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宋潑皮》335.第334章 0331【遼國滅亡】
  第334章 0331【遼國滅亡】

  不得不說,趙宋真他娘的有錢啊。

  玻璃製品以及白糖,一批批運往趙宋各地,剛運到,就被當地富商與士紳大戶們哄搶一空。

  對官方貿易商隊來說,整個趙宋就像一個無底洞,好似永遠填不滿。

  甚至有富商口出豪言:如此品質的琉璃器和白糖,有多少要多少,別怕俺沒錢,就怕你沒貨!

  不過猴子倒也沒真信,采取了饑餓營銷的模式。

  某一地供一次貨後,便停上一段時間,等到富商們多次催促後,才不緊不慢地繼續供貨。

  否則的話,今年貿易商隊的利潤怕是會過億。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琉璃器和白糖在短時間內膨脹。

  但即便如此,也持續不了多久。

  明年陸貿的利潤,高不到哪去,能維持八千萬貫就已經很不錯了。

  最多三五年,趙宋的市場就會徹底飽和,琉璃器和白糖的價格也會一落千丈。

  畢竟,這玩意兒是奢侈品,而趙宋的財產都被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絕大多數百姓,是消費不起這兩樣東西的。

  有錢人攏共就那麽些,富商就算再喜歡,一個人買個十來件,也就頂天了。

  不過韓楨倒也不擔心,畢竟海貿才是主戰場,那裡有五十多棵韭菜,等著自己收割。

  等明年海貿商隊正式起航後,陸貿的地位就會一落千丈。

  “商股多寡諸位心裡都有數,我就不再多言了。”

  在韓楨的示意下,楊樹領著補官們開始發錢。

  趙宋那邊年終發錢,極為麻煩,官員需雇傭牛車,一車車往家中拉。

  不但不方便,對官員來說,還很不雅觀。

  畢竟都是讀書人,講究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錢財乃身外之物。

  現在這一車車的往家中拉阿堵物,面子上著實有些過不去。

  韓楨這邊就好了不少,發的都是青錢。

  每人一個紅包,紅包上還有一句用梅花小楷寫上的詩詞,既輕便又雅致。

  四千多萬貫,兩千多名官員分。

  如主簿、縣丞這類七品以下的小官,只有兩三千貫。

  算上俸祿,還真不如趙宋那邊的多。

  而像謝鼎、趙霆這類三品高官,拿到手的就多了,足有數萬貫。

  想多拿分紅?
  行啊,努力當差,乾出政績,爭取早日升官。

  這筆錢自打商務院定下商股後,比例就是固定的了,辭官或罷官後,手上的商股會被收回。

  因為本就是給官員的一項福利,不是官員,自然也就沒了分紅。

  一時間,整個大殿內的氣氛極為熱鬧。

  拿到紅包的官員,一個個喜氣洋洋,笑吟吟的互道恭喜。

  有了這筆分紅,足以讓他們過上一個肥年了。

  作為旅長,正六品的武官,韓世忠也收到了一份紅包,他想拆開看一看,但又覺得不好意思。

  左右看了看,卻見劉錡已經拆開了紅包,從中抽出一遝千貫大鈔,在手中清點。

  “一萬三千六百貫,縣長大手筆啊。”

  數完錢,劉錡喜滋滋的收入袖兜中,而後問道:“你們的是多少?”

  “下官還沒看。”

  韓世忠有些心癢。

  而一旁的吳玠則不管那麽多,見劉錡都拆了,他也忍不住拆開了紅包。

  數了數後,面色驚喜道:“竟有八千三百多貫。”

  他在趙宋軍中打熬了這麽些年,隻混了個不入流的忠訓郎,一年到頭,落在手中的錢還不足百貫。

  韓世忠比他好上一些,雖然生擒方臘的功勞被辛興宗搶了去,但有楊惟忠仗義執言,宋徽宗還是賞了他一個從八品的秉義郎。

  可趙宋武官地位低下,待遇與文官天差地別,尤其是他這樣的低階武官,也就比吳玠多個百來貫。

  一時間,吳玠與韓世忠二人心頭感動。

  錢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們感受到了尊重。

  甭管是不是降將,也甭管是不是武官,統統一視同仁。

  李南嘉和匡子新還是第一次參加朝會,有些不適應。

  她對錢倒是不在意,當慣了匪寇,對金錢沒甚麽概念,好日子過得,粗茶淡飯也過得,因此拿了紅包後便塞入懷中。

  倒是一旁的匡子新,眼中帶著興奮之色。

  感受著紅包的厚度,他心裡琢磨著,是時候該娶妻生子了。

  一則是他年紀也不小了,二則是怕耽誤自家四姐兒。

  畢竟他不成家,四姐兒也沒法嫁給九哥。

  待分紅發完,韓楨單手虛壓。

  見狀,大殿內的文武官員立刻閉上嘴。
    韓楨朗聲道:“過兩日就是年節,照例休沐七日,各部各院自行安排值差的官員和補官。軍部與內閣一眾官員留下,其余人散了罷。”

  “臣告退!”

  聞言,一眾文官紛紛起身,躬身一禮後,邁步走出大殿。

  很快,大殿內就只剩下趙霆、史文輝,以及軍部下轄的一眾武官。

  聶東等人收斂起笑意,面色凝重的看向韓楨。

  韓楨緩緩開口道:“天祚帝耶律延禧十五日前於應州新城外六十裡被俘,如今正在被押解去會寧府的路上。耶律大石率領二百殘部,逃亡西域。”

  盡管他們心裡已經隱隱有了猜測,但此刻聽到韓楨親口說出這個消息,還是忍不住一陣恍惚。

  耶律延禧被俘,意味著盤恆在北方二百一十余年的遼國,徹底滅亡!
  至此,世上再無遼國。

  後世的史書上,對此事可能僅僅只有寥寥幾個字描述。

  【保大四年,天祚帝被俘,遼國亡。】

  但對於趙霆等人來說,一個龐大的王朝滅亡,所帶來的衝擊和震撼,實在太大了。

  旁的不說,就說軍部的一眾武將,幾乎所有人年少之時,都將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視為畢生所願。

  尤其是韓世忠與吳玠,親身參與過兩次北伐。

  那兩次慘敗,讓他們刻骨銘心,暗暗發誓,一定會一雪前恥。

  而現在,昔日的強敵忽然就沒了,彷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

  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在心頭縈繞。

  短暫的失神後,聶東出聲道:“天祚帝被俘,金人南下的腳步恐會提前。”

  劉錡點頭附和道:“確實如此,我等該早做準備,提前備戰。”

  “金人要打,但趙宋也不得不防。”

  韓楨頓了頓,繼續分析道:“大名、應天、興仁三府囤積了十五萬宋兵,至少要留下三萬兵力駐守邊關,方能保證後方安全。也就是說,我們狙擊金人南下的兵力,只有三萬余,算上輔軍也不過才四萬。”

  出兵伐金,是一早就定下的戰略。

  其一是唇亡齒寒,防止金人滅宋後,轉頭集結兵力,將山東拿下。

  所以,必須在金人兵分兩路時,斷其一臂。

  一旦打退自燕雲而下的金兵,攻守便會瞬間易行,韓楨將手握這場亂戰的主動權。

  是進是退,全在他一念之間。

  其二,則是掌握大義,為東進京畿造勢。

  其三,挾大敗金兵的威勢,東進之路會更加順利。

  韓楨高呼一聲:“來人,上輿圖!”

  下一刻,兩名補官抬著一扇巨大的屏風邁入大殿。

  屏風之上,印著一副北地輿圖。

  韓楨對情報極為重視,這副輿圖是斥候營的斥候們,近一年的成果。

  大至山川河流,小至村莊池塘,都標注的一清二楚。

  甚至,在軍營的白虎堂中,還有一個巨大的立體沙盤。

  韓世忠上前一步,抱拳道:“縣長,金人騎兵強悍,且數量眾多,鐵浮屠、拐子馬不下三萬。我青州軍雖也有騎兵,但數量處於劣勢,因此阻擊地點一定不能放在山東周邊,否則金人必定會派遣騎兵,襲擾山東諸州,致使後院失火。”

  “因此,末將認為,戰場當選在塘濼防線,即便沒有擋住金人,山東也有足夠的時間應對。”

  塘濼防線,又稱水長城,乃是趙宋在河北之地的最後一道防線。

  因失去燕雲十六州,趙宋面對遼國,幾乎無天險可守。

  尤其是高梁河車神連續兩次北伐失敗,讓趙宋朝野人心惶惶。

  大臣何承矩上疏,提議在保定等地,修建水網。

  所謂塘濼,是由溝渠、河泊、水澤、水田等所構成的一種水網的總稱。

  最終耗時三十年,修建了這條水長城。

  整個塘濼防線西起西塘(北京),東至泥沽海口(津軍糧城泥沽村),綿亙七座軍州。沿途匯集了河流19條,澱泊30個,其全線分為了8個區段,設置堡壘26座。

  該防線深不可度馬,淺不可載舟,能夠有效限制契丹騎兵南下。

  韓世忠將戰場選在此地,能最大限度的抑製金人騎兵,同時將野戰炮的陣地戰威力,發揮到極致。

  “末將附議!”

  “末將附議!”

  聶東、劉錡等人紛紛表示讚同。

  事實上,這段時日一眾將領可沒閑著,經常在沙盤上推演戰局。

  將戰場選在塘濼防線,是他們共同商議的結果。

  看著輿圖,史文輝皺眉道:“若是選在此地,地形確實對我等有利,可弊端在於後勤補給將會被拉長,足有四五百裡之遙。如此長的補給線,一則糜費過多,二則金人定然會派遣小股騎兵襲擾。”

  四五百裡的路程,運送十車糧草,路上最起碼要損耗五車。

  還得時刻防備金人騎兵突襲。

  “補給之事不必擔心。”

  韓楨語氣中透著自信,目光落在匡子新與李南嘉身上。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