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屬性點慈善家》744.第740章 “石碑”基站
  被軍務耽誤兩個月,王齊回到任務指揮部,盯著各組的項目推進和測試進度。

  裡面最重要的無疑是載具。

  按理說,為了對抗真空,圓柱形和球形的強度更好,但因為是走傳送門而不是火箭發射,載具並沒有重量限制,用厚點的鋼也沒有解體風險,較為規則的空間更容易充分利用。

  所以載具最後還是做成了個楔形的,沒弄成長方體,則是出於觀測需要。

  這個載具的前窗是兩塊V形藍寶石玻璃,看起來極不合適,可配合“石碑”任務卻情有可原。

  現有的宇航服不夠成熟,靠宇航員自身無法完成著裝,兩個人相互幫忙,載具內空間又不夠,乾脆一點,載具內不加壓,宇航員就穿著宇航服在裡面乾活。

  沒有內外壓力差,這才能夠安裝足夠大塊的玻璃,提供較好的艙內視野。

  載具做了兩台,是備份需要,也可能用於任務調整,它們這個時候正在做水下測試。

  而為了配合全程著裝的任務需要,宇航服也要再次升級,其中的重點是服內進食和尿液、濕氣搜集系統。

  ……還是沒有做水循環,因為飛行背包設備魔法化之後容量足夠大,多塞個幾升的盒子,總體大小甚至還比初版小了點。

  服內進食條件有限,只能是流質,甜度非常高的果醬,其實就是糖漿和果醬的混合物,加了點鹽,結果顯得更甜了,齁的慌。

  可條件就是這麽個條件,往好處想,這麽高能的流質,喝幾口就能頂一天的活動消耗,也是設備空間與技術難度最低的實用方案。

  對王齊來說,任務推進的過程,反而比第一次開門前輕松了不少,至少各部門對接的企業、人員都已經熟門熟路,開會的頻率都降低了不少。

  幾個月時間很快,又到了能開門的周期。

  王齊沒著急,等第二批的兩名預備宇航員訓練好,設備通過超低溫測試,延期兩個月把工作準備就緒,才呼叫索拉裡斯再次開門。

  開門時氣壓接近七百百帕,現場有不少年紀大點的都戴上了呼吸面罩,堪稱糟糕,但和外層空間對比起來,地面上仍稱得上天堂。

  開門後,第一時間連人帶載具一起送進門。

  這回沒有臨時搭架子,而是載具團隊弄出來的一輛特種車輛,整體狀態比較像吊車,區別只是吊臂是專門設計來彈射載具的,確保載具在沒有上升矢量的情況下進入門裡,規避隱患。

  之所以要帶人在裡面,還是因為載具自動控制能力不行,為避免送到對面飛丟了,所以得有人在上面,確保它能與門保持相對靜止的位置,且不與其它需要進出的物體衝突。

  別看就一句話的事,實際為了“相對靜止”這個目標,還專門開發了一套載具用定位儀器,有兩個參照物時,一公裡內,能檢查到自身大於每秒3毫米的位移。

  這樣的精度在真空環境裡非常有必要,因為索拉裡斯開門也無法指哪開哪,沒有泳池的支持,現在沒能力安全回收載具,意味著宇航員回來休息時,很小的相對速度就會導致載具飛到失蹤。

  其實就算有泳池給傳送門托底,要把一台幾十噸重量中巴車大小的載具從裡面撈出來,裝回彈射車上,有魔法也要忙和小半天時間,受索拉裡斯傳送門“五秒切斷”規則干擾,以及環境多次變化帶來的各種隱患,這項行動很難保證載具完好無損的再次投入使用。

  首批兩名宇航員的任務就是固定1號載具,並啟動它的常亮通訊燈。

  人回來後調整幾小時,換成老帶新,和兩名預備宇航員組成兩組,同步執行任務。

  第一組的任務是圍繞1號載具搭建任務支持框架。

  該設備用於給行動組提供遠程定位光信號,和“換電”服務。

  換電是基於當地環境的選擇,上一次試探時,沒有在真空環境裡檢測到可用魔力。魔力是類似基本粒子的存在,當地沒有大氣,檢查不到魔力理所當然。

  而搜索合適的任務地點,需要功率非常大的廣域照明設備,甚至要超過動力消耗,畢竟真空環境不需要額外能耗維持速度。
    無法邊用邊充,自然要用換電的方式,不然載具搭載的能源部太大,也不利於控制。

  第二組的任務,則是把2號車開過去停好,然後開3號車做運輸工作。

  之前只有兩輛參與水下測試的車,沒有3號,多出來的它,是後來弄的一輛敞篷載具。

  太空敞篷載具,真的有種“肉身突破大氣”的味道了。

  但說實話,王齊卻覺得很好,甚至比兩台原版任務載具還好。

  因為是後做的,也不用執行正經任務,唯一的工作就是往返於門和兩台任務車之間運輸人員和貨物,所以不太考慮可靠性,有很多嘗試性的東西,非常有意思。

  比如它的控制方式,和飛行堡壘、任務載具的雙拉杆加擋位杆的形式不一樣,更像軌跡球。

  它的操作台是個半包覆式的球體,上面有經緯線,一個固定的指針結構,指向原始的0、0位,撥動這個球,載具就會跟著調整方向,然後用旁邊的推杆操作前後。

  這東西雖然用的也是“矢量發生”動力,卻只有前後可以動,犧牲了一定靈活度,但極大的簡化了操作方式,哪怕穿著笨重的宇航服,也能單手控制整機。

  用車輛比較的話,兩台任務載具是高檔轎車,3號車就是拖拉機,說明書就三頁,根本不用駕照。

  各種準備工作任務不少,宇航員們進進出出,第三天,才完成基本準備,留下一組繼續完善,另一組開載具去搜索合適的任務點。

  任務點最好是岩質,然而受限於開門總時間,以及燈光目視搜尋的不可預測性,該階段有限時。

  設備、時間各方面還是過於湊合了,在最亮的兩顆星星裡,判斷出流放地本地對應恆星方向,在面朝該方向的區域搜索,實際到達范圍後,能留給搜索的時間已經不多。

  第一組人一天半,第二組人堅持了兩天,仍然沒有找到合適地點。

  不到五十小時,其中在路上往返的時間都要扣掉十幾個小時。

  真空說起來是想加速加速,想減速減速,可正因為當地重力太小,稍快就超過逃逸速度了,環遊周期會比大行星上空長很多,反覆加速和改變航向的話以現有技術支持力又很容易迷向。

  總之傳送門開啟位置不太好,搜索時間不夠,折騰了兩趟後啟動備用方案,退而求其次,選擇水冰層。

  要找水冰,自然要找隕石坑裡的,雖然沒辦法用同位素測定年代,但隕石坑被撞擊過,裡面的水冰和其它物質會分離的更徹底一些。

  另外,隕石坑的形狀,本身也能為“定向射頻”提供一定的幫助,接收方信號會略好一點。

  地點確認時,已經是第十一天,因為準備工作做得夠多,時間還夠。

  花一天時間,卸載掉搜索用照明設備,把已經調試好的基站和任務車固定在一起。

  這個動作完全依賴宇航員艙外動手能力,簡直是考古航天,好在大家都習慣了。

  任務主體安裝基站的過程沒有多少意外,面對零下兩百度不知道經歷多少年的堅冰,根本也沒打算用電鑽或鑿子,直接就是模擬激光的魔法設備開孔。

  開孔過程氣化形成的壓力把宇航員吹飛了幾次,好在所有人全程都沒離開背包,可以自己飛,沒有人員失蹤的情況。

  發展了大幾十年,最後就這麽一哆嗦,做得還相當馬虎,前路仍長得很。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