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英倫文豪》113.第112章 我們通常稱之為“不要臉”
  第112章 我們通常稱之為“不要臉”

  考文顯然是沒想到陸時這麽年輕,所以一開始錯把辜鴻銘當成了正主。

  還好他夠謹慎,先問了門衛。

  陸時伸手,

  “你好,我是倫敦政經的陸時。”

  考文介紹道:“圖書館那邊因為正在做最後的書籍、手稿的分類,工作人員們都忙得腳不沾地,所以由我這個版畫與繪畫部的管理人帶路,希望陸教授多多包涵。”

  說完,他又瞄向辜鴻銘、夏目漱石,
  陸時剛準備引薦,
  沒想到,考文笑著搖頭,

  “沒關系的,陸教授。不重要。”

  他轉身朝館內走去。

  被當面說“不重要”,辜鴻銘有些哭笑不得,也不知道是對方的心態好,還是過於傲慢。

  三人跟上考文。

  大英博物館佔地面積廣大,館藏甚眾,對外展出的藏品隻佔所有藏品的百分之一,可見一斑。

  考文一邊走,一邊介紹,同時囑咐陸時在借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護書卷,哪怕只是拓本、抄本,也要盡量小心。

  幾人到了閱覽室。

  陸時要閱讀的資料屬於明史,在圖書館沒有原本,只有複製本,
  考文問過工作人員後,確定不需要動原稿,便放心了,甚至還貼心地告知陸時在哪些書箱、書架裡尋找,

  之後,他便找個角落待著,不再打擾。

  陸時認真地做筆記。

  辜鴻銘在旁邊好奇地看,

  他低聲道:“看了這些史料,我才察覺你寫的《萬歷十五年》的新奇之處。”

  辜鴻銘擅長文學、經學,史學相對較弱,

  如果他也精通史學,便會發現《萬歷十五年》的研究方法是跨學科的,類似《槍炮、病菌與鋼鐵》。

  陸時仍在讀書,頭也沒抬,
  “嗯,我這麽寫,是從長遠的社會發展來觀察歷史脈動,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這一點和傳統的史學專著寫法不同。”

  辜鴻銘細細咀嚼這句話。

  過了片刻,他說道:“我不是很懂。”

  陸時問:“辜老先生讀過《大義覺迷錄》吧?雍正皇帝是怎麽自我評價的?”

  辜鴻銘回答:“我不見得能背全,我想想……嗯……‘夙夜孜孜,勤求治理,雖不敢比於古之聖君哲後,然愛養百姓之心,無一時不切於寤寐,無一事不竭其周詳。’”

  這背得已經夠全了。

  陸時說道:“挑燈熬油、夙夜勤政。效果呢?”

  辜鴻銘立即說:“康乾盛世,雍正帝承上啟下,效果是極好的。當然,不可否認,後面糜爛得也很快就是了……”

  老先生確實變了,
  在討論清朝的時候,能做到盡量客觀。

  陸時點點頭,
  “萬歷期間也是如此,優秀的官員勵精圖治,哪怕瑣碎到鄉縣的事務也要親力親為,以求扭轉頹風。可最後的結局呢?還是糜爛一片啊。”

  這麽說有點兒命中注定的意思。

  辜鴻銘恍然大悟,說道:“我就覺得你這本書很有些與眾不同,原來是這樣。”

  他之前閱讀《萬歷十五年》,隻覺得歷史故事精彩,
  可現在回頭看,卻發現裡面是有立論的,且這種立論超脫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細節,是對歷史大勢的分析,
  正如陸時剛才所說:
  “注重人物與時勢的交互。”

  辜鴻銘歎氣,
  “邪門。”

  陸時不解,

  “邪門?伱說什麽邪門?”

  辜鴻銘揚了揚下巴,回答道:“你這本書邪門。我仔細想過,覺得讀你這本書的時候充滿了無力感。不論是身為皇帝的萬歷,還是掌握帝國重權的張居正,好像都不成功。”

  這便是《萬歷十五年》中的大歷史觀,
  體系的問題,無法從局部得到修補,只能從經濟基礎、社會結構和文化土壤中尋找答案。

  陸時說:“看過《槍炮、病菌與鋼鐵》,應該不難理解《萬歷十五年》。”

  兩者都算跨學科著作,

  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共通之處。

  辜鴻銘說:“那能一樣嗎?”

  一本以外國為例子,從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入手,中國人讀起來像在隔岸觀火;
  一本講中國歷史,感同身受。

  辜鴻銘很鬱悶,

  “不聊了!還是不聊了!越聊越心塞。上次就這樣,還叫你氣暈了。”

  陸時尷尬,

  “咳……”

  辜鴻銘走到一邊,
  “我還是自己翻書吧。難得來一趟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不能浪費這麽好的機會。”

  陸時也樂得清靜,
  抄書不難,但抄史學著作很難,
  尤其是《萬歷十五年》這種書,風靡於80-90年代,

  而他從21世紀20年代穿越而來,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大歷史觀也與時俱進,很多觀點在黃仁宇的基礎上提出了大量修正,

  他需要集中精力,結合史料和更新的史學觀點來完善《萬歷十五年》。

  另一邊,辜鴻銘認真讀書。

  這時,夏目漱石靠近他,低聲說:“辜老先生,您過來看看。”

  辜鴻銘不解,
  “怎麽了?”

  夏目漱石咽了口唾沫,壓低聲音,說:“我好像看到了《永樂大典》。”

  辜鴻銘沒有多想,
  “正常。”

  他用手指劃過正在讀的書本的書脊,說道:“這裡不光有二十四史的抄本,還有大量野史抄本,《永樂大典》此等集大成的典籍,在此收錄了抄本又有何新奇?”

  夏目漱石點點頭,之後又搖搖頭,

  “可是,這裡收藏的《永樂大典》的抄本並不齊啊。”

  辜鴻銘輕笑,
  “你應該不知道《永樂大典》一共有多少冊吧?光目錄就有六十卷,三萬萬七千萬字,總共得有一萬多冊。這哪能收集齊?”

  他放下手裡的史書,

  “在哪兒,帶我去看看。”

  夏目漱石立即帶著辜鴻銘走到了一個書箱前。

  辜鴻銘俯身,
  很快,他露出了有些疑惑的表情,低聲道:“這個怎麽看著像副本呢……”

  夏目漱石一聽,放下心了,

  “剛才,我看這裡有兩冊《永樂大典》,想著這麽稀少,還以為是正品呢,原來是副本啊……那就好,那就好!”

  辜鴻銘挑眉,
  “誰說副本就不是正品了?”

  夏目漱石愣住,

  “啊?”

  辜鴻銘說道:“我剛才說過的,《永樂大典》上萬冊,從永樂元年開始編纂,於永樂五年才最終定稿,之後又花了一整年才抄寫完成。全書除了經、史、子、集,還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佔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這麽重要的書,怎麽可能只有正本,沒有副本?”

  夏目漱石明白了,
  《永樂大典》確實有正本、副本的區別,

  但從文物的角度想,兩者都是真的、都是原件。

  他問:“那正本在何處?”

  辜鴻銘嘀咕:“據推測是在永陵。”
    夏目漱石點點頭,
  “永樂陵啊……永樂皇帝用《永樂大典》陪葬,哪怕有私心,也不是不能理解。”

  辜鴻銘微微有些尷尬,低頭咳嗽幾聲,

  “咳咳咳……”

  事實上,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規模宏大,因可能有《永樂大典》陪葬而聞名於世,
  所謂“副本”,也是嘉靖年間抄錄的,為的就是用正本陪葬,並非在成書的時候就有正、副之分。

  這種事也不好和夏目漱石一個日本人明說。

  辜鴻銘走到陸時身邊,竊竊私語。

  陸時記錄的手微微停頓,

  “真的?”

  辜鴻銘畢竟不是做考古的,也不敢確定,只能說:“看著像。”

  陸時低頭沉思。

  就在這時,身後傳來考文的聲音:“陸教授,可是遇到了什麽事?”

  他一直沒有離開,始終關注著三人。

  陸時對辜鴻銘點點頭。

  辜鴻銘便把自己的觀點說給了考文聽,然後有些擔憂地問:“考文先生,你應該能明白正本和副本都是珍品吧?”

  考文輕笑,

  “當然,我怎麽會不知道?這種事,我比你們都懂。”

  辜鴻銘皺眉,
  顯然是覺得過於對方過於狂妄。

  考文也覺得自己的話說得托大了,趕緊補救解釋:“這位老先生,我沒有嘲諷的意思。你知道的,我是版畫與繪畫部的管理人,對這種事還是有概念的。”

  他想了想,舉個例子:
  “就比如唐代李思訓的畫作,你們國家稱為《青綠山水圖》,在北宋和南宋都有摹本。可即使是摹本,也算文物。據我所知,北宋的摹本上便有元朝倪瓚、明朝張天駿的跋。”

  沒想到外來的和尚還真會念經,
  既然懂得如何辨別珍品,那就好說。

  辜鴻銘說道:“那你快點兒讓你們的工作人員將這兩冊《永樂大典》好好地保存,莫要損毀了。”

  考文點頭,快步離開。

  目送他的背影消失,陸時不由歎了一口氣,

  來大英博物館翻閱史料,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可真遇上了,還是會鬱悶。

  唉……

  晚晴……

  過不多時,考文就回來了,

  他對陸時行禮,

  “陸教授,感謝你們的幫助。剛才我已經問過圖書館的同事,他們其實知道那兩冊《永樂大典》是真品,但實在太忙了,暫時有些騰不出手來處理。”

  陸時:???
  辜鴻銘:???

  夏目漱石:???
  三人都有點兒懵。

  本以為英國人是不識貨,

  沒想到,人家識貨,卻是“時間不夠”。

  辜鴻銘臉一黑,
  “時間不夠?”

  這怎麽聽都像是借口。

  結果,考文說道:“確實如此,我的同事們正在為埃及的莎草紙犯愁呢。”

  任誰都能聽出他語言中透著得意。

  辜鴻銘壓低聲音問:“陸時,這莎草紙是……”

  用的是漢語,考文聽不懂。

  陸時便也用漢語回答:“想來是古埃及的文獻或者作畫。從歷史的角度講,那些莎草紙存世的時間遠遠長於《永樂大典》。他這是在堵我們的嘴呢。”

  “混帳!”

  辜鴻銘氣得罵人了。

  考文看兩人嘰嘰咕咕,卻聽不懂,便插話道:“兩位放心,貴國沒有保護文物的能力,我們大英博物館會竭盡所能。”

  陸時冷哼,

  “收藏掠奪自不同國家的文物,並稱其是對文物的保護……對於這種現象,我們通常稱之為‘不要臉’。”

  這話毫不留情。

  考文的臉一陣紅、一陣白,

  他說:“陸教授的言語有些偏執過激了。你可曾聽過帕特農神廟?”

  陸時已經猜到對方想說什麽了,卻沒有阻攔,

  他回答:“知道,在希臘。”

  考文點頭,

  “既然陸教授聽說過,那麽也應該知道,那些著名的帕特農神廟的大理石是埃爾金伯爵以36500英鎊從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那裡買來的,要不然,早就被磨碎做磚了。”

  陸時靜靜地看著對方裝X。

  考文被盯得難受,繼續說道:“所以,我說的有什麽不對嗎?對於沒有保護文物能力的國家,大英博物館無疑是做了正確的事。”

  陸時說:“那,將來某天,希臘有了保護文物的能力,大英博物館會歸還嗎?”

  一句話把考文給懟住了,
  “這……”

  在現代,希臘政府多次要求英國歸還文物,

  他們甚至還在帕特農神廟的遺址周邊建了座博物館,只是裡面空無一物,以此來表達文物歸還的訴求。

  當然,結果肯定沒戲。

  陸時說道:“不可否認,大英博物館對這些文物的做了整理、研究和修複的工作,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交流,勉勉強強也可以算作一種‘保護’。”

  聽到這句話,考文的臉色好了些。

  可陸時沒說完,

  他又道:“但是,這種‘保護’的初心是什麽?”

  考文沒有給出答案,

  並不是無法回答,而是答案不言自明。

  這種“保護”,“保護”的是被掠奪的戰利品,所以其目的還是為了維護世界殖民體系下的文化秩序。

  更何況這種“保護”不見得有多麽專業:
  用日本繪畫修複術修複中國繪畫《女史箴圖》,導致《女史箴圖》被修壞,產生了掉渣等病害;
  磨去埃爾金石雕發黃的外殼,以迎合一戰前“以白為高貴”的社會觀念;

  莎草紙受潮、開裂、攔腰截斷;
  ……

  出了這麽多烏龍之後,大英博物館不得不請各地的文物、考古專家前往修複,

  中國館就有大量來自中國的人員。

  陸時說:“大英博物館搶劫、偷盜、強買強賣,就別裝無辜了。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嘴臉有何不可?”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