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宋潑皮》291.第290章 0287【白狐封官】
  第290章 0287【白狐封官】

  趁著這會兒剛吃過飯,又無政務,韓楨與鄧松閑聊了起來。

  “鄧院長近些年一直閑賦在家?”

  鄧松點點頭,答道:“微臣資質愚鈍,數次科舉落榜,裴侍郎也為臣舉薦了數次,但均無下文。微臣也就絕了入仕的心思,潛心在家研究先父未完成的課業。”

  韓楨隨口問道:“可有成果?”

  鄧松謙虛道:“倒是有些心得,經過微臣與先父共同努力,目前試田中的佔城稻產量,能穩定多出一成。”

  “果真?”

  韓楨大喜過望。

  莫要覺得增加一成產量很少,在沒有化肥與高產雜交水稻的情況下,糧食收成幾乎已經固定了。

  為了這一成的產量,卻要耗費兩代農學大家潛心研究,由此可見其中的難度之高。

  況且,一畝地增加一成產量看著不多,可整個山東之地,耕地足有兩三千萬畝,積少成多啊。

  “確實如此。”

  聊起這個,鄧松來了興致,滔滔不絕的講道:“微臣與先父實驗過各種田地,而每一種田地的耕種播種之法,又有些許不同。比如在水田時,當用浮種法,而相對少水的旱田,則需深種。又比如施肥,旱田最喜河泥,糞肥次之,反之河泥在水田中,效用卻不大。”

  韓楨雖聽不太懂,但仍然表現的很感興趣。

  其實自宋朝建立至今,農具改良與耕作之法,幾乎已經達到了極致。

  後世的明清兩朝,依舊在沿用宋時的農具與耕作法。

  並非是這兩朝不想創新,而是沒法創新了,到頂了。最多也僅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農具細節進行一些優化罷了。

  除非出現革命性的發展,比如化肥、農藥的出現,否則不會出現質變。

  簡單來說就是,種田這種事,很難再玩出花了。

  韓楨問道:“鄧院長對棉花可有研究?”

  “棉花?”

  鄧松先是一愣,顯然是頭一次聽到這個詞兒。

  待回過神後,他有些不確定的說道:“縣長說的可是吉貝?”

  “何為吉貝?”

  這回兒輪到韓楨傻眼了。

  鄧松解釋道:“呃……吉貝者,高僅數尺,二三月下種,秋生黃花,其實熟時,皮四裂,中綻出如綿。”

  “對,就是此物。”

  聽到鄧松的描述,韓楨點了點頭。

  原來棉花在宋時叫吉貝,也不知是誰起的名字,仔細品味一番,倒也有些雅趣。

  韓楨想要推廣棉花,蓋因北方百姓過冬,實在太艱難了。

  富人可以用皮毛大氅禦寒,家境殷實些的可用木棉製作的衣被,而貧苦百姓則只能用蘆葦甚至乾草填充在衣物中。

  每年冬天,都有不計其數的百姓被活活凍死。

  去歲一場大寒,僅是益都郡就凍死了八百六十六人,就在趙霆還向他邀功,說今歲大寒死者不過千,實乃縣長之功。

  並非是趙霆拍馬屁,而是每年凍死的人數,都遠超千人。

  鄧松如實答道:“微臣對此物並無研究。”

  事實上,棉花在宋初時就從海外引進了,只不過現在僅是作為觀賞花卉,少量富人養在後院觀賞。

  他是農學家,怎麽研究花卉。

  韓楨吩咐道:“棉花可紡織棉衣,禦寒效果極佳,若能大規模種植,北地百姓便能挺過寒冬,鄧院長閑暇之余,可著手研究。”

  “微臣省得。”

  鄧松鄭重的點了點頭,心中琢磨著,等下了差便向城中富人討要一些來,先試種一兩年。

  棉花的織造工藝並不複雜,黃道婆是南宋末年人,她年輕時就發明了棉花紡織機,但卻並未傳播開。

  為什麽?
  就是因為棉花遲遲沒有被推廣。

  一直到明初,朱元璋強製下令後,棉花才在全國各地推廣開,棉質衣物也逐漸在百姓中普及。

  有了棉衣,北地百姓才能熬過漫長且寒冷的冬季。

  不過韓楨也知道,一種作物想要研究透徹,沒有幾年時間是不可能的,這種事急不得。

  抿了口茶水,韓楨又問:“鄧院長對畜牧可懂?”

  鄧松說道:“略懂一二。”

  古人說略懂,那就是真懂了。

  念及此處,韓楨興致勃勃的問道:“鄧院長覺得養兔可否?”

  “養兔?”

  鄧松苦笑一聲:“縣長有所不知,野兔性情膽小,卻又桀驁不馴,難於飼養,更難於繁衍。”

  中國本土的野兔,就如斑馬、鴛鴦這類動物一樣,馴化不了。

  老祖宗用了幾千年的時間告訴我們,野兔這玩意兒,是真不行。

  韓楨擺擺手,解釋道:“我說的並非是尋常野兔,而是從西域大秦運來的穴兔。”

  鄧松面露歉意道:“微臣見識淺薄,對這穴兔不甚了解。”

  西域進攻來的穴兔,最初是充當宮廷寵物。

  後來雖慢慢普及到了民間,可還是作為寵物。

  韓楨侃侃而談道:“這穴兔極易養活,且生長繁衍迅猛,出生的小兔子,四到六個月後便可成年懷孕,一胎少則六七隻,多則十數隻,一胎一月,一年能懷六七胎。如此循環往複,只需幾隻穴兔,一年養下來,便可繁衍成百上千隻。”

  “竟……竟這般奇異?”

  鄧松驚了。

  幾隻穴兔,一年繁衍成百上千只是甚麽概念?
  而且等到第二年,只怕會有數十萬隻。

  先前聽兩人談論農學,裴懷有些昏昏欲睡,此刻聽到韓楨的話,忍不住驚呼道:“如此說來,往後山東百姓豈不人人皆有肉食?”

  韓楨點點頭:“若真能養成,確實如此。”

  當初只有二十多隻穴兔來到澳洲,六十年後,穴兔的數量已經突破百億。
    其實穴兔並不好吃,幾乎沒有脂肪,全是瘦肉,而且肉質也比較柴,味道很腥。

  但不管怎麽樣,這都是肉啊。

  關鍵若能養殖成功,價格定會十分低廉,十幾文一隻兔子,貧苦百姓也能消費的起。

  肉能吃,皮毛也可做成禦寒保暖的衣物。

  嘶!
  鄧松深吸了口氣,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去研究一番穴兔了。

  見狀,韓楨輕笑道:“一個棉花,一個穴兔,就作為農學院建立後的研究課題。”

  “微臣領命!”

  鄧松躬身應道。

  第二天,官服與告身就發下來了。

  穿上大綠官服的鄧松整個人乾勁十足,一連寫了十多封信,邀請志同道合的好友前來相助,頗有廣發英雄帖的氣魄。

  ……

  ……

  遠在數百裡外的東京城,黨爭還在繼續。

  扳倒了王黼後,李邦彥並不滿足,擔心王黼會複起。

  於是進言說王黼與梁師成結黨營私。

  宋徽宗起初不信,結果李邦彥設計讓宋徽宗前往王黼家中。

  果然發現王黼與梁師成府邸僅一牆之隔,且牆上還開了一道門。

  宋徽宗勃然大怒,要知道梁師成乃是他寵幸的內侍,與當朝宰相如此親近,是想乾甚麽?

  回去之後,宋徽宗便將王黼與梁師成二人罷官。

  而李邦彥的政治盟友蔡攸,也沒閑著,背刺了一刀自家老爹後,轉頭又開始對親弟弟蔡翛和朱勔下手。

  蔡攸先是上奏,說山東、蜀中以及荊湖都有叛亂,江南不能再失了。

  而江南百姓苦花石綱久矣,方臘余孽似乎又有露頭的跡象,請求陛下廢除花石綱。

  宋徽宗自然不願意,但蔡攸說的有道理,眼下這個局面,如果江南和兩浙再有叛亂,那真就完了。

  於是,宋徽宗隻得忍痛廢除花石綱。

  朱勔雖未被貶官,可沒了花石綱,基本等同於廢人一個。

  隨後,蔡攸又聯合李邦彥,彈劾親弟弟蔡翛,結黨營私。

  有了先前王黼與梁師成的例子,宋徽宗對此深信不疑,於是蔡翛毫無懸念的被貶官了。

  同時蔡攸又趁勝追擊,又將朝堂中一眾蔡黨全部驅趕,徹底絕了他老子蔡京複相的希望。

  好一個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當李邦彥與蔡攸鏟除異己時,另一位宰相白時中在乾甚麽?

  在獻祥瑞!

  這位祥瑞宰相,在位數年間,貢獻的祥瑞不下百余。

  甚麽人形的茯苓,通體金色的蟲子,額頭上有元寶印的蟾蜍,長胡子的女人……

  關鍵他每回兒,都能別出心裁,找出一些令宋徽宗耳目一新的獻瑞。

  比如今日。

  白時中滿臉堆笑道:“陛下,山西一民夫上山打獵之時,發現一白狐能口吐人言,大驚一下,立刻將其捕捉,獻給陛下。”

  “口吐人言?”

  宋徽宗頓時來了興致,面色驚奇道:“快且呈上來給朕瞧瞧。”

  不多時,一名民夫手提竹籠走進大殿。

  打開竹籠後,裡面果然是一隻通體潔白的狐狸。

  只是這狐狸毛發柔順,異常乾淨,且沒有野生狐狸特有的腥騷味,一看便知是人為圈養的。

  但宋徽宗哪裡懂這些,盯著狐狸道:“此物真能吐口人言?”

  “千真萬確!”

  白時中自信滿滿道。

  宋徽宗吩咐道:“讓它說兩聲。”

  聞言,白時中朝那民夫使了個眼色。

  民夫伸手在白狐身上摸了摸,白狐果真張口,其發出的叫聲與尋常狐狸不同,仔細傾聽,好似在說:“陛下萬福!”

  “陛下萬福!”

  白狐一連叫了好幾聲。

  且越叫越大聲,語調也更加清晰。

  白時中趁機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白狐口吐人言,高呼陛下萬福,此乃祥瑞之兆,寓意我大宋福澤延綿!”

  “好!”

  宋徽宗大喜過望,看著那民夫道:“你獻瑞有功,賞金萬兩。”

  “小民多謝陛下!”

  民夫趕忙叩首謝恩。

  那白狐,宋徽宗越看越喜歡,下令道:“此等瑞獸不可輕慢,封宣正大夫,贍養在宮中。”

  好麽,一個狐狸,就這麽被封為正五品的武官。

  想那楊惟忠、韓世忠等一眾武將,舍生忘死,保家衛國,卻連隻狐狸都不如。

  “陛下,韓賊來信!”

  就在這時,太監李彥匆匆邁入大殿。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