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
  第398章 狗都要挨兩巴掌

  恩斯特並不知道開普敦已經準備對東非進行一些干涉,而且上來就準備從德國下手,不過戰前恩斯特就知道東非和開普敦之間會不會善了,但是從德國下手乾預東非不過是英國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這次東非的戰略目標是山川河流為界限,佔領一些容易防守的地方,把南非的礦區佔為己有。而南非山川河流許多地方都有英國人勢力,典型的就是格裡瓜蘭共和國,但是格裡瓜蘭共和國在奧蘭治河以北。

  如果格裡瓜蘭共和國在奧蘭治河以南,那東非估計就不會吞並格裡瓜蘭共和國,畢竟不好防守,容易變成放血槽。

  其次就是祖魯王國同納塔爾殖民地的交界處,這裡也沒有明顯的界限,這一點也好理解,畢竟英國人以前認為自己是優勢方,在非洲,至少是南非沒有對手,如果同這些土著簽訂邊境條約,先不說這些土著夠不夠資格,那樣也會妨礙自己的擴張優勢。

  結果現在東非王國和英國一樣,東非也不講究這一點,從殖民地時代到現在,東非就只和埃及簽訂過邊境條約。

  第一是埃及戰略位置重要,歷史悠久,各個大國看的緊。第二是埃及和東非接壤的地區是蘇丹,以沙漠氣候為主,只有傑濟拉平原有一點耕地存在,不利於部隊推進。第三是埃及本身實力不弱。

  至少東非認為埃及是有實力坐在談判桌上的,不過就算這樣,最後埃及和東非簽訂條約也是吃虧的一方,割讓了蘇丹的一些帶著石油的“爛地”給東非。

  ……

  在比勒陀利亞沒有停歇多久,繼123師支援菲利克斯對祖魯王國戰爭不久後,休整了幾天的514師又出動了,這次514師的目的地是巴蘇陀蘭王國,也就是前世的萊索托王國。

  現在的南非,可以說是狗都要挨東非兩巴掌,萊索托王國就要承接下來東非的巴掌。

  而東非揍萊索托的理由相當簡單,萊索托是南非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國家,同時是南非水塔,南非許多河流都發源於這裡,比如奧蘭治河,法爾河的一些支流,注入印度洋的圖蓋拉河等。

  前世萊索托王國和南非有一個很知名的調水工程,就是從萊索托引水解決南非比勒陀利亞和約翰內斯堡的工業用水問題。

  同時巴蘇陀蘭王國剛好是奧蘭治河同圖蓋拉河的分水嶺,所以恩斯特打算吞掉巴蘇陀蘭王國的北部。

  這樣有助於東非以萊索托王國為中心,構築以圖蓋拉河,費特河(奧蘭治河支流),香檳堡山,法爾河,奧蘭治河為基乾的防線。

  (圖)

  恩斯特將這條防線稱之為南方防線,南方防線的主要防禦對象就是開普敦殖民地。

  東非已經得罪了南非的所有勢力,包括布爾人,斯威士蘭人,祖魯人,巴蘇陀蘭人,格裡瓜蘭人(布爾人),英國人。

  但是東非又必須克制自己的野心,不能對開普敦過於粗暴,目前為止東非和開普敦之間的矛盾頂多算是衝突,真對開普敦動手,那就不是衝突,而是和英國宣戰了。

  雖然格裡瓜蘭共和國是開普敦殖民地的一部分,但是格裡瓜蘭共和國並不重要,巴蘇陀蘭也是英國的保護國,但是東非又不打算把它從地圖上直接抹掉,而是選擇留下一半。

  這兩個主要衝突地區都是開普敦殖民地的下級地區,並非開普敦主體,只有東南方向的納塔爾殖民地屬於核心殖民地之一。

  東非王國對這兩個地區動手,和對開普敦動手就是兩個概念,開普敦是英國的兒子,這兩個就是孫子,而且英國本土管不到這兩個區域,主要是開普敦負責代管。
    開普敦殖民地實際上可以看做一個獨立國家,雖然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但是有一定自治權,其主要權力機構是開普敦國民議會,由本地人組成,但是首腦是英國女皇,實際行政長官是英國派駐的南非專員兼任開普敦總督,也就是亨利·巴克利,加上英國在開普敦有駐軍存在,英國現在可以牢牢控制住南非。

  這套配置實際上和澳大利亞差不多,比加拿大差一點,因為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英屬北美法案》,使得加拿大成為接近獨立主權國家的英國自治領。

  其實如果沒有東非王國插手,今年開普殖民地的白人就能取得自治權,然後可以設置對議會負責的內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治。

  而現在,開普敦的白人就要重新考慮之前爭取自治權的必要性了,獲得自治權本身是開普敦白人想要更多的權利,同時減少義務,仗著開普敦殖民地的重要性,逼迫英國本土讓步。

  但是東非這個敵人來後,開普敦的白人的矛盾就從倫敦中央和開普敦地方轉移為開普敦和東非之間的矛盾了。

  沒有大英帝國庇佑,開普敦殖民地如何抵禦軍事實力更強的東非王國,所以開普敦殖民地的白人地方勢力現在需要向倫敦低頭,這對於英國政府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東非王國對祖魯王國戰爭和萊索托幾乎是同時進行,祖魯王國是最難打的地方,不過東非的騎兵師加入戰鬥後,情況大為好轉。

  在開闊地帶,騎兵師可以隨時拿捏祖魯王國,而祖魯王國想撤回復雜地形又擺脫不了東非山地師的追擊。

  這一點讓祖魯王國非常頭疼,祖魯王國之所以可以和布爾人鬥的有來有回,地形優勢佔了很大一部分。

  但是東非山地師的兵員都是來自山區,這讓他們在德拉肯斯山脈裡健步如飛,甚至比生活在這裡的祖魯人還要有優勢。

  祖魯王國實際上也是幾十年前才抵達這裡,並且建立王國,之前生活在這裡的是科伊桑人,整個南非之前都是科桑伊人的地盤,現在科桑伊人則主要分布在開普敦和東非王國,以及前世的納米比亞,大約也就還剩十幾萬人。

  科伊桑人屬於獨立種群,膚色是偏黃色,因為班圖人南下(包括祖魯人),現在的南非東部科伊桑人是混血(母系是科伊桑人),所以比荷屬東印度的土著要黑一些。

  可以說目前南非的土地上,除了科伊桑人都是入侵者,祖魯人也不例外,甚至祖魯人在南非的歷史幾乎和布爾人是同一時期的。

  加上祖魯人也是遊牧民族,他們也不會經常往山上跑,所以對地形的了解也就那樣。

  被東非軍隊圍剿的祖魯人不得不繼續向更複雜的山區逃竄,因為東非山地師雖然難對付,但是騎兵部隊更難對付,在平原基本上是死路一條。

  1872年6月8日,最後一支反抗的祖魯王國軍隊被東非陸軍逼入圖蓋拉河谷左側的香檳堡山,但是東非陸軍繼續追擊,直到祖魯王國殘部從香檳堡山進入納塔爾殖民地為止,祖魯王國滅亡。

  1872年6月12日,東非突襲了巴蘇陀蘭王國(萊索托)首都馬塞盧(位於圖蓋拉河谷南側),巴蘇陀蘭王國被迫遷都奧蘭治河谷南側的古廷,巴蘇陀蘭王國向英國人求助。

  1872年6月14日,德蘭士瓦共和國流亡政府抵達開普敦,小比勒陀利烏斯謀求復國事宜。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