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第48章 你是怎麽說話的
  第48章 你是怎麽說話的

  次日一早,聽到敲門聲,袁熙翻身坐起,起床氣和怨氣翻騰而來。

  昨夜他很晚才回來,好不容易睡著,然後做夢了。

  夢見自己抱著個年輕女子在床上翻滾,但怎麽也看不清她的臉。

  在袁熙想進行下一步動作時,門被敲響,夢也斷了。

  還敲,敲尼瑪!

  他罵罵咧咧打開門,卻見孫禮帶著個小娘站在門外候著。

  袁熙認得這小娘,前些天出城收麥子的時候被孫禮看上,兩人前幾天才成了親。

  袁熙看著這對十四五的小夫妻,沒來由一陣生氣,小屁孩都有老婆了,自己一個二十歲的世子還打著光棍!

  他出聲道:“你們來做什麽?”

  孫禮咬牙道:“我是來向大哥請命的!”

  “大哥此次離城,除了我,隨身親兵都被曲大哥選上了,他這是看不起人!”

  “我雖然年紀小,哪一點比他們差了?”

  袁熙說道:“我昨晚沒和你娘說過?”

  “此行危險,不帶沒生過孩子的!”

  “你才剛成婚,先生個大胖小子再說!”

  孫禮聽了,猶然不服氣,“大哥都一把年紀了還沒成婚,不也照樣上戰場?”

  袁熙頓時怒了,本來自己就不平衡,這小屁孩還在自己傷口上撒鹽?
  他氣道:“伱這孩子怎麽和頭倔牛一樣,我不和你說了,趕緊帶著你媳婦回去,別對不起你娘。”

  孫禮嘟囔道:“我娘說了,我們娘倆的命都是大哥救的,我不跟著大哥,便是知恩不報!”

  “而且大哥也沒成婚生子,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不也是對不起父母?”

  “你說是不是?”

  他最後這句話是對身邊小娘說的,那小娘聽了,趕緊連連點頭。

  袁熙又遭暴擊,氣得上去踹了孫立一腳:“有你這樣說話的?滾滾滾,別來煩我!”

  孫禮見袁熙生氣,隻得帶著小娘灰溜溜跑了。

  袁熙歎了口氣。

  說實在的,孫禮作為一個兵士,十五歲的年紀,已經不算小了。

  亂世之中,嬰兒生下來,便有過半夭折,直到十五歲期間,經歷饑餓疾病,天災人禍,又要再死一半,能活下來的少之又少。

  孫禮這樣的村民,五六歲洗衣做飯,七八歲下地乾活,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如果諸侯軍閥兵起,各地征兵往往是半強迫半引誘地拉壯丁,能抗起一把木槍,揮動幾下,便已經個合格的兵士了。

  這也是為什麽在不到十萬人口的地方,能拉出一萬士兵的原因。

  當然,這種新兵沒有經過戰場磨煉,遇到訓練有的著甲老兵,當真就是被砍瓜切菜般送死的。

  袁熙之所以不願意大征兵士,一方面他信奉的是兵貴精不貴多,這種新兵直接上戰場送死的,還不去種地做工匠。

  另外是他也養不起這麽多張嘴,以他現在的資源,幾百帶甲兵士就已經是極限了。

  袁熙讀三國歷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殘酷的事實。

  不論是士兵,還是百姓,也不是越多越好的。

  一個相當反直覺的事實是,王朝末期的人口的數目,要遠遠多於大治之年。

  古時耕地技術不發達,沒有化肥,一漢畝的畝產,常常只有三石左右。

  約四漢畝相當於現在的一畝地,兩漢斤折合現在的一斤,這樣換算到現代,一畝地的畝產也就二百來斤。

  除去賦稅,漢代的十畝田也就能產出四百斤糧食,勉強能養活一個人,這還是風調雨順的情況。

  漢代一戶平均五到十人左右,養活一戶就是五十畝地,而一郡之地,常有數萬戶。

  各地常常有很多隱藏黑戶,加上可耕種土地並不如後世多,漢末黃巾之亂,就是人口增長,耕地不夠,此時再天災頻發,糧食大量減產。

  然後農民唯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
    沒飯吃。

  這也是千百年來,農民造反起義的最直接的因素。

  某朝有個笑話,某地一年沒下雨,土地乾涸,顆粒無收,當地村民餓得實在沒有辦法,於是相約造反。

  大家選定了日子,拿起鋤頭菜刀,蜂擁到村口,準備大乾一場。

  此時天上卻正好下雨了。

  在場所有人立馬四散,衝回家裡,下地播種去了。

  這就是平民百姓,但凡有一口飯吃,都不會造反。

  所以王朝的規律,便是王朝末期,人口多而鬧饑荒,天下起義,然後互相殺伐,人口減少,建立新朝。

  新朝人口少而耕地多,便迎來大治,隨著社會發展繁榮,人口產生爆炸性增長。

  數十百年過後,人口飽和,耕地不夠,然後遇到天災人禍,外族入侵,糧食不夠吃,於是天下起義,互相殺伐。

  新的循環又開始了。

  所以理智而冷酷的統治者,在商業農業沒有大幅度提升的時候,都會試圖控制人口增長的速度。

  太平之年的時候,統治者往往會產生錯覺,覺得天下繁榮,越多越好,於是鼓勵生育,壓低結婚年齡。

  等人口爆炸,統治者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是晚了,天災人禍,盜賊蜂起,民眾被裹挾著造反起義。

  黃巾起義就是發生在這個背景下,當上百萬的黃巾軍出現在戶籍人口只有幾十萬的地區時,著實把不知下情,自我感覺良好的漢靈帝和大臣們震得七葷八素。

  自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起,現在已經過了十年了。

  經歷了十年戰亂,各地人口大幅度下降,地倒是慢慢不缺了,但也衍生了另外一個問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戰亂災禍嚴重的地區,經濟完全崩潰,且時時遭受兵匪騷擾,百姓苦不堪言,於是便群起遷徙,去經濟穩定,沒有戰亂的地區。

  於是十年間,人口開始往富庶的大州慢慢聚攏。

  比如袁紹的冀州,陶謙的徐州,劉虞的幽州等。

  沒錯,別看幽州此世算是苦寒之地,偏偏土地肥沃,鹽鐵極為發達。

  這其中,徐州經濟最好,陶謙治理有方,幾乎沒有受戰亂波及,許多百姓群來徐州定居。

  然而陶謙此人,早已和袁術公孫瓚聯盟,絕不是個沒有野心的人物。

  甚至初平四年(公元193年),趁著曹操和袁術攻伐時,陶謙派兵進入了曹操兗州地界,佔領了任城泰山兩郡。

  此事雖然多有曲折爭議,但袁熙還是傾向於陶謙是有預謀的。

  曹操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帶兵反攻陶謙,連克十余座城池,打得陶謙閉城不出,直到第二年春天才領兵回兗州。

  其間曹操於是一屠徐州,死者無數,泗水斷流。

  袁熙覺得,在這件事情中,曹操如果不搞屠殺,其實也算是佔著些道理的。

  偏生他把怒火發泄到百姓身上,雖然能激勵兵士,但是也和徐州結下了死仇,反抗不斷,後世直到曹操去世,徐州都沒有完全安定。

  如今袁熙要做的,是阻止曹操以曹嵩被殺為借口的第二次大屠殺。

  按照記載,死者可能有十萬計。

  後世因為徐州等地死人太多,曹操才從幽並巴蜀等地遷數十萬人到內地,導致邊疆人口稀少,外族趁虛而入,產生了五胡亂華的局面。

  如果不是這個原因,袁熙真的不想和曹操作對。

  曹操給他的壓力太大了。

  不像現在的劉備,除了關張,幾乎沒有什麽謀士和武將,要吃很久的虧,才能成氣候。

  曹操現在雖只有半州之地,但有名的謀士大將,皆已經在其麾下,差不多已經是完全體了!
  但正是這樣,袁熙更不能放過眼前這個難得的機會,如果成功的話,保全百姓性命,得到名聲,私下結盟,可謂一石三鳥之計。

  袁熙想看一看,如果曹嵩一家還活著,曹操沒有了孝道這個最光明正大的理由,還會怎麽攻打徐州?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