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456章 昏天黑地
  第456章 昏天黑地
  從俄國加入反攻開始,幾乎所有人都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德國人的結局只有失敗。

  實際上除了德國之外的所有國家都這麽覺得,就連不少德國平民都覺得自己的國家離敗亡不遠了。

  但唯一不認同這點的是德國政府,或者說是控制德國政府的興登堡和容克貴族。

  在興登堡的策劃下,一場浩大的臨死反撲即將開展,也決定德國到底是勝利還是失敗,至少興登堡是這麽覺得的。

  為了贏得這場戰爭,德國人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幾乎所有的民用工廠都為軍用工廠讓步,政府號召所有的民眾走向軍工廠,被前線的軍隊生產需要的物資。

  如此一來,讓德國軍工廠的生產速度擴大了數倍不止,從每月生產數千萬發子彈,已經暴增至每月生產接近兩億發子彈。

  雖然這麽做確實基本滿足了前線軍隊的消耗,但對於德國來說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國內的經濟已經被戰爭摧毀,德國的發展因為這場戰爭已經亂了套了。

  哪怕就此無條件和平,德國想要恢復戰前的局勢和經濟,也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做到。

  這樣的現狀也讓德國軍政府更加瘋狂,他們堅定了德國不能失敗的事實,轉而將希望寄托到決一死戰,用一場奇跡般的勝利來挽救德國。

  對德國來說有一個最大的壞消息,那就是無論東線還是西線,協約國都對德國保持著絕對的人數優勢。

  德國軍隊充分領教了人海戰術的威力,哪怕德國的戰損比高達1比3,甚至在部分地區的戰損比高達1比6,協約國仍然笑開了花。

  畢竟目前德國消耗的是英法的殖民地人口,以及根本不缺人口的俄國。

  但德國人消耗的可是自己的本土人口,每一個德國人的死亡對於德國來說都是一種削弱。

  全面大反攻開始的第一個月,也就是1917年8月,協約國和德國的對戰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那就是單月傷亡數字的人數超過200萬,平均每天因為這場戰爭受傷或死亡的人數超過8萬人(8月6日開戰,實際只有25天)。

  雖然這200萬人中只有超過50萬人是德國人的傷亡數字,但毫無疑問,德國政府已經開始懼怕這樣的龐大消耗。

  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讓德國損失了十分之一的兵力,剩下的四百多萬軍隊又能夠堅持多久呢?
  對於德國政府來說還有一個壞消息,支援奧匈帝國以及和奧匈帝國互換的軍隊加起來超過三十個師,這可是超過50萬的作戰軍隊。

  奧匈帝國投降之前和德國沒有任何的聯系,也讓這支德國軍隊在奧匈帝國投降後的處境十分危險。

  慶幸奧匈帝國沒有直接加入協約國,不然這50多萬軍隊能不能保住都是個問題。

  要知道,前這支德國軍隊處在意大利控制的范圍內,再往北才是奧匈帝國控制的奧地利領土。

  想要讓這支德國軍隊接連穿過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的領土返回德國,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協約國很明顯也知道這支德國軍隊的存在,意大利軍隊對於這支德國軍隊頻繁騷擾,還有少量巴爾乾軍隊和美國軍隊的協助,這支德國軍隊被拖在了意大利境內,根本沒有辦法回援國內。

  如果德國政府拿不出任何的援軍支援這支軍隊,那麽這支德國軍隊被圍殲的可能性很大。

  但沒辦法,目前德國幾乎所有部隊都部署在了東西前線,興登堡和德國總參謀部手中掌握的預備部隊只有不到30萬。

  30萬的軍隊去解救50萬的軍隊,這想想就有點異想天開。

  如果30萬軍隊就能解救這支德國集團軍的現狀,這支德國集團軍早就返回德國本土了。

  不只是陸地上的困境,德國海軍龜縮在港口內根本不敢外出,因為北海和波羅的海之外,大量的協約國艦隊在聯合巡邏。

  德國之前經常使用的潛艇戰術也基本不再動用,因為美國的加入,協約國有了足夠的軍艦來保護商船。

  雖然偶爾還是有一兩條商船被德國潛艇襲擊,這樣的攻擊對於目前的協約國來說已經是撓癢癢,反而還會加劇協約國對德國的仇恨,變相增加將來戰敗後德國需要賠款的資金。

  除此之外,每隔一段時間還有不少協約國轟炸機對於德國城市進行轟,或者投下一些勸降的傳單。

  德國前線的軍隊,後方的城市和工廠,都在這些轟炸機和飛機的襲擊目標中。

  隨機性的轟炸不僅干擾了這些城市的秩序,飛機上散發的大量傳單也干擾了這些德國人的思想。

  哪怕是戰前對於戰爭再支持的德國人,此時也不由得從內心發出疑問,甚至開始質疑政府和軍方在這次戰爭中的決策。

  因為此時的總參謀長是興登堡,因此興登堡承受了相當一部分壓力。

  不過好在之前還有兩任參謀長小毛奇和法金漢,他們也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壓力。

  只不過因為興登堡目前還活躍在德國政壇,因此他是承受壓力最大的。

  因為這些協約國飛機的騷擾,再加上前線戰事的頻繁失利,讓以興登堡為首的軍政府的威望下降了一大截。

  甚至有不少非容克貴族的軍方高層開始發難,表示正是因為總參謀部的瞎指揮,導致目前德國所面臨的困境。

  這些人要求興登堡將權力還給德皇威廉二世,不要讓德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其實相較於比較極端的容克貴族和軍政府來說,威廉二世統治時期,德國政府還是多了一些理智的。

  更重要的是,威廉二世可不是堅定的主戰派。以威廉二世為代表的利益團體,他們更像是均衡派。雖然希望戰爭獲勝,但他們也能接受戰爭的失利。

  畢竟對於威廉二世來說,自己的皇位才是最重要的。像興登堡這樣直接架空威廉二世和政府的,才

  是德國皇權和政府的最大威脅。

  雖然軍方和民間已經有了一些聲音,但興登堡絕對不會理會這些人的疑問。

  開什麽玩笑,興登堡好不容易才架空了威廉二世的權利,獲得了軍政府的實際統治權。

  他根本不可能因為國內一些人的言論,就將自己的權利拱手還於威廉二世。

  畢竟威廉二世被架空也是有怨言的,而作為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興登堡絕對是威廉二世所記恨的人之一。
    敢返還權利給威廉二世,興登堡就等著被威廉二世清算吧!

  雖然看起來危機重重的是德國人,但協約國的消耗同樣也很巨大。

  發動戰爭僅僅半個月,俄國人又再次向澳大拉西亞求援,請求購買更多的武器裝備。

  如果是在以前,阿瑟還會想辦法拖一拖俄國人,為自己創造更大的收益。

  但現在,阿瑟想都沒想,直接答應了俄國人的要求。沒辦法,就算澳大拉西亞不向俄國出售武器,後面還有個美國口水直流地盯著各國的軍火貿易。

  如果澳大拉西亞拒絕這份訂單,美國人絕對會橫插一手,接手這份訂單。

  與其讓美國人賺錢,還不如澳大拉西亞辛苦一下自己把這份錢賺了。

  更何況,更加強大的俄國對於阿瑟來說也是一個好事,至少俄國的君主製應該能夠再維持一段時間。

  阿瑟清楚的知道,俄國君主製的最大威脅,就是控制莫斯科的工人聯盟。

  俄國臨時政府想要的其實是君主立憲製,這也是阿瑟能夠接受的。

  畢竟君主立憲製也是君主製,一個有威望的君主還是能掌握一定的權力的,就比如之前的維多利亞女王。

  甚至君主立憲製還是有希望轉變為君主專製的,一個有威望,深受民眾愛戴的君主就可以做到。

  但如果轉變成工人聯盟所希望的共和製,想要再恢復君主製,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自己的頭上平白無故多一個凌駕於自己之上的國王,這個國王還會分走政府的一部分錢財,甚至還能趾高氣昂的命令自己。

  1917年9月1日,興登堡精心籌劃的大反攻終於來了。

  南部戰線百萬德軍突破了協約國的防守,主要是突破了意大利軍隊的防守,甚至一度靠近馬恩河沿線。

  要知道,巴黎可就在馬恩河的下遊,距離德國人的前線只有100多公裡。

  德國的這一反攻讓協約國有些慌了,要是巴黎淪陷的話,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對於協約國的打擊是無與倫比的。

  畢竟西線1000萬的協約國軍隊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法國人貢獻的。

  如果真的讓德國人偷襲成功,迫使法國人投降,那剩下的協約國軍隊能不能扛住德國人的進攻可是個問題。

  為了支援法國人,同時是服法國政府和民眾的心情,英國人緊急宣布再向西線支援50萬軍隊。

  意大利也在協約國各國的壓力之下,增兵20萬堵住德國人的進攻。

  這時候,之前預留的將近200萬預備部隊就有了用處。

  隨著協約國總司令部的一聲令下,盤據於馬恩河沿線和凡爾登後方的預備部隊開始頻繁調動,意圖將德國人重新趕回原來的前線。

  最後的結果還是好的,在距離巴黎70公裡的馬恩河河畔,上百萬協約國軍隊成功阻擋了德國軍隊的進攻,並且將德國軍隊打退了20多公裡。

  避免了又一次巴黎攻防戰的爆發,這也讓整個協約國特別是法國松了一口氣。

  同時也讓所有的協約國明白,意大利軍隊成為主攻點是不可靠的,甚至還會連累其他的戰線。

  協約國總司令部當機立斷,從北部戰線調集30萬澳大拉西亞軍隊,和南部戰線30萬意大利軍隊換防。

  憑借著比利時和法國地區發達的交通網絡,高達60萬軍隊的換防幾乎可以在兩周的時間內完成。

  為了換防時期前線的穩定,協約國總司令部決定在換防期間加大其他戰線的進攻,同時派出大量的偵查飛機確定德國人的動向。

  當然,在換防期間,還有高達50萬預備部隊隨時準備頂上前線,來填補任何因為換防產生的空缺。

  同時,協約國總司令部也要求俄國人加大在東線的攻勢,德國人沒有任何心思發動像之前那樣的突襲。

  在上百萬預備部隊的反撲之下,用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成功將突襲的德國軍隊重新趕回前線。

  而澳大拉西亞軍隊也和意大利軍隊在這大半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換防,澳大拉西亞軍隊成了南部戰線的主攻點。

  這對於澳大拉西亞軍隊來說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畢竟在北部戰線可以跟在英國人身後打打醬油,作為一個輔助者的角色就行。

  但南部戰線混雜著法國軍隊,意大利軍隊,巴爾乾聯軍和美國軍隊,再加上剛剛換防完成的澳大拉西亞軍隊,說這是萬國營都沒有任何問題。

  而澳大拉西亞軍隊作為南部戰線的主攻點,面臨的德國軍隊的反撲是最大的。

  這也代表著澳大拉西亞軍隊避免不了傷亡,死傷也不可能如同之前那麽少。

  不過,只要能夠擊敗現在的德國,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

  目前幾乎所有的參戰國都在渴望著和平,阿瑟也在期待著澳大拉西亞的戰後利益分配。

  犧牲一個德國,來幸福協約國所有國家,強大澳大拉西亞,何樂而不為呢?

   3800字第二更,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