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從巨魔部落到精靈帝國》第366章 空間折躍與坦途
  第366章 空間折躍與坦途

  僅以現階段的視角出發,三星系統所具備的混亂軌道、導致比臨1內除恆星風中所蘊含的元素外,就再無其余值得一提的物質資源可言;

  這種混亂對恆星自體而言或許很尋常,但在那些曾經可能存在於系統內的行星體眼中,卻是一種足以將它們甩飛的不可被承受之重
  而如今造訪此處的精靈學者們,雖未能搞清過去是否有過行星的存在,但至少在當下的所見所聞中,這裡不存在除恆星外的大型資源類星體,自然也就沒有了現實意義上的太多開發價值;
  也因此,前來的探索要塞並未攜帶單純的移民單位,其內載員或是肩負著科研使命的學者、或是負責維護虛實造物的工程師,其余還有部分軍方與探索部門的成員,以及供應諸方所需的相應物資補給。

  而在此地這般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也還要堅持派員前來探索的原因,除了是計劃用外圍僅存的那些小天體來製造聖光發射器,從而將這裡建設為邁向更遠處的空間中轉站外,更多的還在於對恆星系統本身的研究,而共和國也的確因此獲得了遠超此前所設想的成果。

  初時,要塞抵達目標並與迷失者1號完成了對接融合後,便有無數艘中小型飛船從其內分路出發;
  其中一部分,前往了近日點展開自身並收集恆星風物質;

  而另一部分則前往了小天體帶,準備與來時在那裡專門分裂出的要塞結構相配合著,逐步去完成對聖光陣列所需物資的開發與搜集。

  且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科考船飛向了三顆恆星附近,其內乘員們則俱都是些完成了深度融合、並再行分身的高階施法者;
  他們所肩負的任務,自然便是對恆星體系的內面擾動進行觀測。

  於是,亂而有序的建設與科考行動便在此間漸漸展開,就連本打算向更遠星域邁進的涅斯塔也暫時選擇了留下;
  他準備在靠自身精加工能力加速中轉站建設的同時,順便用那實時算力上漲但觀測深度卻下降的魔晶視覺,對三星系統進行大致的擾動觀察。

  ~~~~~~
  已知的是,就連真空都不是真的空、反而還蘊含有著無窮的背景信息干擾,更遑論其余複雜的物質結構
  所以在進行內面觀測時,便需要在這層層干擾的存在下去識別特定的目標信息,並將之記憶後回到外界完成分析。

  在此前,能讓高階施法者們觀測的恆星就只有太陽而已,有很多細節會因缺乏對比而無法被確定信息源頭;

  但現在,當比鄰1內的這三顆恆星被納入至了觀測范圍後,新對比途徑的出現讓學者們有了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質上,這三顆恆星雖和太陽並無太大的區別、都是些正處於壯年階段的主序星,只是在質量與空間坐標等方面存在有各自的差異;
  但僅只是如此也罷,就已經讓高階施法者們感到了獲益良多.
  借此,他們得以部分的補齊了許多擾動數據,一些似是而非的狀況也因之被看清,然後在聚變反應、重力、質量、空間扭曲、引力干涉等很多方面,都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並梳理了相關的知識與應用狀況;
  比如,聚變堆與仿重力技術就因此而取得了可觀的突破;
  但比之更為重要的,則是在空間和引力方面所得到的收獲.
  三星的運行不但賴於它們彼此間的引力關系,就連那些更為遙遠星體也跨越著無限的距離,從未知星域將自身的影響力作用在了此處,並與前者共同維系起了整個內外體系的穩定運轉。

  對於太陽而言雖也是如此,但大質量星體間的引力連接在此處被展現的更為直白一些,且其彼此的間距也為觀測提供了重要數據。

  以施法者與大小飛船作為應用終端,學者們展開了‘從母星處借力三星’、‘從比臨1借力太陽’的對比術法實驗,從而更為顯著的看清了質量干涉下的空間變化、遙遠星體間的引力干涉關系、以及被施法者與銘文借力之恆星在內面的擾動反饋;
  並且,學者們也在此番展開的實驗與同步觀測中,對尚未被納入至統一力體系的‘引力’概念,又多了幾分更為深刻的認知。

  而除了對認知和學識層面的影響外,這般針對引力與空間所展開的實驗與觀測結果,也在應用技術方面展現出了與之受重視程度相匹配、甚至更勝一籌的價值.
  價值其一,變頻引擎的引力場干涉能力不再有距離限制;

  雖說目標的遠近依舊在事實上影響著具體干涉能力,但嚴格而言卻已不再是‘能與不能’的界限,而變成了效率、能耗、以及程度上的指標;
  且經過改造的引擎可以在能源的投入下,在無有光帆作為初始動力的情況下,將要塞用月余時間提速至0.5倍於光的程度;

  雖和此前的光帆+變頻尚有著一定的差距,卻也足以作為一種獨立的推進系統進行單獨應用。

  價值其二,學者們又因之而誕生了一種新想法、並付諸了實踐.
  已知空間是種十分穩定的結構,即便共和國用所有能源輸出功率為代價做出嘗試,也還沒辦法制造出想象中可能存在的‘蟲洞’;
  但觀測視界內的四顆恆星,卻又用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其同時又具備有‘柔韌’屬性,它們的質量總能在自身所在的區域中、形成一處不同尋常的空間凹陷。

  所以學者們便想到,既然‘撕裂空間製造蟲洞’的念想暫時沒辦法去實現,那何不退而求其次在‘扭曲’上想一想辦法?
  即便光速依舊是理論上那個無法被超越的速度極限,但此番並不是要去尋求直接對光的超越,而是在謀求對速度之承載者、也即是空間本身的扭曲,而借此是否就能獲得更高的‘實際航速’、並達成超越光速的目的?
  像恆星那般的巨型‘深坑’暫時還無法去模擬,但通過仿重力與引力牽扯卻能製造出相同類型的微型陷坑,如果能將這之集中的作用於航道上,以一種‘邊走邊折’的形式於前方不斷製造空間扭曲場,或許就能以另一種形式達成目的;
  而抱著這種期待的心情,學者們就開始了對這種理念的嘗試
  在初期,他們渡過了一段十分艱難的求索過程,因為現有的可觀測對象還是太過稀少,且質量方面也並不算太強力;

  但當比鄰3、比鄰2、比鄰4、比鄰5探索艦陸續抵達目標後,那一顆又一顆的恆星體便進入了隨船高階施法者們的視線當中,從而再次增加了學者們的擾動數據庫;

  且這般變化所造成的影響是顯著的,尤其是中子星以它那似是能將空間都鑽破的存在感,成為了此番技術進步的最大推手。

  其所顯現的強悍引力場擾動,不但在先前積累的促進下、讓變頻引擎的速度被抬升至0.7倍於光的程度,且還讓共和國的仿重力與空間技術發生了一次質變;
  而這種質變所帶來的數據與術法底蘊,就讓設想中的‘邊折邊行’有了能夠被實現的基礎,並在研究中誕生了堪用的術法模板、以及由此而生的銘文器械;
  於是,技術探索得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過程中,一艘安裝有驗證引擎的小飛船,在自認為航行了1000公裡左右時停下;
  但於外界而言,它所駛過的真實距離卻是1100公裡,之間所存在的差額便是新技術所達成的‘折躍’效果。

  且對於沒有經過優化的‘初號機’而言,能在能源、功率、算法的重重限制下,最終達到這般數據已經是很不錯的一種成果。

  在其後,實驗又在中型與大型飛船中完成,在小型與中型要塞中也進行了驗證,且最終一路來到了‘該上大型要塞’的時刻;

  及至此時,學者們已將這種新技術的應用終端命名為了‘空間折躍引擎’,且其在程度、頻率、能耗等方面的性能也被認為足以堪用,並被進行了充分的安全性測試;
  於是,最急需這種能力的一艘大型要塞就被挑中,成為了第一個被進行技術更新的對象
  ~~~~~~~~~~
  參與了折躍引擎開發項目的學者們,以投影形態來到了於漫長旅途中掙扎的黑洞探索要塞當中,並匯同涅斯塔在此處的分身、以及粗牙等同船的施法者們,一起展開了針對性的改造行動。

  於要塞還保持著高速飛行的狀態下,他們利用庫存的材料專門製造了一批‘折躍變頻複合引擎’,並在進行了細致的規劃後、將之妥善布局在了艦體空間之內。

  而後,這艘要塞就在共和國裡裡外外數十億雙眼睛的矚目下,第一次於自己身上啟動了這個新的技術應用.
  霎時間,周邊的星空都仿佛發生了某種扭曲,但要塞內部的精靈們卻並未因此而誕出太多的感受,並恍若未覺般彼此對視著發出了‘是否生效’的疑問;

  至少,儀表盤上所顯示的數據依舊為‘0.7倍光速’.
  但假若能在外界進行觀測的話,就會發現其正以一種此前所無法想象的高速、以一種十分奇怪的狀態不斷行進著,且過程中並無如過去那般花費很長時間、去一點點積累速度的歷程,而是瞬時間就被進行的大幅度的提速。

  第一檔,從初時的0.7倍一躍升至了0.9倍;
  第二檔,隨著銘文效果輸出率的提升、光速就這般被毫無波瀾的突破,而要塞的空間坐標變更率也在瞬時間,就一躍跳至了1.5倍於光的程度;

  第三檔,能源輸出率繼續攀升、引擎效果頻次再升、要塞智腦的控制效率提高,而空間坐標變更率也達到了2.5倍於光的水平;

  及至最後的第四檔時,隨著所有相關影響因子的最大額輸出,要塞的外測數據終於停止在了3.5倍於光速的水準,而這便也是當下真正的速度頂點。

  與此同時,其內對於速度的感知卻依舊未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化發生,在以飛船自身為出發點所進行的任何傳統探測中,其速度都還保持在先前所能達到的0.7倍光速左右;
  但外部觀測的結果卻是相當的明確.
  事實上,‘外部’與被扭曲的空間才是處於同一視界內的存在,反而是要塞自身的狀態才為真正的不正常.
  在其不斷前行的過程中,要塞自體一直都處在一種時而清晰、時而朦朧的狀態;
  每一次的‘清晰’,都代表著前次折躍的結束與下次折躍的準備;
  而每一次‘朦朧’則意味著折躍過程的正在被進行,且扭曲的空間會似是一層泡泡般將折躍中的要塞包裹,使之看上去就顯得極為虛幻。

  這般感覺雖顯得有些玄奇與夢幻,但其實也意味技術中存在有明顯的不足
  因為在理論上,一直處於‘朦朧’狀態才是其最佳的行進模式,因為那代表著折躍在毫無間斷的情況下被持續進行;

  而現在這似是捉迷藏般時隱時現,則意味著引擎的折躍效果在啟動頻次方面,還未能達到相同‘程度’內的最佳水準。

  但暫時而言,這種程度也就足夠用了.
  在綜合了多方數據進行演算後可知,其能夠以要塞的本動速度為基形成5倍的相對速度,且隻現在能隻依靠廣域變頻牽引能力、就達成0.7倍於光的基礎本動速度;

  也即是說,光帆推進系統便在這般出乎意料的狀況中、於誰都沒能想象到的時間點下,暫且退出了星際航行的舞台;
  或許,此前所製造的那些聖光發生器從今往後就該改行,以防禦性武器的面目去發揮自身余熱了。

  對於共和國來說,此般變化當然是一件好事.
  首先,這大大增強了己方在恆星際航行時的靈活性,在前往未開發星域展開探索時將不必再為歸途而擔憂,也不必吝嗇於在中途降低自己的航速;
  其次,對40光年范圍甚至更遠區域中恆星群的探索與開發,將會比預期來的耗時更短難度更低,並因此收獲大量的物質資源、以及新的觀測對象;
  最後,新的觀測對象也意味著收獲新知識、改進舊知識,而技術能力也會因此得到提升,如這還僅是初旦的新引擎,就會在更多數據樣本的積累下、於相輔相成中取得新突破。

  至於現下,亦有止不住的歡呼聲自要塞內響起
  因為他們知道,原先估算中將會持續1300年之久的旅程,僅因這尚且沒有完全成熟的技術,就被瞬間縮短到了只需三百余年左右的程度。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