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95章 兵工廠升級
  第95章 兵工廠升級

  1867年8月20日。

  柏林,黑興根兵工廠。

  “哐嚓……哐嚓……”

  工人小心翼翼地扶著鑿子,用錘子有節奏地敲擊機器焊接處的鉚釘。

  隨著鐵錘一次次落下,鉚釘被硬生生敲掉,但機器表面沒有留下太大的痕跡。

  手拿著大扳手,使勁用力,卸下螺絲,隨後其他工人,將拆掉的鉚釘和鐵屑分類撿入木桶。

  專業的老師傅把拆卸的零件,按照固定的位置,放入木箱子裡,這些入手沒有多久的機器就光榮的從黑興根兵工廠退役了。

  這批被拆卸的機器,就是當初從普魯士王室手裡拿到的,隨著兵工廠配套的老舊設施。

  當初恩斯特入手這家兵工廠,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這些機器,主要是廠裡的工人和技術人員。

  所以這批機器的命運在被恩斯特入手的那一刻就決定了。

  當然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這批拆掉的已經落後的機器將被送往東非殖民地重新武裝,用來修複和加工零件。

  現在東非殖民地囤積和裝備了大量的舊式燧發槍,正好需要這些機器去派上用場。

  那些舊式燧發槍在東非這片土地上至少還能服役個七八年,對付非洲的土著足夠用了。

  而舊機器正好負責這些槍械的維護和零件替換工作,說實話,也是沒有辦法,這批機器離開了柏林,離開了普魯士的軍工體系就只能乾這些活了。

  黑興根兵工廠,本身就是個半成品加工廠,許多零部件還要在普魯士的其他工廠訂購。

  所以這批老舊設備,即使到了東非被重新組裝起來,也沒有辦法重新投入生產,但完成槍械保養,矯正這些小任務還是綽綽有余的。

  恩斯特不是沒想過把這批機器賣掉,可惜沒有什麽好買家,歐洲不用說,有了普奧戰爭做示范,各國正在想辦法改良自己的裝備,也面臨著淘汰大量落後生產機器的問題。

  所以根本賣不上價,遠東,南美等落後地區,又和官方沒啥聯系,而且光運費就不是一筆小數目。

  至於非洲這個最落後的地區,西非的土著部落和小國可能需要,可他們沒錢啊!以前黑奴貿易時代,他們還能用黑奴從歐洲殖民者手裡換武器,現在歐洲和美洲都禁奴了,奴隸也就不值錢了。

  所以,還不如讓這批機器去東非殖民地繼續發光發熱,而且還能借助移民船隻順路發往東非,不用單獨發船。

  在拆除了這批老舊設備的同時,新的機器已經安裝完畢。

  這些新機器將用來生產普魯士軍隊正在裝備的德萊賽步槍,在普奧戰爭期間,普魯士就完成了裝備替換。

  戰爭結束,對軍工業的管制自然松懈了,所以恩斯特很容易就搞到了新的機器。

  新式步槍,除了提供給普魯士陸軍以外,剩下的將用來裝備東非殖民地的常備武裝力量。

  作為普魯士軍工體系的一部分,黑興根兵工廠的主要服務對象還是普魯士陸軍。

  畢竟黑興根兵工廠所需要的零部件和一些技術都離不開普魯士的支持,而且兵工廠想要盈利,至少不虧本,就必須服務於整個市場。

  而在保證不虧本的前提下,再對東非殖民地的軍隊進行武器補充。

  在東非一直存在常備武裝和民兵武裝兩種軍事力量。

  前者是脫產的士兵,隨時應對各種危機,後者則是在農閑時節,接受軍事訓練的民兵,只有需要大規模行動時才會被調動。

  在此前,兩者都裝備的是舊式燧發槍,當然,東非殖民地的武器大部分還是從普魯士陸軍淘汰的二手貨,少量是黑興根兵工廠自己生產,畢竟二手量大還便宜。

  裝備同款武器的二者,區別在於前者是正規軍,每天軍事訓練強度很大,而且以實彈為主。後者的實彈經驗很少,空槍瞄靶是訓練主流,只有在負責對當地土著清理任務的臨時征召中,才有充足的火藥過過癮。

  而黑興根兵工廠,新生產的德萊賽步槍將被用來武裝東非殖民地的常備武裝力量,也就是脫產的正規軍隊,至於舊式燧發槍,則全部下發給東非殖民地的民兵武裝。

  柏林黑興根兵工廠進行裝備升級的同時,在奧匈帝國境內,黑興根兵工廠的分廠也在建設中。

  不同於柏林黑興根兵工廠以步槍生產為主,奧匈帝國境內的黑興根兵工廠其側重點,是仿製和生產輕型火炮。

  目前分廠的規模非常小,屬於試驗階段,也就比一些手工作坊強一些,但其主要是為了給東非殖民地為了火炮生產提供經驗。

  而且傳統的兵工廠都是有固定的合作夥伴,就比如柏林的黑興根兵工廠,本來就是普魯士政府手下的產業,只不過是恩斯特收購並掌握了經營權,所以在升級設備後可以繼續拿到普魯士軍隊的訂單。

  而奧匈帝國境內的分廠就沒有這個待遇,黑興根兵工廠分廠,選址在的裡雅斯特,這個位置的目的不言而喻。

  就是為了方便供貨給東非殖民地,東非目前沒有生產武器裝備的能力,更不要提火炮了。

  而分廠就是要借用的裡雅斯特便利的海運條件(未來蘇伊士運河開通),給東非殖民地提供火炮力量。

  當前,東非殖民地武裝力量,還使用著最基礎的槍械,威力稍大的武器只有手榴彈和炸藥包。

  至於為什麽需要輕型火炮,還是為了應對葡萄牙殖民地和海上的潛在威脅。

  哪怕桑給巴爾蘇丹國,其實也是有十幾門火炮的,主要是從阿曼帝國時期繼承下來的。

  大多在桑給巴爾蘇丹國的海港,而東非殖民地搶奪了桑給巴爾大陸部分的領土後,分別在達累斯薩拉姆和蒙巴薩也收繳了幾門老舊的火炮。

  桑給巴爾蘇丹國尚且有火炮可以使用,就不用說隔壁的葡萄牙和其他海上的殖民者了,他們的船上可少不了這家夥。

  所以東非殖民地還是要裝備一些火炮比較好,至於桑給巴爾蘇丹國的那幾門火炮,不僅年久失修,腐壞嚴重,而且數量太少,根本不夠東非殖民地使用。

  所以分廠建立是必須的,至於為什麽不直接從歐洲買一批,主要是當前東非殖民地還用不到,現在東非殖民地主要還是消化地盤,不會主動惹是生非。

  也就不會和周邊的勢力發生衝突,而且造不如買,不過是一種短視行為,買不如造,才是長久之計。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