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澳洲崛起錄》第714章 陸軍改革
  第714章 陸軍改革
  將人口的問題暫時安排妥善,陸軍部很快上報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關於目前陸軍編制的改革。

  說到澳大拉西亞的陸軍編制,初步定下的時候還是20多年前和德國關系比較親密的時候。

  當時的陸軍編制是和德國專家一起研製的,在德國的編制上有著一定的改變,但總體來說和德國編制還是比較相似的。

  這樣的陸軍編制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演變,已經不太適合目前的局勢。

  首先是坦克的出現改變了戰爭的打法,機動性對軍隊來說越來越重要。

  澳大拉西亞軍隊改革的目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讓軍隊機械化,至少要大幅度提高軍隊的機動性。

  其次就是飛機的演變,目前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戰鬥力。目前的空軍能對地面部隊產生巨大的威脅,就像之前澳大拉西亞的空軍轟炸美國軍隊那樣。

  一支戰鬥力強大的陸軍部隊,就必須得擁有足夠優秀的防空能力,至少在面對敵人的飛機時有一定的反抗實力。

  在陸軍部的建議中,每個師要至少增加一個防空營,每個營至少裝備12門27毫米高射防空炮和8挺改進的MA-107馬克沁重機槍。

  為了妥善運輸這些防空武器,光是防空營就需要至少27輛軍用運輸車,其中20輛用來運輸火炮和機槍,剩下的7輛用來運輸防空營的士兵和其他器械。

  幸好陸軍的將軍們沒有喪心病狂的將防空編制安排在團級以下。要不然,編制改革的巨大變化和需要采購的大量武器裝備就足夠阿瑟頭疼了。

  當然,有防空營就肯定有反坦克營。反坦克營將會裝備著22門50毫米II型反坦克炮,需要的軍用運輸車數量上升到了40輛。

  對於師屬炮兵團,75毫米口徑以下的火炮全部下放給步兵部隊,炮兵團隻保留75毫米以上口徑的大型火炮。

  在改編計劃中,炮兵團的火力裝備將會變成24門75毫米半自動火炮,12門105毫米半自動火炮,8門127毫米榴彈炮和5門155毫米榴彈炮。

  師屬炮兵團的最高火力也就是5門155毫米的榴彈炮了。至於更大口徑的火炮,其所需要的後勤運輸能力也不是師屬炮兵團能夠承擔的。

  師屬部隊除了炮兵團之外還有騎兵團。當然,如果根據編制改革計劃書中的改變,新的騎兵團應該被稱作師屬機動團。

  機動團將從完整的騎兵編制變成騎兵加機械化部隊的混合編制。

  騎兵編制被縮小到了一個騎兵連,機動團同時還擁有機械化運輸連和坦克連。

  從這方面就足以看到陸軍的野心。如果這樣的軍備改革得以實現,所有的普通常規師都將變成混合師,每個師的作戰火力都將大幅度提高。

  當然,這也極其考驗澳大拉西亞的後勤能力,同樣也有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能力。

  隨著大量的坦克、運輸車輛和其他機械被裝備到部隊之後,光是燃油的耗費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如果不是澳大拉西亞控制了波斯灣領地,再加上其他地區也有著十分充裕的石油儲備,這樣的編制對澳大拉西亞來說就會是一種負擔。

  這份軍備改革除了對師的直屬部隊進行改革之外,對於每個步兵團也進行了一定的改變。

  按照之前澳大拉西亞的編制,每個步兵師下轄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和一個騎兵團。

  這樣的編制體系是不會改變的,不過對於步兵團內部的編制還是有著不小的改變。

  團下屬的炮兵連改進為混合炮兵營。因為師直屬的炮兵團將小口徑火炮全部下放到步兵部隊,步兵團的炮兵連也就有了更多的火炮來擴充編制。

  雖然是炮兵營,但步兵團的炮兵營更多的是小口徑火炮。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CA-1-37毫米機關炮,這是澳大拉西亞火炮研發中最為優秀的設計之一,目前還沒有任何小口徑火炮能夠替代。

  光是每分鍾已經接近80發的恐怖射速,就決定了這樣的機關炮在戰場上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

  哪怕殺傷力沒有大口徑火炮那麽強,遮天蔽日的火炮覆蓋,也足以讓任何一支陸軍隊伍膽寒。

  相較於炮兵連來說,騎兵連就沒有太大的變化,畢竟某些地區騎兵的重要性還是超過坦克和卡車的。

  畢竟現在也才1928年年底,各種機械化設備想要徹底取代騎兵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許多山地中騎兵的作戰能力還是超過坦克的,畢竟坦克在這個時代也不是萬能的,坦克的故障率也是很高的。

  而且在師級作戰單位上就已經增加了坦克和卡車的數量,團級作戰單位的騎兵連自然不會改變。

  關於更基礎的陸軍編制,經過修改後如下:
  班長,3到4人的機槍組,副班長和五名普通士兵組成10到11人的步兵班。

  機槍組的人數會有一定變化,重機槍組的人數會多一點,中型和輕型機槍組的人數就會少一點。

  步兵排共計50人:四個步兵班(按滿編11人算)、正副排長2人、通訊兵2人、排部士兵2人。

  步兵連共計196人:三個步兵排、通訊兵6人、後勤兵17人、連部12人、火力支援班11人。

  步兵營共計775人:三個步兵連、營部52人(軍官、通訊、後勤都算在內)、火力支援加強排80人、營直屬混合運輸排55人。

  得益於這樣的龐大編制,每個步兵團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三千人,下轄三個步兵營,一個混合炮營和一個騎兵連。

  而擁有三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一個混合機動團、一個反坦克營和一個防空營的混合師,其總人數已經將近17000人。

  這樣的總人數相較於改編之前增加了1000人左右,但對於每個師的火力絕對不止提升1000人這麽簡單。

  根據軍方給出的預計結果,改編前後同樣的師,其戰鬥力相差至少三成左右。

  不過看著軍備改革中所提出的預算,阿瑟又面露苦笑,這才明白了軍方的人提這份報告時的表情為何會如此忐忑。

  按照軍方的報告來說,每個師的改編預算至少190萬澳元,澳大拉西亞一共擁有12個步兵師,這12個步兵師的改編費用至少高達2200萬澳元以上。

  這還沒完。陸軍的改編又怎麽只會針對步兵師,騎兵師、炮兵師甚至坦克師都有一定的改變。

  騎兵師的編制基本就是增加了火炮的數量,還有機槍的數量等等,這也是火力的增強。

  炮兵的改變是比較大的。炮兵也同樣減少了小口徑火炮的數量,極大幅度的增加了75毫米及以上口徑的火炮數量。

  畢竟小口徑火炮步兵部隊已經裝備了,專攻火炮的炮兵師也就沒有必要浪費火力。

  要說炮兵師最大的改變,肯定是那裡阿瑟都驚歎不已的M1-105毫米自行火炮了。

  自行火炮和自動火炮不同。自動火炮是火炮的發射方式,自行火炮則是火炮的移動方式。

  所謂的自行火炮,最簡單的概念就是給火炮增加坦克的底座,讓火炮擁有自主移動的能力。

  而這所謂的M1火炮,自然就是皇家軍工廠長時間研究的結果。

  為什麽將M1火炮的口徑定為105毫米呢,自然是因為105毫米火炮有著其獨特的作用。

  首先,火炮的口徑越大也就代表著炮彈的體積和重量越大。這也決定著火炮口徑越大往往並不是件好事,因為太大的炮彈運輸起來十分麻煩。

  但火炮的口徑越小,其所能造成的破壞力和殺傷性也就越小。如何在火炮口徑之中尋找一個平衡,既能給敵人造成大量的殺傷,又能讓後勤部門滿意,這才是軍工廠改進的一大難題。

  105毫米口徑的火炮殺傷力遠超75毫米,但火炮的重量也沒有155毫米火炮那麽沉重。

  說白了,105毫米火炮就是在75毫米和155毫米之間找個平衡,滿足殺傷力和後勤兩個需求。

  當然,105毫米的火炮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其殺傷力自然也不用懷疑。

  自行火炮的一大作用就是其機動性,105毫米火炮在滿足機動性的前提下,已經是殺傷力最大的選擇了。

  如果口徑再大一些,火炮的運輸和發射過程也會出現一些難題。再說了,如果真的是堡壘攻堅的話,自然有口徑更大的火炮出馬。

  M1火炮的最大作用就是利用機動性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目前的口徑完全足夠。

  好在騎兵師,炮兵師和坦克師的數量都不是太多,這些軍隊的改編費用預計800萬澳元左右就已經足夠。
    這也代表著這次軍改至少要花費3000萬澳元,以後軍隊的維護費用也會增加一大截。

  想了又想,阿瑟還是決定進行這次軍改。

  首先,軍隊火力的提升是一件好事,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澳大拉西亞的經濟狀況還算良好,每年承擔額外幾百萬澳元的軍費也不是問題。

  其次,雖然美國已經被打敗了,但這不代表世界局勢就會迎來和平。

  美國倒了,英國終究還會迎來新的挑戰者。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改變的,世界局勢總會有著新的變化。

  目前能夠威脅到英國的國家還有很多,歐洲有法國,亞洲也有島國。

  當然,居安思危一點來說,英國人也有可能將澳大拉西亞作為潛在的競爭對手。

  不過暫時來說,英國人應該不會放棄和澳大拉西亞的盟約。畢竟澳大拉西亞的地理位置遠離歐洲,對歐洲國家的影響力並沒有那麽大。

  只要澳大拉西亞的海軍控制在英國人能夠接受的范圍,英澳的關系在短期內應該不會惡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人倒下之後,目前的海軍強國也就只剩下英澳法島。

  澳大拉西亞在戰列艦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經基本停止,航空母艦方面也和英國人保持差不多的水平。

  也正因為如此,對英國人來說,目前威脅最大的不是澳大拉西亞,而是曾經建造過最強戰列艦的島國。

  是的,這不是開玩笑。

  島國人有著別樣的野心,他們的軍艦數量絕對超過了海軍限制條約中所規定的。

  不過當時英國人的注意力全部在對抗美國上,對於島國偶爾超出海軍限制條約規定的行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現在,美國人被解決之後,英國人自然也就沒有顧慮了。

  對於英國來說,什麽都能夠容忍,就是不能容忍有人想在海軍方面威脅到自己。

  可以預見到的是,徹底處理完瓜分美國的事情之後,英國人的目光應該會重新放回世界局勢。

  當然,按照英國人搞平衡政策的尿性來看,更大的概率會破壞澳大拉西亞和島國的關系,讓澳大拉西亞被迫和島國展開競爭。

  甚至這樣的可能是有很大概率的。對英國人來說,島國和澳大拉西亞互相鬥爭,就能夠解決兩個潛在的威脅。

  如此一來,英國人只需要將注意力放在歐洲的局勢上,就能夠徹底的坐穩世界霸主的寶座。

  至於其他地區的國家,暫時還沒有對英國能夠形成威脅的。

  畢竟除了歐洲、亞洲和大洋洲之外,唯一還擁有列強國家的也就是北美洲了。

  當然,幾個月之後,或許北美洲就不算了。

  阿瑟不相信英國人會放棄瓜分美國的機會,更何況美國之前就是從英國獨立的。

  就算不可能全吃下美國的領土,按照英國人平衡政策的尿性,肯定是要扶持幾個美洲國家的。

  不過這對阿瑟來說倒是件好事。至少阿瑟扶持新的美國的計劃也能實行,在中美洲地區也能額外吃下一口肉。

  其實按照新的軍隊編制來看,澳大拉西亞的軍隊人數又要增多。

  之前每個步兵師只有1.6萬人,新的步兵師增加到了1.7萬人左右。

  其他的炮兵師和騎兵師人數也有一定改動,這也讓編制改革之後的澳大拉西亞軍隊總人數有希望突破27萬人。

  27萬人的陸軍編制對澳大拉西亞來說也算足夠了。畢竟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太多的陸軍編制對財政來說是種巨大的負擔。

  不過,在維持27萬人的陸軍編制情況下,還必須得重視後備兵員的培養。

  對於大學生和部分適齡男性公民的軍訓是很有必要的,這也將成為澳大拉西亞所有男性公民都避不開的話題。

  當然,就連王位的繼承人威廉都不例外。

  阿瑟已經在為威廉挑選他要服役的軍隊了,他會隱瞞身份前往阿瑟挑選的軍隊服役,憑借自己的能力在軍隊度過至少兩年的生涯。

  這也算是對將來王位繼承人的考驗了。畢竟連和士兵之間的關系都處理不好的話,又怎樣能處理和那些老奸巨猾的官員之間的關系呢?
  這些官員在阿瑟尚在的時候看起來老實,等國家換一個新的主人之後,各種面孔也會逐漸的浮現出來。

  一個合格的王位繼承人不僅要在政治方面能力出色,還要深得士兵們的信任,至少要讓士兵們頗有好感,願意向王室效忠。

  其實按照一個重視海軍國家的傳統來說,王儲的服役大概率會選擇海軍的部隊。

  就像英國那樣,英國的王儲如果在軍隊服役,大概率會選擇在皇家海軍。

  畢竟保持英國霸主地位的就是皇家海軍,英國陸軍的戰鬥力只能說勉強合格。

  不過對於阿瑟來說,阿瑟最希望的還是威廉能在陸軍部隊服役。

  至少短時間內,澳大拉西亞的海軍不會有太大的發展。除了少數的航空母艦建造之外,主力戰艦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畢竟和英國人的關系還是很有必要保持的,至少在二戰爆發前是這樣。

  阿瑟可不希望自己成為二戰中的主角,還是太過反派的那種。

  當然,腹黑一點來說,阿瑟肯定希望戰爭如同歷史那樣爆發。

  因為現在的局勢相較於歷史有著巨大的改變,至少不會有完整的美國幫助歐洲打贏戰爭了。

  這也代表著,如果德國引發二戰的話,前期抵抗德國的就只剩下英,法,俄三個列強。

  這三個列強或多或少都有著巨大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想要抵抗住德國人的進攻,英法俄必須得留更多的血。

  這種情況對於澳大拉西亞來說是件好事,因為阿瑟能趁著這樣的機會獲得更多的好處。

  就比如阿瑟心心念念的馬六甲海峽,如果沒有特別危機的時刻英國人是肯定不會放棄的。

  當然,如果將來印度遭受威脅的話,除了本土和印度英國人肯定會願意放棄任何領土。

  畢竟印度可是大英帝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這顆明珠如果沒了,大英帝國的皇冠也就沒了。

  嗯,這還真的不是開玩笑的。

  大英帝國的皇位來自於印度帝國,如果印度沒了,英國的君主也就只是國王了。

  當然,從英國歷任君主都被稱作國王或者女王就能夠看出,英國的這頂皇冠除了英國人之外,沒有太多的國家願意接受。

  歐洲對於法理的看重遠超於其他地區,如果沒有正統的法理繼承,哪怕貴為第一列強,皇位也不會被其他國家承認。

   今天就這一更,5000字大章節,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