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444章 兩權對立
  第444章 兩權對立
  聖彼得堡起義成功的消息很快在俄國范圍內傳播,並且煽動了更多的城市進行大罷工和示威遊行。

  在這些進行大罷工和示威遊行的城市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示威者分成兩派,分別是工人階級和資本主義。

  聖彼得堡之後是莫斯科,隨後是周邊的各大城市和重要建設。莫斯科紅場,克裡姆林宮,莫斯科兵工廠在短短數天的時間裡被起義隊伍佔領,這場大起義已經波及到了整個俄國歐洲地區。

  一戰前的俄國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國家,最西邊是和德國瓜分的波蘭地區,最東邊達到了亞洲邊界,和美國被白令海峽分隔。

  因此,俄國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跨洲國家,不僅佔據了大片的東歐國土,並且還擁有北亞的巨大土地。

  雖然俄國的土地面積十分龐大,俄國真正精華核心的部分還是東歐。

  這次的大起義影響范圍覆蓋聖彼得堡至莫斯科一線,除了前線地區之外,幾乎大半個俄國西部地區受到影響,也可以理解為直接影響了大半個俄國。

  俄國最重要的兩個城市,一個就是目前的首都聖彼得堡,一個是之前的首都莫斯科。

  這兩座城市之間的部分也是俄國在東歐的精華部分,目前均已被起義隊伍佔據。

  工人聯盟和資本主義在煽動起義的途中大肆鼓動周邊的城市進行大罷工遊行,並且趁機安插自己的人進入其中,意圖控制這些大罷工的城市。

  在資本主義集團和工人集團有著明顯的利益分歧的前提下,誰能掌握更多的權利和將來政府的主動權,就得看大家手中控制的城市數量了。

  1916年11月15日,起義隊伍策反了波羅的海的艦隊,俄國相當一部分軍事實力被掌握在起義隊伍的手中。

  這還沒完,前線士兵對於起義同樣歡迎。甚至前線士兵還迅速成立了士兵委員會,對於軍隊的軍官進行監督。

  大量的俄國平民也歡迎這場革命,他們需要推翻沙皇制度帶給他們政治上的解放,瓜分地主的土地帶給他們經濟上的解放。

  在所有俄國平民都吃不飽飯的前提下,只要起義者能夠給他們發放糧食,他們就會無條件的擁護這些起義隊伍。

  11月16日,蘇維埃政權正式成立,並且容納了絕大多數工人政黨和布爾什維克黨,孟什維克黨。

  就在蘇維埃政權公告成立的當天,資產階級找到了被抓捕的尼古拉二世,請求尼古拉二世簽署了任命書。

  在這份任命書中,立憲民主黨人格奧爾基·葉夫根尼耶維奇·裡沃夫公爵被任命為大臣會議主席,尼古拉·尼古拉維奇被任命為俄國最高總司令。

  在拿到任命書的同時,資產階級立即宣布成立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和工人政黨成立的蘇維埃搶奪政權。

  蘇維埃政權有著大量工人的支持,而俄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獲得了包括尼古拉二世在內的舊派貴族的支持。

  一時之間,革命勝利後的俄國變得更加混亂,兩大政權並立而行,但彼此之間的行政理念卻互相對立。

  尼古拉二世並未簽署歷史上的退位宣言,畢竟此時舊派貴族和保皇派還具有相當強的勢力,蘇維埃政權和資產階級政權還沒有正式確定主次位置。

  相較於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全部由資產階級組成來看,蘇維埃政權更加分散,包含了工人階級的大部分政黨,其中最大的就是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個政黨。

  這兩個政黨也有著一定的衝突,都想獲得蘇維埃政權的領導地位。

  和堅定的建立共和政權的布爾什維克不同,孟什維克推行投降主義線路,企圖限制革命的范圍,並且認為推翻沙皇制度後合法的主人只能是資產階級。

  有著孟什維克的幫助,國家動漫臨時委員會很快替代蘇維埃政權,逐漸掌握了革命後俄國更多權力。

  1916年11月20日,俄國第一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這是一個君主立憲製臨時政府,尼古拉二世仍然保持著沙皇的地位,但卻喪失了所有行政和軍事權利。

  大地主格奧爾基·裡沃夫公爵成為了第一屆臨時政府的總理兼內務部長,其他的職位也被資產階級的各大政黨瓜分。

  但與此同時,蘇維埃政權的權利也並未全部喪失。雖然包括聖彼得堡在內的大量革命地區被臨時政府掌控,但莫斯科和周邊地區仍然在蘇維埃政權的掌控之中。

  不過,名義上的蘇維埃政權仍然依附於臨時政府的統治,只不過臨時政府對於莫斯科地區沒有實權罷了。

  俄國的革命被世界各國關注,特別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

  對德國來說,俄國的革命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俄國人困於內亂,肯定沒有足夠的力量繼續進行戰爭。

  不僅是德國擺脫多線作戰的機會,同樣也是對西線英法聯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的好機會。

  而對於英法來說,目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幹涉俄國的革命。再說了俄國目前的革命並未影響到君主製,不過是建成了類似於英國的君主立憲製國家,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假若俄國人如同歷史上法國大革命那般,推翻君主製並且對尼古拉二世處以絞刑,戰後一定會遭到英法和其他君主國家的清算。

  歐洲王室可以允許歐洲君主失去權利,但不會坐視歐洲君主被革命分子處死。

  因為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所在的國家會不會發生革命,如果對隨意處死君主的行為進行容忍,或許這一步就會發生在將來的歐洲其他君主國家身上。

  這也在時刻關注著俄國的局勢,得知臨時政府已經掌握了大部分權利之後,阿瑟這才松了一口氣。

  至少俄國的局勢還沒有崩潰到完全無法掌握的地步,雖然臨時政府是一個資本階級國家,但仍然是君主立憲製,和君主製的對立並不嚴重。

  如果被蘇維埃政權掌握了權力,這樣的共和國家對周邊鄰國傳達的理念是可怕的,對君主國家能夠造成巨大的影響。

  在臨時政府成立以後,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立即開啟了對於俄國新政府的交涉。

  協約國想要俄國繼續戰爭,哪怕只是在東線牽製德國的一部分兵力。

  同盟國想要俄國退出戰爭,這樣就能騰出手來解決西線的英法聯軍。

  好消息是,俄國臨時政府的成立還算溫和,並且臨時政府成立的依據也是來自於尼古拉二世的任命書。

  再加上真正想要推翻君主製的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權已經退到了莫斯科,臨時政府和聖彼得堡附近都處於保皇派的控制中。
    雖然目前的尼古拉二世在明面上被剝奪了大量權利,但一定的地位還是有的。

  1916年11月25日,英法俄澳意在聖彼得堡舉行了協約國會議,一方面商議協約國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一方面盡可能拉攏俄國留在戰爭中。

  為此,英法可謂是不計成本,答應了俄國新政府一筆高達50億盧布的低息貸款,並且承諾向俄國運送足夠的糧食和過冬物資,幫助俄國政府渡過難關。

  在協約國會議中,英法澳三國不斷的重申當時協約國四大列強的關系,且親口承諾不會減少一絲一毫俄國的貢獻和在戰後的利益分配。

  目前的俄國仍然是協約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協約國四大列強之一。

  很明顯,協約國開出的條件還是讓俄國政府滿意的。高達50億盧布的低息貸款,以及大量的糧食和應急物資,足以讓俄國新政府在拉攏民心的同時度過這次難關。

  而協約國所承諾的在戰後的利益分配,足以讓這些資產階級和大地主們在戰後獲得足夠的利益。

  經過長達兩天時間的會議,俄國新政府和協約國達成了協定,暫時不會退出戰爭,但也不會主動發起大規模戰役。

  俄國將在前線采取防守措施,盡量為英法拖住更多的德國軍隊。

  與此同時英法答應的貸款也要及時發放,並且各種援助物資絕不能少。

  因為民眾發動起義的原因有相當一部分是厭惡這場戰爭,為了讓廣大的平民百姓滿意,俄國新政府決定向聖彼得堡和周邊地區的所有平民免費發放一部分應急物資。

  這部分物資包括每戶家庭500斤糧食,200斤煤炭,每人一身保暖衣物以及一些藥品。

  很明顯,這樣的物資發放還是讓相當一部分俄國民眾滿意的,同時也讓俄國新政府被俄國民眾接受。

  這其實也是臨時政府的陽謀。畢竟俄國目前同時存在著兩個政府,民眾們對於兩個政府的態度一定會有差距。

  這也代表著臨時政府免費發放物資之後,蘇維埃政權必須立即頒布相同的政策,才能讓支持蘇維埃政權的平民滿意。

  畢竟大家都是為了自己能過上好日子才支持革命的,如果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絕對會有更多的人跳槽反水。

  但問題是,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在資產上的差距是天差地別的。

  臨時政府的組成者是由中小資本家,大地主,舊貴族等原來的中高層人士組成,手中掌握著俄國大量的土地和資源。

  而蘇維埃政權這邊,雖然他們也掌握著富庶的莫斯科地區,但組成蘇維埃政權的幾大政黨全部都是由普通工人組成的,手中所掌握的資本並不雄厚。

  再加上俄國臨時政府有著來自協約國的大力支持,而蘇維埃政權幾乎被所有歐洲君主國家敵視。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福利政策方面比拚,蘇維埃政權是不可能比得過臨時政府的。

  而那些平民百姓又很容易被這些小小的福利政策和發放糧食的舉措影響。如果蘇維埃政權沒有一定的應對,臨時政府的優勢會越來越大。

  德國人此時明顯給不出協約國那豐厚的條件,德國人被戰爭消耗得十分嚴重,自然不可能動用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來支持俄國。

  這也變相的堅定了俄國人繼續戰爭的信心,反正有來自英法的資金和物資的支持,而俄國只需要在前線采取防守姿態即可。

  因為蘇維埃政權拿不出和臨時政府一樣的福利待遇條件,這也讓俄國民間的呼聲很明顯轉變到了臨時政府一邊。

  為了不讓自己失去在工人階層和平民之間的支持,蘇維埃政權只能拿臨時政府不願意退出戰爭來說事。

  因為大部分俄國民眾都拿到了實際性的好處,因此對於退出戰爭的欲望也沒有那麽強烈。

  其實民眾們也不是反對這場戰爭,只是反對當時的沙皇政權為了這場戰爭,不顧國內俄國平民的死活。

  如果尼古拉二世能夠早一點向工人和平民發放物資,而且盡可能控制俄國的物價,或許這場大革命就不會發生。

  拿不出在實際物資上的好處,蘇維埃只能另想他法,比如頒布工人階級密切關注的八小時工作制度。

  當然,其實這也不算頒布,用之前的沙皇俄國也有著八小時工作制度。

  但沙皇俄國的八小時工作製更像是表面功夫,戰爭前俄國工人的平均工作時長就已經超過了十個小時,戰爭爆發後更是普遍超過了12個小時。

  蘇維埃政權宣布要保護八小時工作製,莫斯科地區嚴厲的實行八小時工作製,且杜絕一切無償加班的要求。

  如果要超過八小時那也可以,需對於額外的工作時長賦以雙倍加班薪資,並且每天的上班總時間不得超過十個小時,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六十個小時。

  這一制度的頒布還是贏得了不少工人的好感的,畢竟對於工人集體來說,工作時長和薪資是工人最重視的東西。

  除了八小時工作製之外,蘇維埃政權還建立了糧食分配制度,將莫斯科地區的糧食,牲畜和各種物資集中分配,確保所有平民都能夠分到一定的物資。

  戰爭對於俄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能夠獲得最終的權力的重要原因,因為大量的農村人口和工人階級都被征召到了軍隊,並且派往前線作戰。

  而留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後方的則是以大小的工廠主以及貴族為首的中高層,這些人順利的獲得革命政府的權利。

  正因為大量農村人口和工人被征調,致俄國的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根據之前俄國政府的統計,俄國的耕地面積減少了至少1000萬俄畝,牧畜數量從戰爭前的1800萬頭減少到了1300萬頭左右,糧食總收入減少了大約四分之一。

  蘇維埃政權建立集中分配製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果不對莫斯科地區的資源進行集中分配,仍然有大量的平民分配不到物資,也就不會堅定的支持蘇維埃政權。

   4300字合章,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