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芳華之家父袁紹》第771章 自我妥協
  第771章 自我妥協
  宋徽宗廢科舉,是個爭議很大的問題,後世史書記載的理由,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個人偏好。宋徽宗是酷愛藝術和奢侈享樂,他對經學和文人沒有多少興趣,反而崇信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他任用貪官朱勉搜羅天下奇珍異寶,修建花石綱等工程浩大的園林宮殿,耗費國家財力。

  二是他對科舉考試不重視,不僅常常缺席,甚至有時候會讓宦官代替他審閱試卷,對科舉考試的內容也不滿意,認為考試的題目太過於刻板和陳舊,所以他希望通過改革科舉制度,來選拔一些符合他個人喜好和政治需要的人才,例如擅長音律、金石學、道教等方面的人才。

  三是他在新黨舊黨黨爭中,偏向於新黨,所以他決定廢除科舉制度,以打擊舊黨的勢力,鞏固新黨的地位。

  據史書記載,之後產生的惡果,則是學校的考試不是以詩賦為主,而是以一些奇怪和無聊的題目為主,例如“論雞鳴”、“論酒色”、“論鼻子”等。這樣的考試,不僅不能培養和選拔出真正的文學家,反而會培養和選拔出一些無知無趣,或是歪曲墮落的人。

  於是自此之後,天下大亂,奸臣當道,文學衰敗,士人離心,加劇了社會動蕩和危機,成為了靖康之恥的直接原因。

  所有的結論歸於最後,都只有一點。

  趙佶是個昏君。

  當然,以結果來說,這個結論並沒有什麽問題,趙佶也在十幾年後,在眾官的勸諫下,認識到自己不適合當皇帝,於是在金兵南下時,自行退位讓給了宋欽宗。

  再然後,就是荒誕無比,處處充斥著不可思議情節的靖康之恥了。

  先是金兵南下,奔襲千裡,在沒有後勤的情況下到了汴京城下,創造了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

  且其在從沒有攻陷堅城先例的情況下,堅持攻打外城一個多月後毫無進展,但就是在城外不走,終於等到了一個無比荒謬的奇跡出現。

  郭京主動打開外城城門,金兵趁機佔據了外城城牆。

  但在汴京內城之外,還有兩道防備更為嚴密的城牆,金兵久攻不入,進退兩難。

  然後奇跡再次出現了。

  宋欽宗竟然在並無城破危險的情況下,親自出城談和,然後不出意外的被扣住了,金人不僅要求宋欽宗投降,而且要求大量金銀。

  在金人威逼之下,宋欽宗寫了降表對金稱臣,然後被放回城搜刮贖買的金銀。

  史書記載,宋欽宗嚇破了膽,因為金人要價太高,所以他回城後,不僅大肆搜刮金銀,還將婦女衝抵銀錢送出城去。

  之後在金人未入城的情況下,被嚇破膽的宋欽宗做了什麽呢?

  他竟然鼓起勇氣又出城了,然後不出意料又被扣住了。

  此時已經退位多面的宋徽宗竟然也出城了,雖然不知道他是去幹什麽的,但不出意料也被扣住了。

  為了贖買二帝,忠心的大臣們繼續在城內執行皇帝的命令,不僅搜刮金銀,還將二帝的妃嬪姐妹女兒們也送出城外,意圖用其換回二帝。

  足足送了十萬人。

  史書種種跡象表明,直到此刻,汴京的內城仍沒有被攻破!
  後世說的攻破,是神棍郭京主動開的外城城門,放了金兵進來,金軍才無比費勁地佔領了外城的城牆這件事。

  但稍微了解大城結構的人來說,外城雖然有用,但也只是第一道防線而已,內城才是關鍵,畢竟絕大部分兵力和百姓都布置在內城,其和外城之間,還有至少兩道城牆防線!
  這所謂的城破,便是金兵久攻內城不下,為了配合金軍,二帝主動出城,成為了人質。

  正常來說,只要腦子正常的皇帝,都不會孤身前去敵營把?
  而且即使如此,金軍還是無法進入內城,且聽到康王趙構帶了萬余人來救援的消息後,竟然帶著所有被挾持的人倉皇北上離開了。

  這便是靖康之恥的整個過程。

  這事情實在太過荒唐,太過違背常識,以至於史書都不能自圓其說,寫小說都不敢寫的這麽離譜,後世才會誕生了種種陰謀論。

  史書上記載了很多極其荒謬,違背最基本邏輯的事情,大部分不外乎兩種原因。

  當事人是瘋子傻子。

  或者史書記載隱瞞了什麽。

  鑒於漢代主流史學家將史記當小說看的先例,只能說史書有不少隱情,並不像史官們自我感動的那麽白蓮花。
    所以很多史書修史的時候,受限於種種條件,很多時候並沒有完全揭露出事件的真相,也夾雜著記錄者的主觀傾向,隨著一代代的流傳,又產生了人為或者無意的扭曲和誤差,於是展現在後人面前的東西,就被蒙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

  想要從中一探歷史的真實,便要使用種種方法,將其掩蓋其上的灰塵擦去,才能一窺究竟,這便是讀史的挑戰,也是迷人之處。

  而其中秉持的標準,便是利益所向,人心所測,固然人的想法會有不同,動機會有不同,說出的東西也不同,但他們的思維模式,千百年來卻是變化不大,也成為了判斷史書前後矛盾的基準。

  就像袁熙面前的諸葛亮,雖然後世其智計過人,但這並不是其一出山就無敵天下的,相反,諸葛亮跟隨流出的初期,在一段時間內受限於劉備實力,兼之經驗不足,其實也是吃了不少虧的。

  但諸葛亮這種聰明人的厲害之處,便是能在挫折中不斷吸取教訓,完善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成長起來。

  在和諸葛亮相處的這段日子雖短,但通過幾件事情,袁熙便清楚感受到了和諸葛亮之間的差距,這裡面的有些距離,是袁熙即使有後世的知識儲備,也很難彌補的,單純就是智商的差別。

  袁熙前世成績並不好,他當年上大學的時候全國還未擴招,他又生在一個堪稱高考難度極高的省份,所以他用盡了全身力氣,也不過進了一所只能算是中遊的大學,一個勉強不算冷門的系。

  在進入班級後,他赫然發現這個每省隻錄取一人的班級,竟然有些人是報考最高兩所學府失敗調劑過來的。

  在之後的日子裡面,他感受到了智商被碾壓的無奈,兩個小時十道題,時間結束,他勉強寫完八道交卷,然而已經有高人在一個小時前全做完交卷了。

  高人考試從來隻用一半時間,而且每科都能考到就九十分以上,袁熙的專業在本校以難度著稱,很多科目很多人和他一樣,成績掙扎在及格線上下,相比高人,簡直是丟人丟到了家。

  然而這個高人最後卻沒有拿到保研名額,因為他的前面,還有好幾個更厲害的人。

  袁熙從那時候,就深切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以及無法縮短這種差距的悲哀,這種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不是努力所能夠彌補,所以後來他對於生活雖然保持著一份進取,但卻多了一分順其自然的無奈。

  這種態度不是放棄,更是明白了人有時候必須要認清現實的淡然,有些差距,光憑努力是沒有用的。

  這種感覺,隨著袁熙重生來到這個時代,其實早已經被袁熙忘記,他總覺得自己應該就是天選之子,一切的挫折失敗都不會被自己原諒。

  直到遇到了諸葛亮,袁熙方才回想起當年的初衷,他才再度意識到,自己其實也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

  普通人就應該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能力之外的事情,交給聰明人來做。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盡快挖掘出諸葛亮這種人的潛力,讓其盡快成為獨當一面的人才,人盡其用,自己只要安心做個稱職的輔助就好。

  以諸葛亮在後世的表現,如果今後能發揮出一半,袁熙就非常滿意了,但袁熙覺得,以自己後世的眼界和知識儲備,如果做好給諸葛亮等人拓寬眼界的工作,誰又能說,其不能比後世做的更好呢?
  後世的諸葛亮,近乎是六邊形戰士,而如今的他雖初出茅廬,看到了袁熙的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內政軍事風格和思想後,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眼下他和袁熙正在討論的,便是如何擢選官員。

  諸葛亮出身世家大族,但並不代表世家大族出身的,都是以家族和階級利益為先,對於尚才尚德,崇尚嚴刑峻法,有道德潔癖的諸葛亮來說,選拔官員的思想,顯然是和重才不重德的曹操格格不入的。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擢選官員的工作量便大了很多,袁熙對諸葛亮說了自己剛才的想法,最後道:“我知道自己很多本事,是不如孔明的,所以我會安心給孔明打通難關。”

  “但孔明也不是事無巨細都攬在手裡,有些小事並不需要孔明這把牛刀,軍師還是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

  “不然軍師要是累出病來,折了壽數,我可是痛心得很啊。”

  諸葛亮微笑道:“主公這話所得,好像我將來會累死一樣。”

  “我現在才剛二十冒頭,主公是不是擔心的太早了些?”

  袁熙猶豫了一下,拍了拍諸葛亮肩膀,“孔明啊,你就當我是觀星觀的吧。”

  “事在人為,有些事情的結果人力可能無法改變,有些卻是可以動動手指,就能改變走向的。”

  “我是真心希望孔明長命百歲,這不僅是我的願望,也是天下人的願望啊。”

  諸葛亮不明所以,但從袁熙的話中,他卻能感受到那帶著些沉重,卻又毫無道理的關心,這種情誼,本來隻應存在於相識多年的老幼或者君臣之間才對。

  他躬身道:“只要主公信任,亮必克盡職守,死而後已。”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