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非洲創業實錄》第52章 的裡雅斯特
  第52章 的裡雅斯特

  1866年12月15日。

  的裡雅斯特,奧地利帝國最重要的港口。

  自從普奧戰爭結束之後,奧地利將威尼斯通過法國交給了意大利,的裡雅斯特就自動成為即將誕生的奧匈帝國(1867年2月)唯一最重要的港口。

  目前奧地利政府正在和匈牙利的馬扎爾貴族談判,雙方就權利和義務進行激烈爭辯。

  次年二月,雙方達成妥協,匈牙利的馬扎爾貴族獲得同奧地利同等權利,但馬扎爾人必須保證匈牙利留在帝國內,這就是二元製帝國。

  的裡雅斯特是奧匈帝國的造船中心和商貿海運中心。

  曾經和威尼斯進行過長達兩個世紀的戰爭,本地人後來主動向哈布斯堡尋求庇護,被納入奧地利帝國,此後一直是奧地利的核心領土。

  的裡雅斯特其實有自己的方言,但是因為意大利人的增加,加上威尼斯共和國一時的強盛,意大利文化在歐洲的影響力等多重因素,導致說意大利語成為主流。

  一戰後,意大利以的裡雅斯特說意大利語為由吞並的裡雅斯特,就這樣奧地利失去了統治五百年的的裡雅斯特,這可真是自古以來的土地,由此可見奧匈帝國整體效率的低下和無能。

  如今這座城市,還保留著濃厚的維也納風格,說德語的民眾也不少,只要奧地利政府在此地開始推行德語教育,怎麽也不至於一戰後奧地利變成內陸國。

  而的後來的的裡雅斯特也從奧匈帝國的明珠變成意大利一個平平無奇的城市。

  由此可見文化影響力的威力,本來的裡雅斯特是說本地方言的,但在長期和意大利諸國打交道的過程中(尤其是威尼斯)反而說起了意大利語,最後被意大利吞並。

  這也是恩斯特要改造東非殖民地移民教育的原因,只要你成功塑造了移民的身份認同,以後東非殖民地就只有地地道道的“德意志人”。

  現在的的裡雅斯特直連奧地利首都維也納,1857年就建成了直達維也納的鐵路。

  背靠整個奧匈帝國為經濟腹地,的裡雅斯特成為奧匈帝國境內僅次於維也納和布拉格的第三大城市

  作為奧匈帝國第一大海港城市,負責帝國的煤炭供應和對外貨物運輸,同時是奧匈帝國海軍的總部所在。

  被稱為“奧匈帝國的蔚藍海岸”。彼時的的裡雅斯特絕對是歐洲和世界上有數的大城市。

  而到了意大利手中的的裡雅斯特就變成了國境前沿,失去了經濟腹地的的裡雅斯特在後世意大利一眾港口裡毫無存在感。

  甚至許多意大利人不知道的裡雅斯特這個城市。

  未來世界的人們只能從丘吉爾的鐵幕演說裡知道,“原來歐洲還有過這麽一個地方”。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的鐵幕已經拉下。”——丘吉爾
  ……

  恩斯特走在的裡雅斯特的街頭,現在恩斯特也算哈布斯堡半個女婿,正好可以拉虎皮在奧匈帝國境內搞些投資。

  的裡雅斯特就是恩斯特的目標之一,恩斯特打算在這裡建設一個東非遠洋貿易船隊的中心。

  雖然威尼斯和這裡有功能上的重疊,但是恩斯特還是想把雞蛋分開放在兩個籃子裡。

  畢竟威尼斯和奧匈帝國現在算是兩個不同國家了,如果商品從奧地利轉威尼斯,會被意大利政府多收一次稅。

  所以造船廠依舊留在威尼斯,而船隊直接換地圖到的裡雅斯特發展。

  選擇的裡雅斯特除了經濟上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為了向東非殖民地輸入人口。

  白人移民問題一直困擾著恩斯特,普魯士境內的德意志人很難被忽悠到東非去,學歷高(相較歐洲其他地區而言)是其次,現在普魯士蒸蒸日上,機會多,選擇去海外發展都的都少。

  那些前往美洲搏一搏的德意志人,一個是美洲開發早,環境好。另一個原因是在普魯士混不下去了,這裡面很多人都是罪犯,流氓,被普魯士政府記錄在案,當然不排除一些想發財野心勃勃的人。

  而這兩種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不是東非殖民地需要的,收到東非也會威脅東非殖民地的穩定。

  而奧匈帝國就不一樣了,從他成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再走下坡路,國勢滑落,而且工業化程度不高,民族矛盾嚴重,這就給了恩斯特挖牆腳的機會。

  奧匈帝國的人口僅次於沙俄和德意志(已經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而且民眾的受教育水平遠遠比不上德意志,也就比沙俄強一點,大字不識的農民那是相當多。

  沒有學識的農民就意味著可以通過教育改造其文化認同,這正是東非殖民地需要的優質移民。

  未接受過教育的農民,在任何時代其繁育後代的能力是最強的,而奧匈帝國的土地又不可能憑白增加,加上奧匈帝國境內貴族的盤剝。

  這些農民要麽進城務工,但明顯奧匈帝國的工業消化不了這麽多人口,而且城裡的黑心工廠不一定比種地容易。

  要麽選擇起義對抗地方貴族的剝削,在保守勢力強大的奧匈帝國,成功率基本為零。

  最後是出走海外,到其他地區找就業機會。

  和德意志那些上過學的民眾不同,你要是和德意志人說去東非工作生活,他絕對會把你想成騙子,也只有雇傭兵和專門從事殖民活動的人才會去。

  而奧匈帝國的底層民眾,伱和他說去東非,他可能會先問東非是哪裡?

  這個時候只要加大忽悠力度,把東非描繪成樂土,最後在找幾個托勸說一下,反正你在奧匈帝國境內沒有田地,也找不到工作,不如去海外拚一把了。

  這些奧匈帝國的農民還是不比華人移民好忽悠,畢竟華人那是走投無路了,而奧匈帝國的農民勉強還能活下去。

  如果再往前,還是農奴制度的時候,就更不用想了,畢竟農奴是貴族的私人財產,想從當地忽悠到移民就必須和當地的貴族打交道。

  現在正好,農奴製廢除不久,這些農民不需要貴族負責任了,衣食住行全靠自己承擔。

  手裡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選擇繼續給貴族老爺種地,問題是人口是不斷增長的,而且生產工具的效率也在提高,種地要不了那麽多人。

  這時無地可種的農民只能進城給黑心工廠打工養家糊口。

  大量農民進城尋找工作機會,而奧匈帝國的工業化程度又不太高,所以吃不下這麽多勞動力。

  恩斯特就組織公司的人在奧匈帝國各個城市打起了招工的名義,忽悠失業農民去東非發展。

  不僅有工資,而且包吃包住,未來賺到錢還可以回到歐洲。

  農業工人也是工人,恩斯特也不算說瞎話,包吃包住也是真的,不過住的地方還是要自己建,吃的也是從自己地裡種出來的糧食。

  至於工資,基本上聊勝於無,但確實可以攢點錢,什麽?你說不夠養家,那你可真是趕上好時候了。

  鼓勵全家去東非殖民地工作,這樣你們一家人基本就吃喝不愁了了,而且殖民地還給孩子提供免費教育。

  至於以後回到歐洲,那確實有可能,過個四五年還是有希望的,畢竟目前東非殖民地的商船,拉人隻進不出,而且就那麽幾條。

  而想通過其他國家的商船回到歐洲,一張船票的價格可不便宜,不在東非殖民地乾個四五年攢不出來。

  當前在東非發展,那你就只能養家糊口,發財是別想了。東非殖民地沒有美洲那麽多亂七八糟的產業,不存在創業一說。

  唯一有價值的土地,產權在殖民地政府手中,想像美國人在西部那樣圈地建農場都不可能。

  不過東非殖民地主動承擔移民去往東非的船票,這點就比去美洲強了,畢竟美國政府不會主動給你掏一筆船費渡過大西洋。

  去東非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乾的還是種地老本行,你去了美洲沒有手藝榜身不也是去打普工麽?而種地這可是你本身就會的,也沒人能忽悠到你,而且日子再差也差不到當年當農奴的日子。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