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苟在診所練醫術》489.第488章 估息治療基本是死刑,內鏡創新
  這個患者的病情同樣不算特別複雜,已經明確診斷為早期胃癌。

  但是癌症的位置在賁門,比較特殊。

  賁門位於食管與胃的交接處,算是進入胃的一個緩衝地帶。

  它也常被醫生們戲稱為胃部的入戶門。

  患者的腫瘤很大,接近五厘米,做常規手術要把賁門切掉。內鏡手術則很難處理直徑超過2cm的腫瘤物。

  “這麽大的腫瘤,通過胃腸鏡解決,我比較擔心複發誒。”

  李敬生實話實說。

  內鏡這些年發展迅速,很多患者了解了這門新技術的優勢後,不管什麽病,只要醫生告之需要手術處理。病人就會提出,能不能做內鏡手術。

  當然,站在患者的立場,提出這樣的要求並沒有錯。

  因為做傳統的大手術,需要開胸開腹,創面大,恢復時間長,風險也是特別高。

  內鏡手術的創傷小,恢復時間短,風險相對要小很多。

  對於一些身體患有基礎疾病,本身就很差的病人,尤其友好。

  內鏡剛出來時,曾經有內鏡醫生牛B哄哄的在一次學術交流大會上對傳統外科醫生們說,內鏡手術可以把傳統手術的禁忌症,變成適應症。

  當時確實引起了一定哄動。

  內鏡也並沒有吹牛皮,真的把很多隻做估息治療的病人,從絕望中拉了出來,幫助他們重新恢復健康。

  說不上活人無數,至少也為人類醫學立下了赫赫戰功。

  只是因為是一門新興的醫術,自然存在很多技術上的不成熟,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比如內鏡手術對付超過2cm直徑的腫瘤,就顯得很弱。

  它需要分塊分段切除,而不是完整的一次將整個腫瘤切掉,這導致手術很難切乾淨,非常容易複發。

  所以,醫生堅持讓某位患者做傳統手術時,患者就別一根筋的一味追求高效,安全。

  沒切乾淨,腫瘤複發,還得再次手術。

  而且複發的次數越多,理論上來說,擴散、轉移的風險是呈幾何倍數增加的。

  “患者的年齡你也看了,偏大。還有,患者的身體狀況並不好。做傳統手術,根本沒哪個醫生敢接收。我已經讓患者的家屬去外科那邊問遍了,就算是一位特別頭鐵的主任醫師,看了患者的情況後,也是連連搖頭。

  給出的意見就是讓患者買點中藥喝喝,然後想吃什麽就吃什麽,多出去走走看看。”

  這基本上就是勸患者別治了,等待死亡。

  田主任此刻露出一絲愁容。

  看得出來,他是發自內心的為患者感到擔憂。

  別的醫生可以叫患者吃點中藥,吃喝玩樂渡過所剩不多的時間,但是他沒有這樣做。

  只要患者有要求,他就必須想盡辦法為患者治療。

  “患者已經七十五歲,算是高壽了。他的治療意願特別強烈嗎?”

  李敬生問道。

  “患者倒是看得開,對生死看得很淡。但是患者的妻子堅決要求為患者治療,哪怕是把夫妻倆住的房子賣了,也要給丈夫治療。這對夫婦很恩愛,丈夫和妻子幾乎形影不離。患者的妻子私下還找到我,說是老伴如果不在世了,她也想跟著一起下去。

  老人的兒女知道了母親的想法後,也表示不管花多大的代價都要治療父親的胃癌。”

  早期胃癌本身就有很大希望治愈。

  因為患者的身體無法耐受手術,沒醫生敢開這個刀。

  這基本上就是對患者判了死刑。

  患者的妻子與其感情深厚,相愛數十年,明確表示丈夫死亡,她也不想再孤獨的活著。

  這等於給老倆口都判了死刑。

  李敬生聽了後,開始認真研究患者的情況。

  “田主任,我現在也沒有特別好的方法,您給我一點時間,我回去再研究一下。盡量幫助這位患者找到可以手術治療的辦法。”

  人命關天,李敬生沒有那個本事,自然不敢瞎逞強。

  他決定回診所後,再查查資料,從別的醫生做過的成功手術中,取經。

  借鑒加創新,這是他達到目前的高度後,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任何一位醫生,或者科學家,只要水平達到了一定高度,就需要創新。

  否則,只是一味的沿著前輩們的道路行走,到了盡頭後,就會無路可走。

  這時候,創新才能繼續進步。

  回到診所後,李敬生查看著自己的醫術屬性面板。

  醫生等級已經達到了主任級別,再想要升到下一級,需要一萬點經驗值。

  目前積累的醫術生命值是8729點。

  這還是他有意存著。

  一些暫時用不上,或者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的醫術,他都沒有再繼續升級。

  留著這些生命值,他的本意是為了應付不時之需。

  現在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必須防止被人打臉。

  特別是競爭對手打臉。

  因為只要被競爭對手擊敗,他的聲譽立刻就會一落千丈。

  居安思危,他必須盡可能的積攢大量生命值,確保永遠能在危機降臨時爆發。

  他把醫術屬性面板看過後,決定暫時不升級任何醫術。

  至於醫生等級,達到主任醫師後,已經夠用了。

  盡管現在只是三級主任醫師。

  有這個等級,基本足夠了。
    以後攢下了更多的生命值,再考慮把等級繼續提升。

  他打開電腦,開始上網查詢一些關於內鏡技術的相關資料。

  雖然各大醫院的醫生們,紛紛發表著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贏得在醫學界的地位。但是能夠借鑒學習的並不多。

  甚至有一些,在他看來就是沽名釣譽。

  內鏡手術最早起源於國外,按理說,肯定是國外最先進的幾個國家,在這方面的技術最為成熟。

  他進入醫學網站,檢索相關的國外內鏡文獻資料。

  找到了不少乾貨,但是他都已經學習過。

  仿佛內鏡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全世界都陷入了一種近乎停滯不前的狀態。

  李敬生的眉頭皺了皺。

  國人特別勤奮,而且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大人種之一。

  還是看看國內醫生們的創新。

  他開始從一堆的‘垃圾內鏡技術的文章’中搜索著對自己有用的知識。

  還真別說。

  換了一個思路後,他明顯開始有一定收獲。

  其中一位縣級醫院的醫生提出電凝標記的好處。

  內鏡手術處理病灶,通常有多種方法,電凝和電切,應該是用得最多的方式。

  現在的射頻消融也用得比較多。

  反正都是各有優缺點。

  電凝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防止出血。

  電切則對凝血功能有障礙的病人不太友好。

  做內鏡手術時,用電凝的方法標記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辦法。

  以前也看到有醫生提及過,但是並沒有這位縣城醫生運用得這麽精深。

  李敬生順著這條思路琢磨開了。

  電凝標記腫瘤,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如果在這個腫瘤四五毫米的邊緣處做一圈的電凝標記,不就能夠很好的確保把腫瘤切乾淨嗎?
  李敬生的思路打開後,眼神變得晶亮。

  他不是什麽外科天才,但是他的思路一直很靈活。

  “把病灶標記的問題解決了,確保手術時能夠乾淨切除整個腫瘤,既不會多切,也不會少切。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需要分塊分段切除,仍然有可能造成病灶殘留。

  有沒有辦法能夠把整個腫瘤完整的剝離呢?”

  內鏡存在一定局限性。

  它不像傳統手術,因為它的體積本身就比較小。

  就好比拿著一柄刃口只有一厘米的刀子,要把一塊巨大的豬肉一次切開,這根本辦不到。

  李敬生絞盡腦汁的思索著。

  他不再尋找內鏡方面的文獻資料,而是搜索如何把腫瘤整個完整剝離的資料。

  不得不說,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

  全世界的醫生那麽多,留下的許多奇思妙想,讓人拍案叫絕。

  他也是東學一點,西學一點。

  博采眾家所長。

  當年很多位中醫大家,還有西醫大佬,都用這個辦法完成了醫術的脫胎換骨。

  甚至稱得上蛻變。

  李敬生像是冥冥之中有人在引導著他一樣,自然而然的也走上了這條道路。

  “老板,這麽晚了還在忙著學習呐!”

  文天齊一向不怎麽加班。

  今天卻是下班非常晚。

  陽光診所的員工加班制度,李敬生一向不鼓勵他們加班。

  但是該拚時,員工們都願意去拚。

  因為老板從未辜負過他們。

  比如小高,當初為了把線下售藥業務做起來,拜了N個乾媽和乾爹,下班後更是打了無數個電話給潛在客戶。

  小高的付出,獲得高額回報。

  工資直接成為了診所最高的一人。

  不過現在已經被文天齊超越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誰的貢獻大,誰就拿得多。

  文天齊當初加入陽光診所時,與李敬生有約定,他要拿提成。

  陽光診所的線上業務,也因為有了文天齊的加入,再加上兩位客服妹子的努力,步步高升。

  他們都獲得足夠高的回報。

  “我想研究一下內鏡技術,看看能否創新。你怎麽也還沒下班啊?”

  李敬生笑著問道。

  “您不是給我交代了一個任務嗎?這是我查出來的本市從事高端醫療業務的明細表。哪家醫院,哪個團隊從事哪些高端醫療業務,都寫出來了。也許還有一些漏掉的,只能以後再慢慢調查。”

  文天齊這人做事有一股子軸勁兒。(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