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屬性點慈善家》714.第711章 堡壘測試
  來自超古代著陸器的矢量生成裝置,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為其重新設計了操作方式,以適應飛行堡壘。

  堡壘不是飛機,不可能作為堡壘戰鬥時還留個玻璃窗口給駕駛員,而堡壘的外圍是主要戰鬥面,駕駛室放在這裡即使用裝甲蓋住,仍然有不小的故障風險,還會擋住士兵行動路線和視野,所以它必須放在靠近中間的位置。

  而在靠中心的區域,就只能從上下兩個方向探頭,經過一些波折,最後決定隻做下方升降式,能節省一點設備空間。

  該駕駛室可以說相當古怪。

  飛機上,為兼顧強度和氣動效率,駕駛室都是盡可能大塊的曲面玻璃,而飛行堡壘的駕駛室看起來更像魚缸,幾條邊也不是玻璃和玻璃接合,直接上了合金框架。

  空軍總長馮軍親自坐進去,王齊和李想差點笑出聲,其他人也有幾個捂著嘴,眼帶笑意。

  坐了人更像魚缸了!

  這個駕駛艙和傳統的結構截然不同,裡面很空,就一把座椅,也完全沒有飛行座椅那麽複雜,和車用椅子一樣,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設備。

  駕駛面板在人的前上方,也就是“魚缸”的一個頂邊附近,據說這個操作方式,是為了確保駕駛艙釋放結構不影響對堡壘的操作,同時降低信號線束纏繞概率。

  駕駛區隔壁,是電信號控制台,這裡可以管理堡壘裡絕大多數設備。

  從“堡壘”的概念出發,本身是不需要什麽設備的,一旦降落,它的功能就是作為建築物使用。

  但人員生活改善離不開電力,尤其是溫控設備和餐飲加熱功能。

  溫控方面,王國並沒有弄出空調來,主要采用魔法制冷,它的好處是結構穩定,沒有可動零部件,基本不存在自行損壞的可能。缺點則屬於通病,魔力作為一種信號源使用時,結構可靠度不如電纜,單位時間內能容納的信息量也比較差。

  餐飲加熱則使用電熱爐,沒有微波爐,所有用電設備,能源都來自於中控室隔壁的魔力儲備中心,利用魔電轉換技術進行分配。

  王齊等人從生活區裡轉出來,到了戰鬥區二樓。

  二樓的樓板,使用的是衝孔鋼板,空隙大小為14.5毫米,確保15毫米以上口徑的彈丸不會掉下去。

  采用衝孔版作為樓板,能在保證強度、輕量化的前提下,讓兩層樓之間能夠更直觀的相互看到。

  作戰區總共有三層樓,一樓是專門的對水平面作戰區,二樓是綜合區,三樓則是專業對空區,其中三樓還有幾個給機炮用的升降平台。

  二樓特殊之處,在於這裡有著可開啟戰鬥窗,以及平台拓展功能。

  陸軍總長白宇叫參與測試的士兵演示拓展作戰的方式。

  所謂拓展,基礎源於堡壘外牆的複雜度,為確保堡壘在激烈戰鬥中的生存力,外牆集成了包括魔法、冶金、製造的大量成果,技術含量相當高。

  現場演示士兵到牆邊拉閘,牆頂角線上的一個裝置給出推力,把一面牆體往外放,絞索結構運動,拉著牆體向外緩慢落下,變成地板。

  接下來還有幾個動作,通過“地面”上的拉手結構,拉出護板到垂直地面的狀態卡住,形成一個總面積十余平米的作戰陽台。

  護板的規格一致,是12毫米的錳鋼板,除了陽台對外的部分,原牆體部分也有一堵一米高的護板,另外中心區還有一個隻佔四平米不到的范圍也被護板擋住,這裡會臨時放下彈藥箱,或者再塞幾個戰士。

  護板全部起來之後,地面上還有個接口,可以用對應設備插入,單獨控制著塊地板下面的魔術陣結構。而這所謂設備也特別簡單,就是一根帶有特別接頭的魔法啟停器。

  這樣的可開啟式區域,整個2樓有16處,能拓展出差不多200平米的室外空間,來應對一些防禦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更強火力的情況,比如小惡魔數量巨大的時候。

  不開啟陽台時,二樓的總射擊位為32個,同樣也是十六面可動牆的變化。

  戰鬥射擊位雖然理論上可以用機炮,但機炮用射擊口的射擊角太小了,也不利於觀瞄,只能亂射一通,因此主要還是使用人員直接射擊。

  王齊一行再去三樓轉了一圈,從堡壘裡出來。

  出來和進去的不是同一種門,是一樓對水平面的門,與二樓陽台錯開位置,有四個門。

  落在堡壘專用承托台上,這四個門剛好走上承托台,再走一段從水泥斜坡下來。

  和觀察區負責記錄的研究人員窩在一起,等待測試開始。

  測試過程倒沒什麽驚豔之處,堡壘啟動後在距離承托台僅有2米高度懸停幾分鍾後,會上升一段飛到城牆外,不做任何事情,立刻回來繼續懸停在承托台上。

  偏離原始位置後的再定位具有不小的技術含量,只是從觀看角度顯得過於平穩,畢竟各項準備工作都十分充分,甚至有白天都很亮的柱型強光輔助坐在“魚缸”裡的堡壘駕駛員來進行定位。

  軍方的人和研究員說起話來。

  “驗收能不能快一點?”參謀部的比較急。

  “今天沒出狀況的話後面應該不會有太嚴重的問題,一個月後應急能用用,但全部驗收最少還要半年。”

  自家倒也不是缺了堡壘就沒辦法戰鬥,它只是作為一種便於臨時部署的支援手段存在,等一等問題不大。

  王齊則問起其它事:“矢量生成裝置有沒有可能替代現有的浮島間運輸平台?”

  “回陛下,這件事比較難,矢量生成設備雖然在魔力利用率上高於【漂浮】與【飛行】,但生產難度太高,製造局現有的能力無法量產。而且恕我直言,它成本很高,就算做出來,渡口方恐怕也不願意采購。”

  王齊點頭:“是啊。”

  量產……確實是麻煩事。

  矢量生成裝置結構特殊,它有四個魔法發生組件,這東西本身帶方向,並不是四個一模一樣的東西。

  此外,四個組件組成四面體結構時,該空間內不能有氣體以外的異物,不然輕則出力降低,重則突然熄火,因此它最好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工作。這一點就決定了它在設備之外,對比現有浮力平台還有額外的裝配成本。

  更高的生產複雜度,密閉空間帶來的額外成本,實際落地的話,一個常規浮力平台含儲能、魔術陣、操作功能在內的核心單元12萬元,帶矢量生成核心的單元即使能實現量產,大概也要賣到30萬以上。

  至於魔力利用率高低問題,大多數人也並不關心,魔力零成本從自然界取用,充能不過來就多準備幾個擺渡平台,讓每個平台都有更多的蓄能時間。

  矢量生成的效率提高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總設備采購成本,問題它是個新東西,而各渡口早就有了運輸設備,哪怕要更新換代,考慮人員培訓和物資管理等問題,渡口還是會傾向於用老系統。

  現階段對矢量生成裝置的需求並非必須,不用操心它的量產問題,等出了發動機後,讓航空生產鏈根據效果和需求自己去解決吧。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