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嶽父是李世民》第956章 後記(八)
  裴炎雖不是驪山學子,但他身為太府寺少卿還是走了一趟河西走廊,親自去看河西走廊的水土。

  現在的大唐官吏講究務實,講求實效。

  以岑文本,許敬宗為核心的朝中骨乾來主持大局。

  張大安,郭正一,李義府等後起之秀為朝堂主力,大唐的朝政迎來了新的風氣。

  敢於探尋,敢於嘗試,敢於創新的精神一次次地衝擊著如今的這片大地。

  正乾三年,夏季的早晨,張清清一早就帶著安全帽與工匠們前往長安城了,她繼續修繕皇宮。

  李世民與張陽來到驪山的車站。

  今天車站有重兵把守,顯得空曠又安靜。

  李世民年過五十五歲,此刻雙手背負走路還是很精神,他看著眼前這個龐然大物,頷首道:“這就是火車嗎?”

  張陽站在一旁搖著手中的蒲扇,“嗯,喜歡嗎?”

  李世民搖頭道:“不喜歡,這東西又不是活物,冰冰冷冷的。”

  說罷,這位當年的天可汗邁步走入車箱之中。

  這一趟列車是去洛陽的,這也是天可汗第一次坐火車,李泰也連忙跟上。

  之後秦瓊,尉遲恭,李靖也走入車廂中。

  越來越多的士卒與將士們也走入了車廂中。

  隨著車頭的噪音越來越大,響起一聲汽笛聲,這輛火車終於開始行駛了。

  一開始火車動得很慢。

  過了好一會兒,火車的速度便慢慢上來了。

  在車頭的兩側,有蒸汽機不斷噴出來,車頭上方的煙囪也正冒著煙。

  李世民看著車廂外的景色不斷後退,臉上終於有了笑顏,低聲道:“這就是驪山鑄造的力量嗎?”

  李泰解釋道:“父皇,以後帶著大軍去洛陽就可以方便很多。”

  車速越來越快,吹得這位天可汗的須發隨風而動。

  李世民喜歡站在窗前,感受著迎面吹來的風,衣衫正在獵獵作響。

  關中所種的樹木也越來越多了,關中八百裡秦川的大平原十分適合鋪設鐵路。

  從清晨時分出發,到了途經潼關車站已經是晌午。

  本來火車要在潼關就要停靠的。

  但這一次是天可汗的特別行程,徑直過了潼關也沒有停留。

  為了父皇這一次的行程,李泰昨日就已經準備好了,這一次行程不會在中途停下。

  只是半日就能從驪山到潼關,李世民感慨道:“以往行軍打仗可沒有這麽順暢。”

  火車一路駛出潼關,前往洛陽。

  汽笛聲響徹四野,它像是一頭咆哮的野獸,一路朝著洛陽奔去。

  洛陽的車站是去年修繕好的,就在洛陽城西面三裡處。

  一直到了夜裡,火車終於在洛陽邊上停下了。

  李世民走下了火車,看著這座洛陽城,目光落在了遠處的運河上,頷首點頭道:“當年行軍為了到洛陽,最快也要半月,現在只要一天一夜就能達到了。”

  張陽解釋道:“這就是工業的力量。”

  李泰看著看著不遠處的時鍾,一共用了九個時辰。

  現在的火車的車頭需要降溫,等著火車掉頭過來就能夠回去了。

  張陽與李泰陪著李世民走入了洛陽城,現在的洛陽依舊是中原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隨著關中的發展,以及各項貨物的井噴。

  這裡是又是東出潼關,前往中原各地的重要樞紐。

  火車通往這裡之後,洛陽也開始繁華了起來。

  李世民命秦瓊拿出來當年的行軍打仗的老地圖,這位天可汗與老將軍低聲說著話,他們在丈量沿途經過了多少個郡縣,與之當年行軍相比又節省了多少時間。

  有關中的貨物從洛陽走出去,也有中原各地的貨物進入洛陽。

  如今的洛陽也成了一座人口百萬的大城。

  最後這些老將軍們得出了結論,火車不像戰馬,戰馬需要休息,人也需要休息。

  而且火車鋪設的路線是驪山通往洛陽最近的路線。

  因此,節省的時間也是大量的。

  等火車收轉向好之後,再用冷水潑火車的頭令其散熱。

  李世民問道:“這是在做什麽?”

  張陽回道:“蒸汽機的溫度很高,車頭需要降溫,而且現在是酷暑,要放在平時火車到了潼關過了崤山要停三個車站,這一趟是直達,火車的負擔挺大的。”

  看著一群工人正在檢修,看看火車內部的負荷如何,有什麽零件需要更換的。

  此刻工人們的手套都黑乎乎的,正一頭大汗地在火車頭忙碌著。

  等忙碌完,這些工人也會走入車站的食堂用飯,他們有說有笑坐在一起,聊著女人,聊著別人家的孩子。

  李世民點頭道:“鐵路有多少這樣的工人?”

  李泰解釋道:“人數不多,因為現在車站的站點也就五個,長安一個,潼關一個,崤山一個,還有左輔與驪山。”

  “鐵路依靠車站而生,車站就是一個個的行軍中轉地。”李世民頷首問道:“藥師?”

  李靖回道:“末將在。”

  李世民又道:“這樣的布置難道沒有藥師的指點嗎?”

  李靖皺眉道:“確實暗合兵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車站就是鐵路的沿線,火車隨時可以停下來補給。

  真要說從來沒有給驪山的鐵路建造出謀劃策?李靖覺得這多少有些解釋不清了。

  不好解釋,也不好辯解,李靖沉默了。

  李世民撫須又問道:“驪山依靠這個鐵路賺了多少錢?”

  張陽道:“勉強收支平衡。”

  “沒有賺錢,難道一直在賠本嗎?”

  “您不知道,這鐵路的運維成本很高,光是鑄鐵這一項,就是巨大的負擔,本來想要朝中來運營鐵路沿線的車站建設,但朝中那些人拿出來的方略不合適現在的驪山理念。”

  “所以現在的從鐵路運維到車站建設一直都是驪山自己在做,先前的投入少說也有二十萬貫,至今沒有見到本錢回來,目前也只是收支平衡。”

  李世民頷首道:“朕聽說你們驪山從來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你不用在朕面前這般裝可憐。”
    張陽搖扇子的動作又快了不少,“陛下是什麽意思?”

  李世民笑道:“這些年朕也在驪山,看過你們的卷冊,光說鐵路一項你們驪山確實是虧本的,但鐵路帶動貨物流轉的利益越是巨大的,三千石的貨物要放在以往,要等三五個月才能出關。”

  “有了鐵路之後,只要三五天,貨物流轉得更快,長安城各縣囤積的貨物其價值少說六十萬貫,各縣生產的貨物其中兩成給驪山,光是這一項,你驪山的本錢就已賺回來了。”

  “陛下,你是上了年紀越來越精明。”張陽嘖舌道:“果然是小看您老人家了。”

  李世民會意一笑,“貨物周轉得快,銀錢流動也快了,回攏的本錢也更多了,你是裝著委屈,心裡比誰都明白鐵路的利益有多大。”

  李泰心中為姐夫抱不平,其實這帳不能這麽算,不能動東牆的盈利與彌補西牆的虧空,這不是一回事。

  看姐夫不解釋,李泰也不想解釋了。

  洛陽城已經開始了宵禁,子夜時分街道上就沒有人了。

  張陽陪著李世民與一眾朝中老將們,來洛陽吃了一頓宵夜,便打算回驪山。

  尉遲恭感慨道:“往後可以住在長安城,去洛陽當值,在長安用了早上的飯食,再去洛陽,在洛陽吃了晚飯,再回長安城。”

  “哈哈哈!再也不用經受行軍勞頓。”

  秦瓊對這番話十分認同,又道:“往後還可以北上幽州,驪山這麽有錢,再鋪設一條鐵路去幽州也不是不行。”

  李靖笑道:“將長安城,洛陽,幽州,三地連成一片,便可少許多禍患。”

  幾位老將軍開始暢談鐵路對軍事的用途。

  眾人三三兩兩走回了火車的車廂中。

  其實這位年邁的天可汗與諸多老將軍都想要再一次出兵打仗,至少讓他們晚年再策馬奔騰一次。

  但晚年的諸多毛病又一次次警告他們,現在老邁的身體,再也不能練兵打仗了。

  夏夜很寧靜,火車的汽笛聲又一次響徹空曠的四野。

  火車再一次行駛。

  明明是深夜,應該很困才對。

  李世民的目光看著這夜空籠罩下的蒼茫大地,顯得十分的寧靜,眼神中帶著些許光芒。

  好似回到了當初征戰沙場平定中原的時候。

  等到天完全亮了,火車的速度放慢了,又一次到了潼關的車站。

  晌午時分終於到了驪山。

  這輛火車被換下,如此長途的奔波之後,它需要檢修,驪山還有另外的火車,可以維持日常的運輸。

  如今火車的運送以及整體運維還是閻立本在負責。

  張陽扶著李世民走入驪山東南處的小行宮中,這位天可汗心滿意足地睡下了。

  放輕腳步走出小行宮,張陽伸了一個懶腰,困倦過了頭,就不再困了。

  回到家裡的時候,李玥正安靜地整理著書卷,她明媚地笑道:“夫君回來啦。”

  張陽疲倦地坐下,灌下一口茶水,“你父皇近日越來越喜歡折騰了,是不是上了年紀的人就這樣,對什麽事都好奇,拉著這麽多人,要坐一回火車。”

  李玥拿過夫君的外衣,又道:“這樣也挺好的,父皇一直不服老,人不能總是活在過去的。”

  大唐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對新事物,新學問的理解能力也很強。

  家裡很寧靜,張陽坐在椅子上閉目休養著。

  李玥按著夫君的肩膀,就像是小時候一樣,不知不覺便睡著了。

  張陽覺得自己病了,只有在家裡的時候才能睡得著,只有在家裡才能覺得安心。

  走下山,離開了家便覺得焦躁難安。

  也不知道在焦躁什麽,總覺得現在的關中建設還不夠。

  因此,驪山拒絕了外界的書信,也拒絕了外界的消息。

  當初想要將整座驪山裝滿了電燈,讓這裡這座山更加美麗。

  想法是好的,但要落實下來,才發現沒有足夠的電力這還是癡心妄想。

  又是一年的秋季,秋雨淅淅瀝瀝落在關中大地。

  張陽走到山腰處,這裡種著三五棵蘋果樹,還有兩棵橄欖樹。

  摘下一顆蘋果,張陽咬了一口,便眉頭緊鎖,果子不大只有鴨蛋大小。

  這果子還是和當年一樣,不甜還很酸。

  勉強可以入口。

  一頭小熊貓扭著肥碩的身子走來,驪山的竹子越來越多了,熊貓在驪山長得也越來越好。

  它黑溜溜的黑珠子看著這個高大的人,爪子扒著便往這個人身上爬。

  爬了好一會兒,便抱著這個人的脖子休息著。

  張陽將吃了一半的蘋果遞給它,這熊貓張嘴便嚼了起來,連果核都吃下了下去。

  張心安快步跑來,他找到了脖子上掛著一隻熊貓的爹爹,“爹!皇帝下了旨意,讓太子去坊間耕作。”

  張陽早就忘了,李承幹什麽時候立下了這個規矩的。

  張心安又道:“太子說想來驪山,姐姐還沒答應,讓孩兒來問問爹爹。”

  張陽將掛在脖子上的熊貓抓下來,抱在懷裡,熊貓眼珠子看著四下,一動不動地。

  思量了好一會兒,歎息一聲,回道:“驪山挺忙的,讓李象換個地方。”

  張心安現在也十二歲了,他正是最玩鬧的年紀,不過他在驪山有自己的玩伴。

  李泰的兒子,整天跟著他到處跑。

  “爹爹,那要讓太子李象去哪裡?”

  “讓皇帝的兒子去河西走廊,種樹看守林場。”張陽放下了懷中的熊貓。

  它跑向了林中。

  張陽又道:“建設西北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如果這個任務能夠刻在將來儲君的志向裡,那多半也是一件好事。”

  “孩兒明白了。”

  “還來得及,現在的河西走廊水草依舊豐沛,黃土高坡還沒有這麽荒涼,從現在起,來得及的。”

  之後的話語,張心安就沒有聽到了,這孩子總是毛毛躁躁的,話聽不完就要跑開。

  媳婦將家裡的孩子教得很好,其實心安也很聰慧,他要是能夠再多點耐心就更好。

  林子中,又走出一頭體型碩大的熊。

  看著熊大,低聲道:“你這頭熊也一大把年紀了,怎麽?還想和我打架?”(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