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437章 海軍大決戰
  第437章 海軍大決戰

  在飲用水都被封鎖的前提下,弗格斯炮台內堅守的官兵的下場可想而知。

  炮台長柔納爾少校在犧牲前給士兵們留下了這樣的話:“同伴們,我們的血就要枯竭了。生命是上帝賜予我們每一個人的,是可惡的戰爭,奪走了屬於我們只有一次的生命,為了消除這場戰爭,我們辜負了生命,和平萬歲!”

  弗格斯炮台的最終下場是被德國人佔領,但炮台長柔納爾少校和所有守衛炮台的法國士兵的堅定意志,不僅打動了前來報道最新新聞的英國媒體,同樣也打動了獲知新聞的法國士兵和民眾。

  弗格斯炮台被攻陷之後,德國軍隊在接下來的進攻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抵抗,不僅不能將前線推進一步,甚至攻佔的地區隨時都有淪喪的風險。

  法國軍隊如同不要命一般,瘋狂進攻包括弗格斯炮台在內的被攻克的堡壘。

  短短三天的時間,法國就付出了高達四萬人的傷亡,但換回了包括弗格斯炮台在內的大量堡壘和炮台,將前線往前推進了數公裡。

  時間來到1916年4月15日,德軍不僅沒能完成威廉二世下達的命令,甚至在付出了大量傷亡的前提下,還損失了不少之前佔領的陣地。

  很明顯,德國軍方對於發動凡爾登戰役已經有了異議。甚至不少德國軍隊中,無論是中上層軍官還是中下層士兵,都已經對德國總參謀長法金漢的命令不滿。

  正是法金漢一意孤行,發動了凡爾登戰役,才導致德國人經歷了數十萬的傷亡,但在凡爾登地區幾乎血本無歸。

  眼看著英法聯軍即將在索姆河地區發動新的戰役,大量德國軍隊被牽製在凡爾登地區不得調動,這讓德國西線岌岌可危。

  終於,在4月16日左右,德國高層發生了大震蕩。

  力排眾議發動凡爾登戰役的德國總參謀長法金漢,遭受到了包括興登堡,魯登道夫在內的德國軍方高層的彈劾,最終在4月20日被罷免參謀長職位。

  接替法金漢成為新任參謀長的,是容克貴族出身的,原德國東線總司令興登堡。

  這還沒完,在法金漢被罷免的第二天,德國首相霍爾維格,財政部長,後勤部長,內政部長等政府高層紛紛向威廉二世辭職,不少軍方高層搖身一變,成為政府的重要官員。

  這對於德國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政府和軍方爆發了較大規模的政治鬥爭,結局卻以軍方的全面勝利為結束。

  雖然威廉二世在這場爭端中保持了中立,但軍方並沒有尊敬威廉二世的意思。

  早在半年以前,興登堡就明目張膽的違背了威廉二世和總參謀長法金漢的計劃,才導致德國在東線經歷了一次並不完全的勝利。

  而目前的容克貴族又以興登堡為首,面對這個極其龐大的軍事團體,哪怕是威廉二世,也根本不能壓製。

  很明顯,威廉二世已經錯過了壓製容克貴族的時機,他已經被興登堡所主宰的軍政府架空,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橡皮章皇帝。

  說到德國的容克貴族,不得不承認,德國陸軍的強大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容克貴族。

  德國的容克貴族原來指的是沒有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現在普遍泛指德國的大地主和貴族階級。

  這些人從數百年前就掌握了德國(普魯士)的軍政,也正是他們一手促成了強大的德意志陸軍。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太過強大的容克貴族,對於德國政府和皇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威廉二世本來以為提拔容克貴族出身的興登堡擔任參謀長就能夠讓容克貴族滿意,但沒想到,興登堡成為參謀長之後,立即就聯合整個容克貴族階級,扳倒了德國政府,架空了威廉二世。

  軍方的上台對於德國政策的改變是巨大的,德國軍隊變得更加激進,也變得更加好戰。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龜縮許久的德國公海艦隊,此時也大有出港尋找英國人決一死戰的架勢。

  不過,德國出動海軍也是必然的。東西線的進攻都遭受挫折之後,德國就陷入了極大的物資危機。

  因為航線和後勤補給線被封鎖,除了用海軍打破封鎖之外,德國也再沒有其他的辦法。

  總不能讓這些辛辛苦苦建造起來的艦隊在整個戰爭期間都躲藏在港口吧,那樣的話,建造海軍也就沒了意義。

  如果說之前的德國政府和威廉二世有些優柔寡斷,那麽新上台的德國軍政府在戰爭方面就顯得十分堅定。

  容克貴族需要新的土地,軍方需要更多的功勞。兩大勢力互相聯合,導致德國政府對於戰爭的態度很堅定,至少在目前情況下,德國並不同意結束戰爭。
    因為軍政府和容克貴族的雙重施壓,德國統帥部不得不改變了初衷,將目前的戰略中心轉移到了海上。

  一來,海上決戰能夠有機會突破英國對於德國的海上封鎖,讓德國的艦隊有出海的機會。

  二來,如果能在海戰中取得優勢甚至勝利的話,德國將打通和外界的貿易線路,甚至反過來封鎖法國和英國。

  這樣一來,也能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甚至化被動為主動,硬生生耗死英國和法國。

  鑒於這兩條比較重要的因素,德國高層在進行慎重研究之後,最終決定在海上尋找機會,和英國艦隊進行決戰。

  德國人的行動很快,1916年5月17日,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在大西洋上偶遇,隨即爆發了一場曠世的大海戰,堪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大海戰。

  當大西洋大海戰爆發的消息傳到澳大拉西亞,已經是好幾個小時之後了。

  但沒辦法,時間不到,阿瑟根本拿不到戰果。但不得不承認,阿瑟被德國人的勇氣震驚到了。

  海軍的決戰不像陸軍,打不過也能有序的組織撤退。海軍的決戰基本都是決一生死,能夠逃掉的軍艦絕對不多。

  而且,一旦海戰失利,德國公海艦隊將再也沒有出頭的機會。甚至毫不誇張的說,海戰失利後的德國公海艦隊,對戰爭再也沒有任何影響和幫助。

  這也代表著德國真的決定孤注一擲了。要麽重創皇家海軍,從海洋上改變目前的頹勢。要麽被皇家海軍重創,整個國家悲慘的戰敗。

  不過,再怎麽說,德國公海艦隊戰勝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海軍並不同於陸軍,想要以少勝多的可能性很小。

  除非是在軍艦性能方面有著壓倒性的優勢,但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軍艦戰鬥力並沒有這麽龐大的差距。

  截止目前為止,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擁有37艘戰列艦,其中29艘無畏艦,8艘超級無畏艦。

  德國公海艦隊共擁有24艘戰列艦,其中17艘無畏艦,7艘超級無畏艦。

  在主力戰艦方面,公海艦隊和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有著極大的數量差距。這種數量差距是中小型軍艦根本不可能彌補的,也是公海艦隊相較於皇家海軍本土艦隊致命性的缺點。

  要知道這個時空英德的海軍定位本來就更加激烈,在澳大拉西亞的刺激下,英國人建造了更多的無畏。

  再加上澳大拉西亞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印度洋的防務,讓英國人可以調動在印度洋的部分艦隊前往大西洋,加入本土艦隊,增加對公海艦隊的優勢。

  更加要命的是,單看主力軍艦的數量,差距雖然大,但還沒有那麽大。

  但如果計算雙方艦隊軍艦的總和,德國公海艦隊只有大小軍艦400多艘,但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擁有大小軍艦700多艘,軍艦總噸位比德國公海艦隊多得多。

  這導致公海艦隊想要擊敗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可能性並不大,在大中小軍艦的數量上都擁有明顯的差距,這是戰術根本不可能彌補的。

  目前擺在公海艦隊司令萊因哈德上將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麽拚死換掉皇家艦隊的主力軍艦,要麽龜縮在港口沒有任何作為。

  這兩種選擇無論哪一種都是悲慘的。選擇第一個,最好的情況也只是換掉相同數量的英國主力軍艦,但公海艦隊對絕對會損失慘重。

  這種情況雖然能避免公海艦隊的傷亡,但這違背了軍政府和最高統帥部的命令,萊因哈德也要面臨三方面的問責。

  其實接收到來自國內的進行海軍大決戰的命令之後,萊因哈德上將的心情就從來沒有好過。

  作為德國唯一的一支艦隊的總司令,萊茵哈德上將十分清楚德國海軍和英國海軍的差距。

  要知道,德國公海艦隊所面臨的英國艦隊,是皇家海軍的本土艦隊。

  大英帝國在各大洋海有著分艦隊,如果數量加在一塊的話,這是兩個德意志帝國都不能比擬的龐大艦隊。

  現在德國公海艦隊的敵人正是皇家海軍,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本土艦隊,都足夠讓萊因哈德上將頭疼。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