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434章 悉尼和談
  第434章 悉尼和談
  在法德就凡爾登地區再次展開激烈的交火之時,在遙遠的澳大拉西亞,荷蘭和澳大拉西亞的和談也正式開始。

  從去年的12月15日開始,荷蘭和澳大拉西亞就進入暫時和平狀態。

  雙方就各自佔領的區域進行軍事管理,而和談的時間則被放在了一個多月後的2月3日。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荷蘭雖然同樣也是一個君主製國家,荷蘭君主的權力早在數十年前就進行了大幅度削弱,目前荷蘭的君主威廉明娜女王的權力很小,政府的權力被政黨操控。

  荷蘭政府不僅需要時間來達成統一的意見,也需要時間親自前來澳大拉西亞參與和談。

  這次和談的地點被放在了悉尼,澳大拉西亞方面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在主場拿下這場和談。

  1916年2月3日,澳大拉西亞,悉尼。

  荷蘭和澳大拉西亞的和談正式開始,參與和談的有荷蘭外交大臣維托爾,駐澳大拉西亞外交大使雷諾和一系列政府官員。

  而澳大拉西亞方面也派出了外交大臣戴澤,國防大臣勞爾和部分官員的豪華陣容。

  目前整個荷屬東印度基本都被澳大拉西亞佔據,荷屬東印度的土地怎麽劃分也是這次和談最重要的問題。

  外交大臣戴澤首先提出了澳大拉西亞方面的要求,以蘇拉威西海,望加錫海峽,巴厘海為分界線,將整個荷屬東印度南北分治。

  西面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和加裡曼丹島為荷屬東印度管理,東面的新幾內亞島,蘇拉威西島和其附屬群島歸澳大拉西亞統治。

  除此之外,澳大拉西亞還要求巴厘島,康厄安群島以及蘇門答臘島和加裡曼丹島中間的所有島嶼。

  這些島嶼能夠讓澳大拉西亞極度靠近馬六甲海峽,同時也能成為插入荷屬東印度的一顆釘子,通過蘇門答臘島,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的中間海域爪哇海來控制整個荷屬東印度。

  從地圖中就能夠看出,這三個島嶼呈三角狀分布,而中間正是爪哇海和許多島嶼。

  如果能夠通過這些島嶼來控制整個爪哇海,就變相的控制了荷屬東印度這三個島嶼之間的交通。

  其實這已經是澳大拉西亞政府慎重考慮後的結果了。仍然給河鼠東印度保留了蘇門答臘島,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三塊核心領地,這三塊島嶼加起來擁有近3000萬的土著,對荷蘭政府來說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同時,荷屬東印度的領土范圍精簡之後,荷蘭人也能更好地掌握這三塊島嶼,為荷蘭本土創造更高的價值。

  而澳大拉西亞能夠通過新獲得的領地再次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並且獲得整個新幾內亞島和蘇拉威西島。

  包括這些附屬島嶼在內,基本都是適宜居住的土地,並且水資源豐富,戰略地位也十分重要。

  而且一些佔領的土地的總土著人口加起來也不過1000萬左右,不管是繼續利用還是將其驅逐,都不是太過麻煩。

  除了領土的要求之外,澳大拉西亞方面還要求至少一億英鎊的賠款,以及荷屬東印度開放港口給澳大拉西亞使用的條約。

  雖然不打算一次性吞並這麽多的領土,但盡量掌握荷屬東印度,將澳大拉西亞的勢力范圍擴張到東南亞地區和馬六甲海峽還是很有必要的。

  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說,這是連接東亞和南亞,甚至是歐洲前往東亞路線的重要一環。

  後世波斯灣的石油資源往東亞運輸的時候,一般也是走的馬六甲海峽。

  因此,馬六甲海峽也被譽為東亞油閥和東亞海上生命線。

  這條海峽是太平洋前往印度洋最近的通道,也是東亞前往歐洲的必經之路。

  不過,英國人將馬六甲海峽也看得十分重要,甚至還為了這附近三個比較重要的港口,專門組建了海峽殖民地來管理這些港口和附近的殖民地。

  想要從英國人手中獲得海峽殖民地,就必須得是在大英帝國極其危難的時刻。

  目前的情況來看,獲得海峽殖民地的契機並不是現在,需要等到幾十年後的二戰。

  但目前提前謀劃也是很有必要的,還能順便擴張澳大拉西亞的勢力范圍,堵住島國發展的資源通道。

  要知道,島國是一個極其缺少資源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口規模並不少,甚至遠遠超過部分列強國家。

  但因為島國的國土面積並不大,再加上是由數量眾多的島嶼組成,因此礦產資源並不豐富。

  無論是各種各樣的礦產資源還是目前已經越來越重要的石油,島國的絕大多數需求都是進口,並且是從東亞甚至是海外地區進口。

  如果能夠掌控馬六甲海峽,等到島國和澳大拉西亞交惡,澳大拉西亞就能通過馬六甲海峽切斷島國和歐洲或者其他地區的資源貿易。

  從東南亞到南極洲的海域將全部被澳大拉西亞控制,島國人想要和外界進行交流,只能通過更加遙遠的太平洋了。

  這樣一來,不僅航線所需要的時間會大幅度增加,進口物資的成本也會跟著增加許多。

  澳大拉西亞就能夠輕易實現阿瑟所計劃的,遏製敵人的發展。

  雖然荷蘭人明白在荷屬東印度的大勢已去,這並不妨礙荷蘭人在和談中瘋狂砍價,企圖保留蘇拉威西島和爪哇海的島嶼。

  但澳大拉西亞的野心不是一個小小的荷蘭就能夠阻止的,荷蘭軍隊在戰場上根本不能阻止澳大拉西亞的行動,在和談上就更加沒希望了。

  和談僵持了三四天的時間,但澳大拉西亞的觀點很堅定,必須獲得要求的所有領土,倒是賠款可以從一億英鎊減少到七千萬英鎊。

  眼見在領土方面已經沒有任何挽回損失的余地,荷蘭兩位重要代表在互相對視一眼之後,只能十分肉疼地同意了澳大拉西亞方面的要求。

  沒辦法,目前同意要求對荷蘭來說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同意要求的話,荷蘭至少還能保住蘇門答臘島,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三塊大島,有爪哇島在,相當於荷蘭還擁有大半個荷屬東印度。
    但如果不同意澳大拉西亞方面的要求,不僅其他土地還在澳大拉西亞的控制范圍內,就連這三塊比較重要的島嶼,目前也被澳大拉西亞人佔據了大半。

  全沒和沒一半,荷蘭人就算再蠢,也知道該怎麽選擇。

  當然,名義上荷蘭確實還控制著蘇拉威西島,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但這三塊島嶼中間的爪哇海即將落入澳大拉西亞的控制。

  這也代表著,荷蘭人在這三塊島嶼的統治將要仰仗澳大拉西亞人的臉色。

  澳大拉西亞同意的話,荷蘭就是這一片殖民地的掌管者。如果澳大拉西亞不同意,甚至都不需要戰爭,只需要將這三塊島嶼分別封鎖,荷屬東印度殖民地將不戰而降。

  土地方面談攏之後,在價格和具體的和談條約上,雙方又經過了長達半個月時間的拉扯。

  最終,在1916年2月25日,澳大拉西亞和荷蘭正式簽訂了關於結束戰爭的和談。

  因為和談條約是在悉尼簽訂的,這份條約也被荷蘭和澳大拉西亞公開宣稱為《悉尼條約》。

  悉尼條約規定,荷蘭政府和荷屬東印度殖民地將除蘇拉威西島,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之外的所有島嶼割讓給澳大拉西亞,並且澳大拉西亞有權使用荷屬東印度的所有港口。

  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不得在其所管轄范圍內,進行任何反抗澳大拉西亞統治的宣傳,也不得做出危害澳大拉西亞統治的任何行為。

  澳大拉西亞擁有所有荷屬東印度資源的優先購買權,澳大拉西亞在荷屬東印度的商品出口荷蘭也不得進行任何阻礙。

  然後是資金方面,荷蘭總計向澳大拉西亞進行5625萬英鎊的賠款,分十五年付清,每年賠付375萬英鎊。

  一旦發生延期情況,每日利息為延期賠款的1%。

  這也代表著,哪怕隻延期了一年的賠款,每天的利息就高達3.75萬英鎊,積少成多也絕對不是一筆小數字。

  每年375萬英鎊的賠款看似不多,但也相當於一艘超級無畏艦。哪怕隻用來進行海軍的擴張,也足夠在這15年的時間裡,將澳大拉西亞的海軍打造成一支世界前三的頂級海軍。

  而且這筆賠款對於目前的荷蘭來說也絕對不多。單單那三個島嶼的3000多萬土著,每年都能夠給荷蘭政府帶來數百萬英鎊的收入,還是極度保守的預估下。

  如果拚命的壓榨這些土著,這些土著能夠發揮的價值會更高。

  別的不說,荷蘭政府每年在荷屬東印度的收入絕對超過這筆賠款,哪怕償付賠款之後,他們也擁有大量的資金建設國內。

  悉尼合約簽訂之後,所有的條款也被迅速執行。

  根據荷蘭和澳大拉西亞政府的商議,澳大拉西亞軍隊將從3月1日開始正式撤軍,從蘇門答臘島,加裡曼丹島和爪哇島徹底撤離,將這三個大型島嶼交還給荷屬東印度殖民政府統治。

  這份合約被公開之後,在澳大拉西亞國內引起了一片歡呼。

  在阿瑟的大力培養之下,澳大拉西亞人對於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度還是很高的,國家領土的擴張對於所有澳大拉西亞人來說也都是一件好事。

  更何況還有一筆5000多萬英鎊的賠款,澳大拉西亞人自豪地相信,阿瑟妥善的利用這一筆賠款,將澳大拉西亞建設得更加強大,讓所有澳大拉西亞人的生活變得更有保障。

  從1916年3月開始,澳大拉西亞范圍內舉行了多次慶祝,來慶賀悉尼合約的簽訂。

  澳大拉西亞可謂是一片歡呼的海洋,但上萬公裡之遠的歐洲,此時的局勢可不是這麽美好。

  凡爾登地區的戰事到月底重新緊張了起來。

  德國人為了拖住法國人,盡量減少英法在索姆河地區發動戰役的人數,因此不得不繼續在凡爾登組織大規模進攻。

  而英法為了讓德國人在凡爾登地區和東歐撤軍,同樣也是為了不讓法國損失這座重要的堡壘,堅定法國民眾抗擊德國的信念,同樣決定在凡爾登地區展開大規模戰役,打退德國人的進攻。

  雖然英法和德國的出發點不一樣,但他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凡爾登地區打出優勢,最好是打敗敵人或者打退敵人。

  在雙方這樣的想法之下,德國在馬斯河的西岸再度展開猛烈進攻,試圖盡快奪取西岸的重要據點,讓這場戰役有所突破。

  當然,也不只是在西岸進行進攻。德軍同樣對東岸展開了進攻,杜奧蒙,福格斯仍然是東岸進攻的主要目標。

  在進入三月之後,德國軍隊迅速組織起了突擊部隊在東西岸進行突擊。

  法國軍隊也進行了拚死抵抗,力求拖住德國人的進攻。

  因為法國參謀部對防禦地區的兵力和火力都進行了加強,因此在短時間內,凡爾登各地區的防禦還是十分穩固的,這還能在不少的地區看到法國軍隊的反衝鋒,重新奪回不少被德國人佔領的陣地。

  法德軍隊在凡爾登地區進行了十分漫長的拉鋸戰,任何一處陣地都是雙方軍隊用命爭奪的目標。

  根據雙方軍隊的記錄,誇張的時候,陣地在一天之內要經過十多次爭奪,陣地上的旗幟被更換了十多遍,陣地上犧牲的士兵更是多不勝數。

  甚至某方士兵佔領陣地之後,剛剛插完旗幟想要部署防禦,被組織反攻的敵人重新打退,陣地又重新落回敵人的手中。

  這樣的拉鋸戰在凡爾登地區的多個要塞和陣地上演,攻克一個陣地需要成百上千名士兵的犧牲,守住一個陣地同樣也需要很多士兵犧牲。

  為了部分高地和炮台,法國軍隊甚至在一天時間內付出了最多兩萬人的傷亡。

  但兩萬人的傷亡相較於戰爭到現在的總傷亡人數來說並不多,但如果按照單日兩萬人的傷亡來計算的話,一年的傷亡就會高達七百多萬人,足以見得這一傷亡數字有多麽誇張。

   今天一章,出門到十點多才回來,趕的稿子。明天兩更!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