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守村人》142.第142章 朝堂官員因何忙(第二更)
  第142章 心情巨好因奏章(第三更)
  “憨憨?”裡長把門一關,如作賊般壓低聲音。

  朱聞天遞過去兩份題本:“這個推廣鹽的先送上去,另一個看他們推廣與否,不推廣則不給,給了沒用。

  咱們現在收乾菜,冬天這裡若還賣盒飯就沒有菜了,我會種大棚,那個不適合當盒飯的菜來賣,太貴。

  現在南京收,別人可摘了菜陰乾、曬乾,陰乾的多給錢,曬乾的便宜,再看品相。

  再叫太子府的人幫忙回村子報信,其他二十一個村子咱也收乾菜。”

  裡長接過題本也不看,反而問:“朝廷怎麽還沒把東西做完?得等多久?”

  朱聞天笑著看裡長:“等吧!回去會有驚喜。”

  他早猜出來朱元璋的小心思,或許是太子的主意,把人留下,然後派人修三個牌坊。

  自己不能說破,給裡長個驚喜,給他們一個面子。

  “那我去找人收菜了?”裡長要走。

  “不,衙,告,利,民。嘿嘿嘿嘿!”朱聞天搖頭。

  “對對,找縣衙的人,讓他們出告示,這樣算是利民之功,好!”

  裡長懂了,出門找朱太一說兩件事,其實屬於一件,都是收乾菜。

  朱太一瞬間領悟,讓朱太二帶兩個護衛回下丘村報信,他前往上元縣衙門。

  劉知縣親自招待:“呃!現在叫朱太一啊?他們能收多少乾菜?我怕百姓乾菜製多了他們收夠了。”

  劉知縣高興時帶著擔憂,百姓夏天的菜吃不完、賣不掉,也會有一些做成乾的,卻不多。

  百姓要乾別的活兒賺錢,整天做乾菜根本賣不出去。

  眼下有人收,百姓可多得錢,卻怕百姓做好了,下丘村突然不要了,告示可是衙門發的。

  “他們……先照著兩千貫錢的來收,黃瓜、茄子、蘿卜、豇豆、香菜。陰乾的比曬乾的貴。

  按照新鮮蔬菜價格的三倍收乾菜,陰乾的多給三成,不夠乾,或者老的菜做出來的,他們不要。”

  朱太一把價格定下來,一般一斤乾的需要八到十斤新鮮的才能做成。

  收乾菜不能按照十倍價格收,給三倍已經不錯了。

  劉知縣聽到兩千貫,徹底放心,價錢他更滿意,替百姓高興,果然良善之村、仁義之村。

  “想是秋後沒有新鮮菜,盒飯用乾菜代替。”劉知縣猜出來下丘村的打算。

  “差不多,冬天有蘿卜和白菜,乾蘿卜做鹹菜好吃。”

  朱太一說著吧嗒下嘴兒,村子的乾黃瓜和乾蘿卜鹹菜口感最好。

  下午劉知縣親自寫了一個告示,其他人抄,文吏和衙役去縣中的各處貼,順便為百姓講內容。

  “太好了,快回家摘菜製乾菜,有人收,乾的是新鮮的三倍,陰乾的多加三成。”

  “哪裡收?我家菜地的菜多,吃不完,不好賣。”

  “玄津橋旁邊的福華樓旁邊的四海雜貨鋪,現在賣盒飯了,便宜,他家盒飯好吃。”

  “給的錢太少了,八九斤能曬一斤,憑什麽隻給三倍?”

  “嫌少你別賣,你留著自己吃。”

  “我自己哪吃得完?我回去問問,奸商,錢全讓他們賺去了。”

  ……

  丹青店裡不時有木頭板子送進來,還有老竹子,孩子們就在院子中學習,乾活的聲音大也無所謂。

  十八個護衛和朱太三、朱太四安排東西擺放,另有新的竹子托盤、碗、盤子、筷子送到。
    宮裡給調來五十個木匠,拆後面的六間房,起木頭的二層樓,不需要漂亮的飛簷,怎麽快怎麽來。

  裡長把憨憨畫的圖紙給工匠們看,木頭板子上要切出裝玻璃的窗戶口,玻璃大棚只能這麽造。

  無法像朱聞天那時的玻璃大棚大塊玻璃,玻璃一大,重量用木頭和竹子難以支撐。

  八分地造四個,每個佔地不到二分,一百平方米左右,留過道。

  現在的一畝地大概在六百一十平左右,一分地為六十平。

  下丘村那邊大棚面積大,真正用來種東西賺錢的,店裡的屬於做樣子,叫人觀賞,種得不會那麽密。

  另有人在挖火道,像一個個弓字相連,上面鋪石板,冬天燒火升溫用。

  別人乾活,房子在拆,下丘村的人再次來到福華樓居住。

  徐掌櫃同樣的操作,給住院子的人免費、退一部分錢,挪旁邊去。

  他表示歡迎,新的菜試製成功,顧客一致好評,給五顆星。

  當然價錢也貴,別處沒有,想找可以去光祿寺,看光祿寺敢傳出來不?

  孩子們自己上手做晚飯,清淡為主,主食少。

  ……

  坤寧宮晚飯時候,太子夫妻又來了,朱太一下午的時候帶著裡長的題本送到太子府。

  朱元璋到來時馬皇后早已看完,幫他換衣服:“下丘村送個正式的題本,要求把福建莆田的曬鹽法推廣到大明沿海,另有補充原曬鹽法之不足。”

  “看樣子他很看重,否則何必寫這樣的題本?”朱元璋換完衣服,拿起題本觀瞧。

  “哎呀!鹽能這麽曬?灘曬法,之後就有很多鹽像白撿的一樣能吃。娘滴咧!”

  朱元璋忍不住說句髒話,他發現就是多用點地而已,然後源源不斷的鹽就出現了。

  至於說題本上講的人不穿防護好的靴子,腿長時間在鹵水中泡傷害大,他覺得可以忍受。

  呃……

  要不按照題本上寫的給鹽戶製作油靴?鹽多了,錢就多,做個油靴也是行的。

  一瞬間朱元璋又改變主意,別傷害百姓了,題本已給出辦法了。

  油靴用布做,幾層布製作好,泡桐油,一遍遍刷,就不透水了。

  鹽戶穿著它進到鹵池乾活,出來再換其他鞋。

  “出來的時候,給朱宜長的?朱宜長手上還有什麽?怎不一次給咱拿來?那是寫給咱的。”

  朱元璋突然想到個問題,高人在村子隊伍出來前,一定教了許多,包括這個題本。

  “爹,要照著做?”朱標問關鍵的事情。

  “得鹽的事情怎能不做?明天一早派人去福建莆田縣,劃一片地先做下看看。

  若成了,凡大明沿海之地,皆依此法施為,大明鹽產將翻十數倍,不,數十倍。

  這個叫納潮風車的東西也找人做,就是水車的道理,用它來把海水提上來。

  適合的地方就修,不適合的依舊用人來提鹵。今晚喝酒。”

  朱元璋發現自從下丘村的人來了南京,自己每天都有好心情。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