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人間最無敵》第224章 儒 道大戰(下)
  第224章 儒 道大戰(下)
  一句“清氣滿乾坤”,再一指,【太極神魔圖】幻化出來的天神與邪魔,就倒下了。

  看到這一幕,兩腳分踏神魔圖陰陽二域的白衣少年道士,眉頭微擰。

  “【乾坤指】,這可不是你寒山書院的神通,莫非你也身兼儒門數家文脈的傳承?”

  旋即不等李往矣回應,白衣少年道士就搖了搖頭。

  儒門各家文脈、流派之間的成見,有時候比其他百家宗旨間的隔閡還深,動不動就發起論戰,甚至直接以各自文脈、學說為勢力,進行大道之爭。

  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儒家內部流派甚多,文脈繁雜,彼此鬥爭不斷,儒門才會在壓製釋、道二教,成為無可辯駁的天下第一顯學之後,一直無法清除其他百家學說,一統經典,讓九洲獨尊儒術。

  其實在上古時代終結之後,儒門內部許多大儒,是想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只是一直沒能成功。

  一是有釋、道二教的掣肘。

  二是以墨、法、兵、名、陰陽等幾家顯學為代表的其余百家學說,雖不及儒門之盛,合在一起卻可與儒門爭鋒。

  第三便是儒門的內鬥。

  很多時候不用其他百家諸子摻和,儒門自己就先打起來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尋常的儒家弟子,是很難身兼多家文脈的,當然,不排除一些文脈、流派理念相近,彼此長輩又有舊誼,可讓門下弟子修習對方文脈的學說與神通。

  只是這種情況比較少。

  畢竟,儒門大宗師們都講究一個“道不同,不相為謀”。

  彼此親近的,往往都是追崇同一個流派的,而理念相差懸殊的,也不會往一塊湊。

  回到李往矣這裡。

  李往矣出身寒山書院,位於北止戈洲,而他剛剛施展的神通,名為【乾坤指】,其開創者乃是東南清嘉洲的一位畫道聖人。

  這位畫聖算是半個儒家聖賢,性情、理念與儒家某個流派極為接近,但畢竟是以畫證道,並非真正的儒家大能,不屬於任何文脈。

  李往矣自然也就不可能成為他的衣缽傳人。

  聽到白衣少年道士的話,李往矣卻是神情淡定,右手一旋,再次點出。

  這一點,竟是同時暗含好幾位儒家聖賢的成名大神通,比起剛剛白衣少年道士一口氣打出十八地煞術,還要玄奧。

  “這是【繼往聖指】?橫渠大聖人一脈的獨家神通?”

  白衣少年道士十分驚異,李往矣這一招,乃是張子張橫渠聞名九洲的大神通,非關學弟子,無法習之。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繼往聖指】這一道大神通,就蘊含無數過往聖賢的神通術法,堪稱天下一絕,威力無與倫比。

  更重要的是,關學大本營在中土神洲關中之地,不僅離寒山書院隔了一座大洲,二者之間的學說宗旨,還多有衝突。

  李往矣這廝,是怎麽學得這【繼往聖指】的?

  而且他一會兒施展畫道聖人的【乾坤指】,一會兒施展橫渠大聖人的【繼往聖指】,就是不施展自家寒山書院的神通,這是故意顯擺的?
  見自己施展了好幾家道脈的神通,想要在博學方面,也不輸給自己?

  心裡謾罵的同時,白衣少年道士趕緊催動【太極神魔圖】轉動,以陣圖本源道韻,磨滅【繼往聖指】爆發出來的數種過往聖人的大道術法。

  這讓整座【太極神魔圖】差點崩潰,其中蘊含的神魔二氣,更是消耗一空。

  白衣少年道士只能以重新注入無窮神魂之力,繼續維持【太極神魔圖】,並以神魔陰陽魚,分別各施展一道道門殺伐秘術,以陰陽兩域合圍之術,絞殺太極圖中心的李往矣。

  李往矣見狀,卻微微一笑。

  他剛才確實是故意的。

  【乾坤指】乃是畫道聖人煮石公,雲遊北止戈洲,到訪寒山書院時,傳授給他的。
    一並傳授的,還有繪畫之法。

  當時山長不在,周、董、柳三位副山長,一起接待的煮石公,閑談之余,先生周冷溪將他與謝家子一同招來,拜見煮石公。

  後來以寒山之白雲、楓葉為禮,聘請煮石公為寒山書院客卿副山長,煮石公性子閑逸,沒有答應。

  但又實在喜愛寒山上的飄渺白雲與滿山紅葉,便住了半個月,在這期間無有師徒之名,卻將生平許多本事,教給了李往矣和謝嘉樹。

  為此李往矣和謝嘉樹兩人,偷偷打開了山長的秘庫,搬了許多陳年仙釀,孝敬煮石公,惹得山長院裡的那只看家仙鶴,追得他們滿山跑,差點將他倆的褲衩都啄沒了。

  至於關學一派的【繼往聖指】,則是李往矣讀張子著作時,暢想橫渠大聖人平生所為悟出來的。

  他雖然不是關學弟子,但崇敬張子,歎服其大道宗旨,心向往之,自然可得其神通。

  他這屬於見其書而悟其道,就算關學弟子找上來,也無可指摘。

  此時面對一個精通多家道脈傳承的道門妖孽,李往矣便也展現了出來。

  吾讀遍萬卷書,所見之廣,所習之多,怎麽可能被你一個小小少年比下去?

  伱掌握的道門傳承多,我會的儒門神通更多,甚至其他百家,包括你們道門的也知道不少。

  看誰多得過誰?

  心中一生起了較量之心,李往矣便如脫韁的野馬一般,撒歡開來。

  看到白衣少年道士,直接催動陰陽二域殺來。

  他朗聲笑道:“你這太極圖耍得不錯,不過,並不是只有你會,我也會,看我‘無極生太極’,太極圖來!”

  只見他青衫長袖一拂,身前立即也出現了一個太極圖。

  與白衣少年道士的【神魔太極圖】不同,李往矣幻化的太極圖,蘊藏著五行之氣,看似靜懸身前,實則在不斷旋轉。

  五行相生,各含其性,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動靜之間蘊含無窮變化。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李往矣一邊運轉身前的太極圖,一邊吟詠。

  白衣少年道士看到他這太極圖,又聽到他這吟詠,臉色微詫:“這是濂溪先生的《太極圖說》?”

  “你竟然連他的大神通也懂得?”

  李往矣點點頭:“然也,你可懼否?”

  濂溪先生,與張子張橫渠並列的儒家大聖人之一,被譽為理學的開山鼻祖,其【太極圖說】影響巨大。

  太極出自於《易經》。

  《易經》作為天下群經之首,同時也是儒家第一經。

  因此不僅道門精通太極、陰陽之數,傳承悠久,儒家對於太極與太極圖,亦多有研究。

  而李往矣幻化的太極,更是直接來自於濂溪先生。

  隨著他吟詠,身前的周氏太極圖便飛向了【神魔太極圖】,陰陽二氣與五行力量一旋轉,【神魔太極圖】登時潰散了。

  白衣少年道士亦飛了出去。

   沒有狀態,寫得很慢,只寫出這一小章,明天恢復兩章六千字。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