個。

  學子與學子之間口耳相傳,來買書卷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互相借閱和抄錄的。

  一時間,來買書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人大聲念了出來。

  原本沒什麽人的官道邊,此刻已成了一個道場,這裡站滿了人。

  書賣完了,張清清便離開了。

  這些學子還留在原地,繼續品讀著這些驪山的書卷。

  張清清手裡的書是最新的驪山學識,是爹娘親自編撰的。

  李孝恭走得很慢,他摩挲著下巴的胡渣道:“你好好的一個郡主,你爹娘都是關中最富有的人了,還要靠著賣書為生嗎?”

  李泰搖頭道:“那也不至於吧。”

  張清清解釋道:“河間爺爺,魏王舅舅,其實我想要創業,我要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她還晃了晃手中的錢袋子,錢袋子沉甸甸的。

  這一天她就賺取了三百錢。

  李泰道:“你打算怎麽用這些銀錢?”

  張清清盤算著,“給弟弟買幾件衣服,還要外公買一些補品,嗯……大致上就花光了。”

  李泰歎息道:“其實用不著你做這些,驪山早就都安排好了。”

  幾人回到了驪山,現在的驪山已有燈泡了,但燈泡不是很明亮,勉強可以照明,亮度不夠,也並不實用。

  畢竟誰家都不願意在家門口裝一個鬧哄哄的蒸汽發電機。

  最後這個燈泡還是裝在了火車上,用來給火車夜間行駛,當信號燈也好,用來照明也不錯。

  因為火車原本就是蒸汽機驅動,在蒸汽機的末端增設一個發電機也是可以的

  李泰走入一台正在維修的火車車頭。

  現在驪山有這樣的車頭一共五個,這些火車頭代表著大唐鋼鐵工業的巔峰。

  也是驪山沉澱多年,這十余年間最得意之作。

  三個工匠正在修理著,李泰皺眉看著現在的發電機線圈,電壓不穩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工匠們只能提高轉速,來掩蓋電壓不穩定的問題。

  李泰本不讚同這種方式來欲蓋彌彰,眼下也只能這麽做了,鎢絲的提煉依舊不好,還是有許多雜質。

  為了防止燈絲熔斷,用了較為粗的鎢絲,這種犧牲功耗的做法並不可取。

  驪山在精益求精的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唉,姐夫時常抱怨鐵路造得太慢,可又有什麽辦法呢?工程工事豈是一朝一夕能夠完工的,希望今年鐵路可以鋪設到潼關吧。”

  驪山的創造力已停滯很長一段時間,而其中諸多的製造也都轉移到了技術院,交給後輩去思考種種的技術難題。

  李泰身為技術院的院長,時常過問這些技術難題突破的進度。

  今天夜裡火車又一次開始行駛了,它可以晝夜不間斷地運行。

  黑夜裡,一盞明燈亮了起來,從遠處看向驪山的車站,那明燈由遠而近,等近了之後才看起來是火車這個龐然大物。

  當沿途的車站開始敲響鍾聲時,鐵路周圍的工人便會清理鐵軌,確保鐵路運行的安全。

  這已經成了鐵路的鐵律,只要有工人犯錯,就會被開除。

  鐵路的運行由不得半點差池。

  所以至今為止,鐵路沒有還未出現過事故。

  對大唐來說鐵路與火車是這個時代的福祉,它能夠給大唐帶來巨大的效益,有人說只要鐵路鋪設到中原各地,兵馬征發只需在朝夕之間就能到達事發地,一地叛亂可以在頃刻間消除。

  而鐵路的路線鋪設得越廣,皇權與朝堂對地方的控制力也就越強。

  只要是鐵路要鋪設的所在,朝中都會勒令地方州府將道路讓出來。

  李泰穿著厚實的衣服坐在火車中,車廂內的燈光忽明忽暗,總的來說還是昏暗的。

  不過火車行駛的噪音太大,車廂下方的鐵板還在跟著抖動,這樣的環境並不適合看書。

  李泰收起自己的書卷,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鍾聲,說明又過了一個車站。

  車頭的侍衛來報,“魏王殿下,再過一站就可以到潼關了。”

  李泰問著,“過了多久?”

  “回殿下,一個時辰。”

  “倒是比以前快多了。”

  李泰對行駛的速度還算是滿意,低聲道:“以後你們都要稱呼我院長。”(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