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明守村人》338.第335章 或許焚城去北邊(第五更)
  第337章 閑來無事聖出行(第一更 月票 推薦票,謝謝!)
  秦淮河上,無數隻船航行在正中間,另有快舟衝在前面叫往來船只靠到岸邊。

  不似北地草原的陰雨連綿,這裡已經多日不曾下雨。

  天,瓦藍瓦藍的。像棉花一樣的雲朵,像定在了天上。

  清澈的水面,在波紋層層遠去中,倒映著高大的船隻身影。

  偶爾有水鳥落到船舷之上,邊梳理著羽毛邊看來看去,像打量這些個特別大的船一般。

  水中有個影子一閃而過時,總會有機靈的水鳥扎入水裡,片刻後叼著一條魚上來,慢慢吞咽。

  船隊逆流而行,到胭脂河時,一艘龍舟上有人說話:“諸卿且看,這便是大明的大好河山,不愧以胭脂命名。”

  在船上的群臣一臉無奈,卻不得不跟著誇讚,美!兩岸的石頭確實美,姹紫嫣紅的。

  “殿下,那邊的房子是有,不過不符合陛下和你們這些親王吧?”

  裡長在船上的另一個船艙中與太子朱標說話,憨憨呆在旁邊。

  今天聖上出巡,到下丘村看收割小麥、苧麻、油菜籽。

  大臣們都跟著,太子和太子妃也在,關鍵太子妃再有十天就是九個月,跟來幹啥呀?

  “倒是讓你們的人擠一擠了,父皇打仗的時候,也沒住過什麽好的房子,我也無所謂。

  就是來看看,總在宮中呆著悶,此次出來三到四天,別的地方沒意思,還是下丘村好。

  各地的題本送到南京,與送到下丘村,最多不過耽誤半日而已。”

  朱標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這是父皇要來看看。

  說白了就是帶群臣親眼見證下丘村的糧食增產,總是別人說,萬一假的呢?
  現場收,看多少畝,立即稱重,看完,將來這裡就確定下來,是良種種植的地方。

  想要多少地,直接給擴。如此別人再敢在背後說不該說的話,就可以收拾了。

  不僅僅是出來玩兒,有政治目的。

  至於說太子妃,沒到日子呢!船上就有專門的地方。

  等到了下丘村,下丘村就有專業的產房,村子的藥鋪中有許多藥材。

  太子得跟來,把太子妃扔到太子府,提前生產,或者出了別的意外……

  “也好,天熱,注意防暑,再過一會兒,咱就進石臼湖了。這條人工運河,十五裡。”

  裡長見太子如此說,他也不管了,反正村子的大部分人都過來了。

  南京那裡只有盒飯店和守玻璃窯的在,然後村子被軍隊接管,不允許別人進去。

  村老們也很高興,回家看收麥子,即便朝陽門外修成蘇州園林的樣子,也不如這個家好。

  十五裡運河一過,大家在船上看到了成群的鴨鵝,有的跟著船遊一遊。

  有的鴨子扭頭看看,一腦袋扎水裡,再露出頭時嘴邊的小魚尾巴在動著,隨即被吞下。

  石臼湖上已經停了很多船,他們被攔住,說等一個船隊過去才能走。

  不少船就跑到碼頭暫時停靠,人去那裡的百貨商店看。

  “馬先生,這些是什麽船?”黃裡長沒有事情的時候喜歡坐在百貨商店的門口。

  這裡搭了棚子,孩子們在棚子下讀書、練字。

  馬徽與錢杜史不能提供文房四寶,村子自己買,劃船到南邊,在歙縣買硯台和墨,在宣城買紙和筆。

  都挑便宜的買,但這兩個地方的便宜東西,拿到外面去賣可就不便宜了。
    關鍵兩個地方的船只要去應天府,保證路過石臼湖這裡,到這邊累了,就靠岸歇一歇。

  雙方認識,親自過去買東西,而不是讓帶過來,那價錢必須壓得低低的。

  這樣孩子們就有了文房四寶,先用木棍在地上寫會了,再用毛筆於紙上寫。

  大人們偶爾也來學幾個字,不打算會寫,認識就行。

  大家對馬徽和錢杜史十分尊重,不稱呼為掌櫃,也不叫秀才,就喊先生。

  馬徽看到船隊了,他在愣神,直到黃裡長又喊兩聲,他才回魂兒,說道:“聖上出行,看旗幟,親王們和公主們也來了不少。”

  “啊?陛下出來了?他要去哪呀?”黃裡長壓低聲音。

  “去下丘村唄!下丘村的旗幟也挑著,黃裡長你無須如此,聖上出行不避人,不是微服出巡。”

  旁邊的錢杜史接過話,並告訴黃裡長正常說話即可,這是光明正大的,非偷偷摸摸。

  黃裡長想一想,說道:“對呢!下丘村的麥子要收了,咱的也得收。下丘村還有早春就種的大豆,現在也能收了。

  他們村子種的東西,都是要當種子的,跟咱不一樣,咱……伱們愛吃麵食不?收了麥子就有面了。”

  “愛吃愛吃!”馬徽和錢杜史一同點頭,秈米不做米線的話,不如面好吃,粳米又太貴了。

  這邊不是更南方,面食很多,得從北方以運河來運。

  “那好,等咱們收完麥子就種大豆,深秋時給你們做豆腐吃。”

  黃裡長時刻不忘了招待好兩個教書先生,這身份比百貨商店掌櫃厲害。

  “為什麽不種水稻?”錢杜史覺得輪種應該是水稻,這邊有湖。

  “漲水給衝了呢?水稻得插秧,累死累活的,一衝全沒了,大豆不用那麽累。”黃裡長有自己的思路。

  他們說話的時候,船隊前面都過去了,剩個尾巴也出了胭脂河。

  再行片刻,進入順流河段,黃池河。

  河邊有人在修路,已經修到丹陽湖了,這是能看見的,沒看到的就是按照地形來修,前面到胭脂河。

  找人慢慢修,不曾發力,胭脂河邊有路,等著更多的人手招過來,順著這條路,能一直通到南京。

  因為秦淮河存在很多年了,河邊始終有路,就差連接與拓寬、平整。

  “朱裡長,我見路邊堆了不少砂石,路不是修好了麽?”朱標拿望遠鏡看。

  “沒有沙子,都是大小不等的石頭,有的還是風化石,堆在路邊,上面會斜插個竹子的鍁。

  往後順著到秦淮河岸邊一路上都會如此,隔一段距離放一堆。

  遇到下雨後,或者其他情況下路不好時,路過人的會用竹鍁幫忙補一補。”

  裡長介紹情況,砂石用來補路,再放個竹鍁。

  下雨後某個位置沉降了,只要有人路過,就能用竹鍁撮砂石填一填、踩一踩。

  竹鍁沒人拿回家,不值錢,而填坑,大家都很自覺,百姓可以不識字,卻知道這條路得所有人一同維護。

  即便小孩子,走在路上渴了,看別人家的菜地有黃瓜,都是踩壟溝不踩壟台,選上面的大的黃瓜摘,用指甲掐斷後面,而不揪秧。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