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在現代留過學》第582章 大和尚的錢,三七分帳
   第582章 大和尚的錢,三七分帳
  文彥博和韓絳正說著話,坐在他身旁的馮京,則在小心翼翼的拿著眼角余光觀察著殿上簾中的情況。

  因為他發現向太后似乎和太皇太后說了一句什麽話。

  然後,便看到了向太后起身,走向內寢的動靜。

  於是,馮京趕緊拉了拉文彥博的袖子。

  後者頓時明白了過來,閉上嘴巴。

  其他元老、宰執也都若有所思,將手中的奏疏放下來。

  果不其然,片刻後,便聽到大貂鐺石得一的聲音:“官家升殿,群臣恭迎。”

  馮京連忙起身,將朝笏拿在手中,其他元老宰執也都站起身來。

  便看到,穿著素白絳紗袍,戴著折角襆頭的小官家,在向太后以及帶禦器械的內臣簇擁下,自一側回廊,進入簾中。

  馮京趕緊持芴上前,跟著人群拜了四拜:“臣等恭迎官家升殿。”

  “韓子華!汝這老匹夫!”他在心中暗罵一聲。

  他也是沒有辦法。

  馮京想起了在大名府的韓維,這位和他一樣,也是做夢都想回朝。

  所以,將來拜相,還是會從在外的重臣裡選。

  “保寧軍節度使、判河南府臣京,方才便有進言,言故司空、韓文忠公,曾於慶歷中,受命安撫京東災民,著有《青州賑濟策》一書,其中條貫皆在……”

  剩下的執政裡,幾乎沒有可以穩穩接任宰相位置的。

  然而,馮京也知道,這就是官場、都堂!
  當年,他為了升官,連泰山富弼都能當眾指斥為奸邪。

  就連禦史台的烏鴉,馮京都感覺,比從前溫柔、順眼了許多。

  這一上來就檢討?
  馮京眼皮子跳了一下,心中浮現了一句話。

  而元老重臣……

  心中想著這些,馮京就只聽那簾中的小官家道:“朕今日一時失態,讓兩宮慈聖以及諸位髃臣擔憂,實在是慚愧。”

  只不過,過去是虛應故事,如今連馮京自己也忍不住帶了些真心。

  宰執中,左相韓絳、右相呂公著,都是這一兩年就會退的。

  動輒指斥奸相、邪法的現象,如今已很少見了。

  京東路的熊本、開封府的蔡京、揚州的曾布,一地雞毛啊。

  便見著韓絳起身,持芴而拜:“依老臣愚見,當循故事舊例,命有司善治條貫……”

  “謝陛下恩。”群臣再拜,馮京慢悠悠的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來。

  烏鴉們雖然依舊胍噪,但很少有人再會隨便給人扣大帽子。

  在這個過程中,文彥博似乎回頭看了他一眼。

  子曰:吾日三省其身!
  標準的儒家聖君做派,也是自古以來,士大夫們對皇帝的要求。

  這是標準的回答。

  馮京趕緊跟著文彥博一起起身,持芴而拜:“陛下心懷萬民,行仁布德,臣等誠惶誠恐,唯乞陛下,保重禦體,為社稷留心聖體。”

  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後,馮京跟著群臣,坐了回去。

  小官家坐下來後,便開口道:“公等免禮,都坐下來說話吧。”

  官場上最忌諱的就是朝秦暮楚,搖擺不定。

  所有人都爛熟於心的事情。

  但乃兄韓絳未退之前,他是回不來的。

  治平、熙寧大臣裡,那些有望執政的‘年輕人’也在蠢蠢欲動。

  沒有辦法,馮京只能硬著頭皮起身,拜道:“奏知陛下,臣先泰山大人所留《青州賑濟策》共三卷,今原稿在其子紹庭之手,臣鬥膽,乞陛下降詔,取來此書,以備朝廷參略。”

  新黨、舊黨,雖然依舊互相攻訐對方。

  也不知道是個什麽意思?
  馮京正揣度著文彥博的意思,就聽著簾中的小官家道:“公等既入宮了,便議一議淮南路的善後處置辦法罷!”

  江寧的王安禮,聽說也在準備致仕,想要回朝當個元老,給天子顧問參謀。

  “左相!”他直接點名:“公乃左相,朕之臂膀,且來談談,都堂的意見。”

  如今,韓絳拿著他做筏子,借他人頭一用,合情合理。

  如此複雜的局面,別說是少年天子,就是成年君主,也未必能控制得住。

  蒲宗孟、呂惠卿、王存、韓忠彥,也在蠢蠢欲動。

  這樣的好皇帝,太罕見了。

  馮京被韓絳點名,隻覺頭皮發麻。

  他對著這個殿中打量一番。

  然而,這位小官家卻控住了。不止控住了,還讓都堂沒有如元豐時代一樣亂糟糟。

  蔡確、章惇,呼聲最高。

  尤其是他這樣名聲不好的大臣,一旦坐實了搖擺不定的罪名,一個奸臣的帽子就能直接被人扣上來。

  所以,多年的宦海經驗,讓他深知,這個事情哪怕做錯了,也比反悔強。

  只聽簾中的小官家沉吟了片刻,就道:“馮公所言,甚合朕意。”

  “就是……當年富文忠公在青州,是救水患,而今淮南乃是旱災。”

  馮京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道:“老臣愚以為,災雖不同,然善後之法,總是相通的。”

  他話音剛落,右相呂公著就施施然起身,道:“奏知陛下、兩宮慈聖,富文忠公安撫青州,雖是國朝典范,然其距今已有數十年……且淮南形勢,與青州不同,或不可一概而論。”

  看上去,呂公著很客觀。

  但實際上,還是拿著他做筏子。

  偏他還沒有辦法回嘴,只能說道:“即使已過數十年,縱然淮南情弊不同於京東,然而賑災、善後,總是相通的。”

  “譬如災後災民流離失所,無所衣著,祖宗以來,便皆招刺青壯。”

  “又如百姓無食,開常平倉以活……”

  等他說完,馮京就發現,殿上的宰執看他的眼神,有些奇怪。

  我說錯了什麽?
  馮京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招刺青壯就不必了。”簾中的小官家在沉吟片刻後,忽然說道:“早在四月初,朕命宋用臣南下,以蔡卞為都大江淮六路發運副使時,就已下聖旨,命戶部與封樁庫,各撥一百萬貫為本,命蔡卞、宋用臣,招淮南災民青壯,以為治河、修渠之工,並以汴京工價支給其工錢,一半給錢,一半支米。”

  這正是淮南路,雖然大旱,但是,民間卻保持了穩定的緣故。

  大量青壯,都被招入了修河、治渠的工地上。

  不止如此,宋用臣還組織他們,修了道路、橋梁、驛站,修葺了淮南各地的官衙、倉庫。

  甚至在當地,就地取材,製造了大量的獨輪車這樣的人力運輸工具。

  青壯有了工作,能拿到工錢和救命的糧食。

  就不會鬧事!
  馮京聽著,大驚不已。

  因為在過去,雖然大宋朝廷在征發青壯的時候,也都給錢。

  但,各個地方給的工錢是不同的。

  像是汴京,招募一個青壯去修河,一天工錢就是兩百起步,正常的話重體力勞動,非得兩百三十錢以上,才能招募到人。

  但在河南府,一個青壯的工錢就斷崖式下跌到一百錢一天。

  在永興軍那邊,七八十錢就可以雇傭一個青壯了。

  馮京記得,當年他在永興軍的時候,為了雇傭青壯去沿邊修城寨。

  曾開出了每日支給一百文的重賞,但應者寥寥,最後只能加米每天兩升,才勉強雇到了人。

  但這些都是太平時節的正常工價。

  像淮南路這樣遭了災的地方,工價定會斷崖式下跌。

  甚至,官府只要給頓吃的,就有的是人願意乾活!
  你不乾,有的是人願意乾!
  然而,這位官家,卻撥出兩百萬貫,還肯用汴京工價給淮南災民結算工錢?
  雖然一半折米,但這也是破天荒的事情了。

  什麽時候,大宋朝廷這麽大方了?
  但他哪裡知道趙煦雖然開出了高價。

  然而,工人們在工地上消費同樣高啊。

  特別是那些當地的奢遮人家家裡的公子哥,在勾欄、賭場裡,常常一擲千金。

  又因為大旱,淮南本地的地方保護主義被削弱。

  於是,魚乾與海鹽,順勢湧入。

  正好,工人們手裡頭有錢,這使得他們可以消費得起魚乾、海鹽。

  於是,一個大市場就這樣形成了。

  同時,那兩百萬貫的撥款,則順著這條生態鏈,最終流向了京東和兩浙路,進一步促進了當地的漁業與造船業。

  有市場,有需求,官方還在大開綠燈,甚至鼓勵大家夥擼起袖子加油乾,京東路和兩浙路的造船與漁業生態,通過這場大旱,飛速發展。

  那兩百萬貫,撬動的民間財富和資本,少說在千萬貫!
  又因為民間多了兩百萬貫的銅錢的潤滑,所以商品經濟,卻奇跡的沒有受到影響。

  一些地方的手工業,甚至出現了逆勢增長。
    當然了,農業生產,還是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數十萬頃土地受災其中一半以上歉收、絕收。

  這直接帶來連鎖反應。

  當地的中小地主,被這一波直接乾廢。

  祖輩幾代人的積累,一朝清空,甚至直接跌入了破產的困境中。

  馮京哪裡知道這些邸報上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但,他還是迅速反應了過來,連忙拜道:“老臣朽鈍,乞陛下治罪。”

  青壯有工錢,還能拿到米。

  招刺和開常平倉的事情,就不需要提了。

  因為,朝廷已經通過招募他們做工,完成了安撫、賑濟。

  一般來說,做到這個地步,官府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責任了。

  這可是天災!
  死個幾千上萬的老弱婦孺很正常,地方經濟凋敝幾年也很正常。

  所以,小官家還想做什麽?
  難不成……他還想恢復受災地區的生產?
  這……可能嗎?

  便只聽簾中的小官家說道:“馮公何罪之有?”

  “正好,朕經此一事,欲集天下救災、備災、善後諸事,備為一書,刊印天下,以為天下大臣必讀之書,更欲在京中,於太學之中,別立一課,專授太學生備災、救災、善後措施。”

  “公乃元老,三朝重臣,不知可願主持編修此書?並在之後,主持太學此課?”

  馮京聽著,心中火熱無比,當即就拜道:“老臣萬死不辭!”

  這可是好差事!

  不僅僅可以借此留在京中,以元老的身份輔政。

  同時,這主持修一部集天下備災、救災、善後條例的書冊,作為天下官員必讀之書。

  日後,還要在太學之中,別開一門,讓他來主持這一門新的太學科目的建設。

  這是在送他馮當世留名青史,贏得不朽啊!
  馮京心中頓時美滋滋的。

  隻覺當朝官家,真乃聖主明君,確是知人善用。

  同時,在心中更加後悔去年自己因為膽小而提桶跑路的事情。

  其他宰執、元老,也都在此時,拿著異樣的眼光,審視著馮京。

  “這錦毛鼠,到底走了什麽運道?”就連文彥博都忍不住審視起來。

  卻如何知道,趙煦是在酬謝馮京在他上上輩子,為了幫他這個少主立威,拿著自己的喪事陪著表演,掀起同文館一案的功勞?

  端坐在簾中,趙煦看著殿上的馮京歡天喜地的模樣。

  “人皆言,馮當世錦毛鼠也。”

  “可幾人能如其一般,忠心國家?”

  在趙煦的視角,馮京可是大忠臣!

  一個肯拿著自己的喪事來給皇帝當舞台的大忠臣!

  敢問,有幾個人能做到這個地步?

  馮京得了好處,自是知道,自己應該酬謝。

  怎麽酬謝呢?
  他想起了自己入京後,聽說的文彥博在京城的所作所為。

  一句話概括——元老搭台,天子唱戲!

  每每少主要做什麽,文彥博總是善解人意的出來背書,引經據典的論證,這是符合祖製,也是符合聖人之教的好事。

  特別是靖安坊的汴京學府,就是這位太師和兩位宰相,拿著自己的聲譽在士林做的保證。

  於是,馮京毫不猶豫的納頭就拜,問道:“老臣鬥膽敢問陛下,聖心以為,淮南災後善後,該如何處置?”

  趙煦一聽,立刻讚賞的看了一眼馮京。

  真不愧是頂著錦毛鼠的外號,依然不倒,反而步步高升的狀元郎!、

  於是,趙煦順著馮京的話,道:“朕年幼,不知國家、祖宗故事,然而……”

  “皇考在時,常常教導朕……”

  “聖人之教,在於仁,仁者愛人也。”

  “兩宮慈聖,保佑擁護於朕,也曾親教朕聖人之道!”他回頭,看向身後的兩宮:“太母教我,為君者,當澤被生民,以百姓福祉為己任。”

  太皇太后頓時笑起來。

  “母后也曾教我,百姓,我之子民也,大臣,我之手足也。當愛之、憐之、厚之……”

  “今淮南遭災,朝廷雖已安撫,然而,朕讀史記,觀漢賈誼言:農夫三年之耕方有一歲之積,九年之耕,方有三年之積。”

  “司馬公也曾上書進言:四民之中,農夫最苦……”

  司馬光,也就一個多月的生命了。

  不趕緊拉他出來背書,以後怎麽好拿著他的旗號出來做事?

  “故朕想著,是不是,都堂上可以安排一下,減免淮南各州受災農戶的賦稅?”

  “譬如說,免其今年、明年租稅、雜稅、免役錢……”

  減稅、免除加征,這是滿清的弘歷,能夠在窮奢極欲,不斷對外用兵,且大興文字獄的情況下,依然能坐穩江山的原因!

  趙煦當然要學!

  這是最好的維穩的辦法!
  農民遭了災,就直接免稅,給與其休養生息和恢復元氣的時間。

  群臣聽著,卻是面面相覷。

  免租稅還好,這本來就是慣例。

  但免役錢和其他加征,卻很難做到。

  因為這些錢,其實是維持地方官府運轉的資金。

  可是,沒有人敢反對。

  甚至連質疑也不敢有!
  群臣只能俯首恭拜:“陛下聖明。”

  就是韓絳和呂公著,深感頭皮發麻。

  沒了錢,地方官府怎麽運轉?

  戶部拿錢嗎?
  拿不出的!

  只能加稅!

  但加給誰?

  江南路?兩浙路?還是京東都路?

  反正不會是開封府!

  趙煦卻是微笑著,繼續說道:“此外,考慮到免除了淮南諸州的加征雜稅以及免役錢,地方州縣恐無錢運轉,朕想著,是不是還可以降詔,鼓勵天下義商、義民,踴躍捐獻錢米以輸淮南?”

  “同時,為免淮南婦孺,受凍綏之苦,是不是可以由京中有司,派員往淮南,招募善織、善紡之婦孺入京,充為女工?”

  趙煦圖窮匕見,說出了他的目的。

  這是一個組合拳。

  號召義商、義民,踴躍捐款,補助淮南官府運轉資金。

  這實際上,是衝著大和尚們的質庫去的。

  自然會有義商、義民,毀家紓難。

  趙煦連托都已經找好了。

  就等著都堂通過,然後下詔公布,然後托們出現,造出聲勢。

  配合著開封府施加的壓力,逼著大和尚們低頭、掏錢,同時交出他們手裡的質庫。

  這就叫士紳的錢,如數奉還,大和尚的錢,三七分帳。

  當然了,事情不會做絕。

  趙煦也需要大和尚們在宗教領域的支持、配合。

  所以會點到為止,不會把韭菜根都給割掉,會給大和尚們留下點湯湯水水。

  但他們想要繼續壟斷大宋金融、典當、貸款行業,就是做夢了。

  這塊肥肉,趙煦已經分好了。

  至於招募婦孺入京,這是樓草大兔子順手為之,同時也是在為即將入京的熙河棉花做準備。

  紡織業,在現代依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如今,更不會有例外!
  而熙河的棉花,廣西的蔗糖,可是承擔著,作為新的國家財政收入來源的重任。

  特別是棉花!
  只要掌握原料,就可以實現壟斷!

  而棉布,就是錢!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