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507章 六大軍區
  第507章 六大軍區
  內閣會議結束之後,澳大拉西亞的各部門都開始繁忙了起來,準備著四年計劃中提到的各部門各自的任務,也是為自己積攢政績。

  澳大拉西亞這十多年的發展還是比較順利的,國家的各項建設都很有成效,每一屆內閣政府也都因此積攢了大量的政績。

  但話雖如此,這也代表著對於每一任內閣政府的要求也就變得更加嚴格。

  在過去和現在的發展都如此順利的情況下,如果各部門部長的工作出了任何差錯,會和之前每一屆政府的政績形成鮮明的對比,就算錯誤本身不嚴重,也會在這種對比下被放大很多倍。

  這樣的道理也就相當於著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理論了。

  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壞事,因為和之前的行為產生了過大的差異,所以會被人放大很多倍,好人也就變成了壞人。

  如果一個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同樣也會因為和之前的行為產生過大差異被放大,壞人也就變成了好人。

  在澳大拉西亞之前每一屆政府都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第一個犯錯的政府,也將遭受到史無前例的指責。

  不過,目前的澳大拉西亞政府有著阿瑟的把控,想要出問題還是很難的。

  畢竟政府發展的大方向都已經被確定,政府的思維再跳脫,也終究只能在大方向的基礎上進行小范圍的調整,這對於整個發展計劃來說是無傷大雅的,也注定影響不了太多。

  說回澳大拉西亞政府的工作,阿瑟最為重視的,還是國防部關於駐防區劃的調整。

  國防部改製之後,和原本屬下的參謀部的權力會形成製衡。這種製衡對於國家的發展是否有利,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驗證。

  不過好消息是,目前的澳大拉西亞還有試錯的空間,有著阿瑟的把控,再加上距離戰爭還很遙遠,完全可以試探出適合澳大拉西亞的體制。

  在國防部負責擴建軍隊的情況下,參謀部也沒有閑著,開啟了關於澳大拉西亞軍隊駐防區劃的討論。

  澳大拉西亞的范圍實在太大,注定要被劃分為好幾個軍區來駐扎。

  之前的澳大拉西亞是分為本土加殖民地的方式駐防,主力軍隊大部分都在本土,殖民地駐扎的是殖民地軍隊和駐軍。

  而現在,參謀部決定采用更加先進的軍區劃分。每個軍區單獨設立司令部和參謀部,並且都擁有海陸空三軍的部署,確保單個軍區的戰鬥力。

  最先被確定的,自然就是本土軍區了。

  本土軍區隻包括澳大利亞,駐防為:步兵1-5師,騎兵1師,炮兵1師,坦克師共計13.5萬人。

  除了本土軍區之外,還擁有數量眾多的海外軍區,分別為:
  新西蘭軍區:步兵6-7師共計3.2萬人。

  太平洋軍區:包含兩個太平洋領地,所羅門群島,斐濟和新喀裡多尼亞,駐扎步兵8師共計1.6萬人。

  新幾內亞軍區:包含整個新幾內亞殖民地,駐扎步兵9師,騎兵2師共計3.1萬人。

  北部軍區:包含蘇拉威西島,皇家領地和帝汶,駐扎步兵10師,共計1.6萬人。

  波斯灣軍區:包含整個波斯灣領地,駐扎步兵11-12師,騎兵3師,炮兵2師,共計5.5萬人。

  如此一來,整個澳大拉西亞被分為了六個軍區,每個軍區單獨設立司令部和參謀部,並且都擁有海陸軍空三軍的配置。

  當然,不可能每個軍區都有大規模的海軍駐扎。實際上,擁有海軍駐扎的只有本土軍區,太平洋軍區和波斯灣軍區三個,其他的都只是擁有一些小規模的巡邏隊伍,船隻數量不會太多,並且噸位都在千噸左右。

  至於空軍,這是每個軍區都要駐扎的,並且每個軍區的空軍數量都不少。

  雖然阿瑟沒有大規模裝備飛機的計劃,但澳大拉西亞現有的飛機數量也突破了1500架,阿瑟自然也毫不客氣的全部裝備到了軍區。

  當然,部分飛機因為不方便暴露的原因,全部裝備在本土軍區。

  剩下的500架左右的一二代軍事飛機,平均每個軍區駐扎100架飛機,也算是有了一定的防空和空中戰鬥能力。

  六個軍區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從海陸空三軍的配比上就能看出一些意味。

  首先是駐扎海軍比較多的太平洋軍區,這裡有著大量的太平洋島嶼,再加上要防備太平洋東部的美國,因此擁有一定數量的海軍是很有必要的。
    波斯灣軍區自然也不用多說,是澳大拉西亞最重要的石油產區,經濟價值甚至無可計數,澳大拉西亞自然不能失去這片地區。

  最後一個擁有大規模海軍駐扎的就是本土軍區了。

  本土軍區承擔著澳大拉西亞核心地區的防務工作,也能保護澳大拉西亞的海岸。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本土的防禦工作都是最重要的,本土擁有數量最多的海陸空三軍也是必然。

  太平洋軍區負責太平洋,波斯灣軍區負責印度洋,本土軍區負責周圍的領海,三大軍區互相合作也能穩固澳大拉西亞的海洋權益。

  將人數龐大的軍隊拆分到各個軍區,也能方便每個軍區之間的管理。

  不出意外的話,等到每個軍區都部署完成,軍區司令大概率是中將軍銜,來確保軍區司令對於各個師的師長都擁有指揮權。

  當然,軍區的參謀長軍銜就要稍低一級,大概率是少將左右。

  為了保持和軍區司令的區別,國防部部長以及參謀部總參謀長的軍銜也要被提高到上將級別。

  這也是軍隊擴張帶給諸多軍官的好處,隨著高級軍官職位的增加,一部分人的升遷也是必然的事情。

  而國防部長和總參謀長作為澳大拉西亞軍銜最高的兩個人物(僅次於阿瑟掛名的三軍總元帥),他們的級別也自然要被相應的提高。

  說到阿瑟的三軍總元帥的軍銜,在特殊時期還真的不只是一個名頭而已。

  作為澳大拉西亞的三軍總元帥和軍隊效忠對象,阿瑟有權利在特殊時刻掌控軍隊的主揮權,並且在任何時刻,無論是國防部還是參謀部,他們的大計劃必須要經過阿瑟的審批同意。

  這也是阿瑟作為君主,帶給國防部和參謀部的權力製約。

  雖然阿瑟一般時候也不會去幹涉軍隊的運行,掌控著這至高權力的寶劍,就不用擔心像德國那樣,會發生軍方架空君主的事情。

  威廉二世之所以被架空,總的來說還是因為德國的容克貴族太過龐大,歷史也太過悠久。

  哪怕依然沒有爆發,容克貴族也控制了德國的方方面面,早已經成了德國的龐大勢力。

  而澳大拉西亞自然沒有這樣的煩惱。但將來會誕生很多因為軍功成為貴族的人,這些新貴族也會牢牢的掌控在阿瑟的手中。

  沒有阿瑟,澳大拉西亞的新貴族也不不會被其他國家承認,新貴族也就沒有權力。

  這和歐洲的傳統貴族是完全不相同的,也是澳大拉西亞避免貴族做大做強的權衡。

  這些新貴族在沒有阿瑟的支持的情況下,是根本不可能成長為龐大的階級的。

  他們想要獲得源源不斷的權力,就必須依靠在阿瑟的統治之下。

  這對於阿瑟來說也是有好處的,畢竟有著更多的人支持,阿瑟的王權才會更加的穩固。

  隨著飛機的發展,能夠發現一點,那就是飛機在澳大拉西亞已經很普及。

  當然這裡的普及指的不是在民間的普及,而是在軍隊和政府方面的普及。

  特別是飛機普及到各大軍區之,各軍區之間頻繁建立機場已經成了必然。

  這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也是一件好事,畢竟飛機確實能夠加快軍隊之間的交流,而且飛機目前的安全性能也已經得到保障,至少空難率已經降得很低,基本不會發生意外。

   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