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8章 普奧聯動
  第8章 普奧聯動
  隨著威廉一世國王和首相俾斯麥為首的普魯士高層積極準備和運作。

  普魯士王國的軍隊枕戈待旦,奧地利帝國的軍隊也在趕來的路上。

  對於普魯士妄圖統一德意志地區的野心奧地利人自然十分門清。

  近年來普魯士王國的高速發展,早已經不是秘密,關稅同盟的建立,工業的發展,鐵路聯網,在德意志地區普魯士王國的話語權日益上升。

  所以這次對丹麥的戰爭,奧地利人自然不會錯過,不能放任普魯士收攏德意志地區的人心。

  當然,奧地利統一德意志地區的野心不比普魯士弱,可惜受到英法等國的干涉,不敢輕舉妄動。這次俾斯麥以共同主導北境兩個公國的命運拉奧地利入水。

  在共同利益面前,奧地利果然上鉤,此為陽謀。不出手坐等普魯士拉攏德意志地區民心,動手又繞不開普魯士單獨行動,普魯士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遠離奧地利,即使奧地利獲得兩個地區中一個的控制權,也只能當做飛地,而普魯士卻可以借助地利很快消化自己的戰利品。

  不過奧地利歷史上就飛地無數,反而沒有人在意這個問題,曾經的哈布斯堡不僅在神羅境內飛地無數,就是整個歐洲,乃至世界都有飛地。未來普魯士就可以拿此做文章。

  這也是俾斯麥高明的地方,奧地利人必須吃下這一陽謀,拉著奧地利一起動手,就等於分擔了普魯士的國際壓力。

  奧地利作為當前世界的頂尖列強,在其他國家眼中自然不是普魯士這種次強所能比的。

  鼎盛時期的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可謂沒有敵手,即使現在也是和英法俄同級別的世界仲裁者。

  現在的奧地利帝國可不是後面奧匈帝國那種二元製帝國,實力還是可以的。

  拿破侖時代的老家夥還未凋零殆盡,奧地利陸軍還是是歐陸上不可小覷的頂尖軍隊。

  當然,指望這些老家夥親自到前線指揮可能性不大,但是他們至少可以穩定住奧地利的軍心,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

  爛船也有三斤釘,雖然這些人的思想可能已經陳舊,但是能力和眼界還是有的。

  這次來看,奧地利軍隊還可以跟的上時代腳步的,雖然軍隊構成混亂,還是是有條不紊的準備。

  隨著奧地利軍隊開拔北上,北德意志境瞬間內大軍雲集。巴伐利亞,符騰堡等一眾國家也拉起各自的軍隊加入。

  單從動員能力來看,自然是普魯士更勝一籌,雖然在地理上普魯士基本在境內調動,而奧地利需要從國內開拔,再北上,長途跋涉,天然就處於劣勢。

  但是不得不說普魯士軍隊的頂級素養,通過鐵路,港口,騾馬的統一調度,總參謀部有條不紊的制定計劃。

  後勤網絡上的聯動互通,整個普魯士就像一個大兵站,國家機器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和軍隊完成良好的對接。

  統一的服裝,和完備的規章制度所造就的普魯士軍隊整體上乾淨幹練。

  奧地利軍隊就顯得五花八門,由於沒有統一語言文化,各地貴族帶領著各自地區的軍隊,番號五花八門,軍隊的服裝都沒有統一,保留了各自地區和民族的特色。

  也就是奧地利帝國家大業大,後勤才沒有崩潰,還能得到北境邦國的支持,奧地利軍隊可以得到相對好的休整條件。

  除了普魯士和奧地利軍隊外,其他有能力的邦國也帶著各自的軍隊,來給兩國助陣,不過相較於普奧兩國,也只能打打醬油。

  各國軍隊的集結,除了隨軍出發的物資,後續後勤上自然不可能全部從國內調過來,大多還是從普魯士和北境邦國內采購。

  這時,早有準備的恩斯特加入了擁軍大業,第一批的工業製品直接從工廠和倉庫裝車拉往軍營,而且是白送。

  許多,沒有用過黑興根開發公司生產產品的軍隊感到很新奇。

  尤其是香煙和打火機,在士兵群體中大受歡迎,這一點在奧地利軍隊中尤為明顯。

  雖然奧地利軍隊也是恩斯特的客戶,但是之前因為距離的原因,恩斯特不能大規模提供產品給奧軍。

  現在恩斯特要借此機會,把產品在奧地利軍隊中普及,待到戰爭結束時,恩斯特的煙草公司在奧地利也建好工廠了。

  普魯士軍隊因為統一采購,統一配發士兵和軍官的生活物資,所以恩斯特反而無法搞一些小手段。

  奧地利就明顯不一樣,奧地利魚龍混雜的軍隊,軍官素養的參差不齊,較差的軍紀,給恩斯特的產品帶來了銷路。

  通過收買軍官,這些**,在軍營裡吞雲吐霧,很快恩斯特提供的香煙就被消耗一空。奧地利的軍需官不得不在軍需訂單上加大對香煙的要求。

  因為香煙確實可以保證士兵群體的情緒穩定,那就沒什麽好說的了,奧地利的將帥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帝國大筆一揮,大量的訂單飛入了恩斯特的工廠。

  等這些士兵退役後,也很難戒掉對煙草的依賴,到時候恩斯特就可以接著做煙草生意,方便,便宜的紙卷煙,會隨著這些士兵,傳遍整個德意志。

  1864年1月16日。

  奧普兩國代表正式簽署協議。奧地利草擬的一項條款,準備繼續維持1852年協議,但俾斯麥將之取消,改為奧普兩國只能共同決定該兩個公國的關系,而且兩國如若沒有對方同意,都不能決定繼承問題。

  這樣就由兩國共同承擔域外國家的輿論壓力,德意志地區的問題理所當然應該由德意志人自己解決。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